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很大,不知大到几千里;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长到几千里;它奋起而飞时,展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池。《齐谐》一书专门记载怪异的事,它上面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波涛三千里,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的高空,它起飞后,六个月才停息下来。”像野马般游动的雾气,空中的尘埃,生物呼吸产生的气息相吹,聚在一起。天空是湛蓝的,是它的正色吗?或者是因为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大鹏在空中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积不深,则没有浮力负载大船。倒杯水在厅堂低洼处,芥草也可以当作船;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大鹏的翅膀就托不起来。所以,大鹏高飞九万里,要有风在下面托着。它凭借风力,才能背负青天,没有阻挡地飞到南方去。蝉(俗称知了)和斑鸠(学鸠即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起飞就飞起来,碰到榆树或檀树,就停在那上面,没有力气了就落在地面上,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去呢?”到附近苍茫的野外去,只需带三顿饭就够了;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宿的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得用三个月时间准备干粮。小小的知了、斑鸠懂得什么呀!
【评说·心得】
这是《庄子》一书的首篇《逍遥游》中的一段话。
“逍遥”一词出自《诗经》,《诗经·郑风·情人》中有“河上乎逍遥”之语。但庄子赋予“逍遥”以丰富而深广的涵义。庄子看重逍遥,醉心于逍遥,故把逍遥游作为他的著作的第一篇。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或者说最高境界的逍遥,是无约束、无依托、无障碍的绝对自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虚无状态。这种所谓真正的最高境界的逍遥,只有他所想象的神化了的“神人、至人、真人”才能达到,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不过他也认为,现实的人以及一切生命体,只要任其本性、自由自在、心意自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逍遥,他在《让王》中就说:“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深知庄子本意的著名学者郭象,在《庄子注》中说:“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其间哉!”
在上述这个故事中,庄子指出,大小悬殊的鲲鹏与蝉和斑鸠,是任其本性,称其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逍遥游的。
就鲲鹏而言,庄子描述它们体量之巨、动静之大,是惊天动地而震撼人心的,他用几千里来形容鲲之大,用几千里来形容鹏之背,用垂天之云来形容鹏的翅膀,用水击三千里来形容大鹏起飞时的壮观,用旋转而上九万里来形容大鹏飞行之高,用六个月的时间来形容大鹏飞行时间之长,极尽夸张之能事。那么,鲲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郭沫若先生认为,鲲鹏的原型是台风。台风生成于太平洋上,开始时是洋面上聚集了大量的热带气流,然后上升到空中,形成大规模的猛烈的气旋,接着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某一方向猛扑过去,力大无穷,势不可当。大型的台风,直径可达两千里,覆盖面很广。当洋面上聚集起大量的热气流时,就该是庄子所说的“鲲”了,当体量巨大的热气流升腾到高空,朝着某一个方向猛烈地飞过去时,就该是庄子所说的“鹏”了。庄子赋予台风以生命力,把它塑造成志存高远、威力巨大、气势恢宏、勇往直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的英雄人物形象。“大鹏展翅”“鹏程万里”等成语便出自此处。大鹏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白年轻时就以大鹏自喻,他要像大鹏那样建大功、立大业。他在《上李邕》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以此表示自己志向远大、不同凡响,希望朝廷赏识他、重用他。但是他的政治抱负破灭了,不但壮志未酬,反而卷进皇家兄弟相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差点掉了脑袋,幸亏遇贵人相救,改为流放夜郎,又因特赦放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他叔叔家,最终客死他乡。他在《临终歌》中还是不忘把自己比之于大鹏。(P3-4)
这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和一位青年学者合作编著的一本好书。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称“老庄”。《老子》和《庄子》这两本书都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但《庄子》一书有所不同,它还是一部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司马迁说它“大抵率寓言也”。寓言,即用假托的或真或假的故事,或者用自然物拟人的手法,以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文学形式。《庄子》中的寓言,内容之丰富、故事之生动、趣味之浓烈、寓意之深刻,都是叹为观止的,堪称经典。在先秦诸子中,用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养生法则等的唯庄子一人,他独树一帜于学林。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庄子》一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对《庄子》推崇甚高。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都是庄子的崇拜者。近现代著名学者,如闻一多、顾颉刚、张岱年等都给予《庄子》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战国时代哲学的最高代表,它提出问题之多、之深刻,是秦汉以后所没有的,有的还说对庄子的崇拜到了疯狂的程度。当今也有许多学者对《庄子》赞不绝口,认为它是横空出世的千古奇书,体现于书中的奇思妙想、丰富想象、恣意挥洒、气象万千,世所罕见,乃文坛一绝。
但是,由于《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年代久远,加之文字高古、词语晦涩,寓意深藏不露,因而给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这就像璀璨的珍珠蒙上了一层烟尘。为此,从古到今就有许多学者对《庄子》进行注释和讲解,涌现的各种版本不可胜数,这对广大读者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不过,面前的这本《庄子经典寓言》一书,则独具慧眼,另辟蹊径,抓住其“大抵率寓言也”这一突出特点来解读《庄子》,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这对于当今的读者是会有特别的体会和教益的。
《庄子经典寓言》一书的作者,文史哲造诣深厚,对《庄子》有深入的研究,他们从《庄子》一书中精选出几十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摘录原文,译成白话文,然后进行评说,讲述心得体会。他们所选出的经典寓言,既生动有趣,又能较全面地反映庄子的思想。其中的[评说·心得]尤为精彩,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评说·心得]中,首先是对原文所讲述的寓言故事作通俗而正确的解读,帮助读者读懂这个寓言,了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寓言故事,领略它的妙趣。其次是指出各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帮助读者透过经典寓言的表象明了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或讽或赞或喜或怒的情感情绪。《庄子》中的寓言,其寓意往往难以窥测,各家注《庄子》者也往往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本书作者通过深入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其寓意之所在,有的寓言可能有多重寓意,作者也一一指出。作者还着重论述了各寓言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如结合该寓言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使人们能更深入地认识当时(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指出各寓言故事所衍生的成语、典故、名言、警语的广为传播,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在伟人名士的社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说明其历史意义;从许多寓言故事所派生出的其他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中,看出它所产生的广泛的人文价值;联系当前现实,认为庄子寓言中许多积极因素,值得汲取,虽有某些消极的东西,也可供借鉴。这样,本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启迪意义。
人民大众喜欢寓言,因为它短小、风趣、寓意深长、耐人寻味。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伊索寓言,一直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如《农夫与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等,极具趣味性和警示性,为人们津津乐道。稍晚于伊索寓言的庄子经典寓言,绝不逊色于伊索寓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自己的优势。著述庄子经典寓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周桂钿
2017年10月
(周桂钿先生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本书作者从《庄子》书中精选出数十个寓言故事,进行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解读,并配以图画。丁正和、孙亚媛编著的《庄子经典寓言》妙趣横生,启迪心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可给孩子看图讲故事),有助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庄子,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其《庄子》一书,汪洋恣肆、思想深刻。庄子善于把他那精辟深奥的思想,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表达出来,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丁正和、孙亚媛编著的《庄子经典寓言》从《庄子》一书中撷取60则寓言故事,进行注释和解读,将作者的理解和思考融入进去,力图将庄子伟大思想的现实表达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