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7浙江散文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春祥主编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对门坡

陈德根(布依族)

隔着一条河,就看见映山红从坡脚一嘟噜一嘟噜地往坡顶怒放。族人的坟地,也从山腰埋到了坡顶,坟头草憋足了力气,使劲地绿,墓碑清一色的白,仿佛一扇扇敲不开的门。

我看了很久,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的屋顶冒出炊烟。

只有站在对门坡上,才可以俯瞰越来越辽阔越来越空洞的寨子。

那是我回到家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早晨,雾气浓得化不开,肉眼看不清五步之外的物体。寨子南边突然轰隆隆一阵火炮声吵醒了我。侧耳听去,炮声里夹杂着妇孺悲痛的哭泣,我推开窗,一户人家的房顶正徐徐地挂出三面送行白幡。父亲使劲咳出一口浓痰,清了清嗓子说,一准是土林他爹逝去了。

土林是我的童年玩伴,我到浙江打工后,联系渐渐少了。听说他还独身,还听说他整日酗酒,跟他胞兄水火不容,兄弟俩数次持刀抡棍互殴。听到这些传闻,我吃惊不已,是什么改变了曾经胆小怕事的土林?平静的乡村生活,究竟是哪儿出了纰漏,让一对亲兄弟同室操戈?

听我嘀咕,父亲说,土林爱上了他嫂子。对于男女私情,乡下人往往所指不甚明确,说得极其隐晦。我“哦”了一声,像是都明白了,又像是什么都没明白。

为土林爹净身穿衣时,我扫视了两圈,还是没有能够在人群里看到土林的胞兄土万。及至后来整个丧事,都没有看到土万现身。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年轻人现身,我顿时想起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过,寨子里难觅年轻人的踪迹,他们都出远门打工去了。

年轻人还会回来吗?他们回得来吗?拉住路过我身边的任何一个叔伯,我给他们敬了香烟,最终还是硬生生地把话咽到肚子里。

权且把这当作又一个秘密吧。我对自己说。

这些秘密还包括老迈得厉害的父辈们,以及寨子里多出来的我不认识,也不认识我的晚辈们,我无从知道,我走之后,村庄究竟又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但是我必须接受要去面对一些本身就没有答案的秘密。

这些秘密包括突然间消失了的,对于死亡的恐惧。那一天,下了一夜淅淅沥沥的雨之后,沉甸甸的雾气不见了。太阳光从后山直射过来,投在我家门前的晒坝上。晒坝位于向阳的一块地坪,边角乱糟糟地堆放着玉米秸秆、稻草。稻草下露出一层塑料薄膜,薄膜下面是一具棺材,沉重、肃穆、忧郁,我知道,这就是无法回避的死亡的气息。

没等我问,父亲笑着告诉我,棺材是他的。是他利用冬闲央求木匠割好的。父亲骄傲地补充说,那漆产自自家种了多年的漆树。  父亲给自己准备的棺材静静地卧在阳光底下的稻草垛里,几只土狗虚张声势地相互撕咬着,孩童们在拼命地相互追逐。旁边一溜儿坐着几个眯着眼睛,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的老人。我顺着父亲的手望去,二大爷、三公、七公……土林的哥哥土万居然戴着棉帽,混迹于一堆老人中间。我揉了揉眼,问父亲那小老头可是土万。父亲苦笑说,千真万确。

父亲犹豫了半晌,嘴唇哆嗦着,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他告诉我,土林哥俩闹翻后,土万的老婆去浙江打工,不料跟人跑了,四处苦寻不得,他整个人就崩溃了,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后来就疯癫了,清醒时,跟在老人后面晒晒日头,到镇上捡垃圾卖;糊涂时,撵着鸡鸭鹅和孩子们满寨子跑,孩子们谈土万而色变,怕得要命。

脚下绿油油的青草温顺地伏向大地,我知道,这是春天到来不久,新长出来的一茬。

山顶上的灌木丛,在风中噗噗噗噗地响个不停。不远处的草丛里躺着半块残缺的墓碑,我隐约想起,小时候老辈子们告诉过我们,那是一个外地客商的坟,客死他乡后,家人曾来访过,修了坟,立了碑。每年清明翻山越岭来给亡人挂青,扫墓。若干年后,不再有人过问,于是牛踩马踏,雨水侵蚀,终究夷为平地。

从坡顶看去,晒坝上的老人和孩子小如蝼蚁,乡亲们新盖的洋房像散落一地的积木。寨子前的河因疏于治理而断流,裸露着犬牙交错的河床。我突然感到无比恐惧与绝望,当若干年后,我回来,该怎么辨认出我的故乡?

在土林爹的葬礼上,唢呐手卖力地吹奏着哀乐,亲朋们从四处赶来,陆续加入送葬的队伍。

我们披麻戴孝,抬着棺柩在晨光中缓缓地爬坡上坎。我知道,若干年后,我最终也会在这里老去,死去。在一个霞光普照的早晨,那些年轻的后人为我举行一场热闹的葬礼。

我要走的前几天,下着无止无休的雨。好不容易雨过天晴,我一个人又爬上了对门坡。土林爹的坟在连日大雨冲刷下,低矮了许多,坟头上的草在狂风中倔强地挺立,微微地绽出了嫩芽。那些花篮、花圈混在泥浆里,那些红,那些白,仿佛大雨的残骸,触目惊心。

我的脚下,父亲豢养多年的土狗阿黑甩着大尾巴“扑哧扑哧”拍打着尘土。它有着健硕的体格和一双充血的大眼睛,它死死咬住我的裤脚。及至听到父亲的脚步声,才不甘心地松口,围着我不安地转圈,我看得出它是害怕从山脚下赶来的父亲的,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当初在父亲面前畏畏缩缩的模样。

它低低地吠,前脚使劲刨着泥土,父亲并不看我,也不看阿黑,只顾垂首喘气。我喊他坐一坐,父亲伸手接过我递给他的香烟,顺从地在我旁边的石头上坐下来,叭叭地吸着。我转眼去看父亲,他隐在缭绕烟圈中的脸疲惫而苍老,岁月在那上面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也消泯了他一腔的怒火。阿黑慌慌张张地兜圈子,父亲居然没有像往常那样抬腿就踢,只是低低地吆喝了一声,那狗却懂了,识趣地蹲在我们身边,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

我们望着山下的寨子出了神。

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但他总是避着我的视线,说话时眼睛望着别处。我不自觉地抬手,搭在他瘦削的肩头上,他试图挣脱,我暗暗加了点儿劲,父亲不再拒绝。我想起,在我年少时,多少次依偎在父亲身旁,我们坐在对门坡上,看一轮落日慢慢地挣脱悬崖边的树丛,坠到山涧中,不见了。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但深陷夜色中一座山,无疑是孤独无依的。那些默然的坟茔加深了一座山的孤独,并感染了我和父亲。

我们同时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一前一后向山下走去。

在山腰,我和父亲都听到喜庆的唢呐声,鞭炮声铺天盖地,那是邻近的寨子有人在迎娶新娘。

此时,母亲长眠在下山的路边上,坟上开满了野花,近旁,我们种下的松柏,在簌簌摆动。我想起多年前,年轻的母亲站在门口,对着对门坡大声喊我的名字,她圆润的声音从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吃——饭——了!

喊着喊着,我就长大了。于是,母亲送我去远行。

我们的脚边,坡上一嘟噜一嘟噜的映山红,被风追赶着,跌跌撞撞地朝山下奔去,仿佛急切地要与自己牵肠挂肚的亲人和故交相认。

(原载《民族文学》2017年第1期)

P31-34

后记

我见青山多妩媚

这应该不是全部,但八十几位作家的作品,以他们丰富多姿的人生、视角和写法,应该可以代表浙江散文2017年的创作近况了。

边读边记,拉拉杂杂。

1

集子里的作品,全部姓“浙”,为方便起见,按姓氏的拼音排列,从A到Z,这分几种情况。

一种,是主体,浙江人,生活在浙江,写的是浙江,也写浙江以外,中国,外国;

一种,浙江籍,生在浙江,工作居住在别省,如张抗抗、裘山山、吴建明等;

一种,外省籍,没有落户浙江,但在浙江工作,如蔚蓝、陈德根等。

前面说了,浙江这么大,四千六百多万人,浙江人在外省,数不清,外省人在浙江,更数不清,这里,只是自已投稿的部分作家作品,并不代表全部,遗珠肯定很多。

2

这就有了主题,抒写浙江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浙江元素,占了大头。

即便写浙江,那也是题材多样。

山水风光。如张抗抗的《松阳探秘》,裘山山的《写在湖上的名字》,袁敏的《尚田的七彩时光》,曹凌云的《走进瓯江的时光深处》,草白的《入雁山的几种方式》,陈博君的《长兴的色彩》,邹园的《富阳这张纸》,杨邪的《去了一趟岱山》,汪群的《“幸福列车”通鲁家》等等,都经亲历者的身份,将浙江的山水,以个性独特的文字,抒发得淋漓酣畅。

历史人文。如马叙的《苦涩的空气里仍有着谜一样的事物》,赵柏田的《赫德的中国岁月》,范军的《汤显祖,一个知县的万历二十一年》,陈富强的《春秋列国之大越》,鲁晓敏的《横樟,包氏遗风今犹在》,古兰月的《笠翁一梦月升辉》,都纵横古今,兼涉国外,将浙江和与浙江有关的历史和人物,深度挖掘,从而体现浙江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更多的作品,是在浙江的山水人文中融入个性化的记忆和体验。如叶文玲的《心中的乌镇》,黄亚洲的《鸟雀与微风在我身边来去》,张巧慧的《拓碑记》,潘江涛的《梦里乡愁一碗米》,写人,写事,写物,写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的是叫我如何不想她。

写自身,写亲情,写独特的时代,写疼痛的记忆,依然是浙江散文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如瞿炜的《1988,一段青春的旅程》,林漱砚的《心》,苏敏的《我那把吹奏过骊歌的小号》,方向明的《陪床日记》等,都写得极富感染力,我的心随着他们不动声色的细节叙述,也拎得紧紧的。我们还收到一位高二学生余晓叶的自荐稿,文字简炼而老成,她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我相信,这是她椎心彻骨的体验,父亲的病,实乃一场不幸,然而却是一副让她迅速成长的猛药。

3

乡愁是永恒。

海飞的《乡愁是被大风吹散的月光》,吴建明的《岭上多白云》,赖赛飞的《海水荡漾》,刘从进的《荒芜与存在》,干亚群的《空缺》,复达的《鱼群去哪了》,柴薪的《苍茫二记》,叶龙虎的《外婆的澎湖湾》,周吉敏的《梅花织带》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不同程度的个人乡愁体验。从某种角度说,无数个体相加,就成了当今的集体记忆,我们就是在不断寻找和辨识乡愁中向前迈进的。

经济发达,农业依然重要,故而,对土地的眷恋也是古老乡愁的延伸话题,不少作家写出了新意,如周华诚的《稻田里的等待》,水稻田里的父亲,那种日复一日的揪心和焦急,不仅仅是心疼粮食,应该是农民和土地与生俱来血肉情感的活灵体现。

4

祖国山河任我行,浙江作家写浙江以外的山山水水,同样表现出不凡的实力。苏沧桑的《把油灯点亮》,一如她以往一贯的文风,美丽而咂摸有后味;帕蒂古丽的《大梁坡再系列》,写她的故乡,那生她养她的血地,别样的风情,别样的人文;郑亚洪的《八月之光在蜀地》,叙述则如行云流水,一路行,一路看,给人以充实的愉悦之感。

当然,也有好多人去国外,去剑桥(张绍光),去冰岛(裘小桦),去古巴(刘文起),异域的星空下,那些别样的文明,形式虽有不同,却同样展现的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常常而让人留连忘返。

5

一些作家,则通过短小的篇章,表达了丰富的思想。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些文章,既短小,又耐看,内涵丰富。

张林华的《如何有教养地应对怀疑》,戴柏葱的《设置与体制》,宁白的《心灯》,连中福的《葬蜂》,杨新元的《袁鹰来信》,王丰的《六月,六月》等,角度新颖,事例引人,都给人悦读后的无限思索。

6

有相当多的作品,都极为耐读,我自己也在编辑、审校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有超越规矩和经验的文字打动我,如海飞写乡愁的文字,大胆破界,物我两忘,古今交汇,亦庄亦谐,尽情挥洒,让人爱不释手;有尘封湮没的事实打动我,如龙游作者陈德荣的《命运多舛,诗树长青》,写尽了沙牧先生一生的悲苦,沙牧的人生,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有独特的人生经验打动我,如瞿炜的作品,那种近乎可笑而笨拙的人生历练,真实而宝贵,相信他一辈子受用,否则不会有如此的切肤之文。更有多者都处理得极为妥帖的作品,不一一举例,这一切,足见广大作家的用心。

7  都说散文没门槛,也都说散文的门槛高,关于散文写作,纵有千条万条,各人各说道,但我依然坚持有文、有思、有趣的三原则,好文字,有情怀,相信会打动所有的读者。

写作者也没有身份可言,没有高贵和低贱之分,只有文字的好坏,情怀的高低,如蔚蓝的《李白的月亮》,陈德根的《对门坡》,这两位在浙江打工的作者,都是通过他们优美而富于思想的文字,传递出独特的人生体验。

8

辛稼轩有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个“青山”,可以指代浙江美丽的山水人文、深厚的历史,每个作家,都深爱着浙江这片土地,都会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但我以为辛诗后一句更重要:青山为什么也同样喜欢你呢?青山爱你,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只有将她写得鲜活,写出灵肉,写出“这一个”,那样,你才会和青山融为一体。

9

期待2018,能看到更多有鲜明印记的作品。

是的,你的印记。

戊戌初春

杭州壹庐

目录

守。破。。离。。。

从前慢

走进瓯江的时光深处

入雁山的若干种方式

苍茫二记

长兴的色彩

思想的光辉

对门坡

命运多舛,诗树长青

少年时光一支箭

春秋列国之大越

再忆淳安“蜀道之难”

长忆馨欬思无尽

点点生病

禅意袅袅万佛山

设置与体制

鱼群去哪了

汤显祖:一个知县的万历二十一年

陪床日记

空缺

在巴金家做客

鸡声南洞月

笠翁一梦月升辉

鸟雀与微风在我身边来去

乡愁是被大风吹散的月光

光 阴

草忆

父亲的田野

夏冬闲笔

海水荡漾

秋的絮语

忆许师宗斌君

洋山作证

葬蜂

荒芜与存在

穿越海明威的古巴

后溪

横樟,包氏遗风今犹在

病房记事

大地的果实

虚静湖记

我心在此悠然

苦涩的空气里仍有着谜一样的事物

心灯

大梁坡再系列

梦里乡愁一碗米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娘姨

写在湖上的名字

冰与火之歌

1988:一段青春的旅程

桃凝

碧水蓝天寒山湖

把油灯点亮

我那把吹奏过骊歌的小号

“斜”的美丽

“幸福列车”通鲁家

被遗忘的赛金花

六月,六月

文旦

月亮是村庄的眼

一兜鞑靼花

窗外的世界

心灵的呼唤

笋煮干菜

李白的月亮

岭上多白云

母亲,点亮一盏爱的心灯

木头人自述

秀山语境

老木匠桑伯

京腔

尚田的七彩时光

寻找采茶姑娘

去了一趟岱山

袁鹰来信

岩画有味贺兰山

外婆的澎湖湾

心中的乌镇

母亲的婚事

遂昌的春

答案在风中飘荡

松阳探秘

拓碑记

如何有教养地应对怀疑

匍匐的生命

剑桥的诗韵书香

赫德的中国岁月

糕老虎

悲歌为谁而吟唱

雪子敲打着瓦片

八月之光在蜀地

稻田里的等待

伫立古轩亭口

梅花织带

岁暮天寒忆烤鸭

富阳这张纸

我见青山多妩媚(编后记)

序言

守。破。。离。。。

陆春祥

日本著名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写有《千利百首》茶道诗集,其中第一百二十首,只有极简单的几句:

规则需严守;

虽有破有离;

但不可忘本。

千利休讲了学习茶道的三个境界:守,破,离。

守,就是守型,初学者从型开始;

破,破型,视情况随机应变;

离,离型,继往开来展现自我风格。

先说型。

茶起源于中国,却被日本发展成茶道,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日本茶道的课程十分严谨,这个型,应该是指茶道学习的基础和规范,就如我们的某种传统工艺,一步一步,哪一步做什么,孰先孰后,都有严格的规定。

所以,第一个阶段,守,就必须严格按照茶道的基础规范,犹如习字描红。

如果第二阶段,你还是守,那就是墨守成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水质,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告诉你,硬搬硬套原有的型肯定不行,而需要根据“不同”来灵活应对,这就是“破”,唯有“破”,才会使人感觉自然合适。

如果没有“离”,即便你随机应变,依然是在别人制订的规则和程序上亦步亦趋,而要达到“离”的境界,既要对茶道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象,有所创新,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茶道,这个过程很难,一般的茶艺师极难达到。

有天,我闲翻日本茶艺师森下典子的《日目是好日》,里面详细记叙了她如何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去学习茶道的体验,从好玩、好奇,到不解,甚至厌倦、排斥,再到熏染、奉行、创新,身体力行。感悟良多。

放下书,转念一想,写作,似乎和茶道的学习极其相像。

守,文学的各个门类,都有其大致规范,每个门类里,也有基本章法,这些都是文学的“型”,初学者,除极少数悟性高无师自通者外,大都在“守”型。

破,写熟了,写多了,甚至著作等身了,大多也能达到这个状态。

相信一些名家,都在追求“离”的境界。

只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能“破”已经不错了,能继往开来的,达到“离”的境界,文学史上实在屈指可数。

有人认为自己绝对跨入“离”这个级别了,作品一部接一部,一篇接一篇,很霸道地占据大刊大社的头条及重要书目单上,但仔细研究一下,其人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作品,并没有大的不同。读者读这些作品的感觉,也没有很大的区别,基本只是自我的复制,或者复制别人(尤其复制国外作家)。还有些人,自以为是猴山上的武林盟主,经常炮制一些新概念吓吓人,绕了又绕,目的就是将人绕晕,弄得好多写作者很自卑,以为那人真是孙猴子呢。又有些人,甚至以为自己就是那谁谁谁了,谁谁谁,你不知道吗?就是文学史上最牛的那个,独一份。其实,局外人明白得很,不管自吹还是他擂,所有这些人,离“离”仍然有好大的距离,因为“离”没有终点。

有一种现象,文学史上也常见,就是有心栽花和无意插柳。唐代的段成式,写诗,也写文,文才和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但李的诗、温的词,名气要远远大于段,可是,段无意插柳的笔记《酉阳杂俎》,却成为历代笔记中的佼佼者,名气并不比另两位小,段根本不会想到这部书影响力以后会这么大。

所以,“离”的境界,很神奇,很玄妙,不可强求。“离”也不是那种神神秘秘的故弄玄虚,它需要时间的长久检验,自己说了没用。

这就敲响了警钟。

千利休的茶道,对写作者,仿佛断喝。

笨伯这样傻想,既然“离”遥不可及,不如,实实在在守和破。守和破,至少能让人喝一口好茶。

再啰嗦一句:其实,所有的艺术门类,比如绘画,书法,等等,几乎都遵循着这三个字的规律,或者铁律。

(原载《浙江散文》2017年第4期卷首)

内容推荐

陆春祥主编的《2017浙江散文精选》为浙江散文学会2017年度散文选本,选取了会员张抗抗、裘山山、袁敏、赵柏田、马叙、苏沧桑、赖赛飞、干亚群、草白、周华诚等数十位浙江作家(包括浙江籍)的2017年度佳作,如《从前慢》《长兴的色彩》《少年时光一支箭》等,他们用极具个性化的精美文字,阐释人性,直面人生,抒写自然,直抵心灵。讴歌着新时代的到来,全面体现了2017年度浙江散文界的水准与发展。

编辑推荐

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等浙江籍散文大家,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大部天下。《浙江散文》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将所有的梦想都培育成种子,将所有的积累在灵感中打开,秉承优秀传统,坚守文学理想,向山河与民众求知,用作家的笔墨,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复达、范军、方向明、干亚群、顾志坤、郭梅、古兰月、黄亚洲、海飞、简儿、蒋静波、金小林、孔戈碧、赖赛飞——数十位作家的年度佳作。他们用极具个性化的精美文字,阐释人性,直面人生,直抵心灵。

陆春祥主编的《2017浙江散文精选》从2017年发表的散文作品中精选,遵从有文、有恩、有趣的编选标准。好文字,有情怀,这些篇章里所映照的世界,无论大世界、小世界,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