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花消息蜂影中
荔枝香甜一脉传,蜂儿相随忙到今。寻芳赴花蕾,争先作队飞。一踏上桑梓沃土,蜜蜂忙碌的身影便把消息捎来一一荔树开花了。
“荔城”,是故乡莆田的别称,也是标志性符号。时序轮回中,莆田夏曰的热情就是由荔枝点燃的。每年小暑未到,溪河水渠两岸,万千荔果就被太阳点化成了红玛瑙,树上、水中,紫霞、红潮,那种美噢,可谓炽烈而又酣畅!
我当然知道,苏轼寓情所记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并不涉及莆田,写的是两广岭南一带的事儿;但我更明白,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荔枝,是二十世纪初经传教士之手从莆田移植过去的,而后遍及美洲各地。它们的母本唐代古荔“宋家香”,其蘖生根株至今还结结实实地活在城中,岁岁开花结果。为此,我曾不止一次举起历史表达自豪。
一个风和日丽天,我约上同学,循着蜂影,去了莆田荔枝的主产地、沟渠纵横的“南北洋平原”。与其说去看望故旧,不如说去拜访荔林、蜜蜂和养蜂人一一因为我清楚,眼下那里恰是以荔花为舞台背景,高悬“蜂”字旗上演“音乐剧”的胜地。
引领而望,荔林一派生机,老树新树错落有致,各显姿容。白色之中略带嫩绿的荔花,在天际线下画就一幅长卷,随风飘来沁人异香。越往前走,蜂影越来越稠,振翅之声越来越大,到了荔树跟前,嗡嗡嚶嚶响作一片。这声音非但不尖厉,相反格外悦耳,分明属于天籁。
密布枝头的蜜蜂,不停地抖动翅翼,时而在花间跃动移位,时而扑在花上将吸管伸向花心吮取蜜汁,每个脚上都沾满了花粉。突然,有只蜜蜂撞在了我身上,摔跌于地。我这才顺势发现,在散落的半干半湿的荔花中有五六只掉下的蜂儿,看样子起不来了。正所谓“累压微命,思巢不得归”啊。我不由动了侧隐之心。
蜂影迷离。我们向百米开外的“放蜂”场走去。但见草地上坐北朝南三排蜂箱,或叠放或单放,大概有八十余箱。一位养蜂人正戴着纱面罩,平举着两手,把一块“蜂窝”放回箱内,紧接着又提出一块.蜜蜂们在箱子的门洞前起起落落,进进出出,纷至沓来,又匆匆离去。它们沿着既定路线反复作舞蹈式飞翔一一前方,有荔花在召唤。
应邀来到了养蜂人简陋的临时房。主人姓刘,高中文化,以养蜂为业已有32个春秋。妻子儿子连他自己仨,吃住、“摇蜜”都在这逼仄的空间里。问及年成,老刘喜形于色,说:“今年花旺,一只壮工蜂一天能吐5克蜜……”“蜂蜜中,北方,槐花蜜最好;南方,荔枝蜜最好。”老刘接着说:“记得有人还专门写丫《荔枝蜜》的文章哩。”我说那篇美文我也读过,甜了我整个少年期,作者杨朔是一位勤快犹如蜜蜂的散文家。 对于蜜蜂的功劳,老刘则说,撇开人类约有三分之一素食的源头植物需要蜜蜂授粉、大量蜂蜜出口为国家创汇不谈,蜂蜜对人的身体大有益处。这让我想起如今在一家医院工作的叫阿林的好朋友。阿林发育“拔架子”,正遇上当年举国困难时期,但他却长得人高马大,不像从那阵子过来的莆田人,一般都比较瘦小。原来,他曾经跟随两位堂叔赶季追花养蜜蜂,叔叔将其视为己出,早晚让他进食蜂皇浆,从不吝惜。抚今追昔,阿林感慨多多。
养蜂人可以说是特殊的“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栉风沐雨,足迹遍天涯。哪里涌现花事,他们就连忙联系车皮,带着一箱箱的蜜蜂大转移,一路艰辛惟有寸心知。倘若当地花期已过,因故而无法及时转移,又偏逢连绵阴雨,他们就得“反养”蜜蜂,以保住小生命,稳定“劳动力”。从仲秋至初春,花踪杳然,饲养任务特别吃重。蜜蜂像人也会生病,还可能受到螨虫侵害,碰上这些情形,那真是麻烦多多,寝食难安……为了人间得甜蜜,难为你们了。蜜润心,人有情,大家都会记住你们的!
荔花无语,消息来自蜂影中。想起历史悠久的莆田荔枝,望着忙碌的蜜蜂,我觉得:小精灵们仿佛从唐诗宋词中飞来,又从《荔枝蜜》的字里行间飞去……P3-5
补叙和鸣谢
扉页上龚学平和周慧写的字,承载着故事。龚学平是我大学一个班级的同学,当过大官,对同学们没有架子,偶会融洽如初。那回在其办公室晤面,我实话实说:“在你所有题字中,‘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写得最好,‘上海文庙’也不错……”他说:“今天给你写几个字吧。”没有准备,写什么呢?他喜欢唐代杜牧的《山行》诗,想象中我家住在寒山深处,遂提议写《山行》。说罢随手取出一张纸,信笔挥毫,两句就写满了,欲换大的宣纸重新来过,我说不必了,我喜欢这几个字。事隔多时,我得便请书法家周慧環续写了《山行》的后两句,尺幅相当,合成完整的一首诗。这两幅字看似与本书无涉,实则承载着老同学对我家乡的情意,又是从政达人与书法名家的联袂之作,鲜见为宝。借出版新书之机,让它们登上扉页,以飨读者。
扉页上赵丽宏的题字也有故事。他正在北京开会,我在电话里告诉他要出一本散文集,文章内容大多关乎家乡,请他题几个字。他随即答应,并让我拟定题字内容,一回到上海就写。那天去上海作协见面取字时,他先给了一幅按我微信提供内容写的小字,接着说:“我想让你有个惊喜。”说着抖出一副对联。对联中以“沧海”对“兰溪”。我说:“兰溪是我家乡的母亲河木兰溪,还有一座天造地设的标志性的壶山。”赵丽宏诗人激情犹在,马上说“壶山对兰水更好呀!我重新写。”这便有了现在看到的这副对联:心随壶山独幽邃,文与兰水共悠长。赵丽宏早就蜚声中国文坛,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这般认真颠覆丁文人相轻的陋习,也体现了对我和我家乡的深情厚谊,让人为之感动。
书名“探雪”由书法家钱建忠书写。钱建忠系上海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过《钱建忠楷书三字经》《钱建忠楷书弟子规》字帖。钱建忠年富力强,潜心研究书道,勤勉实践,为人善良厚道,与我交谊甚笃,有求必应,此乃我之大幸.
《探雪》散文集融人了以上诸位的热忱与智慧,书的顺利出版,也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徐如麒老师、上海文艺大一印刷有限公司马鸿奎先生细致精到的帮助,同时得到了挚友苏元族先生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谨表感谢!
曾元沧
2018年1月18日
裁剪书稿自吹风
这篇自序,意在自行吹风,把相关情况先诉诸有限的文字。似乎约定俗成:别人写序,多为介绍或点评书的内容;自己写序,只说著书之目的和经过。
先说目的。这册书是写给家乡亲朋好友和世上喜欢我的人看的。家乡是我的命根,我离不开她,相隔千里休戚与共,常在念中。各地读者正是从我的文章知道了我,也认识了我的家乡莆田。曾经有报社总编办公室的同事对我讲,你的家乡那么美丽那么好,我们都想去“插队落户”了。解读这番话,有两点是清晰的:一,我写家乡确实有很大的时间跨度了,你想想“插队落户”是哪个年代的事儿?我的文章百分之六七十都没有游离家乡,家乡的山水、人物,往昔、现今一直萦绕在我笔端。二,我始终分清主流与支流,从正面描摹家乡,自定义为歌颂派。事实证明家乡在不断进步,由于时代火车头的拉动,文化之乡的传统特色愈发明显,原先的不足或缺点被逐个解决了,有的正处于消弭的过程中。尤其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有了飞跃式的变化,变得更为自信,有一种掌握自己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家乡“建设幸福家园”方兴未艾,她不就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吗?出这本书之目的就在于为时代的发展进步提供一个佐证,同时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生我育我的家乡。
再说经过。有出版社朋友建议我把写过的不同体例的文章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报告文学、消息报道、通讯特写,还有新编全译唐诗三百首等汇总起来,出个“全集”,我有拂好意,摇头婉谢了。我没有那么高大上,只不过做了职业份内和自己喜欢的事,只不过在新闻和文学两块田园中种植了一群小花小草,不适合那么大的动静。履职新民晚报之前,我为青年报社效劳,参与创办丁生活周刊(报)。青年报副刊“红花”,我给自己主持的生活周刊副刊取名“绿叶”。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素来钟爱绿叶。再者,当绿叶有什么不好呢?春去秋来叶满地,融人沃土更护花。然而,我已被岁月推搡着步人晚年,又想对家乡、对读者有个交待,于是挑了一些发表过的文章,算敝帚自珍吧,加上近年的部分新作,集成了这本散文,并取其中的一篇《探雪》为书名。《探雪》一文写了特定岁月里的毛泽东。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精神世界里,毛泽东的地位不言而喻。回到家乡话题上来,有必要增补几笔。家乡和国家如同一枚棋子和整盘棋,两者牵而连之。莆田文人手中之笔历来不囿于莆田,更何况揣了几十年记者执照而又不怕山高路远的我,跑到哪里写到哪里成了我的习惯。这跟数以万计的莆田人不封步于故土,走四方打拼仓0业一个样(我有选择地写他们实为写家乡触须的延伸)。为了丰富题材,拓宽视野,书中也收录了非家乡的作品,与家乡作品的比例基本上符合本人的创作情况。
本人坚持乡土文学创作,与一出铭心的经历不无关系。2004年底,中国散文学会、上海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新民晚报社为我合办乡情散文研讨会,肯定了我“接地气,写家乡”的创作方向。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主持,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亲临主讲。文坛老前辈郭风为研讨会题词“真情感人”,并委托散文家何为代表他俩发言,还叮嘱儿子郭景能提早寄来了福建文联的贺信一一
新民晚报社:
获悉贵社与中国散文学会、上海作家协会联袂,为
闽籍作家曾元沧先生举办乡情散文研讨会,我们福建文
学艺术界谨表感谢和祝贺。
曾元沧先生热爱家乡,与八闽大地血脉相连、感情互
动,长期以来发表了许许多多描述乡情的感人文章,这与
你们的帮助、支持分不开,体现了你们开阔的胸襟,对福
建的关心,对我国乡士文学创作的关心。相信曾元沧先
生会珍惜这份关爱,通过研讨总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遥祝此次研讨会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福建省文联
2004年11月26日
这一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收到题词与贺信的时候,我的双眼不禁被泪水浞湿了,福建没有忘记我这个游子啊!尽管我为家乡出的力极其绵薄,做的事微不足道,他们还是关爱有加,亲亲热热地把我拥入怀中。念于斯,我思想之海的春夏秋冬,奔涌的统一是感动、感激和感恩,没有任何的逆向潜流。
有一事至今感念于怀。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应郭风老师之约去福州凤凰池(福建省作协所在地)他家中,郭老面授为文之道,如同一盏灯火朗照我继续前行。他用带着莆田乡音的普通话说,散文之最大特点在于“记”,而评论文则在于“抨”,不一样。散文的议论是夹在“记”中的,只是抓取主要节点抒发一些感受而已,不可也不必随处议论,多余的“插花”显得累赘。散文的感人之处往往取决于题材本身,不在于议论的多寡。记述可以有跳跃,但主线必须清晰。穿插不宜过多,特别要注意摈弃那些众所周知的资料性文字,否则就乱了,达不到普遍认同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散文作者善于探访生活的“荷塘”,用笔毫轻轻撩拨“蜻蜓”透明的翅膀,语言优雅细腻;评论作者擅于借事兴慨,通过触动时政叩问历史的心声,措辞严峻遒劲。他言明;“我说的是时下流行的狭义散文。”……郭老送我到门外墙篱边,轻拍着我的肩膀寄语:“亲情是一种珍贵的人文资源,家乡有的你写。”遵循他的指引,结合自己兴趣,本人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了散文创作上。
在我的乡情散文研讨会上,沪上著名作家彭瑞高即席赋诗:“故乡是河,你是一条深情的鱼;故乡是天,你是一朵缱绻的云;故乡是宽厚的老师,你是充满童真的学生;故乡是慈爱的母亲,你是常怀歉疚的儿子……”美好的诗句代我吐露了心声:爱农村、爱家乡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写农村、写家乡责无旁贷,不可懈怠。
谨以这本散文集子答谢家乡所有关心我的人和全国各地读者,若能得到首肯哂纳,我心则安矣。“晚晴芦白溪声远,凭栏舔箫自吹风。”情思邈邈,权且以此小文自序之:
曾元沧
2018年1月8日
《探雪(散文集)》是曾元沧的散文集,按内容分为5辑。作者是一位著名报人、散文家。他的散文,大都与家乡有关。家乡的山水、人物,家乡的往昔、现今,一直萦绕在他的笔端,以致他家乡的福建省文联曾这样评价他的创作,“曾元沧先生热爱家乡,与八闽大地血脉相连”,写下了“许许多多描述乡情的感人文章”。这是作者的一本散文新作。除了有近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外,还收入了一些历年发表过的自己也较为喜爱的作品。因此,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作者的一本“自选集”。而“自选集”,往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自己的艺术追求的。
曾元沧,农家之子,上海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主席,出版文学作品集多部,散文被收录于《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和《中国散文大系》,唱响遍及四面八方。《探雪(散文集)》挑选了一些他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和近几年的部分新作,集成了这本散文,并取其中一篇《探雪》为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