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关系着成败得失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信息化社会,说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也是直接影响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利益攸关”之说;工作场合有“一言定乾坤”之说;生活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说。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诸葛亮舌战群儒。请想一想,诸葛亮没有口才能行吗?正因为他有了口才,出使东吴,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最后使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兵,几乎全部葬身于滔滔长江之中。这不是口才的威力吗?假如刘备不让诸葛亮去,让张飞去,其后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刘备为什么要诸葛亮去,而不要张飞去?说到底在于两个字——口才,诸葛亮靠他的口才成功了。能说口才没有用吗?能说口才与成败得失没有关系吗?我们说,是有关系的。
很多人都知道纪晓岚。纪晓岚的舌头可了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他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机智敏捷。乾隆皇帝自然也知道。有一天,乾隆想,我要找一个办法试验试验他的机智。于是,他把纪晓岚找来,对纪晓岚说:“纪晓岚!我问你,何为忠孝呀?”纪晓岚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合起来,就叫忠孝。”纪晓岚刚回答完,乾隆皇帝接过话来:“好!联赐你一死。”纪晓岚当时就愣了:怎么突然赐我一死?但是皇帝金口一开,绝无戏言。纪晓岚只好谢主龙恩,三拜九叩,然后走了。
这时,乾隆就想:“这纪晓岚可怎么办呢?不死,回来,就是欺君之罪;可要是死了就真是太可惜了,自己手下便少了一个栋梁之材呀。”当然,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让自己轻易死掉的,必定会有什么办法解救自己。于是他静观其变。
半柱香的工夫,纪晓岚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扑通地给乾隆跪下。乾隆装作很严肃地说:“大胆,纪晓岚!朕不是赐你一死了吗?为什么你又跑回来啊?”纪晓岚说:“皇上,臣去死了,我准备跳河自杀,正要跳河,屈原突然从河里出来了,他怒气冲冲地说,‘你小子真混蛋,当年我投汩罗江自杀,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而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我一昕,就回来了。”听到这里,乾隆哑口无言:你让他去死吧,你就是昏庸无道;可是让他活着吧,自己皇帝的面子又下不了台。最后,乾隆不得不解嘲说:“好一个纪晓岚,你是真能言善辩啊!”
纪晓岚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救了自己的一条命。要是换了另一个人又会怎么办呢?虽然,那人也是学识深厚,思维敏捷,但是他不愿意说、不会说话,他能不能回来?因此,我们说,口才的价值、口才的意义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在关键的时候还能救人性命。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有好口才,是否会说话,境遇与成就必定会大不一样。现代社会里,那些表现得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总会处在交际困难的尴尬里。有些人知识渊博,可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们欢迎。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也很出色,可一讲话就语无伦次,拘谨慌张,从而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有一位国外名人曾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法国大作家雨果也认为:“语言就是力量。”的确,精妙、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非凡。
讲究说话在我国是有传统渊源的。历史上凭口才决定成败得失的人物和事件数不胜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施展合纵、连横之术的苏秦、张仪;以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出使楚国而闻名的齐国重臣晏子;以及刚刚提及的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他们或以吐纳珠玉之声,展卷舒风云之色;或羽扇纶巾,谈笑间逢凶化吉。现代社会中以口才而闻名中外的女中豪杰杨澜,相信大家都熟悉。她作为传媒中人,不断在观众面前亮相,不断地纵横放言、评点中外、表露心迹。细细听来,她的一语一言几乎同她的天性一样:清新又明晰、亮丽而爽朗;话中不乏令人开怀的风趣,让人捧腹的率真,发人沉吟的理性。一句话,杨澜其言的个中三味,不失其女名人的风范与品性。
于是,西方哲人便有了这样的总结:“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赏识,那就是用话语令人愉悦的能力。”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