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何家也会伤人(各种家庭问题以及家庭关系指导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唐以琳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富养而长不大的孩子——陆小曼输在哪里

陆小曼,她的风华绝代曾让无数人倾倒。

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她是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这样一位女子,有着华丽的前半生,又因着与徐志摩的婚姻和突然离世成了众矢之的,后半生孤独凄惨,无儿无女。人们为其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思考,一代才女陆小曼究竟输在哪里。

陆小曼放在今天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富美。她出身极为显赫,父亲是晚清举人,毕业于名校早稻田,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在民国中央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等,是中华储蓄银行的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多才多艺,擅长工笔画,古文功底深厚。陆小曼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这是法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只有北京军政界要员的公子千金才进得去。陆小曼冰雪聪明,很快就精通几国语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多岁的小曼,曾被外交部邀请接待外宾,担任口译,她不仅表达能力强,而且随机应变,颇有智慧,18岁已成为社交界一颗瞩目的新星。

陆小曼是家里的独生女,集父母万般宠爱于一身,母亲偶尔还会对她有所约束,父亲则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几乎对她有求必应。她在父母营造的安稳环境里,习惯了没有压力,不用操劳的日子,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她享受这种安逸。

但这种家庭教育,养成了陆小曼骄纵任性的性格,虽有才气但不思进取,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没有毅力。父母的溺爱,使得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年后遇事容易冲动,又缺乏主见,没有任何的独立生活能力。

陆小曼所受到的教育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当时的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名媛”养成,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名媛可以在社交场施展交际才华,扩充社会关系,为家族提供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民国一代名媛,如唐瑛、章含之、王映霞等,大部分都是从小就接受名媛式教育,按照名媛标准身体力行的。一个家族出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媛,是当时最大的荣耀,但这种名媛教育,却和西方贵族的名媛教育有本质区别,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带着虚荣的意味。

陆小曼也曾经是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小曼,也曾经是敢说敢做、俏皮可爱的小曼。有一次,在参加聚会时,几个外国人闲得没事,拿中国孩子当消遣,把孩子们手里的气球用烟头烫破,气球的爆炸声吓得孩子哇哇大哭,他们却嘲笑说:“中国孩子就是胆小。”陆小曼看到立刻冲进外国孩子堆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外国孩子们因为气球破了也哭得稀里哗啦,陆小曼曼妙又坚定地说:“洋娃娃的胆子也不过如此。”在外交部供职那一段时间,凭着聪明才智陆小曼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在社交场上,她就是一个宠儿。

她一生的分水岭正是父母一手为她安排的婚姻,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陆小曼嫁给了王庚,这个她父母看好的女婿年轻有为,短时间内就连连升级,工作起来更是不要命。陆小曼和只顾着工作的王庚生活在一起,难免觉得苦闷。就她的性格来讲,需要更多的激情、体验和新鲜感,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让她感到幸福,感受到的只有束缚。对于自由烂漫惯了的她,婚姻似乎来得太突然,或者说根本毫无准备,而最大的问题是,她对丈夫没有爱,痛苦藏在心中,不敢与人说。

这时,她遇见了徐志摩,仿佛一道光照亮她的阴郁,让她看到了希望。两个人的恋爱,正像郁达夫回忆中所说的:“志摩和小曼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这一种事情,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管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吕小曼对徐志摩说:“摩!第一个人能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苦痛,叫我怎能不从此收起以往的假而真正给你一片真呢!”她不顾一切奔向徐志摩,不顾家人反对主动提出离婚,期间怀孕了也自己做决定拿掉了孩子。她和徐志摩的结合震动了当时社会,但结婚以后,现实问题的到来,让她认识到,一切并非她想的那样就此可以永久的幸福下去了。

徐志摩出身名门望族,他本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为闹离婚的事,家里拒绝再给他任何经济上的支持。他只得东奔西跑,教学生、写作、编辑,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维生,勉强能应付陆小曼骄奢惯了的大小姐生活。看到丈夫如此劳心劳力,妻子本该有些改变,一起经营家庭,但陆小曼毫无此意,她认为男人给女人赚钱是天经地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从不节制。他们为了金钱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分歧。

徐志摩希望陆小曼可以改变浮华的生活方式,追求进步。他期待好文笔的陆小曼可以写作,耐心地引导她在诗歌方面的兴趣,鼓励她记日记,锻炼文笔。他多次和陆小曼商议一同去欧洲留学,都被她拒绝了,她舍弃不掉在上海的交际生活;享乐派的陆小曼每日就是吃喝玩乐,看戏会朋友,偶尔写文章,也是被逼得不行了,勉强写两篇,逼急了就以各种身体不适为由混过去。

P48-50

后记

书写到此,笔者感受到真实的痛楚。

这些我们熟知的人,这些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都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悲与苦,情与怨,哀与歌。

人的一生,短暂几十年光阴,本该绚丽绽放,有些人却从生命初始就蒙上一层灰尘,抖不掉的晦暗。

阅读这些故事大概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那里可能会有你我的影子,那一种经历可能像极了你我曾经历的,那一种心灵的伤痕可能更让你我感同身受。

人性的罪恶何其相似,那起初伊甸园里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会让人眼睛明亮,可心中却生出狡诈,那是自我的控制欲,认为我可以成为一切的主宰,一切都要为我而存在。于是,便有了那些唯我独尊,操控、利用孩子的父母,有了那些无辜的、被利用的孩子。可怕的是,那个弱势的孩子,长大成人、组成家庭后又成了和自己父母一模一样的人,如出一辙地操控、利用自己的孩子,并变本加厉,这就是原生家庭的诅咒,周而复始。

罪,一旦进入人世,关系就被破坏。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关系分崩离析。爱,也成了伤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欢快又纯净的孩子,人格如何被扭曲;一个孩子如何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提早结束童年;一个孩子如何经历着心灵和情绪的虐待一步步走向毁灭;一个孩子如何为满足母亲的情感需求改变了性别取向……

对这些孩子来说,长大成人,意味着学会伪装。生活有光鲜的表面,但不为人知的是内里的状态,唯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才是真实的状态,是快乐的、自由的,还是猥琐的、被捆绑的,只有自己最为清楚。那些平目的粉饰都不起作用,赤裸裸地面对真实,会有种要被吞噬的空虚感,为什么我在这样的罪恶里?为什么我要活得这么隐秘不可见人?

感觉孤独,不被接纳,是因为真实的自己被隐藏起来;怕被论断,怕被定罪,是怕没有人接纳你、爱你。

那些原痛,比如一个孩子,当他长大成人,发觉小时候自己并未被真正无条件接纳和爱过,只有表现优秀时才会被父母喜欢,他会『京觉自己原来牺牲了整个童年去换取爱,他的心会被这种感受刺痛。这种认识,很多人不想清醒面对,甚至要将之合理化,拒绝看到一些真相;很多人宁可活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不去碰触那真实的一切。美化父母是必须的,逃避愤怒也是常用的办法,以致渐渐与真心越来越远,在麻木中苟且活着,失去了每一次情绪得以释放的机会,失去了自由。

麻木,使得我们不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慢慢地,我们变得不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感知不到它。明明在生气、在报复,用狠毒的言语暗箭伤人,却不知是若干天前因为别人的话生气到今天的情绪发泄。就这样,一言一行反倒被情绪所控制,成了情绪的奴隶。

强迫行为与上瘾行为就是被情绪奴役的直接体现。自我不再自主,而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停止地自虐。酒瘾、性瘾、烟瘾,在失控和一次又一次重复上瘾的行为之后,无一例外会被更强烈的愧疚感和罪恶感充满于心。接着是发誓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之后是对自己的更加失望,更强烈的罪恶感,就这样恶性循环,直到最后彻底自我放逐。

面对自己是痛苦的,如同经历一场灵魂的手术,但这短暂的痛苦是有益的。防卫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要逃避那难以忍受的痛苦。一旦经历的痛苦感受超过要逃避的感受,防卫就会自动打开,真心就会显现,那才是真实的自己。而面对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

离开痛苦,最好的方式是经历痛苦。你需要毫无戒备,完全放松,卸下你的铠甲,脱去你的武装,变得毫无依靠,再没有可依附的或可操控的,才能试着坚强。

爱里没有惧怕,唯有勇敢踏出第一步,承认自己本来的样子,真实的自我,才会拥有可能会被接纳的机会。哪怕同时可能会被拒绝,但你终是接纳了自己,不再把那个真实的自我藏在为自己设的囚牢里。

契诃夫曾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不经过自我剖析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是一种生命历练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征途。

认识自己的旅途,遥远又坎坷,有漆黑的转角,也有绚丽的彩虹。那条路上关卡重重,顽固的自我防卫如道道屏障,需层层击破,每一关都有一个密码,带着记忆中的忧伤掠过你的心房。

改变需要我们认清一件事,生命中并非所有事都是我可以控制的。不成熟的人,认为某些事物一旦不可控制,就是失败的表现,这源于被原生父母遗弃的伤害,一旦这种自卑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便会认定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自尊的。一旦心甘情愿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限的人,反而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放弃,有时是另一种获得。

来自不幸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种厄运,那些背负着的莫须有的沉重其实是一份化过妆的礼物,这种生命锻造之痛能带给人更深的领悟,让人更热烈地体会生命的善恶,更深刻地明了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只有真正放弃了自我的固疾,开始复原,才会重新接纳自己,不再分裂,认可并实现真实的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选择,与自我和好。

每一个来自病态家庭的人,都在寻找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家。父母带来的伤害,原生家庭的破裂,使得我们需要在一个新的家中来得到痊愈。

这样的家庭,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其一,一个成长小组,有信赖的心理辅导师,或能帮助自己的朋友。其二,完全彼此接纳,不带有教条、侮辱或论断。

其三,可以有相同经历,理解对方最深的难处,能包容彼此。

其四,康复的过程需要不断与同伴良性互动,鼓励与坚持。

在团队之中,完全透明地分享彼此最真实的感受和最隐蔽的想法,使得内在的真我走出羞愧,被接纳,得到爱,才能释放压抑的情感,回归真实的体验,生命才能开始鲜活起来。

没有人有必要牺牲自己来换取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尽情做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尽享这日光之下的一切。唯有摆脱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定义”和限制,我们才可以在这一生自由做自己。

宽恕带着爱与和平的力量,对于双方都是一种释放。如果父母曾带给孩子伤害,那么,希望孩子最终能宽恕父母,抛开多年的积怨与不能释怀。父母不是罪人,他们也曾经是被伤害的孩子。

当这些生命的苦难被勇敢咀嚼,当内在的谎言被强烈的意志力揭穿,那么,十字架的一面是受难,另一面,就是新生。

目录

第一章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埋下祸根

 1.无法躲避的死神——关于海明威魔咒

 2.未落下的皮鞭——卡夫卡的黑暗牢笼与自虐

 3.天才和魔鬼只在一线之隔——希特勒绑架世界

 4.多少伤害以“爱”之名——贝多芬酗酒的父亲

 5. 受到惊吓的孩子——“白房子”里的顾城

 6.岁月和死亡紧密相连——三岛由纪夫的病态美学

 7.浪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

第二章 密不透风的爱等于过度阻碍

 1.富养而长不大的孩子——陆小曼输在哪里

 2.跌进母爱那张温暖的网里——孝子胡适

 3.全知全能型父亲——亨利·福特的专断王国

 4.黑暗又高大的父亲——莫扎特梦魇

 5.严苛的爱,也是劫难——“懂事”的张幼仪

第三章 童年孤独是人性扭曲的罪魁祸首

 1.孤独铸造的悲剧——癫狂尼采

 2.童年被抛弃的孩子——孤独症患者牛顿

 3.写在骨子里的虚无——人间孤儿川端康成

 4.孤独岛上的雕塑家——亲密关系逃离者米开朗基罗

 5.爱不得的父亲,触不到的母亲——光绪悲歌

 6.被“阉割”的人生——溥仪的梦魇

第四章 为何爱的模式也能复制、轮回

 1.生命华袍里的虱子——张爱玲的苍凉底色

 2.女神何苦为难自己——赫本的强迫性重复

 3.披着锁链飞翔——浪子古龙

 4.被“特别挑选”的人——怪人乔布斯

 5.迷失在性之中——被缚的“老虎”伍兹

 6.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理坑洞——胡因梦的顿悟

第五章 别让“病态家庭”毁了你的一生

 1.缺爱的孩子经不起别人示爱——阮玲玉的心灵创伤

 2.骨子里的叛逆——漂泊者萧红

 3.摘不掉的面具——忧郁公子纳兰性德

 4.爱只是一种传说——血腥玛丽

 5.一切都源自童年——情人杜拉斯

后记

序言

“我发现我妈妈总喜欢皱眉头,所以眉间有着特别深的皱纹。我经常告诉她别皱眉头了,可有天我发现自己的眉间也皱起了浅痕,原来我也常常不经意间皱着眉头。”

“我越发地觉得,爷爷对待爸爸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复制在了爸爸对待我的模式上。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也以同样的模式对待我的儿子。”

年轻时,我们总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只属于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然而年龄越大,经验越多,我们会无奈地发现,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一切去做自己,因为在无形中还有一种力量总是深深地牵引着我们,它融于我们的骨血,深入我们的骨髓,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的一个对现代社会家庭的新概念,即指我们从小生长的,有父母也可能有兄弟姐妹的那个家庭。它区别于孩子长大后自己建立的家庭。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这个看似新生,却已经伴随我们已久的事实,我们渐渐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脉络,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难以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解释,过去的经历对个体当下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期,虽然一般成年人不存在对自己婴儿期的记忆,但个体在长大后的情感模式,仍会无意识地深受那段时期的影响。

我们发现自己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探索:为什么A是我想要的,而B是我讨厌的;为什么我总在C问题上摔倒。但如果我们真的停下来去好好思考,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东西的源头其实是紧紧地系在了原生家庭上的。所以,当我们回溯原生家庭,探索自我,反推己身,就可以在漆黑的潜意识中,找到光明的出口。

在本书涉及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基因的巨大力量,但本书写作的目的绝不仅于此。我们终归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去审视这些罪与罚、爱与痛,并且为自己的子女与后代,多一些考量。

正视,才是跨越的第一步。或者最次,我们也应该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原生家庭的一切永远不可能成为你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你的幸福、快乐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内容推荐

唐以琳著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指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夫妻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而这个“系统”的运行可能会潜藏着许多问题,比如夫妻之间的问题,扮演父母角色的失职,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孩子在这当中面对的压力等。本书通过对张爱玲、陆小曼、胡适、三岛由纪夫、赫本、乔布斯等29位中外名人性格特征和原生家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父母过渡溺爱、忽视孩子、童年孤独等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影响。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能够被大众读者顺利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让人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应该关注的东西,正视自己的问题,修复自己的创伤,最终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

编辑推荐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理坑洞,别用原生家庭的伤惩罚你的人生。唐以琳著的《为何家也会伤人(各种家庭问题以及家庭关系指导书)》通过对29位中外名人性格特征和原生家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父母过渡溺爱、忽视孩子、童年孤独等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影响。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