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和反映。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的年代,资产阶级代表着新兴的生产力和社会上的进步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他们反对贵族王权的专制,反对神权和旧的宗教体制,开拓进取,积极扩大市场和生产的规模,促进贸易的发展。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创造性的伟大阶级,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典型形象,一个被理想化和英雄化了的资产阶级人物。
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的主要情节是有事实根据的:1704一1709年间,一个名叫赛尔扣克的英国水手,曾长期孤居于一个远洋荒岛。这样的事有一时的新闻价值,但不易写好,因为荒岛生活一开始也许显得新鲜,时间长了就容易缺少变化而显得单调、沉闷。
第一章告诫
我是1632年出生在英格兰约克市的一户富裕人家里。我家并不是本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地区,刚到英国时他住在英格兰东部的赫尔城,在经商挣得一份可观的财产后,就停了生意,定居到了约克市,在这里他娶了我母亲,我母亲的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因此被称作鲁滨逊·克罗伊兹奈尔;由于英国人一说“克罗伊兹奈尔”这个德国姓就走调,于是我们被叫成了“克鲁索”,家人之间我们也这么称呼,书写姓名时也这么写,我的朋友们也总是这么叫我。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是驻扎在佛兰德斯①的英国步兵中的一名中校,声名远播的洛克哈特上校曾经指挥过他们团,他在敦刻尔克②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死在了战场上;至于我的二哥,我至今都没有他的下落,就像我的父母亲对我后来的情况一无所知一样。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我没有学着做过任何的行当,从很小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就充满了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我父亲是个很传统的人,他让我受良好的教育,让我上了私塾,后来又进了乡村里的免费学校,一心想着让我将来从事法律;可当时的我只想着f}I海,什么也不愿意做。我的这一癖好不仅叫我开始强烈地抵制父亲的意愿,违抗他的命令,而且对母亲和朋友们的恳求和劝说,也完全置之不顾。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我天生的脾性里似乎就隐伏着某种致命的东西,它直接导致了后来降临到我身上的种种灾难。
头脑睿智,行事慎重的父亲事先察觉了我的想法,他严肃地开导我,给了我不少有益的教诲。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他得了痛风病,行动不太方便),就这个问题对我进行了诚恳的劝诫。他问我,除了想要出去闯荡,我还有什么理由非要离开家乡和自己父亲的家,在这里我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推举,有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过上闲适、愉快、富裕的生活。他跟我说,想要外出冒险的人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穷困潦倒者,另一种是雄心勃勃、家财万贯的,这两种人都是想凭借从事非同一般的事业发迹,或是出人头地;而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另一种则是我不应该去俯就的;我的境况是在这两者之间,或者说是平民阶级中的上层。依据父亲多年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最适宜于人的幸福,既不必像人类中的劳力者那样拼力干活、遭受苦难艰辛,又能免遭权贵者由于高傲、奢侈、贪婪和猜忌倾轧所造成的恶果。他告诉我,通过下面的这一事例我就可以判断出我生活得有多么幸福了,那就是人人都会羡慕我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国王们不得不忙于国家大事,他们常常抱怨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幸,希望他们自己能活得既不卑贱,也不伟大;智者祈祷时,总是希望不要受穷,也不要太富有,这说明他们也把我现在的生活看成是真正幸福的那一种。
父亲说,只要我用心观察便总可以发现,处于社会上层或是下层的人都往往多灾多难;而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则最少祸殃,不必像前两者那样饱受人间沧桑;不但如此,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较少受到病痛和不安的折磨,他们既不像那些生活腐化、荒淫无度的无耻之辈,也不同于那些整天累死累活却还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这两种一高一低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给他们带来疾病缠身的后果;他说唯有中层阶级的人才能陶冶出种种的美德,享受世界上种种的美好,生活在安宁和富足中间;节制,中庸,恬静,身心的健康,人际的交往,一切悦人的娱乐,美好的心情,都是这一生活方式会带来的福祉;只有这样地生活,人们才能安然、泰然地度过此生,舒适地走完自己人生的旅程,不必为了糊口而整日奔波、出卖苦力,也不必为繁杂的世事所困、被搞得心力交瘁;也只有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够让人们摆脱妒忌等激烈情感的纠缠,熄灭勃勃野心暗暗烧起的欲火,让人们能够没有痛苦,尽情体味生活的甜蜜,而且时间越长,他们对这种生活所能带来的幸福,会体验得越深。
随后,他万般慈爱、诚挚地告诫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不要自讨苦吃,我的父母和我所生活的环境本可以叫我远离苦难;我不必为衣食担忧,他会鼎力帮我,会尽最大努力使我过上他刚才向我推荐的那种生活;如果我日后过得不幸福,不安逸,那一定是因为我天生的命不好,或是我走错了路所造成的,已经和他没有任何的相干,因为意识到我的打算会给我带来的伤害,他已尽他父亲的责任,给我提出了忠告。总而言之,如果像他所说的,我能安心地留在家里,他会为我做好一切事情。相反,他绝不会对我的离家出走,给予任何的鼓励,免得助成我日后的不幸。最后,他提醒我要以我的大哥为鉴,他曾非常恳切地劝说大哥不要去佛兰德斯打仗,可未能奏效,我的大哥还是凭着年轻气盛,跑到了部队,死在了战场上;他还说,虽然他一直会为我祈祷,可是只要我迈出这愚蠢的一步,他敢说连上帝也不会保佑我,在将来陷入危难、呼救无门时,我定会为当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而后悔不已。P1-3
倘若世界上真有什么人的冒险经历值得发表又能深受读者欢迎的话,编者认为,这部自述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了。
编者认为,此人一生奇异的遭遇是闻所未闻的,他那跌宕起伏、变化无常的生活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
故事主人公以严肃的态度、平易朴实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经历,并像其他明智的人们那样,把遭遇的每件事情都与宗教联系起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别人,不管在任何境况下,我们都要相信和尊重造物主的智慧,一切听从天意的安排。
编者相信,本书所讲的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任何虚构。人们阅读这类故事,常常也就是浏览一下,因而编者认为保留故事原样,不做润色,对读者在教育和消遣方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编者认为,出版这部自述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大贡献,不必再加上修饰、客套之类的话。
丹尼尔·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