德里克·帕菲特著王新生译的《理与人(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一书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很高的。该书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特别是西方人在合理性、道德、个人同一性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了挑战,作者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富有创见,在当代西方学术界自成一家,具有代表性。正如书名所示,该书讨论的主要论题有两个:理(Reason)和人(Person),即行动的理由(道理)和行动者(人)的本性。作者认为,我们有理由去进行的行动,总是与行动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相关。
| 书名 | 理与人(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英)德里克·帕菲特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里克·帕菲特著王新生译的《理与人(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一书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很高的。该书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特别是西方人在合理性、道德、个人同一性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了挑战,作者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富有创见,在当代西方学术界自成一家,具有代表性。正如书名所示,该书讨论的主要论题有两个:理(Reason)和人(Person),即行动的理由(道理)和行动者(人)的本性。作者认为,我们有理由去进行的行动,总是与行动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相关。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选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借鉴。 德里克·帕菲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王新生译的《理与人(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一书被誉为自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问世一个世界以来最伟大的实证道德哲学著作。本书围绕着“理”与“人”这两个主题,深入细致地分了历史上人们在这两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观点和理论,指出人们对自身本性和行动理由的把握其实在许多虚妄之处。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缜密的推理,不仅比较和提示了人类行的内在基础,而且从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诸层面对一些传统上信以为真的道德信念和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书出版后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向产生了公认的革命性影响,无论是在元伦理学方面还是在应用伦理学方面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还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目录 引论 第一编 自败的理论 第一章 间接自败的理论 1.自利的理论 2.自利论何以可能是间接自败的 3.自利论告诉我们要永不克己吗? 4.以其自身的标准衡量何以自利论并未失败 5.使自己非理性地行动能是合乎理性的吗? 6.何以自利论蕴含着我们不可能避免非理性地行动 7.当与道德相冲突时对自利论予以拒斥的一个论证 8.这个论证何以失败 9.何以自利论可能是自谦的 10.何以后果论是间接自败的 11.以其自身标准衡量何以后果论并未失败 12.幻想的伦理学 13.集体性的后果论 14.无过之错 15.避免错误地行动是不可能的吗? 16.使自己错误地行动可能是对的吗? 17.何以后果论可能是自谦的 18.对假定不变性的诘难 19.合乎理性或合乎道德会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吗? 20.结论 第二章 实践上的两难 21.何以后果论不能是直接自败的 22.有些理论如何会是直接自败的 23.囚犯的两难困境和公共的善 24.实践上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 第三章 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 25.总体份额的观点 26.忽视行动集合的后果 27.忽视微小的几率 28.忽视细小的或者觉察不到的后果 29.可能存在觉察不到的伤害和受益吗? 30.多因素决定 31.合乎理性的利他主义 第四章 直接自败的理论 32.以其自身的标准衡量在囚犯的两难困境中自利论 失败了吗? 33.对道德的另一个弱辩护 34.时际两难 35.对自利论的一个弱辩护 36.常识道德如何是直接自败的 37.道德理论的五个部分 38.我们如何能够修正常识道德以使其不会是自败的 39.我们为什么应该修正常识道德 40.一个更为简单的修正 第五章 结论 41.缩短常识道德和后果论之间的距离 42.面向统一理论 43.有待完成的工作 44.另一种可能性 第二编 合理性与时间 第六章 对自利论的最好诘难 45.当前目标论 46.愿望能够是内在地非理性的抑或是合理地要求 的吗? 47.三个彼此竞争的理论 48.心理自我主义 49.白利论和道德 50.我的第一论证 51.白利论者的第一回应 52.为什么时间中立并非自利论和当前目标论之间的 争议问题 第七章 诉诸完全的相对性 53.自利论者的第二回应 54.西季威克的提法 55.自利论如何是不完全地相对的 56.何以西季威克误入歧途 57.该诉诸应用于·个形式层面上 58.该诉诸应用于其他一些主张 第八章 对时间的不同态度 59.不给一个人过去的愿望以权重是不合理的吗? 60.取决于价值判断或者理想的那些愿望 61.纯粹的过去愿望 62.较少关心一个人的较远的未来是非理性的吗? 63.一个自杀性的论证 64.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受苦 65.因果关系的方向 66.时间上中立 67.我们为什么不应当偏向未来 68.时间的流逝 69.一种非对称 70.结论 第九章 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自利论 7l_诉诸后悔莫及 72.重近者的失败何以不是自利论的胜利 73.诉诸不一致性 74.结论 第三编 个人同一性 第十章 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 75.简单电子传输和支线事例 76.质的同一性与量的同一性 77.个人同~性的物理准则 78.心理准则 79.其他观点 第十一章 我们何以并非自认为的那样 80.心理连续性预先假设了个人同一性吗? 81.经验主体 82.非还原论者的观点何以或许本来为真 83.威廉斯针对心理准则的论证 84.心理谱系 85.物理谱系 86.联合谱系 第十二章 我们的同一性为何不重要 87.分裂的头脑 88.用什么解释意识的统一性? 89.我分裂时发生了什么 90.我分裂时重要的是什么 91.为何没有能满足两个令人信服的要求的同一性 准则 92.维特根斯坦和佛陀 93.我实质上是我的大脑吗? 94.真的观点可信吗? 第十三章 到底什么重要 95.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96.躯体的连续性 97.支线事例 98.系列一个人 99.我是一个迹象还是一个类型? 100.部分幸存 101.相继的自我 第十四章 个人的同一性与合理性 102.极端主张 103.针对自利论的一个更佳论证 104.自利论者的反论证 105.古典自利论的失败 106.轻率行动之非道德性 第十五章 个人同一性与道德性 107.自主权与家长制 108.两种生命归宿 109.该当赏罚 110.承诺 111.个人的独立性和分配正义。 112.功利主义者的观点的三种解释 113.变更原则的应用范围 114.变更原则的权重 115.使一个人承受负担只是要使某个别人受益这一点 能对吗? 116.对平等原则赋予较少权重的一个论证 117.一个更加极端的论证 118.结论 第四编 未来的世世代代 第十六章 非同一-眭问题 119.我们的同一性何以事实上依赖于我们何时成胎 120.三种选择 121.我们应当赋予未来人的利益什么样的权重? 122.女孩的孩子 123.降低生活质量何以不会对任何人更糟 124.为什么诉诸权利不能解决该问题 125.非同一性这个事实造成一种道德差异吗? 126.造成更遥远的未来中的一些可以预见的灾难 127.结论 第十七章 令人讨厌的结论 128.更多的人生存就更好吗? 129.人口增长对现存的人的影响 130.人口过剩 131.令人讨厌的结论 第十八章 荒谬的结论 132.一种据称的非对称性’ 133.理想契约方法何以提供不出解决方案 134.狭义的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则 135.我们为什么不能诉诸这个原则 136.两个广义的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则 137.一些可能的理论 138.受苦总量 139.诉诸没有价值的水准 140.词典式的观点 141.结论 第十九章 纯粹加法悖论 142.纯粹加法。 143.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均量原则 144.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诉诸不平等 145.悖论的第一个版本 146.我们为什么尚未被迫接受那个令人讨厌的结论 147.诉诸糟糕的水准 148.悖论的第二个版本 149.第三个版本 第二十章 结语 150.非人称性 151.论证的不同种类 152.对我的那些结论我们应当欢迎还是痛惜 153.道德怀疑论 154.人类的历史和伦理学的历史何以可能刚刚开始 附录 A一个没有欺骗的世界 B我较弱的结论在实践中如何会击败自利论 C合理性与有关自我利益的不同理论 D内格尔的大脑 E最近连续者图式 F社会贴现率 G导致某人存在是否有益于这个人 H罗尔斯式的诸原则 I什么使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最好 J佛家的观点 注释 专业术语汉英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现在将重新表述那个对任何个体而言S可能问接自败的有趣方式。下述情形就是如此:如果某个人从不克己,这对他而言将比他倘若有某种别的意向的情况更糟。即便某人成功地做到从不做那种对他而言会更糟的事情,但是他从不克己对他而言可能会更糟。如果他有某种别的意向的话,或许对他更好一些。因此他有时或许会做对他来说更糟的事情。但是对他来说以这种方式行动所付出的代价或许少于具有这种别的意向所带来的利益。 这些主张按照所有关于自利的那些不同理论都能够为真。快乐主义者早就知道,当以幸福为目标的时候,幸福反而更加难以达到。如果我最强烈的愿望是我幸福,我可能比我有其他更加强烈的愿望的话本来会有的幸福更少。如此说来,如果我最强烈的愿望是别的什么人的幸福的话,我或许会更加幸福。 再举一个例子。凯特是一位作家。她最强烈的愿望是使她的著作尽可能地完美。由于她如此在意她的著作的质量,她发觉她的工作颇有回报。如果她写好书的愿望弱一些的话,她会发现她的工作相当乏味。她深知这一点,而且采纳了关于自利的快乐论。她因而相信,如果她的最强烈的愿望是她的书尽可能地完美的话,对她来说会更好。但是,由于这个愿望十分强烈,她通常工作得如此卖力,时间如此之长,以至于累垮了身体,而且在一段时期内相当郁闷。 假设凯特真的相信,如果她工作不那么卖力的话,她的著作会略微糟糕一点,但是她会更幸福。她会发觉她的工作同样颇有回报,而且会避免这些严重的郁闷。凯特因而相信,当她如此努力地工作的时候,却是在做对她来说更糟的事情。但是她为何从不以这种方式行动呢?事实可能是,只有在当她想使她的书尽可能完美的愿望弱得多的时候,她才不会以这种方式行动。但这对她来说甚至可能更糟,因为那样她会发觉自己的工作索然无味。按照快乐论,如果凯特从不克己的话,对她来说会更糟。① 假设我们采纳的不是快乐论,而是有关自利的愿望实现论。那么我们可能否认,在这个例子中,凯特是在做对她而言更糟的事情。她最强烈的愿望是使她的书尽可能地写好。通过如此努力地工作,尽管她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而且相当压抑,但是她使她的书略微更好一些。她从而使她的最强烈的愿望得到更好一些的满足。按照我们有关白利的理论,这对她可能更好。 如果我们不是快乐主义者,我们就需要一个与之不同的例子。假设我在午夜驾车横穿某个沙漠。我的车出了故障。你是一位陌生人,也是附近惟一的另一位驾驶员。我设法把你拦下,而且我向你提出,如果你解救我的话,我会给予重酬。我现在不能够酬谢你,但是我允诺当我回到家时酬谢你。接着假设我是坦率的,不会蒙骗别人。我不能够令人信服地说谎。无论是脸七的一阵泛红,还是我说话的语调,总会令我暴露无遗。最后假设我知道自己从不克己。如果你开车送我回家,如果我给你我所允诺的酬谢的话,对我会更糟。既然我知道我从不做那种对我来说更糟的事情,那么我知道我将不会遵守诺言。鉴于我没有令人信服地说谎的能力,你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你不相信我的允诺,因而把我留在沙漠里继续受困。这之所以发生在我身上,是因为我从不克己。如果我值得信任,甚至在遵守诺言对我而言会更糟的情况下也愿意这样做,对我来说本来会更好。那样你就会解救我了。 (有一点可能受到诘难:即便我从不克己,但是我会决定遵守诺言,因为作出这样的决定对我来说将更好。如果我决定遵守诺言的话,你就会信任我,而且会解救我。这个诘难能够予以答复。我知道,在你驾车送我回家之后,如果我给你我所承诺的酬谢的话,对我会更糟。如果我知道我从不克己,那么我知道我将不会遵守诺言。而且,如果我知道这一点,我不会决定去遵守诺言。我不会决定去做我知道自己将不会做的事。 P8-9 序言 《理与人》是由英国当代道德哲学家、心灵哲学家、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德里克·帕菲特撰写的一部道德哲学、伦理学著作,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首版,1986年、1987年相继出版修订本。这里我们就为什么要译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作简要的说明和评述。 我在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十分关注基督教和伦理学、道德哲学,而且总喜欢把基督教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在我看来,宗教和道德是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关键。在我历次去欧美国家的学术访问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也是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遗憾的是我未能抽出充裕的时间在这些方面下工夫。1988年夏我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正在温德巴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的朱新民先生竭力向我介绍和推荐麦金太尔和他的《寻求德性》(一译《德性之后》,原文为“AfterVirtue”)。当时麦金太尔正要离开该校前往圣母大学任教。回国后我不断地向研究生们介绍这一情况。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麦金太尔的关注不断升温,他的主要著作逐渐被译成中文,尤其是《寻求德性》,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这部著作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成为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对人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起来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向,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一倾向更加明显。西方学界越来越重视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实践哲学”的成果。9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也越来越关注西方“实践哲学”。学术界的这种动向显然与国际国内社会急剧变化、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当然,伦理学、道德哲学的有影响的成果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决不限于上述麦金太尔和罗尔斯的著作。要全面了解当代世界伦理道德思潮,必须扩展我们的视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由德里克·帕菲特所写的《理与人》,对中国学者来说恐怕还是比较陌生的。帕菲特其人其书在中国学界尚不像麦金太尔及其著作那样广为人知,但是在西方当代伦理学领域,帕菲特的地位和影响并不亚于麦金太尔,《理与人》一书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很高的。该书对传统伦理道德观特别是西方人在合理性、道德、个人同一性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了挑战,作者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富有创见,在当代西方学术界自成一家,具有代表性。这本书的出版在西方伦理学界被视为学术上的一个重大的发展,给予很高的评价。当代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在《纽约书评》中评价该书说:“此类著作中鲜有在范围、丰富程度、想象力和推理的说服力方面可与之相媲美者。”另一个著名哲学家舍夫勒在《时代周刊》中认为:“《理与人》可能是自百年前西季威克发表《伦理学方法》以来功利主义传统中有实质性的道德哲学的最伟大的著作。”还有人用“才华横溢”、“思想丰富”、“天才之作”等来评述《理与人》。美国《哲学论坛》1999年12月发表的一份关于20世纪西方哲学经典的调查报告将该书列入25本经典之中。该书在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它对当代西方特别是英美大学中的伦理学课程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该书和麦金太尔的书同是当代伦理学课程的必读书。在为期一学年的当代伦理学课程教学中,这本书通常是第一学期的研读用书,第二学期则是中国学界较为熟悉的麦金太尔的著作。9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现当代西方伦理学,翻译介绍了大批西方伦理学著作,麦金太尔的著作和理论更是备受关注,而帕菲特的著作和理论却无人知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术研究中的缺陷。我们翻译帕菲特的这本著作就是希望能填补我国学术研究中的空缺和不足,推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高校的学科建设。 正如书名所示,该书讨论的主要论题有两个:理(.Reason)和人(Person),即行动的理由(道理)和行动者(人)的本性。作者认为,我们有理由去进行的行动,总是与行动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相关,因此,这两个主题是密切关联的。在现在的境况中,如果我的本性与我原先所认为的不同,我可能不得不修正有关我有理由去做的事的观念。我们关于我们(人)的本性的观念一直处于错误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认为有理由去进行的观念。关于行动的理由,即“什么是我们最有理由做的事”这一问题,有两种解释的理论。一种是道德理由,即要道德地行动,这是道德理论;一种是关注行动的合理性,即要合理地行动,这是合理性理论。道德与合理性是密切相关的,作者是将两者连在一起讨论的。全书的前半部即第一、第二编主要讨论这方面问题,它以传统和流行的自利论与后果论为分析对象,以自利论(Self-interesI:Theory,以字母S代表)为合理性理论、以后果论((;onseqtaentialism,以字母C代表)为道德理论,详细论证了在什么情况下它们并不导致直接地“自我挫败(Self_de—leating)”,在什么情况下会直接地“自我挫败”。所谓“自我挫败”是指一种理论“即使以其自身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应用这种理论的结果达不到其目的。 自利论给每个人设立的目标是:对他自己来说结果要最好,而且会使他的生活过得对他自己而言尽可能地好。自利论的中心主张是,人人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合理的终极目标:使自己的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当然,《理与人》并没有穷尽这些问题,更没有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许多观点也不是我们所能赞同和接受的,然而其中确实也不乏出色的、有价值的、有启发的思想、见解、论述,有不少的闪光点。比如,作者指出,我们大多数人现在生活在一些大共同体巾,我们行动的糟糕后果现在可能殃及数以干计,甚至数以卣万计的人们;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伤害到他人而其影响微不足道或未被察觉的话,我们就会认为这个行动并非失当。他严肃地指出,这是非常普遍而十分有害的错谬的信念,施虐者就利用这一点明知故犯地实施暴虐,这样的事例很多。帕菲特呼吁我们纠正这种错谬信念,将这类行动看作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一个行动的后果微不足道,但是,合起来会极大地伤害我们自己或他人。众多微不足道未被察觉的行动后果积聚起来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方面的例子有:污染、拥挤、损耗、通货膨胀、失业、经济衰退、过度捕捞、过度耕种、水土流失、食物匮乏和人口过剩(第628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些有损公益的行动往往因为其后果不显著而不予重视,不加谴责,不予制止。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行动后果日积月累酿成灾难。帕菲特的经验洞察力是很强的,这一见解是很深刻和有价值的。 在英美国家,伦理道德的教学和研究崇尚推理形式,《理与人》就是一部典型的道德推理著作。它没有说教,不颁布训条,不发号施令,不以无可置疑的真理自居,不向读者灌输先定的信念,不提供现成的确定的答案。总之,它不是独断论的,而是批判论的,它对传统的现成的理论和论断置疑和挑战,贯穿全书的是讨论、诘难、辨析、比较,不固执于一方一词,从各种不同的乃至对立的立场、观点、视角出发,进行推理、辩驳,引出结论。读这本书会使人想起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也会想到中世纪经院派唯名论唯实论哲学家的逻辑论证。但是,本书的道德推理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文字游戏,作者立足于各种各样的经验事例,又常常超越经验,依据现代科技,发挥奇妙的想象力,设计出充满科幻色彩的趣味盎然的事例。这样的道德推理无疑可以砥砺我们的思维能力,但同时又使我们感到困惑不适应,在阅读这些逻辑论证时,我们常常感到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之中,因为这种道德推理与我们传统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我们无意在这里对道德推理的优劣得失作出全面的评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应当重视道德推理,以此来充实我们的伦理学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在英美国家如此盛行的这种道德理论和方法漠然处置,这是不应该的。当今时代,我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域,而且面临着全球性的共同的和相似的问题系,我们应当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路,防止思维方式的单一和僵化。 翻译外国学术著作是严肃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建设之一。本书由王新生译、黄颂杰校。谨以此书献给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由于学识浅陋,水平有限,时间紧迫,本书在译、校方面必定存在许多错误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能为我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 昔颂杰 后记 2004年《理与人》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迄今已经十年有余。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内,特别是在国外,《理与人》在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内,帕菲特对于他在《理与人》中所表述的相关理论的各种反馈,对于其中的某些思想也有着进一步的调适和细化。是故,在《理与人》中文版重印之际,本人感到在“译后记”中有必要再多说几句。 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一)是英国当代著名道德哲学家、心灵哲学家,专长个人同一性、合理性等伦理学问题。相较于麦金泰尔等人,国内学界对于德里克。帕菲特的著作和思想的译介与研究较晚,但事实上他比当代任何西方道德哲学家或伦理学家与中国都更加有缘分:1942年帕菲特出生在中国成都。帕菲特的父母诺曼·帕菲特和杰茜。帕菲特当年都是在中国西部的教会医院传授预防医学的医生。帕菲特出生后的次年,一家人回国定居剑桥。学龄时期帕菲特被送往伊顿公学接受教育,后来于1965年获得牛津大学现代史硕士学位。帕菲特1965—1966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研究,期间放弃历史研究而转向哲学。 帕菲特的主要学术生涯是在牛津大学度过的。1984—2010年期间他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高级研究员,现为牛津大学荣休高级研究员。荣休后,帕菲特还兼任美国纽约大学“全球杰出哲学教授”讲席永久客座教授,以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天普大学和莱斯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作为当代伦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帕菲特还是赫赫有名的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the Fellow of British Academy),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会员(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理与人》(1984,1986,1987)是帕菲特的代表作,被西方学界公认为过去几十年间最有影响的伦理学和哲学著作之一。《理与人》共二十章,分为四编,另有附录。正如书名所示,该书主要围绕理(行动的理由)与人(行动者)两个主题展开。首先,在第一编中处理了在他看来以自利论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理论是“自败的理论”,在与自利论彼此交锋的关系中论述了道德论和当前目标论等理论;其次,鉴于白利论是否合理的问题与时间中展开的任何理由的力量相关,在第二编中处理了“合理性与时间”问题,并通过大量例证否证了历史上大多数西方人所持的自利论,复鉴于合理性和道德问题总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相关,在第三编中展开了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讨论,在第四编中展开了“未来的世世代代”的讨论。通过以上四编,《理与人》以强有力的论证动摇了西方人传统上在“合理性”、“道德”和“个人同一性”等问题上的某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和立场。 帕菲特认为,大多数人应该改变传统的有关个人本质和历时的个人同一性的观点;鉴于自利论和后果论经常是间接自败的,所以应当拒斥合理性的自利论;不仅如此,绝大多数人持有的道德观念(常识道德)是经常直接地、集体性地自败的,而且在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特别是行动影响未来的人等方面人们犯了严重错误,因而应当改变我们目前的许多行为方式,并且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并非基于宗教的非宗教伦理学。 在英美国家,伦理和道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崇尚分析与推理,《理与人》就是一部典型的道德分析与推理著作。当代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在《纽约书评》中评价说:“此类著作中鲜有在范围、丰富程度、想象力和推理的说服力方面可与之相媲美者。”另一位著名哲学家舍弗勒在《时代周刊》中撰文指出:“《理与人》可z日匕~,h疋El Ih百年前西季威克发表《伦理学方法》以来功利主义传统中有实质性的道德哲学的最伟大著作。”该书不仅荣登美国《哲学论坛》1999年12月发表的20世纪哲学经典的调查报告的25本经典之一,而且是英美大学中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必读图书之一。事实上,《理与人》一直占据各种有关最有影响的伦理学著作的报告和排行的前列。 然而,本书与中国学界的学术偏好和氛围一度似有暂时不合之处。这主要是因为该书读来有几大困难:一是此书作为从分析哲学出发来研究功利主义传统的巨著,既广征博引,又条分缕析,分析哲学的方法让人生畏;二是用无数想象独到的事例对于人们所秉持的有关合理性、道德和个人同一性等传统信念提出挑战,要求对作为靶子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在先知识;三是作者在有关论点的阐发上并非直抒己见,而是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借力打力,要求有相当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四是该书行文和逻辑发展并非像坡道一样平滑,而是像楼梯那样具有阶梯性,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自我补足命题之间某种程度的跳跃环节。 除了《理与人》之外,帕菲特还有不少代表性论文。其中最为重要的论文有“平等或优先?”(1995)、“理由和动机”(1997)、“为何任何?为何唯此?”(1998)、“经验、主体和概念框架”(1999)、“规范性”(2006)。另外,2011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帕菲特的两卷本近作《何事体大》(On What Matters).其中的第一卷已有中文译本(《论重要之事》)。据悉,201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推出《何事体大》的第三卷。鉴于《何事体大》中的问题意识和相关论题源于《理与人》及其后续讨论,实际上《理与人》已成为人们读懂《何事体大》的必要前提。 《何事体大》作为学界期待已久的《理与人》的姊妹篇,通过对康德伦理学、契约主义和后果论三大系统道德论的批判性稽考,结合《理与人》出版后读者的反应和学者的诘难,对理由与合理性等论题进行了反馈式全新阐释,与《理与人》一道为其赢得了绝大多数哲学家眼中“最伟大的在世道德哲学家”的地位。“因其在关乎个人同一性、未来的世世代代和道德理论结构方面的突破性贡献”,帕菲特还在2014年荣获每三年一届的罗夫·肖克奖(Rolf Schock Prizes)所设的“逻辑与哲学”、“数学”、“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四项奖项中的“逻辑与哲学奖”。 《理与人》的出版和再版,凝结着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审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要特别鸣谢《理与人》中译本的校对者、我的博士导师黄颂杰教授,译者怀着弟子的敬意,谨以再版的这部译作献给即将迎来八十寿诞的黄颂杰教授。 我始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无非是把原作者的真知灼见一字一句地再现给读者看,但同时也不免把翻译者的孤陋寡闻一点一滴地露给读者看。尽管借此重印之际,译者校阅了译文,并且就读者商榷的两处译文进行了修订,但是仍然恳请伦理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前辈、同侪、青年才俊和广大读者对于仍有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王新生 2016年11月21日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