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一个人爱读书、愿读书.、会读书,不论长相如何、穿着如何,久而久之,其高雅清俊之气都会从内而、外、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让这个人显得气质高华,不同凡俗,才华横溢,令人景仰。这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无上的赞美。这句话原本是宋代苏轼的一句诗,出自《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时苏轼在凤翔府任职,贫困的董传与苏轼相识。董传当时的生活贫困,衣衫朴素,吃饭生活都十分艰难。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清高的气质、雅致的情怀和正直的风骨,苏轼因此大受震撼,于是在回到长安后,便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全诗为: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所以广为传诵,就因为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这种“气”,已经不是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有这种清高之气在里面。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正是感动苏轼的地方。
事实上,读书的人,真的是天生有一种文雅清俊、不同俗人的气质,因为读书使他的境界高了,胸襟广了,内心静了,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爽干净、高贵从容之气,这样的气质绝不是遍身罗绮或是一夜暴富的人所能拥有的。这样的气质就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能使一个相貌平凡者让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视。爱读书的人,开口不俗,出口成章,让听的人也觉得趣味无穷。反之,不读书的人,蝇营狗苟,整天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为钱为财,为名为利,苦恼烦心,身上只会有俗不可耐的气质,高华从何而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常读书,日积月累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个极爱读书之人,对“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受尤深。她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三毛和曾国藩所说的改变,其实就是读书多了,在一个人身上自然而然焕发出来的高华之气。这样的气质绝对是任何其他的方法修炼不来的气质,是与众不同、不流凡俗、清俊优雅的书卷气质,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之际所流露出来的天然的文雅和斯文的让人心仪和敬服的气质。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