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克思传(权威图文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光明//罗传芳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个少年的志向

特里尔中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拥有一些出色的学者和科学家,学校教育以贯彻自由主义精神著称。校长维登巴赫是一位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必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进步、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里面也有不少崇尚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厌恶专制主义统治的进步人士。

12岁那年,卡尔·马克思进入这所学校学习。

中学的学习课程范围是广泛的,但卡尔并不觉得吃力。他天资聪颖,领会力强,能够轻松地掌握课程中最难懂的地方。尤其与众不同的是,他很早就表现出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特质。他学习起来非常努力,作文总是具有丰富的思想,语言犀利;他的数学学得相当好,对古代语言和法语也有浓厚兴趣。当中学毕业时,他已能相当流利地阅读和翻译法语,也能深刻地理解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这些古代语言写成的经典作品。

卡尔不光在学校里受到了良好教育,在校外也幸运地得到了名师指导。在这方面,我们刚刚提到的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老威斯特华伦)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老威斯特华伦是政府高级官员,又是贵族,但全然没有贵族的不良习气。他思想开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能够轻松地用希腊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文字阅读,英语讲得和德语一样流利。他对各国文学大师的作品都很熟悉,其中特别喜爱莎士比亚,能够大段大段地用英语背诵这位名作家的剧本。老威斯特华伦以他的渊博睿智,很早就发现了少年马克思身上的才华。他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常带卡尔到城外的小山丘上去散步,给他背诵古代和近代作家的作品。也就是在这时,卡尔·马克思开始了对莎士比亚的终生热爱。少年马克思真诚地把老威斯特华伦看作是自己的导师,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

那个年代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迁,也给少年马克思留下了深刻印象。特里尔城的风气是热爱自由平等的,人们对普鲁士王国的专制主义很不满,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不利于专制制度的言论,嘲笑那些昏庸的官吏;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抨击国王本人。特里尔人的放言无忌让柏林当局十分担忧,国王派出的警察和密探严密地监视着特里尔城市民的动向,经常在城内拘捕敢于抗命的自由派人士。当局还给马克思所在的中学派去了一名副校长勒尔斯,此人是个声名狼藉的官方鹰犬,他不学无术,但在监视学校进步教师和学生的言行方面倒挺在行。所有这些都引起了特里尔市民的反感,年轻的卡尔对此更是憎恶之至。

卡尔还看到了社会下层的穷困。他每天上学都要走很长一段路,要穿过简陋拥挤的穷人区。在那里,贫民们的生活和他平时见惯了的富裕文雅的“上层”生活形成强烈对照。卡尔带着复杂的心情到老威斯特华伦那里去求教: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威斯特华伦很难给他满意的答复,但他却使卡尔第一次听说了一个名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师圣西门。

少年时代飞一样地过去了。1835年9月,17岁的卡尔·马克思中学毕业。在他的毕业证书上,考试委员会所做的鉴定认为,他资质良好,学习勤勉,各门功课都令人满意。他的作文思想丰富,对事物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他的数学、历史和地理也很好;他的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都相当熟练。只有物理这门课,得到的是“知识中等”的评价。考试委员会表示,希望这名学生在未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勿负重望”。

卡尔的宗教作文、德语作文和拉丁语作文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特别是他的德语作文,是由校长维登巴赫亲自评阅的。维登巴赫对这篇作文十分赞赏,给予了“思想丰富、布局合理、条理分明”“相当好”的称赞。这篇作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P5-7

后记

从酝酿写作《马克思传》,到不断修改完善及再版的这十几年里,我们曾几次到德国进行访问研究。最重要的经历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故居的考察,以及访问会见与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相关的学者和机构。下面即按所附图片的背景略作介绍。

2004年暑期,我们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访问了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以及其他一些与马克思有关的地方。特里尔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人,但中国人首先要去的地方通常是马克思故居。在那里专为参观者准备的留言簿上,写下的绝大部分留言也都是中文。据接待我们的诺伊女士说,由于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中无人懂中文,他们打算寻找合适的入选把那些留言译成德文。听了这话,我们嘴上不说,心里却不由得生出一丝紧张和不安。因为说实话,译者好找,但一旦翻译过去,怕是要让别人大失所望。因为在那些留言里,除了大量赞颂性的空话和标语类的口号,抑或一些因对国内现状不满而迁怒于马克思的情绪化宣泄外,几乎找不到有思想有见地的评论性文字,这与我们这个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治国准则、从中学到大学反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程的国家,实在不相匹配。而这些又恰恰是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和理论分析能力的真实反映。总之,留言里传达出的共同信息是对马克思和马克思理论思想的惊人的无知,把这样空虚贫乏的“内囊”在这位思想大师的故居里面抖搂出去,岂不令人汗颜?

因而我们的观点,也是本书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不论你持何种立场,宣称什么主义,都要以尊重知识和历史为前提,并以探索的、思考的态度去对待你所要评论的对象,而不是把无知偏见拿来炫耀。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物,他的思想与当时充满苦难和矛盾的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不少观点固然已经过时或需作重大修正,但他的理论方法迄今仍对愿意并善于进行思想探索的人们有重大启发意义。因此我们当时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与方法相比,体系是暂时的,方法则有长久的意义。”也正因此,当今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仍然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保持着极大的敬意。如照片所示,在马克思当年学习过的柏林洪堡大学(原柏林大学)主楼的墙壁上,金色醒目的大字镌刻着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柏林广场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巨幅塑像也以其高大的身躯表明了人们对他们的尊重;而在城市的另一侧,被保留下来的“柏林墙”遗址似又昭示着理性的翅膀开始了新的航程……尊敬、纪念和反思,德国人所展现的这种理性历史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我们又获得了一次较长的访问德国的机会。这次我们去了位于德国西部鲁尔区的恩格斯故乡伍伯塔尔。伍伯塔尔是一座近代纺织业名城,恩格斯家族是当时在德国和英国都有庞大产业的纺织业主,所以现在恩格斯故居的一旁,就坐落着由恩格斯家族的纺织厂改建的“早期工业化博物馆”。这样的格局陈设及博物馆里滚动播放的反映早期资本主义恶劣生产条件的视屏材料,使参观者很容易对马恩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背景及恩格斯超越其阶级利益成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不凡一生,有深刻的体认。在参观故居陈列的各种研究著作时,我们还发现了由中央编译局组织、我们撰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画传》(2005年),这是中国学者的一份成果,令人欣慰。

这次访德期间,我们还造访了总部设在柏林的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与该基金会的亚洲部负责人林克女士就马克思的生平活动与著作、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罗莎·卢森堡的理论贡献以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历史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拜访了柏林的彼得斯教授和斯图加特大学98岁高龄的贝格曼教授,他们都是享誉国际的左派社会主义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也是我们尊敬的老朋友。每次我们见面都交谈甚欢,并互赠彼此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临走时总是依依不舍……

这些经历和见闻,与《马克思传》的写作一起,也成为了我们的一份珍藏,故记于此。

罗传芳 张光明

2017年3月12日于北京家中

目录

第一章 特里尔之子

 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个少年的志向

 浪漫大学生的爱情

第二章 黑格尔的学生

 发现黑格尔

 在“博士俱乐部”里

 普罗米修斯式的自白

 新闻出版自由的捍卫者

 为贫苦群众辩护

 《莱茵报》的精神领导

第三章 在巴黎的十五个月

 出国前夕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异化”与共产主义

 友谊从这里开始

 《神圣家族》

 接到驱逐令之后

第四章 流亡布鲁塞尔

 异地重逢

 《德意志意识形态》

 战友与论敌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

 再次被逐

第五章 在战斗的年代里

 重返巴黎

 《新莱茵报》面世

 民族问题

 在革命危机中

 法庭上

 在报纸的后日子里

 辗转于德法之间

第六章 流亡伦敦的初岁月

 艰难困苦的生活

 对革命的总结

 重建同盟

 分裂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同盟的终结

第七章 冷寂的50年代

 第恩街28号

 《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人

 永不知足的学者

 对“世界工厂”的观感

 欧洲政治评析

 东方问题

 “1857—1858年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八章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家庭悲欢

 与友人在一起

 马克思的性格

第九章 60年代初的马克思

 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反击福格特

 60年代初的家事

 又出困境

 关于拉萨尔

第十章 国际的灵魂

 成立宣言

 总委员会中的多面手

 事业在前进

第十一章 写作《资本论》

 舐犊之乐

 德国之行

 揭开剩余价值的秘密

 “沉默”被打破了

 第二卷和第三卷

第十二章 巴黎公社前后

 家庭中的变化

 关于普法战争的宣言

 与公社站在一起

 《法兰西内战》

 在一片围攻中

第十三章 国际后时期的马克思

 内部分歧的由来

 伦敦代表会议

 国际代表大会之前

 马克思在海牙

 尾声

第十四章 伦敦老人

 老年马克思

 疗养中的马克思

 “顾问”马克思

 从“收拾杜林”到反驳“苏黎世人”

 西欧工人运动的新景象

第十五章 不断的探索

 《资本论》的继续写作

 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

第十六章 走向生命的终点

 晚年时光

 痛失伴侣

 辗转疗养

 与世长辞

附录一 马克思年谱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上的若干问题

后记

序言

在过去的18年中,作者曾应出版社之约,出过好几种马克思的传记或画传。它们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在内容上追求简洁明了,在文字上力图通俗易懂,在那些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过于烦琐的学术问题上,尽量深入浅出。同时,本着对理论、对历史负责的学者本分,在不少问题上,我们提出了不同于通行观点的看法。这些书出版后,颇得各不同层次的读者好评,这对作者是很大的鼓励。

在准备本版《马克思传》时,作者又翻阅了以往所写的几篇序言。如今旧作重读,自我感觉也还有某种意味。兹摘录几段如下。

1998年中央党校出版社版的序言中写道:“以往年代描写领袖、导师时常见的那种令人生厌的‘文件腔’,今天实在不该再重复了。作者力图以平实客观的笔调去叙述事实,与事实无关的空头高论,则尽行略去。书中的评论,包括对这位伟大人物各时期的贡献和不足的评价,都确是作者本人的认识,并非违心之论。”

2005年我们为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画传》所写的序言,交稿后被删掉了,换成了两篇由别人写的序言。这篇序言迄今并未发表过,因此下面准备作较长的引录: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那是一个工业革命空前高涨的世纪,资本主义大踏步前进的世纪,也是一个和我们今天的现实仍然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纪。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家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成就,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至也获得了他的敌人的尊敬;他的名字与那一时代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密不可分;他的学说不仅给思想史增添了辉煌的卷页,而且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事情还不止如此。马克思的思想跨越了他的时代,对20世纪直至今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下半期,有一位并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国学者评论说: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史,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和马克思的对话。在笔者看来,这句话说得十分贴切,而且到当今也还继续适用。在今日世界上,当大批复杂而又尖锐的现实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时候,马克思的影子总是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即使你想要绕过他,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马克思从来又都是一个引起无数争议和无数误解的人。当年他在世时,遭到他尖锐批判的各种社会势力厌恶他诅咒他,却并没有能阻止他的学说在生活中胜利前进;但随着他的学说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最大思想体系,对他的各种曲解和庸俗化就开始了。这些曲解和庸俗化往往把人们弄得绝望之至,避之唯恐不及,而后世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他的旗号犯下的灾难性错误,更把不少人推到了他的怀疑者和反对者行列里。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马克思学说的光辉似乎褪色了。于是在现如今的生活中,远离马克思、遗忘马克思,好像成了一件不但不使人尴尬,反而显得有点时尚的事情。

笔者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有朋友高傲而轻蔑地宣布:我根本就不看马克思的书!

我们无法赞同这种态度。面对这种轻飘飘的自负,我们想说,这对您,对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来说,并不是光荣,因为这里面显示的不只是无知,还有偏见。无知和偏见都不值得夸耀,因为它们加在一起,只会阻碍您接近事物的真相。

我们敢说,在马克思这样一位大思想家面前,任何一个愿意增进自己的知识,愿意用脑去想,用手去做,用思考去换得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并且愿意真诚地参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人,都没有理由忽视他。只有在你真正读了、想了之后,你才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否定性的意见。

那么,怎样去读通马克思呢?

依笔者之见,唯一管用的办法,是直接去阅读马克思本人。这个阅读面应当是广泛的。首先当然是要读他的书,从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从他花几十年心血写出来的巨著《资本论》,到他的大量其他著作、手稿和书信,读得越多越细,越有好处。还应当读读他的同时代人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信奉者和批评者的著作,这样才能从比较中去思考,去鉴别。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认真读通读透世界历史。马克思学说在根本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对于他的学说,也只有放在对世界历史的透彻认识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

这种阅读,的确是个笨办法,但对于真正想搞清楚问题的人来说,我们实在看不出还有别的捷径可走。

201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版的序言则写道:“马克思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应属不争的事实。即使在当今的世界上,马克思也仍然占有相当突出的历史位置。不论你对马克思持何种态度,只要你认真面对以各种方式困扰着我们的复杂纷繁的问题,试图深入地进行思考,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学说看上去地位至高无上,流传普及甚广,几乎人人都是马克思学家,人人都可以对它发表一通评论和见解,但事实上透彻了解者极少。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说,往往不过是建立在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甚至任意猜测的层面而已。时至今日,在各式各样的解释、发挥和层出不穷的赞扬或责难中,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本人的形象愈来愈变得模糊不清了,真正认真地去研读原著并按照文本原意而不是自己的臆造去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独立地研究马克思的原著,在今天是更加必要的。”

以上几段引文,都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氛围下发自内心的声音。  如前面所说,在我国,马克思学说号称“国家学说”,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肯下一番功夫,深入进去认真钻研一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马克思的褒贬,不是来自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而只是简单地出自对现实政治的反应。这种情况,过去如此,于今尤烈。

1998年时,国人可读到的马克思传记还不多。除了弗兰茨·梅林那部内容丰富、有独到见解的《马克思传》之外,苏联、东德人所写的传记以及中国学者对马克思的各种介绍,官话、空话、套话太多,朴实的介绍和独立的分析太少,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作者当时关于不要“文件腔”,而要“以平实客观的笔调去叙述事实”的主张,正是针对这种令人厌烦的状况而提出的。

在那之后,在我国社会急剧变化背景下愈来愈突出的矛盾,几乎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激发了尖锐的意见分歧和争论。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的形象被弄得越来越模糊混乱,越来越无法辨认了。一方面,马克思被用来为一切现实政治需要做辩护;另一方面,相反相成地,批判者们把一切现实中的坏事都追溯到马克思那里,痛加詈骂。大家既无耐心也无兴趣去认真研究一下马克思本人,但不谋而合地要“分开走,一起打”,共同为败坏这个人的声誉而努力。有感于这种不可思议的混乱,我们才在随后的两个版本的序言中向读者们呼吁:不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利用马克思,不要拿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去曲解马克思,而要独立地研究马克思的学说!

可是,这样的呼吁是不合时宜的。在一个充满喧闹的浮躁时代里,科学上的无私精神和求真态度并不被关心,对事物的本质穷究底蕴也显得多余,许多人只是热衷于“发声”,至于他发的这个“声”是否有站得住的根据,那就无所谓了。在充斥于网络的各种评论里,一些人把马克思描述成专制主义者、骗子和阴谋家,说他制造仇恨,煽动暴力,反对民主,反对科学,驱使人们去实现他的乌托邦狂想,甚至号召大家“打土豪,分田地”!另一些人大概自以为怀着善意,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成是晚年幡然海悟、放弃先前错误理论主张的忏晦者……在这样的一片热昏胡话中,是谈不上正常的讨论的。

作者历来主张对马克思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作深入的重新研究,但不能同意用“歪批三国”式的起哄态度去对待历史。现在收入本书附录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上的若干问题——对一位批评者的回应》,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当前流行观点的回答。我们对这位批评者的许多意见都持异议,但认为他是愿意思考的和讲理的,这在网络上并不多见,因此是值得与之讨论的。我们希望,这种讨论有助于促使人们去真正读一点东西。

总之,我们的态度是:研究马克思,公正地、历史地认识马克思!这不只是为了历史,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正是这位19世纪的大思想家,立足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和各种思想激烈辩论的背景上,要求人们不从自己头脑中的愿望而从认真分析经验、事实出发,深入到社会之中去剖析社会,根据各种人群的不同利益去考察他们的立场和政治态度,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趋势中去展望历史的未来。他向自己提出了这项无比艰难但有莫大意义的工作,并把一生都献给了它。在他的思想努力中,确实有过大大小小的错误,但他在总体上把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他是反对一切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伟大民主斗士,坚信没有人民大众自己推动的民主必然是不真实、不完整的民主;他大力呼吁,只有人民通过自己的自觉性和斗争,把社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实行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所有这些,对于当今我们的进步,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张光明 罗传芳

2017年2月15日

内容推荐

《马克思传(权威图文版)》是“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个人传记。作者张光明、罗传芳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马克思的光辉一生。

全书从马克思诞生一直写到他去世,从他幼年时的成长,青少年时的求学、恋爱,到他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直至创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奔走、奋斗。

马克思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充满改造社会的理想并付诸实践,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是富有爱心、和蔼可亲的朋友、丈夫和父亲。他与燕妮相濡以沫、至死不渝的爱情,他与终生挚友恩格斯感人肺腑的阶级友爱,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

作者张光明是曾供职于中央编译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全书融可读性、史料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精选数百幅珍贵历史图片,为读者深入了解马克思和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编辑推荐

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影响深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当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仍然是新时代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

作者张光明曾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社会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他笔下的马克思,栩栩如生,充满个人魅力。

《马克思传(权威图文版)》是普及性的读本,不过多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深层次的问题,而是以通俗易懂、有亲和力的语言,客观描述马克思的一生,给读者一个血肉丰满、生动伟岸的巨人形象。

书中精选了数百幅不同时期与马克思有关的历史图片,并附注了详细、准确的说明文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马克思的一生,增强了作品的史料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阅读本书,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阅读马克思,我们可以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以及他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