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茫的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在几十亿年前开始诞生了,它就是人类的母亲——地球。新诞生的地球与其他的星球没什么区别,不外乎是一片荒芜,没有生命,但是经过亿万年的发展,这颗蓝色星球上开始诞生了生命,直至后来出现了人类。虽然人类的历史只有短短的300万年,但是人类却能对这个孕育了他生命的星球展开研究,通过一块块载满无尽岁月的化石来探索地球初生的奥秘。
地球诞生后不久,海洋也诞生了。科学家通过对古老岩石中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率来推断岩石的年龄,从而推测地球的年龄。加拿大的马尼托巴有一些古老的岩石层,通过测定,这些岩石已经有着23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物质需要大约1亿年才能冷却形成岩石地壳,所以说地球的诞生要早于23亿年前。随着更古老的岩石被发现,地球的年龄一直在增长。科学家们在加拿大、俄国、美国、非洲等地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岩石,大约有着30亿多年的历史,人类将地球的诞生-日期推到了45亿年前。
然而从岩石上我们只能探测到地球诞生的时间,在地球诞生之后发生了什么该如何得知呢?人们发现化石是忠实的记录者。在寒武纪之后,大量动植物的化石被保留了下来,所以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始,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相对要多一些。但是对于寒武纪之前的那段朦胧的岁月,地质学家们只能摇摇头,不去妄下定论,因为那段时期没有任何化石记录留下。
有人认为,地球曾是太阳的一部分,是一团混沌灼热的气体,某一次,脱离了太阳,开始在黑暗的宇宙中漫无目的地走着,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冷却液化,成为了一团熔岩状的星球。但是受太阳引力的影响,当地球到达一个地点后停了下来,开始绕着太阳公转。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密度大的物质开始沉向地心,密度相对小一些的开始裹在地心上,最轻的物质浮在表面。这一结构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化。地心是熔岩状的铁,再外面一层是半熔岩状态的玄武岩,最外面是一层薄薄的由固态玄武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地壳。
过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外层开始逐渐凝固,由液态变为固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由于地球的自转,加上液态物质的不稳定,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物质被甩向太空,这样就形成了月球。
原来刚刚脱离太阳的地球还处于液态,地球表面到处是熔岩状的液体,这些液体虽然绕着地球流动,但是很不稳定,在太阳引力的拉扯下,产生了潮汐现象。一些人认为,这种不稳定的液体在没有冷却之前时不时掀起惊天巨浪。一次偶然,巨浪激荡,脱离了地球的控制,飞向了太空。不过在引力的牵引下只能进入特定的轨道,开始绕着地球运转,而不能肆意横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
当巨浪飞向太空时,这时的地壳已经略微硬化,随意留下的痕迹并没有被周围其他的巨浪所填补,留下了一个凹坑,形成了今天的太平洋。人们提出这种设想是有依据的:据探测,太平洋的海床是由玄武岩组成的,而世界上的其他海床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和地壳的组成物质一样,玄武岩本是地球中层的物质,那么覆盖在太平洋海床上的花岗岩去哪儿了?分解是不可能,唯有一种可能就是随着巨浪飞到了太空,形成了月球。根据对月球表层的探测,主要由大量的花岗岩和少量的玄武岩组成,并且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低得多,并不包含地球地心的铁物质。所以极有可能是地壳表面的巨浪飞出去形成的。
一些学者认为不仅是太平洋的形成和月球有关,而且其他海洋的形成也与之有关。普遍的说法是,在那部分地壳脱离地球后形成了一个缺口,在缺口的另一面的地壳受到拉扯形成了一个裂口,这样地壳才平衡稳定下来。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公转,这个口子不断扩大,渐渐玄武岩外层凝固下来,大陆也不再漂移,裂口形成了海洋。
不过对于这个理论有很多学者不是很认同。因为在月球形成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海洋的,当时的地球被厚厚的云层包裹。地表的温度要高于水的沸点,即使是天空中降下雨水,在接触到地表的一刹那也会立刻变为水蒸气,不断积累在云层中。厚厚的云层遮挡着阳光,所以天空变得黑暗,只有那炽热的地表在雨水中发出“刺啦刺啦”的哀号,空荡的海盆没有一滴海水。
当地表的温度冷却到了水的沸点以下,欢快的雨水仿佛找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开始不断地哭泣。于是大雨倾盆而下,昏天暗地,几天、几年甚至是几百年,久不停息。雨水流向海盆,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洋。
在雨水的冲刷下,海平面不断升高,以至于漫过海盆与陆地上的雨水连为一体,共同侵蚀陆地,陆上的物质不断受到侵蚀,碎裂的石块不断沉人大海。这时大海的海水其实就是雨水,所含盐分很少。经过数亿年,甚至是几十亿年,大陆与海洋不断冲撞、摩擦,海水将大陆上带有盐分的物质不断冲入到海底,海洋中的盐分也越来越大,海水不断蒸发、冰川不断形成,水分减少,盐的浓度进一步升高,原始海洋不断向现代海洋转化,味道也越来越苦。
P2-4
从外太空看,人类生活的家园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那是因为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很大一部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超越自己,行走在超越的大路上。面对广阔无际的大海,人们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因此人类对海洋充满了敬畏。但是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于是海洋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下。地球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人们发现原始海洋竟然和现在的海洋有很大的不同,更加神秘莫测。人类开始追溯地球的起源,去寻找海洋最初的模样。
时光回到50亿年前,在太阳系中有一团团星云,那时太阳已经存在,众多的星云如众星捧月一样将太阳紧紧围住,在它周围起舞。某一天,一团星云脱离了轨道,向更远的地方飘去,它没有目标,所以走得匆忙,一路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与其他的星云擦身而过。一些星云见它要到外面探索新的世界,于是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炽热的小火球在黑暗的宇宙中越发耀眼了。当到达了一处地方后,它停了下来,从此在这条轨道上旋转。大约是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
新诞生的地球还是一个灼热、粗糙的大火球。在不断旋转的过程中,地球上密度不同的物质开始形成分层结构,质量轻的形成地壳,质量重的形成地核,中间则是地幔。地球稍稍稳定以后,大面积的火山开始分布在地球表面。这时海洋还没有形成,确切地说,地球表面没有液态水的存在。但是却有了水蒸气,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水蒸气集聚在天空。大约在42亿年前,天外行星、陨石开始造访地球,其中彗星裹着巨大的冰块从天而降,但是很快冰块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过了2亿年,地球终于稳定了下来,温度逐渐下降,天空中的水蒸气终于能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上,地表就像是一块刚刚燃烧过的煤块,当雨水带着喜悦从天而降散落到地球表面时,雨水先是瞬间消失不见,化为水蒸气在空中飘摇,而后续的雨水就像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地洒向大地。大地一片白茫茫,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嘶嘶嘶”的哀鸣声,地表的温度持续下降,雨水终于第一次落到了地面上,兴奋地欢叫着、奔腾着,仿佛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江、河、湖、海有了自身的模样。
这时的地球几乎被水淹没,到处都是雨水,当大雨停歇,阳光拨开了云雾出现时,地面上到处荡漾着太阳的身影。河流中、湖泊里,哪怕是一处小小的水洼,都会发现太阳在跳跃。太阳的热情使得地面的雨水再次化为水蒸气向它飞去。大陆的轮廓显现了出来,海洋也开始形成了。
新生的原始海洋其实就是大面积雨水的堆积,所以海水的味道就是雨水的味道。海洋里也没什么奇特的地方,完全就是一个积满了雨水的大水坑,没有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但是一些海洋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如产生了自给自足的水循环系统,所以海洋不会像湖水、河水一样有干涸的那一天。海面上波涛汹涌,一阵阵海浪或是在深海掀起滔天巨浪,或是拍打上海岸,碎成一地。
海洋形成后并不是一直蛰伏在自己的区域静静地看着每个日出日落,而是一直在积蓄力量,试图某一天再次侵蚀陆地。在过去的几十亿年中,海陆的这种敌对关系一直持续着,并且偶尔还会爆发较为激烈的“战争”,造成大陆不断分裂与聚合。大约在18亿年前,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了,也许是过了4亿年,该大陆产生了分裂,整个大陆被海水分割包围。大约在11亿年前,分隔开的大陆卷土重来,将各大陆块重新聚合到一起,形成了罗迪尼亚超级大陆。但是这个大陆也没能阻挡住海洋的攻伐,最终也裂解了。在现今海陆分布形成之前,形成的最后一个超级大陆为盘古大陆,盘古大陆裂解后,大陆板块漂移,形成了今天世界的地理格局。
原始海洋在不断进化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模样,人们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来探索远古海洋中的秘密。那平坦的海底平原、峻拔的海底山岭、散落一地的海底沉积物、大洋中脊两侧规格相同的古磁性条带、寒武纪神秘的生命大爆发现象、海水表层变幻莫测的洋流、称霸一方的远古海洋生物:三叶虫、鹦鹉螺、鱼龙……远古海洋的神秘说不完、道不尽。
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向来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汤”、“黑烟囱”,甚至是外太空,最早的生命可能是细菌、蓝藻。蓝藻是活了4亿年的古老海洋生物,到今天,每到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蓝藻就会异常活跃,甚至形成“水华”,造成水质污染。
本书是人类对古老海洋探索的知识的集锦,内容新颖,将远古海洋的面貌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三叶虫、鹦鹉螺、鱼龙、鲎……一个个奇形怪状的远古海洋生物徐徐向我们走来。本书还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在遨游原始海洋的同时能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陶红亮主编的《原始海洋》是一本让你了解海洋世界的书,更是一本了解地球的史诗。书中将大陆与海洋不断变化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海洋生命的孕育、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发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始末、海洋生物向陆地的迁移、历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一次次历史大事件都构成了地球发展史中的华丽篇章。
陶红亮主编的这本《原始海洋》是人类对古老海洋探索的知识的集锦,内容新颖,将远古海洋的面貌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三叶虫、鹦鹉螺、鱼龙、鲎……一个个奇形怪状的远古海洋生物徐徐向我们走来。本书还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在遨游原始海洋的同时能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