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雨斋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万林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万林著的《时雨斋随笔》是作者的随笔集。

“史海寻贝”选取的都是庆城大地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共同的特色就是对象都很典型,研究都很透彻。

“随想漫谈”多为论文、调查报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用人、作风、民主政治等各领域,折射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

“经济杂谈”是几篇小品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而又启迪深刻。

“创业故事”“往事回眸”是为别人撰写整理的创业故事和回忆文章,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变迁情况,读来趣味盎然,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杂想随笔”是自传性质的回忆文章。“艺文习作”都是以故乡人为原型和以发生在故乡的事为素材创作的。

内容推荐

杨万林著的《时雨斋随笔》是作者在党校工作期间所写的文章,包括史海寻贝、随想漫谈、经济杂谈、创业故事、往事回眸、杂想随笔、艺文写作七个部分。

本书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生活感悟。散文、小说、诗歌,表现了作者的乡土情结和创作才能。

目录

史海寻贝

 范仲淹知庆州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防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践

 北宋环州石昌镇址探

 范仲淹统筹兼顾的行政智慧

 范仲淹戍边时的重要对手——张元

 范仲淹的担当精神

 狄公判案对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

 种世衡二三事

 袁国平在庆阳

随想漫谈

 “农业为基础”随想

 市场经济下要形成新型的选人用人观

 退耕还林(草)的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县级党校发展漫谈

 浅谈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

 男女性别调查手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企业人才需求及使用情况——以庆城县驿马、西川工业集中区为例

 调查研究是转变作风的基础一环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做到对症下药,方能精准扶贫——以庆城县为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在我国民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义乌发展模式与庆城驿马模式比较

经济杂谈

 经商要懂点心理学

 营销语言的艺术

 勿以善小而不为

 尊重职工也能出效益

 骗销与营销

 近利与远利

 做到“收权”与“放权”的双赢

 事与愿违

创业故事

 关于创业培训的几则思考

 我的人生与汽车有缘

 赤城苹果树栽植记

 创业志不移终有“万家乐”

 文化苦旅痴心不改

 小小凉皮店孜孜创业情

往事回眸

 铁角牛

 混工分

 出夜工

 窑洞小学

 一张粮票

 一幅地图

 桐蔡路

 童谣

 一本特殊的居民粮食供应证

 一餐饭

 记忆

 土桥中学

 方向盘

 庆城百货大楼兴衰记

 我所经历的庆城电讯业的快速发展

 “朱秀英”的故事

 入党那些事

 爷爷焚书

 一本书

 纪念第三十个教师节

杂感随笔

 走路的故事

 信心.勇气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享受自己的生活

 家乡的土桥

 聆听教诲

 批评的艺术

 表扬对孩子的促进作用

 奖状

 孩子的想像力

 低级错误

 外语学习方法

 喝酒

 戒烟

 对比

 老有所为

 寿星真言

 一块假银圆和一块真银圆

 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从安贤洙到维克多·安

 看点

 风向标

 四百年 四十年 四年

 童谣 民谣

 笑

 妙对

 扶不扶

 水淹曲子

 一勺池

 命运

 四个三百元

 读稼轩词

 改名换姓

 趣联

艺文习作

 小小说二则

 三泉人物速写

 报应

 五分硬币

 草虱

 一棵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顺口溜一组

 哀古树

 祭志华

后记

试读章节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防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家语·五仪》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进步思想,是中国最早的公仆意识。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的优秀传统。他在经略西北边防期间,边界战事频繁,军事防御形势非常紧张。他所做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军队的调动、士兵的训练,还是榷场设置、边界贸易、农业生产,都是以有利于边境守军、边境汉民和边界羌民的生产以及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而有力的后勤保障要以经济实力和百姓的支持做后盾,一撮盐、一束草、一粒粮食、一匹战马,关系战争的胜败;一处榷场的设置、一个士兵的疾病、一个差役的冷暖、一户边民的生活,关系民心向背。范仲淹经略西北边防期间,正是因为重视经济民生,赢得了边界军民的真心支持,才最终取得对西夏军事斗争的胜利。

一、恢复设置榷场。发展边界贸易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宋夏战争爆发,这年十二月甲戌宋仁宗下诏:“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互市处,皆禁绝之。”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戊子又“废保安军榷场”。朝廷下诏关闭榷场,中断宋夏之间的贸易,目的是从经济上制裁西夏,是当时一种必要的斗争手段,但对边界地区宋夏人民生产和生活却带来极大的不便。范仲淹通过走访,认识到禁绝榷场的弊害,他认为边界百姓的生活,并不因为战事而停止,且因战事的拖延更苦。连年的战事使“国用无度,民力已竭”,在边界恢复榷场,让百姓贩卖羊牛鞍马、布帛青盐,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所得关税、旅客税,所获利润还可以用来支付边界驻军的费用,减轻百姓的负担,是一举数得的好事。边界经济搞活了,能够赢得百姓的支持,能够吸引边界地区羌族百姓的内附,瓦解敌方,从而赢得军事斗争的胜利。

《乞于沿边诸寨置榷场奏》(庆历元年二月初四):“乞于诸寨置榷场,用匹帛等博买熟户将到青盐。只于庆、环二州添起一倍价钱出卖,收得一色见钱,籴买粮草,及支诸军请受。大段减得近理见钱应副边上。”

《禁秦州博易奏》(庆历五年八月二十三):“体量得秦州自来客旅,收买川货物帛等人蕃博易券马,入官中卖,兼贩蕃马回讫。百姓所买马钱,亦收买匹帛入蕃兴贩。今来若将秦州界西蕃博买一例止绝,必是一路蕃情怨望,兼大段隔却兴贩券马,及阻节客旅兴贩川货,则一路草粮少人人中,必是误事。伏乞朝廷下秦州,依旧降条贯施行。”  P10-12

序言

先谈几则轶事:

记得1981年,我刚考上庆阳师范学校,有天晚上一位同学提出“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的问题,只有万林的答案最令人信服。我当时惊奇于同为从深山沟里走出的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为什么会比别人懂那么多!

三年前,万林发来几篇作品,让我提修改意见,我一看就清楚这都是曾经发生在他的土桥老家的故事。我很惭愧自己对老家的漠然,也很佩服他对老家的上心。

2016年4月份,万林发来一篇题为《他山之石》的文章,写的是“浙江义乌发展模式与庆城驿马模式的比较”。一问,才知这篇文章是他在去义乌看望三年前旅途中偶遇的陈鹤铨老人(见本书《扶不扶》)时“顺便”写的!

三则轶事印证了我读完《时雨斋随笔》后的三点感受,即文字功底好、乡情浓、写得勤。

《时雨斋随笔》是万林在党校工作期间所写的文章,包括“史海寻贝”“随想漫谈”“经济杂谈”“创业故事”“往事回眸”“杂想随笔”“艺文习作”等七部分。“史海寻贝”选取的都是庆城大地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既有正面的如范仲淹,也有反面的如张元;既有如袁国平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如冯登科这样的小人物;既有人物考证,也有地理考证。共同的特色就是对象都很典型,研究都很透彻。尤其是范仲淹研究,考证扎实,资料翔实,借古助今,集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是范公研究中很珍贵的成果。“随想漫谈”多为论文、调查报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用人、作风、民主政治等各领域,既有立足全县的,又有关乎本单位的,都与当时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也折射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经济杂谈”是几篇小品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而又启迪深刻。“创业故事…‘往事回眸”是为别人撰写整理的创业故事和回忆文章,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变迁情况,读来趣味盎然,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杂想随笔”是自传性质的回忆文章,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生活感悟,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艺文习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都是以故乡人为原型和以发生在故乡的事为素材创作的,表现出了作者浓厚的乡土情结和扎实多样的创作才能。

读完本书,掩卷沉思,许多有关万林的情景又一一浮现在眼前。学品如人品。书中每篇文章的背后,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就连其中的一篇讲稿,都充满精雕细琢的痕迹。我读过许多“三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书,时间久了,才知道那是多么浪费生命。读了万林的书则截然不同,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文字的温度,他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喜,宛如他就坐在对面,发自肺腑地娓娓道来。这就是万林,一位朴实如农家大叔、深刻如思想大家、为深深眷恋的故乡不断歌唱的“党校学人”,他的文章和他的为人一样,都值得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是为序。

后记

我是1971年开始上小学的。正当“文革”后期,又是“张铁生交白卷当英雄”,又是“黄帅写日记反潮流”,河南还出了个“马振扶事件”,学生不学习,老师不敢管。学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学军,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算时间我小学上了七年半,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实际只上学四年,如果除去时不时半天或全天学农、勤工俭学的时间,实际课堂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学不到多少知识,班上办学习园地,只好抄袭报纸了。也记不清在什么报上抄了一首儿歌:“红小兵,斗志昂,拿起笔来作刀枪,学习园地摆战场,戳穿林彪黑心肠。”过段时间说,批林必批孔,斩草要除根,学习园地换新内容,就把林彪换成孔老二。又过一段时间,要反击“右倾翻案风”了,孔老二便换成邓小平了。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大家都能猜到,学习园地上我的那篇稿子就换成了“红小兵,斗志昂,拿起笔来作刀枪,学习园地摆战场,戳穿‘四害’黑心肠”。小学时期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可怜的,一首抄来的儿歌也能用它五年,无知且懒惰可见一斑。

1978秋天上了初中。经过拨乱反正,学校大抓教育质量,开始真正好好学习。当时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在各门功课中,理科学得要比文科要好一些。上了师范学校之后还是偏科,数学考试得满分,颇觉自豪,但对语文基础知识、文选与写作,心里总是犯怵。小学时拼音没学会,z、c、s,zh、ch、sh分不清,前后鼻音、清音浊音更是一锅粥,四声到现在我也分辨不清,搞不清自己为何如此愚钝,好像也不能归罪于小学基础太差。学校培养我们要当小学教师的,说普通话要求极其严格,“我是教师”这句话咬了舌尖偏就是说不准。说不准还怕同学嘲笑,就少说为妙,由此就造成了后来沉默寡言的性格。话说得少了,好像笔该动得多一些,但那时懒且贪玩的惯性还在继续,晚上偷着去看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白天什么《七侠五义》《金陵春梦》之类的小说,手上总拿着一本。对如何当合格小学教师,心中全然没有概念,也懒得多做知识准备,浑浑噩噩三年,一晃毕业了。本来要教小学的,分配至蔡口集初级中学是个边远山区,拔高使用,小教当中教,实在教不了。暗自庆幸不必去小学和我害怕的汉语拼音打交道,想代代数几何或物理化学,简单好教,能出成绩。不料事与愿违,这些课程都有老师在代,单剩下语文课,我只得硬着头皮代了。

这样强撵鸭子上鸡架,就感到了知识储备的不足,也有了紧迫感。好在国家开始自学考试,就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独学而无友,孤陋且寡闻,囫囵吞枣,边学边教,误人子弟,在所难免!勉强维持十年,调入党校工作。

新的岗位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论文和调研文章有刚性指标,对我来说无疑又是麻袋上绣花——底子虽差,也得从头学起。为了完成任务,东拉西扯,左顾右盼,重新拾起小学时候应付学习园地的方法,偶尔也能在报刊上赧然占据一角,实在出乎意外。与文字打交道,纯属偶然,为稻粱谋,被迫无奈,但二十年来,聚沙成丘,积薪成垛,虽内容浅陋、章法杂沓,然敝帚自珍,弃之不忍。于年后归并整理,原意自己闲时翻阅,聊以自慰,友人见之,鼓动出成册子,遂动编辑之心。

因见省委党校编辑了一套丛书《党校学者文库》,自忖与学者相去甚远,东施效颦,想编为《党校学人文集》,前思后想,颇觉不妥。正踌躇间,传来我的师范同学朱志华因肺癌辞世的消息,不胜悲痛,委稿于案,匆匆去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大雨滂沱,竞日不休,傍晚回来,开门遽见,屋顶洇湿大半,水点滴落,粉皮夹杂,其下正对笔洗一盂,墨汁应声四溅,桌面一片狼藉,摊开的书稿,字迹漫失,湮灭殆尽。沉思默想,愀然不乐。春雨本来金贵如油,少有如此日倾盆如注,自己迁至新楼亦不过三年,本不该漏雨,好友英年早逝,抛却老父幼子,更增悲戚。两件事碰巧一齐发生,足见人事无常,天事亦无常,不可预知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贵贱偶然浑似:随风廉幌,篱落飞花。”稼轩词句忽然萦绕心头。想他做人做事,率性而为,何其本真。自己多病非才,又何必为一可出可不出之书名而耿耿于怀,遂想名文集为《漏雨斋随笔》。转念联想起“屋漏偏逢连夜雨”,又嫌太过消极。桌上一盆文竹,多日不曾浇水,正得屋顶滴落雨水滋润,郁郁葱葱。时雨化之,其效立见。遂请教于同乡车满宝先生,先生沉吟良久,定为《时雨斋随笔》,一字之易,境界迥异,真乃我一字之师也。

本书的出版,得到庆城县委党校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得到许多师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2016年4月1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