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刘绍棠/刘绍棠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绍棠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蒲柳人家子弟

寻根

三千里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是我那生身之地的通州。清《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零八写道:“通州在府东(顺天府,今北京)四十五里。本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皆属燕。秦属渔阳郡。两汉本潞县及安乐县地,皆渔阳属邑。潞,高阳氏后,□姓。魏晋以降,属幽州。后魏置潞郡。隋开皇初省入涿郡。唐武德二年于此置元州,领潞、临洵、无终等县三。贞观元年,省元州,后为潞县,以水患徙治安乐故城。历五代皆因之。至金天德三年,升为通州。元因之。领县二:日潞,日三河。明洪武元年闰七月并潞县入于州,仍以三县隶焉。属北平府。清顺治十六年,漷县裁并入州。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舟车辐辏,冠盖交驰,实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

《日下旧闻考》是康熙二十五年朱彝尊编辑的。从一千六百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共分十三门,四十二卷。十三门为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垌、京畿、侨冶、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通州名列京畿门之首。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弘历命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敏中,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步军统领和坤,和坤的政敌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刘墉等为总裁,选任知名学者多人进行增补考证。乾隆五十年到五十二年出版,题为《钦定日下旧闻考》,从四十二卷扩为一百六十卷。通州仍列京畿门之首,篇幅增至一百零八卷、一百零九卷、一百一十卷。这本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这本书:“……履勘遗迹,订妄以存真。千古舆图,当以此本为准绳矣。”

乾隆帝弘历还给此书题诗,称赞此书补齐挂漏所缺,在校勘淆讹上精益求精。因之,称之“钦定”。《钦定日下旧闻考》对通州的“潞,高阳氏后,□姓”还有补充,说是轩辕黄帝封四子于此。黄帝邑于涿鹿,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涿鹿距离通州一百多公里。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派遣他的四子经营通州(当时还没有这个地名),是完全可信的。自金定为通州,便成为京东首邑。元明清三朝更成为“上拱京阙,下控天津,实为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

从天津到我们通县这段运河,历史上称作北运河。我的父老乡亲们另有爱称,管它叫“铜帮铁底运粮河”。

“铜帮铁底”是夸张了点儿,可这是儿女对养育自己的母亲的赞美,那么这四个字就一点也不过分了。

大运河从北到南,北运河是大运河的龙头;大运河从南到北,北运河就是大运河的凤尾。整个大运河的风水都聚汇到了这儿,我们家乡人民怎能不以大运河的凤子龙孙自居?  想当年,这条河上,光是运粮的漕船,每年就有将近两万艘,押运漕船的兵十二万人次;连同官府的水师船和大量的商船,多达三万。这是古书上写着的。如果算上沿河村庄的打鱼船、摆渡船和短途运输船,那就多乎哉如过江之鲫了。

京广、津浦两条铁路通了车,夺走了大运河那“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生意,北运河上的船一下子少多了。后来,又有了京津公路,北运河也就更加萧条。不过,倒退五十多年,在我的童年时代,北运河上也还有货船和渔船过来过去。我在小说中所写的情景,都是我亲眼得见,不是无中生有。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北运河的衰落。

北运河上的南来北往的千帆万船,已被京津公路上往返奔驰的卡车、轿车、客车、吉普车和各种型号的拖拉机所代替。京津公路上的车流滚滚,不能不使人联想当年那三万艘漕船、商船、水师船在北运河上扬帆竞进的盛况。但是,车越来越多,京津公路也就显得越来越窄;开车的一出城圈儿,就像摘了笼头的野马,京津公路可就变成北京大栅栏了。

P4-6

目录

序 生活是一本毛边书

第一章 蒲柳人家子弟

 寻根

 我那生身之地充满了野味儿

 别名刘匈奴,自封“山楂汗”

 曾祖母两只肩膀扛得住塌下的天

 被尊称“大学问”的祖父

 我的智力得自母亲的遗传

 赵大奶奶把我接到人世间

 大脚李二说我是文曲星的书童

 荒年乱月,我几次死里逃生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长大

第二章 难忘童年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

 差点儿跟比我大六岁的女孩订亲

 我的第一行作品

 通州模范小学的“文侠”

 不知不觉走上文学之路

第三章 崭露头角

 永远照亮在我心中的那面镜子

 我参加地下“民联”的活动

 不食嗟来之食

 生存竞争的头一回亲身体会

 潘逊皋先生教我学古文

 胡泽生先生支持我写小说

 母校如母

 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良师

 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

 痛惜我的《大运河的儿女》

 也许我有资格当七国大使呢

第四章 最美好的岁月

 我把第一本样书献给党支部

 布谷鸟的啼叫为我的小说开了头

 谱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冲动

 汗滴禾下土

 悼念顾竟夫先生

 负责在政治上指导我的人

 我的目光只投向侨女白樟身上

 我读外国小说比中国小说多

第五章 在北大“串门”

 马寅初校长拦住我们做广播操

 我的学问是野狐禅

 魏建功先生欠我一堂课

 杨晦先生为我退学发脾气

 北大图书馆成了我的创作室

第六章 团中央批准专业创作

 康濯和秦兆阳介绍我加入中国作协

 走自己的路

 走村串户的“无任所大使”

 我不敢续写《西苑草》

 我做过一件亏情欠理的憾事

 《村姑》“老”成了《村妇》

 深埋在我心底的隐痛

第七章 “右字号”往事

 “犯忌”

 《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

 扣在我头上的三个屎盆子

 不知天高地厚

 荒唐的反苏“罪状”

 “我只希望不要把我开除出党”

 致友人的一封信

 我是个撑不着、饿不死的命

第八章 被放逐到乐园里

 大乱入乡,死里逃生

 引导我的精神前途的灯火

 家乡人民在动乱中保护了我

 独自放牛、拾粪的日子

 写!不能再浪掷光阴

 我成了“土圣人”和“精神领袖”

 老贫农保驾

 我每忆丫姑,心中便充满激情

第九章 重返文坛

 让我从二十一岁开始

 我向胡耀邦上书求救

 衰年变法

 乡土风水好

 温故知新

 唱一出八仙请寿

 留得青山在

 牛年志向

第十章 一得之见

 扬长避短,小中见大

 “武戏文唱”,反映历史

 土命人的土气作品

 抓住人物就抓住了创作兴奋点

 把长篇拆成若干短篇或中篇

 从不同层次、角度、侧面展示美

 大众文学要通俗而不流俗

 乡土文学如何反映改革

 不随波逐流,乐莫大兮

第十一章 人生感悟

 我喜自称笔耕农

 家乡的水土和乡亲养育了我

 我是做人作文一张脸

 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

 人生没有什么“假如”可言

 坎坷完整了人生的过程

 没有一个人能一生不走背字儿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跑题的闲话

 约法三章 

 坐在轮椅上也要做有脊梁的人

 争一口气

序言

生活是一本毛边书

我曾多次写过和讲过,今生今世我绝不写自传。一是不愿自我美容,二是更怕再尝“二遍苦”。这几年看过几本名人自传,使我产生了一个偏见,那就是写自传的人嫌职业美容师的手艺不高,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给自己涂脂抹粉,巧妆改扮,顾盼自怜,其实是欺世盗名,假冒伪劣产品。留传(?)后世,谎言坐实,歪曲历史,贻害青年,应以伪证罪论处。我这一生,不但不曾过五关斩六将,而且不止一次“走麦城”。如果偏要扮演亘古一人关圣帝君,真可谓厚颜无耻之极也。这位关圣帝君,自身便是个冒牌货。他曲线投降曹操,有何“忠臣不事二主”可言?他狂妄大意失荆州,坏了大哥基业,更是罪莫大焉。他好色成性,为了争夺一位美如天仙的县长太太而跟曹操闹翻,偏被说成千里走单骑回归旧主,真不知天下有“羞耻”二字。正因如此,凡是正史官书的歌功颂德之词,我都存疑。茅坑里洒香水,欺骗了嗅觉却蒙蔽不了眼睛。撒谎术也有限,早晚会水落石出,暴露无遗。要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关老二好色,一点也不“圣”?我一非五霸二非七雄,不值得自吹自擂写自传,不如节省点时间多写一部小说。

在解放军围攻北平的炮声中我参加了革命,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我走上了文坛。我欢呼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但是,当一批批革命进步文化人一个个挨整的时候,我感到了困惑。我万万没有想到,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把我这个童心未泯的年轻共产党员也划了右,而且进行全国大批判。我是多么委屈,多么痛苦。当时主持反右斗争的一位领导人,在一次讲话中说要将右派分子杀一批、关一大批。我自知难逃监狱、刑场这一关,曾经准备自杀,不愿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一九五八年三月受到处理,胡耀邦问我可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我没有说实话。这是因为,已经传达和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对于右派分子一个不杀,基本不抓。那个时候,共产党员不管是何原因,自杀就是叛党。我虽已被开除党籍,但在胡耀邦面前仍然自以为是共产党员,也就以曾有自杀念头为羞耻。一九六六年大革文化的命,那些曾经整过我的人,主张杀“右”派的人,比我遭到更大的凌辱和折磨。对于那些整过我的大人物挨了整,我曾有过短暂的幸灾乐祸。但是,多亏我稍知一点外国史。“文化大革命”对“黑九类”胡作非为的一招一式,多么酷似纳粹残暴迫害犹太人!翦伯赞、老舍、傅雷的遭遇,又与马门教授多么相似。怎么法西斯的阴魂附了我们的体?我“幸”不起来、“乐”不出来了。

我对马列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但我是个如醉如痴的革命理想主义者。在一九五七年被划右以前,我对党怀有宗教狂热一般的激情和信奉。随着我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理智和冷静多了。然而,每一忧虑党的前途和命运,我满腔子的鲜血仍然像开了锅。  新潮的朋友骂我“极左”,说得客气一点,他们是“创造病”患者。有如当年创造社诸君子,谁不咸与“创造”(新潮),便是不革命,不革命便是反革命,便是封建余孽,必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与红卫兵作风如出一辙。我觉得,倒是“左家庄”的朋友们给我定性准确。他们说:“刘绍棠是个中派。”因而,对我实行“统战”,控制“使用”。我想,他们应该不仅在政治立场上找到跟我的共同点,还应该在恩格斯的艺术倾向性观点上,跟我取得共识。我一直闹不明白,为什么我坚信恩格斯的艺术观点却算不得正统?他们的文艺主张,其实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究竟恩格斯正确还是斯大林管用,至少应该进行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

我一不“左”,二不右,三也不中,只要一个正。

自白不是自传。有感而发,即兴而作,也就不讲究结构布局,顾不上疏密浓淡。这是一本毛边书。

生活就是毛边的。我的六十年的人生经历,便是力证。人人都是维吾尔姑娘,小辫子一抓一大把。彩焗、隆鼻、隆乳、割双眼皮等美容术,纯属造假。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

所以,鲁迅先生说,文学创作要“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一九九六年二月

于红帽子楼

内容推荐

《我是刘绍棠》是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带有自传性质的文集,本书囊括了刘绍棠先生不同时期所作的文章,详细记录了作者波折起伏、潜心创作的一生。全书分十一个章节,由作者的生身之地写起,他出生、成长于北京通州运河岸边的儒林村,幼时经历荒乱年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长大,少年成材,走上文学之路,上世纪50年代被称作“神童作家”。

作者后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学习,这一时期备受名师指点,为之后文学上的专业创作打下基础。特殊时期,刘绍棠先生返回京郊乡村生活,在家乡村民的佑护之下维持创作,这段经历将他与乡土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日后乡土文学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改革开放“右派”平反后,作者重返文坛,创作才情愈加喷薄,连续创作出长篇、中篇小说数百万字,作品屡次获奖,深受群众喜爱。晚年,刘绍棠先生因长期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导致左体偏瘫,但大病之后他又开始顽强地创作。

编辑推荐

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书系。

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

京东大运河畔的田园风情画。

刘绍棠先生始终致力于“乡土文学体系”的创立,秉持“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大运河文化、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我是刘绍棠》是“刘绍棠文集”系列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