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著译选集(共4册)(精)》分为以下四册:
徐梵澄著的《陆王学述》讲述了重温陆象山、王阳明,即是意在双摄近代哲学与宗教原理而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仍其多种称名,如理学、心学、道学等,但舍“精神哲学”一名词而外,亦无其他适当且能概括无遗的名词可取。
其所以异于纯粹思辨哲学者,则在乎躬行实践,内外交修,求其实证,即所谓“自得”,态度仍是科学的,脱出了玄虚。终期于转化人生,改善个人和社会。那么,亦可谓此为实用精神哲学。
徐梵澄先生翻译《薄伽梵歌》是1950年在印度恒河边的圣城贝纳尼斯(今译瓦拉纳西),梵译汉的过程非常艰苦,按梵澄先生的话说,“盖挥汗磨血几死而后得之者”。梵澄先生也非常珍重此书译稿,一直珍藏身边,译稿随梵澄先生游历印度南北,直到居留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才获得机会出版。
徐梵澄是湖南人,以楚人自居,对楚辞有很高的修养。为了体现《薄伽梵歌》作为古典作品的富于音乐性、典雅华章等特点,徐梵澄采用了骚体翻译。
尼采,他辨别着善恶的分际,和主与奴之伦理,将传统底伦理推翻;攻击着欧洲的阴柔主义,德国文化的野蛮,基督教之荒谬;思索出超人,以“力”为一切的解释;远之假借希腊狄阿立修斯,更远假借波斯教主“苏鲁支”之名;以诗情之浩瀚,现示出一种生命的典型;他的希望,亦即整个底悲苦与欣愉的寄托。
尼采著,徐梵澄译的《尼采自传(精)/徐梵澄著译选集》成于他绝笔之年,是他的生命之回光一道极澄明底返照,显示着全部思想的纲领,映现其各种著作之成因。
《玄理参同》原名《赫那克莱妥斯》(Hera-clitus),一位古希腊哲人之名。撰者室利阿罗频多,以印度的精神哲学眼光,察看这一宗哲学而加以申论,即以其人名名书。
在华文若亦以此名翻音为题,一般读者必不知所谓。译之而附以《疏释》,就内容而擅改书名曰《玄理参同》。徐梵澄著的《玄理参同》以谓精神哲学之理可简称“玄理”,而参考和参会三派(中、西、印)学说之相同曰“参同”。
《徐梵澄著译选集(共4册)(精)》是徐梵澄先生(1909—2000)之作品,包括尼采著的《尼采自传》、《薄伽梵歌》、《玄理参同》和《陆王学述》,分别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50年代初、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四书依次相间几20年,宛若一枚枚内耀的宝珠,串系在他颇具传奇色彩的生涯之上,传映着他从青少年时期的出发、到中壮年时期的行远、再到髦老年时期的回还之精神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