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旅途撷趣(享受发现之旅的知识采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毅军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唐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拜占庭帝国,也有人认为是波斯)景教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本着“示存异方之教”的开放政策,派当朝宰相房玄龄“迎于西郊,待如嘉宾”,之后得到太宗的接见,史载:“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直,特令传授。”贞观十二年,唐太宗特许景教教徒在长安义宁坊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并提供经费支持,所敕诏书上有“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的说法,足见唐朝政府对景教的扶持。

唐高宗时,尊奉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并下诏于诸州建景寺,使景教得以广泛流传。有不少教士成为唐朝的政府官员,据学者考证,高宗时御医秦鸣鹤就是景教教士。武周时,武则天尊奉佛法,景教受到佛僧的猛烈攻击,景教教士只好集资亿万于洛阳建“大周颂德天枢”,教士阿罗汉更将景教教义佛教化,终使武后大悦,得以继续发展。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使景教教士到兴庆宫讲道,亦曾命宁国等五亲王到景寺礼拜,设立坛场,并陈列先王之遗像供人礼拜。而且玄宗更邀约罗含和普罗等十七名教士一起做礼拜,传福音。唐肃宗时,曾重建灵武等五郡的景寺,且命教士伊斯效力中兴名将郭子仪,据说郭子仪受其影响信奉了景教。伊斯因协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皇帝赐予紫衣袈裟。从公元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一百多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然而,好景不长,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听信道士赵归真,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被佛教界称为“会昌法难”。尽管灭佛运动针对的是佛教,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括景教在内的其他宗教都受到沉重打击,从此景教在唐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唐僖宗年间的黄巢起事,又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杀,景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元朝建立后,不少色目人来到中国,使景教在中国又重新兴起。据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时,北京、大同,甘肃的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宁夏、新疆的喀什、叶尔羌、伊犁,东南的扬州、杭州、镇江、温州、泉州等地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据近几百年来在泉州出土的大量景教文物,可知泉州是当时中国南方景教传播的中心。蒙古的克烈部(Kerait)、汪古部(ongut)两部族都信奉景教,他们的主教曾一度与当时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冲突。元朝的景教被称为“也里可温”。著名的传教士列班扫马还远行万里,访问了西欧各国,成为最早到达西方的中国人。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对其他宗教进行了压制,景教再度衰微,但并未绝迹,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十字架教派信徒”的活动,持续了有两个世纪。直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展开中国传教工作,景教才从中国绝迹。  现在全中国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还有聂斯托利教派的信徒,他们都是九十年代末期从中东地区来香港经商的信徒,人数并不多。香港的聂斯托利教派主教除了负责牧养香港的信徒以外,还要同时兼顾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的所有信众。

通过这个景教十字寺石刻,使我了解到了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外国宗教曾经在我国存在并流行过。

在不少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文物展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P43-44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国外见闻

 看起来很雷同的北欧国旗

 罗丹《思想者》雕塑的最初原型

 赫鲁晓夫楼

 涅瓦河边的中国石狮子

 一台让人忍不住想捐款的机器

 德国免费公厕后面的故事

 会抽烟的蛇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洪门”

 透过美国的发票想到的

 有自己名字的铅笔

 遇上了旧金山同性恋大游行

 奥斯卡颁奖剧院的名称变迁

 达拉木马

 从神牛降龙雕塑看东西方对龙的传说的差异

 日本的厕所为什么那么干净

 巴西的公斤饭

 身材比脸蛋更重要

第二篇 追寻历史的足迹

 “龙马负图处”应该在什么地方?

 认识一种古老的乐器——埙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沙太阳神鸟”

 金箔饰

 一个“千古之谜”

 豆沙关五尺道

 穿越时空的交通博物馆——跨越数千年的五道齐聚奇观

 最古老的“冰箱”

 秦始皇刻石有多少?

 两千多年前的“环保节能灯”

 古代的出国护照

 一种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流行过的宗教

 “唐三彩”是哪三彩?

 云台山茱萸峰名存疑

 公道杯与曲水流觞

 包公的龙头铡到底是铡的什么部位?

 还有一种公道杯

 “洪洞县里无好人”——一个被误解的流传

 一棵最有名的树——山西洪洞大槐树

 北京的“营”与山西的“县”

 国之瑰宝——转轮藏

 历代帝王庙前下马碑的作用

 此“援朝”非彼“援朝”

 顺治皇帝的出家隐居处

 这个皇帝不好当

 北京历代帝王庙为何有座无字碑?

 慈禧“老佛爷”称号的由来

 慈禧垂帘听政的实物写照

 从中东铁路遗址追溯中国近代的一段苦难历史

 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

 宜昌大撤退

 追忆那段抗战中的悲壮往事

 海拉尔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发生地

 “天字第一号”持枪证

 长白山天池的朝鲜哨所

 那些关于毛主席塑像的回忆

 从国门的变迁看我国的发展

第一篇 传统文化

 乌纱帽的由来

 “槑”不是很呆、很傻、很天真

 毛主席写的“福”字

 康熙皇帝写的“福”字

 认识了一个很复杂的字——爨

 一副有趣的对联

 从崇祯的谥号看朱由检其人

 孔子的“非礼”l。

 见到了“衣冠禽兽”

 也说“朝珠”

 北京孔庙中莫言题字的龙匾

 装满箱子去上学

 “制日”与“诏日”的差异

 从一件展品谈古代人的“坐相”

 特有所指的变体字

 沈阳故宫崇政殿的几点趣闻

 中国传统装饰中的“借物表意”

 “且”的另一层含义

 九九消寒图

 山东长岛显应宫中的“享于克诚”牌匾

 “九”字的应用

 跟风《长城》说饕餮

 原来古人也“呵呵”

 碑刻《五岳真形之图》——一个未解开的“千古之谜”

 遇到了“天罡北斗阵”图

 在木垒县城遇见“老子”

 一个字概括的书法基本法则

第四篇 民问习俗

 充满智慧的古代杆秤

 一种奇特的衣服

 别将龟趺当貔貅

 魁星的由来

 藏式建筑的门窗装饰

 我们小时候玩的沙包原来是这么来的

 开封府中的獬豸照壁

 门神的来历

 古代计时的更鼓怎么敲

 古钟的提梁和撞杵

 被摸得油光锃亮的“霍去病”

 颐和园中的“蝙蝠”

 “解手”的由来

 藏地山崖上的天梯

 中国各朝代龙的龙爪数量有何不同

第五篇 博人精深的中国古建筑

 那些屋脊上的神兽

 不可乱用的琉璃

 从“门当户对”看北京胡同宅院的“门道”

 走了一回“歪门斜(邪)道”

 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质量责任制”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大太监的夙愿

 何谓“石五供”

 华表的变迁

 古井亭的讲究

 金砖铺地

 门钉之规

 蓝色琉璃为何写个“青”字

 皇宫建筑装饰中的龙纹图案

 空白的门楣

 五色土的涵义

 流落海外的智化寺藻井

 古代门前的石狮子大有讲究

 沈阳故宫文渊阁的建筑特点

 不同凡响的故宫青砖

 从一块碑了解一个碑刻世家

 神奇的壁画人物眼睛

第六篇 文史轶事

 毛笔该怎样握

 北京孔庙匾额拓片成全国孔庙复原“母本”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孙中山为何不使用“孙中山”的署名

 了解一下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的国旗

 朱批——皇帝心情的晴雨表

 关于“惟楚有材”

 云居寺的“掉字不改意”御碑

 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匾额

 “司母戊鼎”怎么变成了“后母戊鼎”

 最霸气的皇帝朱批

 乾隆皇帝是发明PS的始祖吗

 “朝乾夕惕”与年羹尧的“欲加之罪”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名曲诞生地——玛吉阿米酒馆

第七篇 自然奇观

 南半球的漩涡

 腰果的本尊原来是这个样子

 中国最北点到底在哪里

 山东长岛长山尾——两海交汇的自然奇观

 变化的眼睛

 遇上了“中华仙草”

 此“红豆”非彼“红豆”

 名副其实的狼毒花

 地球上的奇特景观——盘锦红海滩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狨猴

 造山运动中绽放的灿烂之花——西藏阿里的五彩山

 大自然不朽的雕刻——札达土林

 黄山迎客松的枝叶为什么会向一个方向倾斜生长

 禽类为何喝水要抬头

 古银杏为何多在寺庙中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倡的求知方式。在资讯和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很多人而言就是一种奢望,因此人们对于难得的远行机会都十分珍惜,对于路途中的所经所历、耳闻目睹都视为极好的学习机会,纳入其写作的素材,探索其中的奥妙。因此,才有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才有了李白等人那些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而今,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旅行“说走就走”成为易事,目不暇接的丰富资讯可以让我们安坐家中却知晓天下事。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待旅游就变得漫不经心,其过程连“走马观花”都称不上,可以戏谑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一问,啥都不知道”;或自哀自怨地将自己的旅行评价为“花钱买罪受”;或仅仅限于一路上对面前的景观拍照后发到朋友圈寻求点赞,以致顾不上去认真仔细地观赏眼前的一切,并进一步探索与此相关的历史渊源或背景知识。我认为,这样的旅游已经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旅游的意义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首先就是一种享受,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它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记得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不同风光和不同的风俗民情,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了解得到的知识、以及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差异性快乐。当然,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耳闻目睹来增长见识。旅游过程中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自然与人、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历史沿革、奇闻逸事等等,其实无形中就相当于受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博学教育。

这些年,我去国内外的不少地方旅游过,也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和特展。就我而言,我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也特别喜欢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记载下来,详细了解其中的各种知识,研究其后面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好奇、质疑乃至创根究底的研究了解,一个又一个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知识领域展现在自己面前,由此了解和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增长了不少见识。这些知识也许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它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也让我的旅游成为一种乐在其中的求知过程。

在几十年的国内外旅游经历中,我有不少有趣的发现,通过这些发现又进一步了解了涉及其中的更多知识。这本书取名为《旅途撷趣》,就是根据我在旅途中所见所闻的一些有趣片段收集整理而成的,涉及自然、历史、人文、风俗民情和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于您今后的旅游能有所帮助。

当然,我也不希望被动地将旅游变成一种强制的“寓教于乐”,如同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们的要求那样。但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尽可能地探索眼前的世界、去了解熟悉未知之事物,您的旅游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仅限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因为只有如此,即便旅途中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须在乎,因为我们已经见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些原本不知道的知识领域!

内容推荐

李毅军著的《旅途撷趣(享受发现之旅的知识采摘)》分为国外见闻、追寻历史的足迹、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史轶事、自然奇观等七个篇章的内容。此书具有休闲旅游文化题材特色,主题新颖,涵盖内容较广泛,构架巧妙,行文利落而有余韵,语言生动通俗,图文并茂,具有较好的可读性与趣味性,符合出版要求,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

编辑推荐

李毅军著的《旅途撷趣(享受发现之旅的知识采摘)》是根据作者李毅军在他几十年的国内外旅游经历中的所见所闻的一些有趣片段收集整理而成的,涉及到自然、历史、人文、风俗民情和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以此向读者展现全新的旅游的意义。本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自然与人、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历史沿革、奇闻逸事等等,其实无形中就相当于受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博学教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