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放弃仕途,涉足商海
光绪二十二年(1896),28岁的沈缦云便在省试时高中举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几天来,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绅士打扮的商人,沈金士一见到他,便打躬作揖把他迎进大厅,然后叫来孙儿拜见周大老板。
这周大老板,就是闻名全国的煤铁大王周舜卿。他是沈金士的姻亲、同乡,东小园里(今太湖街道周新社区)人。据《梁溪沈氏宗谱》记载,周舜卿的儿子承基是沈金士儿子芳玉的女婿,在生意上经常有往来。
周舜卿也是农家出身,名廷弼,以字行。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在五里湖畔。父道然,字让三,农民兼做私塾老师。既教授村童,又教授儿子。平时,周道然总是用周氏家训、家规教育儿子,从小就在周舜卿心中播下了“勤奋、俭朴、诚信、友善”的种子。后来家道中落,这也使他经受了困难的磨炼。
但穷困没有降低小舜卿对读书的渴望。每当夜晚,他都会坐到昏暗的油灯下,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从而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6岁时,周舜卿跟随族叔周晓庭来到上海,在同乡丁明奎开设的利昌煤铁号当学徒。周舜卿从小生长在农村,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穷则思变”,当他一看到上海的繁华景象,眼界就开阔了;环境的改变,激发出他“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的志向。立志使他产生了动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沈金士与周舜卿是同乡,与他有着一样的成长经历,也有着一样的奋斗史。这次相见却与往常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随着自己一年年的老起来,越来越感到有必要给孙儿好好讲一讲周大老板的成长经历,以激励他继承自己的家业,像周舜卿那样去努力、去奋斗!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沈金士拿着当天的一份《申报》,兴冲冲地走进书房,对着正在攻读《四书》的缦云说:“孙儿,大喜报,今天的《申报》上刊登着你周叔叔的业绩,快快看一看吧。”沈缦云赶忙放下手中的书卷,从爷爷手里接过报纸看起来。《申报》长篇累牍地刊载周舜卿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徒,成为闻名全国的“煤铁大王”的经历。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事在人为,路在自己脚下,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平时,沈缦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今,他从报上详细地看到周叔叔的奋斗业绩,一下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便忙不迭地说:“周叔叔真了不起!”
沈金士见孙儿内心起了变化,便趁热打铁说:“孙儿啊,你虽然中了举人,却无法与你的周叔叔相比。你还是弃文学商吧,也许有一天能与他一样,名扬天下!”
沈金士说到这里,不由拍着孙儿的肩膀,意犹未尽地说:“周舜卿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十多年内,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店员一跃而为全国著名的巨富,这同他和洋人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精明过人,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大做煤铁生意。周舜卿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了当时国内的工商业资本家中少有的百万富翁之一。他所拥有的资本,已是当初震昌铁号投资额的两百多倍。”紧接着他又把自己目睹的两件事,讲给孙儿听。
有一次,上海邮政总局想在他的震昌、昇昌所在的地基上兴建大楼。周舜卿知道,虽然他的震昌、昇昌两字号地处这个比较繁华的商业区,营业额比较大。但是,如果把这处地产转卖给财大气粗的邮政总局,就一定能够大挣一笔。再说,像他们这种“老”字号招牌已经创出来了,不会因为地址的搬迁而失去那些大宗的生意。因此,周舜卿当机立断,和邮政总局的人拍板下来,最后,这桩房地产生意以二十八万两这个惊人的高价成交。虽说后来震昌、舁昌号的搬迁和新建也花了不少的钱,可相比之下,则显得微不足道了。
另外还有一次,周舜卿从拍卖行中以相当于废铁的价格买下了一艘报废的外国轮船,然后他招来一批铁工,把这艘轮船上的机器、钢铁全部拆卸下来,修整之后,就将其投入市场,竟然也在不长的时间内售完。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又给他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沈金士不厌其烦地讲了这许多,分明是在激励自己的孙儿,要做一个像周舜卿这样的人。此时缦云听着听着,不由热血沸腾,目光炯炯地对祖父说:“祖父,你说的我都明白!”从此,他放弃仕途,追随祖父,在沈家自办的铁工厂、碾米厂学习技术和经营管理,助理家业,孜孜以求地走经商之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沈金士去世,寿六十六,诰赠中宪大夫,墓葬大浮漆塘。沈缦云持承重服,并继承了沈家的事业。他为人真诚,精明能干,生意便越做越红火。沈缦云又热心教育、慈善等事业,因而声望迅速提高。P10-13
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与共和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上海武装起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涌现出不少为革命做出宝贵贡献的志士仁人,无锡的沈缦云就是其中的一个。
1994年出版的《无锡县志》、2008年出版的《锡山市志》,都没有沈缦云史迹的记载。1995年版《无锡市志》,在介绍沈缦云时只说其祖籍是无锡,11岁入赘于无锡富商沈金士家,改姓沈,名懋昭,字缦云。十多年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期间,我们在查找周舜卿资料时,才意外发现协助周舜卿创办我国第一家商业兼储蓄银行的协理、积极筹款支持辛亥革命的沈缦云,还是我们东蜂人哩。
为了考证沈缦云是不是我们东蜂人,我们翻阅了赵永良编著的《无锡名人辞典》(首编),在第127页找到“沈缦云”,得知他祖籍吴县,原名张祥飞。因入赘无锡沈家,改姓沈,名懋昭。后了解到无锡沈家,就是锡铁巷顾码(马)头沈金士家。于是,又从《无锡名人辞典》(三编)找到“沈金士”,从他的简历中了解到,吴县张祥飞入赘沈氏,继承沈金士事业。至此,《无锡名人辞典》证实了沈缦云是太湖街道锡铁巷顾码头人。
可是,我们还不满足,更想从他的家谱中去得到证实。于是,我走访了已故无锡著名藏书家沈克民的家,向他的女儿国珍说明来意,要求借阅《沈氏宗谱》。国珍立即从书柜中捧出了世余堂《梁溪沈氏宗谱》。我满心欢喜地从总目中找到顾马(码)头支,并顺着辈分一页一页地查找着。眼看就要找到时,后面的一卷却没有了。我急着问国珍:“怎么后面的一卷就没有了?”她想了一想说:“也许是人家借去了,我也记不清是谁借去的。”
我们想,这里没有,无锡市图书馆5楼古籍部也许会有。第二天就来到市图书馆,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收藏到这套宗谱。但是我们在市图书馆的家谱目录中得知,上海图书馆珍藏着这套家谱。这真是好事多磨啊!
几天后,王金中乘火车赶到上海图书馆,终于从世余堂《梁溪沈氏宗谱》中找到沈懋昭(字缦云),为沈金士之子芳玉的第三个儿子。谱说:“懋昭,字缦云,邑庠生。生于同治戊辰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赘氏生于同治丁卯年六月初六日。子一,祖彝;女一。”再上下细看,又从沈金士之子芳玉的介绍中,意外地发现了芳玉与“煤铁大王”周舜卿的关系。谱载:“四适东蜂、钦加五品衔周廷弼(字舜卿)长子、国学生承基。”“适”,嫁。这是说,沈芳玉的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周舜卿的大儿子承基。这十分清楚地表明:沈芳玉与周舜卿还是亲家哩!
无怪乎周舜卿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兼储蓄银行,要把银行协理这一重要的职务信托给沈缦云。沈缦云凭借自己在上海商业界中的崇高威望,积极发展银行业务,并把它做大、做全、做好,成为上海人民心目中信得过的银行。他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参加第二次国会的请愿,舌战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在幻想破灭以后,彻底地与清政府决裂,毅然参加革命。他利用信成银行筹款,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早做准备。因上海起义“事起仓促”,在上海信成银行的筹垫,远远不能满足开支,而资金一时又筹不到的情况下,沈缦云“毁家以继之,先后垫付达30余万元,仍不足。沈缦云昼夜奔走筹款事宜”。沈缦云的可贵之处在于“积极”,生动而又形象地把沈缦云的精神面貌和崇高境界鲜活地刻画了出来。
在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背叛革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之时,在过去的战友缺乏信心的不利情况下,沈缦云通过艰苦的工作,毅然参与“二次革命”。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从不后退;在敌人的威吓利诱下,他毫不屈服,对革命胜利始终充满坚定信念。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在许多资本家已经背离革命的情况下,沈缦云依然能够不避嫌疑,资助同志,实在难能可贵。在民国初年,真难找出第二位这样的“勇士”。
鉴于沈缦云为辛亥革命所做的杰出贡献,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令:“沈缦云先生在满清末季,倾响三民主义,捐资、赞助、宣传,致力地方,倡行自治。辛亥参与革命光复上海之役,厥功甚著。癸丑而后,又复奔走运动,不避艰辛,志事未偿,卒遭说杀。追怀遗烈,悼惜良深。除由中央饬将生前事迹调查记载,备作党史史料,并派员筹备建立纪念碑外,特予明令表彰,用纪前勋,昭示来许。此令。”
这样有成就的、为我们家乡争光的、深得各界敬仰的先贤,也应该受到后人的敬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沈缦云的业绩渐渐被消磨了;也由于这个原因,沈缦云这个英雄人物,被人淡忘了!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沈缦云逝世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家乡人民却对这位伟人知之甚少。为缅怀这位伟人,弘扬他的革命精神,我们从上海、无锡等图书馆多次查阅,感谢他们无保留地提供了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我们还多次从网上邮购与沈缦云并肩作战的朱葆三、李平书等战友的传记,如:《一诺九鼎朱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虞洽卿传》(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年1月版)、《李平书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月版)等,以及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增订版)……从中收集到沈缦云从事革命活动的大量史料和二十多位辛亥老人的回忆录。我们又找到许多珍贵照片。王磊认真地担负起资料的整理、打字等工作。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滨湖区政协和太湖街道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高来东同志一听说我们要编写本书,当即表示支持,并出主意、想办法,还利用出差杭州的时机,代为走访沈缦云的后人。钱江同志主动联系有关领导,解决出版中面临的困难,并挤出宝贵时间,一丝不苟地审校稿件,从篇目的安排,到情节的构思、文字的表达等,不厌其烦地做了热情的指导。太湖街道党工委许年平书记在百忙中多次接见我,热情地进行鼓励,并让宣传委员王文君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由于区、街道两级领导的热忱关怀、积极支持,这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沈缦云的后裔焕唐、云荪等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辛亥史料、先人的业绩,以及照片等……对于上述各方面的倾情相助,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对沈缦云的资料掌握有限,也由于自己的水平不够,编写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或缺点,期待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再版时充实、校正!
王金中王磊
2017年7月
太湖街道(原东蜂地区)濒临五里湖,背靠千年流淌的曹王泾,南、北马蠡港横贯其中,闪溪河东西流向直通长广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许许多多为家乡争光的伟大人物。
在我国的近代工商界中,在东蜂的地面上出了两个“大王”:一个是被誉为“煤铁大王丁百万”的丁明奎,另一个是丁明奎的徒弟、享誉全国的第二代“煤铁大王”周舜卿。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的光复上海的武装起义,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沈缦云(懋昭),也是太湖街道人。他协助周舜卿,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家商业兼储蓄银行——上海信成银行,并以此为基地,支持光复上海的武装起义。当时他担任财政总长,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筹款,解决浩大军费开支,为上海的光复和新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孙中山对沈缦云在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书“光复沪江之主功”匾额相赠。
沈缦云坚定地支持“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他冲锋在前、永不后退,既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又是一个冲锋在前的战士。“二次革命”失败后,沈缦云率全家迁居大连,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遭袁世凯所派奸细暗算,食物中毒,民国四年(1915)7月23日病逝于大连医院。孙中山惊闻噩耗后亲题“如见故人”,以志哀思。
沈缦云用自己的鲜血,写就了辛亥革命史;沈缦云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丰碑。正如我国著名作家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光照千秋!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时说的话。
遵循习总书记的教导,编著了《辛亥先烈沈缦云》这本书。意在告诉家乡的父老,更是为了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记为革命做出宝贵贡献的英雄,更要传承他们的美德,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本书以纪实手法,较为完整地把沈缦云的成长、成才经历,以及在辛亥革命上海武装起义及“二次革命”中的出色表现勾画了出来,犹如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本励志读物。一书在手,就能知道沈缦云在上海壮阔激昂的辛亥革命中,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教育广大读者不忘过去,更爱幸福美好的今天,继续努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钱佳东
2017年8月1日
(作者系无锡市文史专家)
王金中、王磊著的这本《辛亥先烈沈缦云》讲述革命先烈沈缦云的一生事迹。从沈缦云与无锡实业家周舜卿合资,创办了上海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开始。到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上海活动频繁,革命党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沈缦云的帮助和鼓励。沈缦云资助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宣传革命。同时,沈缦云经于右任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沈缦云在辛亥革命中倾全部精力与资财献身革命,为光复上海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再1915年7月23日,被袁世凯遣人密谋投毒杀害,年仅46岁。
王金中、王磊著的这本《辛亥先烈沈缦云》介绍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值内忧外患,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沈缦云受实业救国论影响,深感必须振兴实业。在从商之余关心时局,并热心教育慈善事业……
沈缦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为自己的信仰不惜捐躯的真正的英雄。但英雄往往是承担历史悲剧的主角。沈缦云英年不幸遇难,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叹息。然而,他的信仰追求以及对于信仰的那份忠贞,将永留天地之间,与许多前辈的精神气节一起,融入我们民族后来者的灵魂和骨骼,为子孙后代熔炼成一座不朽的革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