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养而长不大的孩子——陆小曼输在哪里
陆小曼,她的风华绝代曾让无数人倾倒。
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她是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这样一位女子,有着华丽的前半生,又因着与徐志摩的婚姻和突然离世成了众矢之的,后半生孤独凄惨,无儿无女。人们为其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思考,一代才女陆小曼究竟输在哪里。
陆小曼放在今天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富美。她出身极为显赫,父亲是晚清举人,毕业于名校早稻田,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在民国中央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等,是中华储蓄银行的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多才多艺,擅长工笔画,古文功底深厚。陆小曼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这是法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只有北京军政界要员的公子千金才进得去。陆小曼冰雪聪明,很快就精通几国语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多岁的小曼,曾被外交部邀请接待外宾,担任口译,她不仅表达能力强,而且随机应变,颇有智慧,18岁已成为社交界一颗瞩目的新星。
陆小曼是家里的独生女,集父母万般宠爱于一身,母亲偶尔还会对她有所约束,父亲则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几乎对她有求必应。她在父母营造的安稳环境里,习惯了没有压力,不用操劳的日子,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她享受这种安逸。
但这种家庭教育,养成了陆小曼骄纵任性的性格,虽有才气但不思进取,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没有毅力。父母的溺爱,使得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年后遇事容易冲动,又缺乏主见,没有任何的独立生活能力。
陆小曼所受到的教育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当时的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名媛”养成,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名媛可以在社交场施展交际才华,扩充社会关系,为家族提供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民国一代名媛,如唐瑛、章含之、王映霞等,大部分都是从小就接受名媛式教育,按照名媛标准身体力行的。一个家族出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媛,是当时最大的荣耀,但这种名媛教育,却和西方贵族的名媛教育有本质区别,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带着虚荣的意味。
陆小曼也曾经是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小曼,也曾经是敢说敢做、俏皮可爱的小曼。有一次,在参加聚会时,几个外国人闲得没事,拿中国孩子当消遣,把孩子们手里的气球用烟头烫破,气球的爆炸声吓得孩子哇哇大哭,他们却嘲笑说:“中国孩子就是胆小。”陆小曼看到立刻冲进外国孩子堆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外国孩子们因为气球破了也哭得稀里哗啦,陆小曼曼妙又坚定地说:“洋娃娃的胆子也不过如此。”在外交部供职那一段时间,凭着聪明才智陆小曼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在社交场上,她就是一个宠儿。
她一生的分水岭正是父母一手为她安排的婚姻,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陆小曼嫁给了王庚,这个她父母看好的女婿年轻有为,短时间内就连连升级,工作起来更是不要命。陆小曼和只顾着工作的王庚生活在一起,难免觉得苦闷。就她的性格来讲,需要更多的激情、体验和新鲜感,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让她感到幸福,感受到的只有束缚。对于自由烂漫惯了的她,婚姻似乎来得太突然,或者说根本毫无准备,而最大的问题是,她对丈夫没有爱,痛苦藏在心中,不敢与人说。
这时,她遇见了徐志摩,仿佛一道光照亮她的阴郁,让她看到了希望。两个人的恋爱,正像郁达夫回忆中所说的:“志摩和小曼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这一种事情,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管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吕小曼对徐志摩说:“摩!第一个人能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苦痛,叫我怎能不从此收起以往的假而真正给你一片真呢!”她不顾一切奔向徐志摩,不顾家人反对主动提出离婚,期间怀孕了也自己做决定拿掉了孩子。她和徐志摩的结合震动了当时社会,但结婚以后,现实问题的到来,让她认识到,一切并非她想的那样就此可以永久的幸福下去了。
徐志摩出身名门望族,他本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为闹离婚的事,家里拒绝再给他任何经济上的支持。他只得东奔西跑,教学生、写作、编辑,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维生,勉强能应付陆小曼骄奢惯了的大小姐生活。看到丈夫如此劳心劳力,妻子本该有些改变,一起经营家庭,但陆小曼毫无此意,她认为男人给女人赚钱是天经地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从不节制。他们为了金钱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分歧。
徐志摩希望陆小曼可以改变浮华的生活方式,追求进步。他期待好文笔的陆小曼可以写作,耐心地引导她在诗歌方面的兴趣,鼓励她记日记,锻炼文笔。他多次和陆小曼商议一同去欧洲留学,都被她拒绝了,她舍弃不掉在上海的交际生活;享乐派的陆小曼每日就是吃喝玩乐,看戏会朋友,偶尔写文章,也是被逼得不行了,勉强写两篇,逼急了就以各种身体不适为由混过去。
P48-50
书写到此,笔者感受到真实的痛楚。
这些我们熟知的人,这些真实的故事,每一个都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悲与苦,情与怨,哀与歌。
人的一生,短暂几十年光阴,本该绚丽绽放,有些人却从生命初始就蒙上一层灰尘,抖不掉的晦暗。
阅读这些故事大概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那里可能会有你我的影子,那一种经历可能像极了你我曾经历的,那一种心灵的伤痕可能更让你我感同身受。
人性的罪恶何其相似,那起初伊甸园里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会让人眼睛明亮,可心中却生出狡诈,那是自我的控制欲,认为我可以成为一切的主宰,一切都要为我而存在。于是,便有了那些唯我独尊,操控、利用孩子的父母,有了那些无辜的、被利用的孩子。可怕的是,那个弱势的孩子,长大成人、组成家庭后又成了和自己父母一模一样的人,如出一辙地操控、利用自己的孩子,并变本加厉,这就是原生家庭的诅咒,周而复始。
罪,一旦进入人世,关系就被破坏。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关系分崩离析。爱,也成了伤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欢快又纯净的孩子,人格如何被扭曲;一个孩子如何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提早结束童年;一个孩子如何经历着心灵和情绪的虐待一步步走向毁灭;一个孩子如何为满足母亲的情感需求改变了性别取向……
对这些孩子来说,长大成人,意味着学会伪装。生活有光鲜的表面,但不为人知的是内里的状态,唯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才是真实的状态,是快乐的、自由的,还是猥琐的、被捆绑的,只有自己最为清楚。那些平目的粉饰都不起作用,赤裸裸地面对真实,会有种要被吞噬的空虚感,为什么我在这样的罪恶里?为什么我要活得这么隐秘不可见人?
感觉孤独,不被接纳,是因为真实的自己被隐藏起来;怕被论断,怕被定罪,是怕没有人接纳你、爱你。
那些原痛,比如一个孩子,当他长大成人,发觉小时候自己并未被真正无条件接纳和爱过,只有表现优秀时才会被父母喜欢,他会『京觉自己原来牺牲了整个童年去换取爱,他的心会被这种感受刺痛。这种认识,很多人不想清醒面对,甚至要将之合理化,拒绝看到一些真相;很多人宁可活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不去碰触那真实的一切。美化父母是必须的,逃避愤怒也是常用的办法,以致渐渐与真心越来越远,在麻木中苟且活着,失去了每一次情绪得以释放的机会,失去了自由。
麻木,使得我们不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慢慢地,我们变得不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感知不到它。明明在生气、在报复,用狠毒的言语暗箭伤人,却不知是若干天前因为别人的话生气到今天的情绪发泄。就这样,一言一行反倒被情绪所控制,成了情绪的奴隶。
强迫行为与上瘾行为就是被情绪奴役的直接体现。自我不再自主,而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停止地自虐。酒瘾、性瘾、烟瘾,在失控和一次又一次重复上瘾的行为之后,无一例外会被更强烈的愧疚感和罪恶感充满于心。接着是发誓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之后是对自己的更加失望,更强烈的罪恶感,就这样恶性循环,直到最后彻底自我放逐。
面对自己是痛苦的,如同经历一场灵魂的手术,但这短暂的痛苦是有益的。防卫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要逃避那难以忍受的痛苦。一旦经历的痛苦感受超过要逃避的感受,防卫就会自动打开,真心就会显现,那才是真实的自己。而面对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
离开痛苦,最好的方式是经历痛苦。你需要毫无戒备,完全放松,卸下你的铠甲,脱去你的武装,变得毫无依靠,再没有可依附的或可操控的,才能试着坚强。
爱里没有惧怕,唯有勇敢踏出第一步,承认自己本来的样子,真实的自我,才会拥有可能会被接纳的机会。哪怕同时可能会被拒绝,但你终是接纳了自己,不再把那个真实的自我藏在为自己设的囚牢里。
契诃夫曾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不经过自我剖析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是一种生命历练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征途。
认识自己的旅途,遥远又坎坷,有漆黑的转角,也有绚丽的彩虹。那条路上关卡重重,顽固的自我防卫如道道屏障,需层层击破,每一关都有一个密码,带着记忆中的忧伤掠过你的心房。
改变需要我们认清一件事,生命中并非所有事都是我可以控制的。不成熟的人,认为某些事物一旦不可控制,就是失败的表现,这源于被原生父母遗弃的伤害,一旦这种自卑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便会认定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自尊的。一旦心甘情愿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限的人,反而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放弃,有时是另一种获得。
来自不幸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种厄运,那些背负着的莫须有的沉重其实是一份化过妆的礼物,这种生命锻造之痛能带给人更深的领悟,让人更热烈地体会生命的善恶,更深刻地明了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只有真正放弃了自我的固疾,开始复原,才会重新接纳自己,不再分裂,认可并实现真实的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选择,与自我和好。
每一个来自病态家庭的人,都在寻找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家。父母带来的伤害,原生家庭的破裂,使得我们需要在一个新的家中来得到痊愈。
这样的家庭,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其一,一个成长小组,有信赖的心理辅导师,或能帮助自己的朋友。其二,完全彼此接纳,不带有教条、侮辱或论断。
其三,可以有相同经历,理解对方最深的难处,能包容彼此。
其四,康复的过程需要不断与同伴良性互动,鼓励与坚持。
在团队之中,完全透明地分享彼此最真实的感受和最隐蔽的想法,使得内在的真我走出羞愧,被接纳,得到爱,才能释放压抑的情感,回归真实的体验,生命才能开始鲜活起来。
没有人有必要牺牲自己来换取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尽情做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尽享这日光之下的一切。唯有摆脱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定义”和限制,我们才可以在这一生自由做自己。
宽恕带着爱与和平的力量,对于双方都是一种释放。如果父母曾带给孩子伤害,那么,希望孩子最终能宽恕父母,抛开多年的积怨与不能释怀。父母不是罪人,他们也曾经是被伤害的孩子。
当这些生命的苦难被勇敢咀嚼,当内在的谎言被强烈的意志力揭穿,那么,十字架的一面是受难,另一面,就是新生。
“我发现我妈妈总喜欢皱眉头,所以眉间有着特别深的皱纹。我经常告诉她别皱眉头了,可有天我发现自己的眉间也皱起了浅痕,原来我也常常不经意间皱着眉头。”
“我越发地觉得,爷爷对待爸爸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复制在了爸爸对待我的模式上。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也以同样的模式对待我的儿子。”
年轻时,我们总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我们只属于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然而年龄越大,经验越多,我们会无奈地发现,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一切去做自己,因为在无形中还有一种力量总是深深地牵引着我们,它融于我们的骨血,深入我们的骨髓,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的一个对现代社会家庭的新概念,即指我们从小生长的,有父母也可能有兄弟姐妹的那个家庭。它区别于孩子长大后自己建立的家庭。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这个看似新生,却已经伴随我们已久的事实,我们渐渐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脉络,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难以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解释,过去的经历对个体当下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期,虽然一般成年人不存在对自己婴儿期的记忆,但个体在长大后的情感模式,仍会无意识地深受那段时期的影响。
我们发现自己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探索:为什么A是我想要的,而B是我讨厌的;为什么我总在C问题上摔倒。但如果我们真的停下来去好好思考,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东西的源头其实是紧紧地系在了原生家庭上的。所以,当我们回溯原生家庭,探索自我,反推己身,就可以在漆黑的潜意识中,找到光明的出口。
在本书涉及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基因的巨大力量,但本书写作的目的绝不仅于此。我们终归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去审视这些罪与罚、爱与痛,并且为自己的子女与后代,多一些考量。
正视,才是跨越的第一步。或者最次,我们也应该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原生家庭的一切永远不可能成为你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你的幸福、快乐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唐以琳著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指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夫妻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而这个“系统”的运行可能会潜藏着许多问题,比如夫妻之间的问题,扮演父母角色的失职,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孩子在这当中面对的压力等。本书通过对张爱玲、陆小曼、胡适、三岛由纪夫、赫本、乔布斯等29位中外名人性格特征和原生家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父母过渡溺爱、忽视孩子、童年孤独等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影响。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能够被大众读者顺利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让人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应该关注的东西,正视自己的问题,修复自己的创伤,最终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理坑洞,别用原生家庭的伤惩罚你的人生。唐以琳著的《为何家也会伤人(各种家庭问题以及家庭关系指导书)》通过对29位中外名人性格特征和原生家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父母过渡溺爱、忽视孩子、童年孤独等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影响。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