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的这本《小妇人》介绍了,19世纪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小说帮助女孩子们顺从命运,以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结局。作品第一部讲述少女的成长历程,情感世界是浪漫的,她们以成为“小妇人”为奋斗目标,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第二部描述的则是“大人”的事情,涉及在成人世界的立身处世,比较务实,可以作为行为参考。所以,尽管第一部“很好看”,小说却是第二部面世后才成为畅销书的。第二部的内容非常通俗化,涉及婚礼的排场、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不同家境的同学相处、文学创作的宗旨、穷人在富人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富人该施舍什么样的人、如何资助文学艺术事业、家庭责任分工、礼尚往来,简直是日常生活的指南书。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著的这本《小妇人》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家的父亲上前线打仗,剩下能干的母亲抚养四个成长中的女儿。其中,大姐梅格温柔可爱,善解人意;二姐乔坦率独立,具有男孩性格;三姐贝丝天真活泼,酷爱弹琴;四妹艾米漂亮乖巧,富于爱心。这四个姐妹虽然理想和命运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渴望以及对朋友的忠诚令读者感动。
第一章扮演朝圣者
“没有礼物送,不算圣诞节。”乔躺在地毯上嘟囔着。
“穷光蛋,真可怕!”美格低头看看一身旧衣服,叹息道。
“有人漂亮东西应有尽有,有人却样样没有,我看不公平。”小艾美委屈地哼着鼻子,加了一句。
“我们有爸妈,姐妹相亲。”贝丝坐在角落里,倒是心满意足地说。
听了振奋人心的话,四张小脸在炉火的映照下亮堂起来,但听了乔忧伤的话,马上又阴沉下去了:
“可爸不在,长时间当兵在外。”她没有说出口:“说不定有去无回了呢!”但各人想念着远方战场上的父亲,都默默地加了这一句。
大家沉默了片刻,美格换了一种语气说道:
“妈妈提出,今年圣诞不送礼,你们知道理由的,今年冬天对谁来说都难熬。现在男人们在军营里受煎熬,她觉得我们不应该花钱找乐。我们虽然做不了那么多,但可以,也应该乐意做出这么一点儿小小的牺牲。恐怕我是做不到哇。”美格摇摇头,一想到那些朝思暮想的漂亮礼物,不由得懊丧起来。
“我说,我们要花的那点儿钱也无济于事。每人只有一元钱,就是捐给了军队也没什么用。没错,我不指望妈妈给什么,你们也不会送,可我真的想替自己买一本《水精灵》,老早就想买了。”乔说。要知道,她是个书虫。
“我那一元钱本来想买新乐谱的。”贝丝说。她叹了一小口气,声音轻得除了壁炉刷和水壶架谁也没听到。
“我要买一盒上好的费伯牌绘图铅笔,确实需要嘛。”艾美毅然决然地说。
“妈妈并没有规定我们钱该怎么花,她不会希望我们什么都不要。不如大家都买自己想买的,开心一下。我说,挣这笔钱,我们够卖力的了。”乔一边高声说,一边审视着自己的鞋跟,颇有绅士风度。
“可不是嘛——差不多整天都在教那些讨厌的孩子,本来倒希望回家轻松一下的。”美格又抱怨开了。
“你的辛苦比我差得远呢,”乔说,“难道你愿意成天和神经质、大惊小怪的老太婆关在一起吗?她把人使唤得团团转,却里外不称心,把人折腾得恨不得跳窗出去,要么就大哭一场。”
“做一点儿事情就心烦是不好,不过,我真的觉得洗碗碟、整理东西是世上最糟糕的工作。搞得脾气暴躁不算,手也变得这么僵硬,连琴都弹不好了。”贝丝看看粗手,叹了口气,这回大家都听到了。
“就不信你们哪个人有我辛苦,”艾美大声道,“你们反正用不着跟野姑娘们一起上学。你功课搞不懂,却老是烦你,还嘲笑你身上的衣服;爸爸没钱,却要被她们‘标榜’。连你鼻子不漂亮,也要奚落一下。”
“我想,你是说‘诽谤’吧,不要说成‘标榜’,好像爸爸是个泡菜罐子,要贴标签似的。”乔笑着订正道。
“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用疯痴(讽刺)嘛。就是要多用生词,才能提高字(词)汇量嘛。”艾美神气活现地回嘴。
“别斗嘴了,妹妹们。乔,谁叫爸爸在我们小时候丢了钱。难道你不希望我们有钱吗?天哪!没有烦恼事,我们会有多么快乐多么乖哟!”美格说,她还记得过去的好日子。
“前几天你说过,我们过得比金家孩子要快活得多。虽然有钱,他们却一天到晚都在明争暗斗,可以说苦恼不断。”
“我是这么说过,贝丝。嗯,现在还是这么认为呢。虽然不得不干活,我们却可玩可闹。就像乔说的,我们是一票很快活的人。”
“乔尽说这样的土话!”艾美不无责备地看着手脚伸展躺在地毯上的长条身躯道。乔马上坐起来,双手插入口袋,吹起了口哨。
“不要嘛,乔。男生做的!”
“所以才这么做。”
“最恨粗丫头,一点儿都没有淑女味儿!”
“也讨厌装腔作势的妮子,就知道扭扭捏捏!”P3-5
有益的启蒙读本——《小妇人》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占据美国的名人堂已达百年,其小说《小妇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读者群远远超出了英语国家和西方文化的界限,作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根据最近的网上统计,此书已经以不同的形式翻译成了一百多种文字。好莱坞每隔20年就要将它“更新”一次,最近的版本为1994年摄制的。就像小说开头时所描述的,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学校,都在排演“小妇人”的故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导正在形成世界观的人们。
奥尔科特出身于贫困的家庭,还有三个姐妹,一生没有嫁人。父亲为了追求精神发展的高尚理想,奋力进行教育实验,却连家庭的温饱都不能保障。姐妹们经常食不果腹,靠青涩的果子、硬面包和冷水充饥。她们所处的时代,恰逢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资本主义已经初步发达,而南方是农业社会,农奴主的势力依然强大,残酷压迫着黑奴。当时,另一位女作家斯托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把这种现实加以揭露,北方的“美国佬”读后义愤填膺,于是拿起武器,为黑奴的自由而战。小妇人的爸爸就是为了打败南方闹独立的地方政府,毅然上了战场。妇女们在后方生产军需品,她们一方面由于家里失去挣面包的人而陷入贫困,另一方面得不断劳动支援前线。
作者从小自学写作。尽管她常常受到贫困的威胁,但童年生活非常愉快,并且与著名作家霍桑和爱默生的孩子为友。姑娘们在谷仓里演出露易莎·梅的话剧。她在家接受教育,也当过教师。十二岁就在波士顿的报纸上发表了故事,十四岁出版了一本书,日后终于写成了传世之作。中间因为南北战争而停止写作,在华盛顿的一家医院当护士。
作品《小妇人》故事虽然平凡,构思却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小说的幽默结构和妙趣横生的叙述语言,也为作品增色不少。当然,作品也充斥着说教内容,表面上看,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好像是学习《天路历程》的体会之作。也许正由于其说教内容,当时正统的家长们才不反对替小孩子备一本。
这部可爱的小说始终牢牢抓住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理想和价值观。奥尔科特是应出版商的要求写作女孩的故事的,创作时先打好腹稿,再提起笔一气呵成。整部小说的两个部分分别花了六个星期完成。妇女的权利和教育改革问题,在十九世纪美国的社会变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自然就成为奥尔科特最喜欢涉及的两项事业,它们随之成为小说的主题。到了现代,她往往被看作勇于实验的作家,作品也成为文学史家和心理历史学家探索的肥沃土地。《小妇人》促进了青少年文学关注点的演进,描绘年轻人不仅仅从程式出发,而是对人物进行鉴貌辨色的记录。有人说,她在创作中不得不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去适应当地风俗和家庭成员的道德环境,同时还得满足出版界的商业要求,使她无法实现她的全部才能,然而,她的作品到处体现出其女性义务和艺术自由之间的张力。
小说可以说是自传体的杰作,女主人公乔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经历。她采用全息记录现实生活的方法,所讲述的生活宁静、安全,是自己和周围朋友经历的积累,里面充满了人情味儿,融入了少女们的切身体会,可谓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少女的成长史,其中浸透了人生奋斗的金玉良言。由于作者深受自己父亲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梭罗的影响,字里行间渗透着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哲理,使该书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随处闪现着真知灼见,是立身处世的好教材。
毫不奇怪,《小妇人》是孩子们的“道德食粮”(作者自述语)。十九世纪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小说帮助女孩子们顺从命运,以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结局。这里,作者首度传达了少女时代的艰难和焦虑,提出“小妇人”的成长过程是需要学习的、泪迹斑斑的,而不是按照女性发展的本能或者自然条件进行。妈咪坦白自己有脾气,她努力抑制它,说明无法彻底消灭女性的怒火。小说最终没有解决是克制自己适应社会,还是颠覆女性顺从命运的观念(十九世纪,人们认为女性只有放弃本性,才能取得男子汉一般的“天才”成就)的问题,这是西蒙·波伏娃、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格特鲁德·斯坦热衷的问题,也为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文本。
《小妇人》是名著重译,踩在前人成果的肩膀上改进、提升译文水平,是一大乐事。作品平铺直叙部分,当然可以继续直译。但前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们廓清想当然造成错译的范围,并且尽可能避免同类的错误。举例说,铃兰花(lilies of the valley)在以前的译本中居然被直译成“长在山谷里的百合花”,值得引以为戒。当然,克服文化地理的差异十分重要,苹果在旧中国是穷人的奢侈品,但书中主人公把russets(没有味道的粗皮青涩苹果,自家园子里自生自灭的东西)当饭吃,似乎很富有。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译者要么把它跟普通苹果混为一谈,要么只说明“黄褐色苹果”,看不出它的廉价。Roses是玫瑰、蔷薇、月季花的总称。月季花是普通庭院的常见花卉,所以美格结婚时因地制宜,用来代替代表爱情的“玫瑰”,不能一概都译作“玫瑰”。本书做了妥协处理(第二十四章)。
作品第一部讲述少女的成长历程,情感世界是浪漫的,她们以成为“小妇人”为奋斗目标,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第二部描述的则是“大人”的事情,涉及在成人世界的立身处世,比较务实,可以作为行为参考。所以,尽管第一部“很好看”,小说却是第二部面世后才成为畅销书的。第二部的内容非常通俗化,涉及婚礼的排场、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不同家境的同学相处、文学创作的宗旨、穷人在富人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富人该施舍什么样的人、如何资助文学艺术事业、家庭责任分工、礼尚往来,简直是日常生活的指南书。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现象:第一部(1868年出版)印数不多,次年第二部出版后方才形成畅销的局面,还带动了全书的销售,这与通常的第一部一炮打响,接着写续集的情形截然相反。到1888年去世,奥尔科特的书发行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大关,收入达到可观的20万美元。
王之光于浙江大学
20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