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30年代为中心,从政治与政治学关系的角度,系统研究民国政治学的成就与不足。特别是着重研究民国政治学的“三个研究领域”及其“两个价值诉求”,并分析其生成的政治社会原因。
作者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就民国政治学理论形态而言,体现出民治与集权的“合奏”特征。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自身历史的反思。民国政治学作为新中国政治学的前史,因此具有镜鉴之意。
本书通过对文献与理论的细致梳理和参证,描述了1930年代前后,即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现代化时期,作为一门外来学科的中国政治学与其赖以存续的政治现实之间交相作用的风雨历程。
作者通过研究民国政治学的国家理论、政府理论、政党理论三个研究领域,归纳出“民治与集权”的两个理论特质,进而分析了民国政治学生成的政治社会原因。作者认为,学术与政治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公民社会则是孕育与支撑这一张力的重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