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催眠师手记(Ⅰ)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高铭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观察这个世界,一只眼睛足够了,另一只,多用来看看自己。

继《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狂想代理人高铭再度发力,历时数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真实案例,获悉珍贵一手资料,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直面现代人精神的困境与煎熬,写成《催眠师手记(Ⅰ)》,打造一部如美剧般精彩的心理推理纪实档案。

内容推荐

《催眠师手记(Ⅰ)》是高铭“催眠师手记”系列的第一季,书中以主人公催眠师“我”和心理分析师“搭档”的相识开始,二人合伙创建了一家诊所,从事催眠及心理分析工作,接待了十余位看似普通,实则内心充满苦难、纠结、伤痕与种种奇异病症的“病人”。

目录

零 搭档

一 夜惊魂

二 迷失

三 千手观音

四 半面人

五 完美记忆

六 你的花园

番外篇 关于梦和催眠

七 衣柜里的朋友(上篇)

八 衣柜里的朋友(下篇)

九 见证

十 黑暗中的隐藏者

十一 暴君

十二 时间线

番外 潜意识与暗示

十三 完美谋杀

十四 摇篮里的混蛋(上篇)

十五 摇篮里的混蛋(下篇)

十六 安魂曲

十七 无罪的叹息

尾注 代后记

试读章节

“有时候,我很羡慕神职人员,因为凡是找上他们的人,其实都已经做好了某种心理上的准备。”在某个无聊的下午,搭档扔下手里的本子,没头没脑地冒出这么一句。

我想了想:“你是指态度吗?”

搭档:“没错,僧侣或者神父们相比我们轻松得多,至少他们不必深究那些该死的成因,只需遵照教义来劝慰当事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告诫一下。”

我摘下眼镜,揉着双眼:“神的仆从嘛,不去讲教义,难道让他们也进行心理分析?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至少寺庙、教堂不会同我们是竞争关系。”

搭档:“所以,也不用绞尽脑汁……”

我:“记得你好像说过小时候曾有过上神学院的念头,现在又动心了?”

搭档:“其实一直都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

我好奇地看着他:“这可不像你,我以为你从来都不会纠结呢。没出家是有什么让你放不下的吗?”

搭档:“不不,问题不在这儿。”

我:“那是什么?”

搭档凝重地看着我:“因为至今我都没见过佛祖显灵,也从未受到过主的感召。”

我:“你是说你需要一个神迹?”

搭档点了点头,没再吭声,用沉默结束了这个我本以为会延续下去的话题。

几天之后,当一个僧人出现在诊所门口的时候,我忍不住盯着搭档的背影看了好一阵儿,因为我不得不怀疑那家伙似乎有某种感知能力。

“……这么说来,你们这里可以催眠?”僧人摘下帽子,脱掉粗布外套,露出头上的两个戒疤和身上土黄色的僧袍。他看上去在40岁左右。

搭档飞快地扫了僧人一眼:“可以,不过费用不低,也不会因为身份打折。”他对金钱的贪婪从不写在脸上,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

僧人淡淡地笑了一下:“好,没问题。”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从里面找出一张信用卡,“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我站在门外的走廊里,严肃地看着我那毫无节操的搭档,他用一脸无辜回应我。

我:“你什么都敢接啊?”

搭档露出困惑的表情:“什么情况?”

我:“这是个和尚……”

搭档:“侍奉神佛就不该有心理问题?”

我:“我不是这个意思,佛教有金钱戒……”

搭档:“对啊,所以他刷卡啊!”

我纠结地看了一会儿这个贪婪的家伙:“你别装傻,我没指和尚不能碰钱,而是他们不应该有自己的财产。”

搭档:“这有什么新鲜的,现在寺庙都有会计了……你的意思是说他是假的?”

我:“不……问题就在于分不清真假。假的也就算了,如果是真的,收钱……合适吗?”

搭档不解地看着我:“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虔诚了?那些庙里的天价开光费和巨额香火钱怎么算?我不觉得收费有什么不妥啊?”

我愣在那儿,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搭档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这样吧,我先跟他聊聊,之后你决定是否催眠。”

我迟疑了几秒钟,点了点头。

“你太不与时俱进了。”说完,他摇了摇头,转身回了接待室。

安排僧人在书房坐定后,搭档转身去别的房间取自己的笔记本。

我倒了杯水放在僧人面前:“请问……呃……您是哪个寺庙的?”

僧人笑了笑,说了一个庙号。那是市郊的一座寺庙,我听说过,在本地小有名气。

我:“您……假如您有某种困惑的话,不是应该通过修行来解决的吗?为什么想起跑到我们这里来了?”

僧人依旧保持着一脸的平和:“信仰是信仰,有些问题,还是专业人士知道得更清楚,毕竟现在是科学时代。西方人信仰上帝,但是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在他们那里不是也很发达吗?”

“这位师父说得没错。”搭档从门外拎着本子走了进来,“信仰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在某些时候还是需要求助于其他学科的。”说着,他瞥了我一眼。

我没再吭声,讪讪地坐到了一边。

搭档坐下,摊开本子,把胳膊肘支在桌面上,双手握在一起,身体前倾,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位师父,您有什么问题呢?”

僧人:“我出家5年了,一直都很好。最近开始做噩梦,但是醒来记不清是什么内容,只记得梦的内容与观音有关。”

搭档:“观音?观世音菩萨?”

僧人:“不是,千手观音,你知道吗?”

搭档:“我对宗教不是很了解……千手观音真的有1000只手吗?”

僧人:“不,千手观音其实只有40只手臂。”

搭档:“那为什么要叫‘千手观音’?”

P44-47

后记

问:催眠真的不是睡眠哟?

答: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催眠不是睡眠。

问:催眠与睡眠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睡眠具有自我主导意识(是潜意识层面的,而不是意识层面的)。在睡眠状态下,潜意识活动和本能反应有着直接的主导权和信息交换功能。例如:在睡眠状态下,你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自由且不确定的,你的自我角色定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当然,这并不是真的随机,而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同时,在睡眠当中,外界的一些情况变化会使你出于本能地接收到,并且反映到梦境中——比如环境稍微变得有点儿凉,那么很可能你会梦到自己衣服穿少了,或者正身处在寒冷地带,诸如此类。

而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主导权或被削弱,或被交出,同时与本能反应的信息交换也相对减少了很多。例如: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的角色定位很单一,要么是重现某个场景中曾有的固定角色,要么是观察者身份,这是由催眠师所决定的,被催眠者没有其他选择。同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假如剧烈的环境变化还是会对被催眠者有影响,所以催眠时需要一个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问:我曾经尝试过被催眠,没有成功。催眠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吗?

答:催眠的确不是对所有人有效的,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很难被催眠,因为他们自我警戒意识很强。但你刚刚所说的这种情况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想知道:当时你被催眠的动机是什么呢?仅仅是好奇尝试?还是打算验证?或者出于心理问题而必须进入催眠中去找到源头?我猜是前两种情况吧。那么我会很负责地说明,没有主题的催眠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催眠并非想起来就催个眠,看看这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好玩儿。催眠的动机和催眠后所需要获取的主题都是催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发点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催眠效果,所以大多数时候,催眠本身是和心理诊疗有着捆绑关系的一个特定存在,假如脱离出这种关系,那么催眠则很难具有效力和专业性。仅仅是出于好奇的话,当然很难被催眠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催眠者的警觉度非常高,对于催眠也会有额外的阻抗——质疑。但如果是出于解决心理问题的催眠,那么肯定是有主题的,被催眠者也会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催眠。那时你顾不上质疑“催眠是真的吗?”而是更关注“我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催眠师的专业性。

另外,请不要相信魔术师的表演——那只是表演。

问:那为什么一些表演性质的群体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会明确表示出自己的确被催眠了,同时讲出被催眠后的感受?

答:这个问题请参考本册“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一文。

问:催眠存在深浅之分吗?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对来说需要足够的强化暗示,从而达到让被催眠者放弃更多主导意识的目的,并借此打开潜意识及记忆深层。不过,通常不需要进行深催眠,因为那既麻烦又困难,还需要几倍于一般催眠的准备时间——这里的准备时间是指:通过同被催眠者的接触、交谈等来消除其警戒心理,获取更多的信任。

问:自我催眠存在吗?

答:自我催眠实际上算是自我暗示,并不完全属于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还是有差异的。

问:催眠不是暗示吗?

答:不是。催眠是结果,暗示是手段。

问:自我催眠可以到达深层催眠的程度吗?

答:做不到,因为催眠者在进行主导意识的同时,无法做到放弃意识。

问:以催眠为目的的暗示只在专业领域有应用吧?

答:正相反,很常见。例如,在电视广告中,你会看到美女或帅哥使用某种商品,并且展示“使用后”看上去多么动人、多么美丽,这就是催眠性质的暗示。假如你真的使用某产品,就会像她/他那样光彩动人吗?不,那只是商家在给你施加暗示罢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承认,这对有些人的确有效。他们会从看到广告开始就进入被催眠状态,直到买下该商品、使用一段时间后恍然大悟为止。不过,如果下次有更漂亮的美女或帅哥来做新品广告,他们依旧会乐此不疲地继续被催眠……这种例子多到举不胜举,极为普遍。

问:那么,除商业行为之外呢?催眠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吗?

答:一样,极为常见。比方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对上司或下属提出某种建议,真正能打动人的建议一定是描绘出未来蓝图的——以还未发生的假设前景使得对方来接受这种建议。我们通常都会不知不觉去接受这种假设的未来,并且以此来作为落实现在的依据。但是,那个未来在当下并不存在,也不属于必然因果关系,对不对?所以,它只是一种以催眠为目的的暗示。这种暗示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所以很难被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催眠暗示。当然,它的成功率也和描绘人有直接关系——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会更容易成功。假若描绘人曾经实现过自己所描绘的,或者其假设和接收人想法相近,那么成功率则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未来实现的概率实际上也极大。

问:如果催眠暗示行为这么普遍的话,岂不是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催眠的影子了,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留意到这点?

答:这正是我要说的——催眠,无处不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