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字与词(上下)/国文教育经典
分类
作者 蒋伯潜//蒋祖怡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蒋伯潜、蒋祖怡著的《字与词(上下)》是继夏丏尊、叶圣陶小说体国文教育作品《文心》之后,系统介绍国文基础知识、国学常识包括中华古典或传统文化,彰显名师品位、凝聚作者国学功力与国文教学经验、见解独到的国文教学小说三部曲之一。

本书是写国文教师周伯臧和他的家庭和学生们,时间背景为1937年“七七”事变前。

内容推荐

蒋伯潜、蒋祖怡著的《字与词(上下)》用授课、教案、板书、课堂笔记以及大量对话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接,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国文最基础、最关键的教学心得、知识点及其渊源、流变和相关文化常识等,堪称非常有益于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中学生和语文与传统文化爱好者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的国文教育经典读物。

目录

上册

 自序

 第一章 如此家庭

 第二章 怎样检查《辞源》

 第三章 组织读书会

 第四章 破音字举例

 第五章 由反切谈到声韵学的常识

 第六章 别字(一)

 第七章 别字(二)

 第八章 西湖泛月

 第九章 我们应有学不厌的精神

 第十章 所谓“六书”

 第十一章 复词的组成

 第十二章 双十节之夜

 第十三章 “推敲”

 第十四章 涟语与叠字

 第十五章 汉字倾向衍音的趋势

 第十六章 从文献展览会归来

 第十七章 西溪秋雪

 第十八章 词类的综合和变化

 第十九章 一个活的成绩展览会

 第二十章 寒假考试的国文试题——你们也试试看

下册

 第二十一章 归途

 第二十二章 在寒假中

 第二十三章 注音符号的来历

 第二十四章 析字、藏词、飞白

 第二十五章 泛雪探梅

 第二十六章 字体的变迁

 第二十七章 虚数

 第二十八章 回老家去

 第二十九章 祖母之丧

 第三十章 节缩、省略与文章繁简

 第三十一章 “了”字的用法

 第三十二章 春季旅行

 第三十三章 丧事中常用的字与词

 第三十四章 语体文中的助词

 第三十五章 对偶和声调

 第三十六章 所谓训诂

 第三十七章 “辞,达而已矣”

 第三十八章 异名

 第三十九章 文字游戏

 第四十章 别矣杭州

试读章节

七月底边,虽然已是秋初,天气还是很热,何况是下午两点多钟,秋阳正晒的时候呢。这时,有两辆人力车——前面的坐着一个中年人,又加上一只箱子;后面的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又加上一个铺盖,一只网篮——拉到那黑板门前停下。两个车夫喘着气,拿披着的蓝布背心揩脸上的汗。那个中年人先走下车来。车夫把铺盖、网篮搬下了,那孩子也下了车。中年人走到板门前,去按门上的电铃,孩子呆呆地站在后面,车夫们把破凉帽当作扇子拼命地扇,嘴里还嚷着:“热啊!热啊!”

“呀”的一声,黑板门开了,里面走出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来。“啊!姑夫和表哥来了!今天轮船到得早呀!”她说着,回头向里面就跑,高声叫道:“爸爸,妈妈,快出来,姑夫和表哥来了昵!”那中年人也来不及向她招呼,指挥着车夫,掮了网篮、铺盖,提了箱子,带领着孩子走进门去,又随手把门掩上。

这围墙里,一所双开间的楼房之前,是一片浅草茸茸的空地,中间有一条嵌着细圆石子、两旁种着书带草、上面搭着紫藤架子的路。阳光从紫藤叶儿的浓荫中筛下来,斑斑点点地晒在石子路上。西面那竹丛中,除了那株杨柳之外,还有一低低的水泥砌成的花坛。靠湖也有一扇小门。他们四个人从秋阳之下走进这院子来,顿时感到清凉。

这时候,周伯臧夫妇早含笑走下阶来招待。伯臧笑道:“仲良,我料你们父子今天一定会来,却不料到得这般早啊!”车夫们把行李送到客堂里放下。仲良把车钱打发了,除下草帽,脱了身上的白纺绸大衫,又叫孩子也脱去了白色的制服。佣妇已送上两盆脸水来道:“康先生,康少爷,洗洗脸吧。”康仲良父子俩洗完了脸,伯臧就邀他们到东边的一间书室里去。

书室的前面是一排玻璃窗,都敞开着,里面却有碧绿的纱窗。靠窗摆着面对面的两只写字台,两张藤椅子。西面靠客堂的墙壁,摆着一排玻璃书橱;东面有两个窗子,玻璃窗都开着,也有纱窗的。靠窗各摆着两张小写字台,两张椅子,旁边各有一个紫竹书架,一个有‘书,一个是空着的。墙上挂着几张地图和历史的图表。北面挂着几条山水画的立轴,一副篆书对子,一张双人沙发。西北角站着一个衣架。中央摆一张小圆桌、六张椅子。东北角有一扇门,通到后间去。伯臧和仲良就在写字台旁的藤椅上坐下,喝茶谈天。伯臧的夫人原是康仲良的堂房姊姊,仲良又是伯臧的妹夫,所以两家异常地亲密。这时候,她早拉着仲良的儿子宗诚,坐在那双人沙发上。絮絮地问长问短了。

过了一忽儿.佣妇张妈送进茶来。出去不久,又送进一大盆炒面来。伯臧夫妇、仲良父子便围坐在小圆桌旁吃面。仲良道:“慧儿呢?”佣妇道:“小姐在后面向她嫂嫂缠着,要赶快去接锡官、蕙官回来哩!”仲良道:“啊!他们小学里已经开学了!”康氏道:“你去叫她先来吃面,现在三点钟都没有到,吃了面去,还是很早哩!”张妈去不多时,慧珍来了,刚坐下来,便道:“我还不饿,这面怪油的,怎么吃得下去?——妈妈,等忽儿我和诚表哥一道儿去接侄儿、侄女,好吗?”仲良道:“慧儿,你且等一等,明天是星期日,诚儿今天就要到杭州中学去缴费注册。我和你们俩同去,顺便到附属小学里去接他们吧!”伯臧道:“诚儿、慧儿的入学手续,昨天已由小儿完全办妥了。后天.就可送他们入学,你们今天不必去了。杭州中学的初中部是男女同班的,诚儿和慧儿有伴,这里和校里又很近,不如让他们通学吧,舍弟叔文在小学部教书,也住在我这里,晚上可以指导他们自修。所以我不等你们来,已擅自做主,替诚儿缴了通学生的费用了。”仲良道:“诚儿住在府上,有人指导自修,自是好事,可是又要劳舅嫂照顾了。”慧珍插嘴道:“表哥,妈妈早预备好了,你和四叔叔住在后面的客房里。”说时,拉着宗诚的手,道:“我和你去看看吧。”

P8-11

序言

我在浙江省各中等学校——旧制四年的中学、五年的师范,新制前三年后三年的初高级中学——教授国文,已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一般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几已成为无可讳言的事实。四五年前.我曾为浙江省教育厅典试中学毕业会考的国文四次.觉得中学毕业生的国文试卷,大有一届不如一届之势。论者往往归咎於学制的改革,把四年初小、三年高小的期限缩短了一年。其实,小学缩短了一年,中学已延长了二年;虽然大学的三年预科被废除了,但这於中学毕业生的程度是没有影响的。或谓从前的中学生大都是家塾出来的,现在的中学生完全是小学毕业的;家塾可以说是专读国文的,而且由教9币个别教授;小学的学科较繁,花样较多,学生已不能专攻国文,而且用的是班级教学,这便是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原因。这一说,颇有相当的理由,可是我们平。心静气地想想:家塾里读死书的教学方法——只重背诵不重讲解——比现代小学里的教学法,优劣如何?家塾里采用的教本——自《千字文》《百家姓》以至“四书”“五经”——比现代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哪一类适合於儿童的学习?即此二端,已足抵消上面所述的那种原因了!

我以为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主要原因,还在於中学本身六年内的国文教学只重在教师的教,而不重在学生的学;只重在课内的受教,而不重在课外的自学!中等学校的国文授课时间,每周至多不过六七小时,去了二小时作文,只有四五小时了。讲授选文,如果贪多求速,每周也可以讲授三四篇。但这样草率了事,囫囵吞枣,学生能完全了解吗?能完全记诵吗?不但食而不化,难期应用,怕咽都来不及咽下去哩!如果预习、试讲、范讲、复讲、内容和形式的深究,以及默读、朗读、背诵、默写,要样样都做到,一周四五小时.怕只能选授一两篇文章。一学年不过四十多周,六年工夫只读了二百五十篇到五百篇文章,国文当然不会有长足的进步了。何况大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听讲,和坐茶店听说书一般,有兴趣时,眉飞色舞,没兴趣时,便昏昏入睡;下了课,把讲义一丢.等到考试时再来临渴掘井呢!——所以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非提倡他们自学不可!非辅导他们自学不可!非养成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兴趣和习惯不可!

可是适宜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实在难找。他们得不到适当的读物,而自由阅读的兴趣又非常强烈,於是大多数学生尽量地阅读他们自认为有兴趣的小说,无论是武侠、神怪、恋爱、侦探等等,无所不阅,结果是无往不迷,虽然看小说於国文也不无小补,但终是所得不偿所失。学校当局,或听其自然,或竭力禁止。禁止固然无效.听其自然也不是办法。现在各初中差不多以《文心》《爱的教育》《文章讲话》《文章作法》《词和句》等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是这一册、那一册,各自独立,并不是按照中学生程度,由浅入深,整套编成的;就各书的形式和内容看,也分不出它们的深浅。所以甲校定《文心》为一年级的读物,乙校定《文心》为二年级的读物,丙校又定《文心》为三年级的读物,把它看成万应灵膏,什么人什么病都可贴的了。至於高中.尤其没有办法;许多教师只得将《孟子》《史记》《战国策》《通鉴纪事本末》提起笔来,随便替学生开一张书单了。

“我们得替中学程度的青年编一套适於自学的有系统的课外读物!”这是近十年来我和朋友们常说的话。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也曾发此弘愿,可是除出了一册《民族文选》之外,没听说编成什么书。我虽有此计划,因为靠教书过活,工作实在太忙了,时间精力都无暇及此。二十七年春,富阳沦陷,避地来沪;斗室虱处,忽忽两年。每和海上故人、浙东旧友偶然谈及,都说我左足既废,杜门避难,大可趁此闲暇了彼宿愿。去年为脑病所苦,濒危者屡,不能执笔。今岁任教大夏大学,乃於课暇奋力工作。至於材料之搜集,意匠之经营,文字之推敲,则儿子祖怡臂助尤力。陆先生高谊适主世界书局,许为印行,期以年半,完成全书。不但可以了我十年来的心愿,可以借此砚田笔耕,易米以度难民生活,也可以在我避难上海的一段生活史上,留一个纪念。至於疏漏纰缪之处,还望中等教育界同人不吝指正!

蒋伯潜序於沪西寓庐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