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田宇、罗涛和陈建兰所合著的《金字塔底层创业(城市外来工创业调查)》一书以外来工创业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民工通过创业可以缓解贫困、融入城市发展。本书选取十个有代表性的创业者,形成外来工群体创业的典型案例,反映这一群体创业的一面。通过剖析创业案例可以了解外来工创业的过程、商业模式,从中得到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与启示。
本书以金字塔底层群体——城市外来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为基础,针对城市外来工群体的创业活动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梳理了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城市外来工的创业活动进行了“面”和“点”的研究。“面”的研究是指利用CLDS数据中外来工群体创业的数据,形成城市外来工群体创业调研报告,反映这一群体创业的全貌;“点”的研究是指在外来工大省广东省选取十个有代表性的创业者,形成外来工群体创业的典型案例,反映这一群体创业的一角。本书丰富了我国金字塔底层创业的研究,对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的构建及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也可以为金字塔底层创业提供实践指导。
由田宇、罗涛和陈建兰所合著的《金字塔底层创业(城市外来工创业调查)》一书以城市外来工群体的创业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库资料和广东省十个创业典型案例,从“面”和“点”两个维度揭示了金字塔底层群体可以通过创业来缓解自身贫困,融入城市发展。作为国内最先系统关注城市新贫民——外来工创业的著作,本书不仅对外来工在创业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创业减贫等研究领域也具有较高的理论贡献。
本书既可以为从事创业管理研究和金字塔底层群体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可以为从事扶贫工作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提供有益借鉴,还可以作为金字塔底层创业群体学习的范例材料。
前言
第一章 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
第一节 金字塔底层群体
第二节 生存创业
第三节 非正规创业
第四节 城市BOP创业
第二章 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调研报告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确认外来务工创业者样本
第三节 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者个体特征
第四节 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过程分析
第五节 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者外部治理情况分析
第六节 外来务工创业者企业内部治理情况分析
第七节 外来务工群体创业者社会网络分析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外来工创业个案
第一节 外来工的创业基因
案例1 兵哥哥的“说到就要做到”
案例2 技术骨干的合伙情结
案例3 刘九发“简单”的牛仔创业之路
第二节 创业准备与实施
案例4 绣花双面胶厂的“出生证”
案例5 毛绒玩具OEM代工工厂“家”在何方
案例6 “紧箍咒”下的民营电视购物企业夹缝生存之路
案例7 名柜世家如何进万家
第三节 创业永远在路上
案例8 不断转型的人生
案例9 走在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岔路口
案例10 新生代外来工的“空手套白狼”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但学者们更为接受的是2美元/天(Sammon,2013),世界银行认为这一标准代表的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中等贫困水平(Word Bank,2012)。处在这一水平下的全球金字塔底层群体人口数量约40亿人,其中亚洲约有17亿人,南亚约有11亿人(Chen&Ravallion,2010)。
二、中国金字塔底层群体规模
中国金字塔底层群体的规模目前还没有确切公开的官方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的规模做出合理的推断。1994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是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我国政府宣布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截至2000年底,我国农村仍有社会救济对象5907.8万人。这两个数据反映的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不同标准下的规模,“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没有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这说明贫困问题是一个动态概念。
贫困是个相对概念,贫困人口的多少与贫困线的水平有直接关系,标准低,贫困人口就少;标准高,贫困人口就多。我国1978年最初划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100元,此后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调整,到2000年调整为625元,我国贫困标准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总数随着经济发展不断降低。但是2008年随着世界银行将贫困线划定为1.25美元/人·天,考虑到原有贫困线与世界标准相差过于悬殊,为了更大范围地帮扶贫困人口,2009年将贫困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196元,贫困人口也相应上升。2011年,贫困线确定为每人每年2300元,社会保障所覆盖的贫困人口更是急剧增加。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认定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国家对低收人人群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使用的扶贫线标准是2011年确定的每人每年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约每人每天6.3元。这一标准按直接汇率换算约为1美元,因此,有人认为我国的贫困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的绝对贫困线,也有研究者认为考虑城乡差异等因素该标准相当于每人每天1.6美元,已相当接近国际标准。但是如果考虑中国经济近年的快速增长,无论是否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一数值仍然是极低的。例如: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扶贫标准按物价水平调整为2800元,而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相差超过6倍。
按照民政部公开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社会救助对象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低保,即城市低保对象1701.1万人,以及城市“三无”人员6.8万人。其中,2015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451.1元/人·月,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316.6元。二是农村低保,即农村低保对象4903.6万人。2015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3177.6元/人·年,人均年补助水平1766.5元。三是农村特困人员,即救助供养农村特困人员516.7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62.3万人,年平均供养标准为6025.7元/人;分散供养354.4万人,年平均供养标准为4490.1元/人。四是传统救济,2015年传统救济63.8万人。以上四类社会救助对象共7192万人。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西雅图演讲时提到的“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本届政府的扶贫目标也是要在五年内(2015-2020年)让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尽管按照国际权威统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更重要的是,我国人均GDP排在世界80位之后;而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测算为7000多万人,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测算为2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贫困发生率接近90%,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贫困发生率降至14%,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得底层群体低收人问题在一段时期内一直存在。综上所述,不论何种测算标准,都反映出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的规模十分巨大。(P3-4)
前言
外来工群体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特有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28171万农民工,比2015年增加了424万人,增长1.5%;农民工人均月收人3275元。可以看出,我国的外来工群体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收入水平低。根据金字塔底层(BOP)理论,外来工群体具有金字塔底层群体的三个特征,是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的一个代表性群体。
国外有学者提出,发挥金字塔底层群体的创业精神可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我国外来工群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创业精神,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体现。同时,研究这一群体的创业问题也符合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的精神。
结合数据和案例来看,我国外来工群体创业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外来工群体创业比例高。根据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中外来工群体创业数据,外来工群体创业比例高达9.2%,高于专科及以上人口创业比例(5.2%),也高于本地人口的6.3%。二是外来工群体具有较好的创业者特征。外来工群体具备了创业人群所应具备的绝大部分特征:为人诚实、勤奋做事、有勇有谋、敢作敢当。三是外来工群体突破资源环境强约束积极创业。外来工群体创业过程面临资金、市场、信息、社会网络等资源的约束。虽然资源有限,但是这一群体发挥了创业精神,整合有限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四是务工经验对创业影响大。外来工人员在长年的务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和技术经验,并掌握了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因此,大多数创业者利用务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开展创业活动。五是创业行业门槛低。外来工群体多从事传统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开展创业活动时,外来工群体多选择传统制造业、餐饮业等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开展创业活动。六是外来工群体的非正规创业现象。根据调查数据和创业案例,外来工群体创业存在明显的非正规创业现象。比如:创业者没有办理营业执照,或是没有和雇佣人员签订合法劳动合同等。
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来工群体返乡创业,较少有学者研究外来工群体异地创业。本书以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外来工群体异地创业现象作为研究的重点,利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DS)的数据和外来工群体创业的典型案例,从“面”和“点”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面”是指利用cLDs数据中外来工群体创业的数据,形成城市外来工群体创业调研报告,反映这一群体创业的全貌;“点”是指在外来工群体大省广东省选取十个有代表性的创业者,形成外来工群体创业的典型案例,反映这一群体创业的一角。通过对外来工群体创业“面”和“点”的研究,我们既可以了解这一群体创业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也可以了解这一群体创业的过程、商业模式,从中得到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与启示。本书一方面对于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及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本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为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第二章为城市外来工群体创业调研报告;第三章为广东省外来工创业个案;第四章为结论与建议。第一章“金字塔底层创业理论”由田宇教授和陈建兰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完成。第二章“城市外来工群体创业调研报告”由田宇教授确定报告主旨和结构,罗涛博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第三章“广东省外来工群体创业个案”由三节构成。第一节主要反映外来工群体的创业基因,由三个创业案例构成;第二节主要反映外来工群体的创业准备与实施,由四个创业案例构成;第三节主要反映外来工人员创业的转型,由三个创业案例构成。其中,陈建兰完成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9和案例10;罗涛完成案例4、案例5和案例7;钟晶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完成案例6;陈勇平(广州松田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案例8。第四章“结论与建议”由罗涛和陈建兰共同负责。全书由陈建兰负责编辑整理,最后由田宇总纂、定稿。
本书的编撰要感谢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提供的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尤其要感谢十位创业者,十位创业者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积极配合调查访问,无偿地分享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本书的出版只是外来工群体创业研究的一个小片段。鉴于数据和时间的原因,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许多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内容只能期待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深入展开。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关注城市外来工这一金字塔底层群体,关注他们如何自我提升、自我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并能给予他们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