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越是该哭的人生越要笑着活下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孟晓霞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越是该哭的人生越要笑着活下去》是一本涉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关于家庭、关于奋斗的励志小说,以作者孟晓霞的家庭变故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传奇故事。

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告诉天下人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后传人。

内容推荐

《越是该哭的人生越要笑着活下去》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孟晓霞以自己为原型,以时间为序,用详实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自幼罹患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女孩,随着母亲从逃亡封建家庭,到再次坠入火坑,再到独自支教生涯,最后到创造生命奇迹的传奇经历。

在当今许多残疾人因残缺而迷茫无措时,健全人因生活不如意而自暴自弃时,她却平静而从容地诉说着自己多舛的出身、无法改变的缺陷,与不堪回首的苦难。在命运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下,她深陷生活的泥沼,在绝望的夹缝中寻求希望,化悲痛为力量,化苦难为动力,终获圆满的结局。她向世人展现着出身与现实、疾病与痛苦、选择与决绝、无奈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她的故事用力地说明了一个哲理——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并且明白活着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谁的成长不带伤

第二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

第三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四章 灿烂青春逐梦引

第五章 永远的,小棉袄

后记 感谢生命的美意

试读章节

枝子欠起身,从枕头下拿出一个新的小棉毯,大红色的罩面,白色的绵绸里子。没生产前,村里人都说,看肚形是儿子。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说法,说肚子尖尖的就是儿子,肚子滚圆滚圆的,就是女儿。枝子也深信不疑,为了迎接儿子的时候到了,她省吃了两个月的鸡蛋,攒了点钱扯了新料子亲手缝制了这个小毯子。

生产那天,这孩子却迟迟不肯出来,整整疼了两天。枝子狠狠地咬着牙齿坚持下来了。期待了两天,当产婆告诉她又是个千金时,她的心轰然间沉了下去,内心的煎熬与失落如密布的乌云般,丝丝缝缝地盖过了产伤带来的疼痛。

孩子包裹好了,大姐抱起孩子欲走,枝子手紧攥着毯子的一角,不愿放下,大姐安慰道:“枝……你就放心吧!”枝子痴痴地望着盖头开的小口,点了点头,缓缓地松了松手。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在关上房门的那一刻,枝子再也忍不住伤悲,嘤嘤哭泣。

厚土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卷在狭小的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升腾,渐渐地满屋子都是浓浓的烟味。枝子的伤悲,伴随着浓郁的烟味,弥漫满屋,在房间里绕啊绕,好似无尽长河。

一袋烟毕,厚土走出门去,只听得“哐当”一声,原本将要散架的门被关上了。这是他们结婚以来,厚土第一次对妻子甩脸子。当初娶枝子时,她父母强烈地反对,但枝子不嫌弃他家贫,负担重。厚土不仅姊妹多,而且他的母亲常年瘫痪在床,还有个傻啦吧唧的弟弟,三天两头跑得不见人影,得到处寻人。

枝子看上的是他的一表人才,性格憨厚。就像他的名字一般,让人心安和踏实。过日子,不就图的是一个“安”字嘛。林厚土一辆二八的自行车就把她从遥远的大山里接回家。伺候公婆,养猪种地,她样样行。她想着过着清淡的日子,再给他生个胖小子,这日子啊就真真圆满了。万万没想到,这光景在生儿子这件事上卡了壳。

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吗?她也日渐自我怀疑起来。只上到小学二年级的她,压根不懂什么xy染色体,更不知道胎儿的性别是由男性的精子所决定的。她傻傻地四处打听能够生儿子的奇方,只要是有个苗头的说法,她就赶紧尝试。什么喝酸梅汤呀,让男人多吃肉啊,吃中药调啊诸如此类的法子。

奇怪的是,第二年老五出生了,还是个女娃。

这一次,把孩子送人还是林大姐操办的。枝子没有过问送到哪儿了,户主家境几何——无论娃到哪家哪户,都比跟着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强。她也不想知道孩子去处,她怕日后见了无法面对她们。更怕自己忍不住去找她们。而这样的事,是绝对不能发生的。既然送人了,再去相认,算个什么理?再说,对方家里也多半不会同意,反而让人多了心。

苍天不负苦心人,老六是个儿子,仿佛买了彩票中了大奖。夫妻二人又喜又忧!这来之不易的儿子,他们真怕有个万一。哪怕千万分之一,对他们都是致命的打击啊。于是,整个月子里,他们轮流看着孩子,甚至不敢眨一眨眼睛。好像眨了眼,儿子就没了似的。

这份巨大的欢喜并未持续太久。老六重蹈了老大的辙,没有熬过月子,高烧不退,不日便无情地去了。厚土一日日地蹲在墙角抽着旱烟,一袋接一袋地抽,不分昼夜。牛也放得少了,更无心情做事。邻居见了,多一句嘴说,林娃子啊,你那地荒草丛生,咋不整?

林厚土每每听了,就起身钻进房里,对着那堆腐木梁子,痴痴地想上半天。想着想着眼角就湿润了。面对爹娘相继离世,他愣是硬撑着没掉一颗泪珠,却在生儿不得这件事情上,屡战屡败,从满怀期待,到希望逐渐破灭。仿若一根蜡烛,最初火苗子嗖嗖地跳跃,逐渐地,蜡尽灯枯。他的心,已经慢慢地熬成了那最后一丁点儿蜡心儿。

过了秋,上交完粮食提留,家里的粮仓一年瘪过一年。耕地的牛瘦得只剩下了架子骨。连犁地的力气都快没了,林厚土气得只拿鞭子抽。

这世间哪里有不给牛儿吃草,还想让牛儿奔跑的理儿?看似林厚土在对牛发火,事实上,是他对自己、对妻子的愤懑的一种发泄。这了无生趣的生活啊,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在接下来的三年,老七老八接连出生,遗憾的是,都是女娃。林大姐再抱走时,枝子已经无泪可流了。

原以为越挫越勇,实际上,他们夫妻俩已经越挫越绝望。

直到第九个女儿出生,厚土痛下决心,甩下一句话:不生了!这个铁骨铮铮的男人,被无情的命运,折腾地丧失了最后一分热情。

林大姐最后一次来抱孩子走时,枝子紧紧地搂着孩子,号啕大哭,像那泄洪的闸。她已隐忍了太久,太久。一个母亲最大的痛,可能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夭折的夭折,送人的送人……

这一次,她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若男。

P7-9

序言

母亲的史诗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值得歌颂,我想,这个人一定是母亲。

枝子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当然,她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身份——母亲。

年轻时的她,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她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儿子。可是,上天不“优待”她,她生的孩子都是女儿。她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丈夫家暴,亲戚鄙夷,以至于她曾怀疑,生不到儿子,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错。

面对丈夫一次次的打击,她选择隐忍。她最大的耐力,就是忍。她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如果她不学会忍,早就被无情的现实逼死了。

她想着,日子清苦点不要紧,孩子们大点儿光景就会好起来。她一个人种着二十多亩农田,时常背上背—个孩子,手上再拉着一个孩子去地里干活。

孩子贪玩,眨眼不见了,她丢下手里的锄头,疯了一般四处找。失而复得,令她痛哭流涕。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个个饿得精瘦。她挖野菜,煮蚕豆,甚至搜刮一些饭馆里的残羹冷炙给孩子们吃。天下父母心,哪个母亲不疼孩子呀。

她还是个十足的“伪装者”,只要有一丁点儿吃的,就迫不及待地弄给几个娃儿吃。她饿得眼窝子深陷,却连连说,“我一点儿都不饿”。不饿是假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时代,她不得不做个“谎言家”。

可是,日子并未因她的坚持和隐忍而有所好转,却一次次地把她推向死亡的边缘。

透过门缝的月光,她清泪洗面,喃喃自语:“天,总有亮的时候……”

她以为亡命天涯就是出路,恰恰不然,上苍无情地从她的身后补了一刀。

放下尊严,并未换来应有的尊重。恶拳相向之下,她再一次选择了逃离。人至中年,加人打工大军,靠着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南下打拼。做过酒楼里打扫卫生的阿姨、扫过大街、当过地铁的环卫……薪水微薄,却也乐此不疲。

她最不放心的就是身体不好的那个孩子。孩儿多次病倒,她不远千里,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带她去看病;多少次,一根电话线,连着两头的牵挂;多少个冬天,她彻夜不眠,在灯下给孩子织围巾、毛衣;多少个夜晚,她加班加点做手工活,为了多攒几毛钱的学费……

她心心念念地盼着孩子们长大。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娃娃们像一株株根植于沙漠的小白杨,在艰苦的环境里,从生根、发芽、长叶,最终枝繁叶茂。她倾尽了半生青春,无私奉献于孩子们的成长。

终于,娃娃们一个个地长大了,她却老了。

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她始终不离不弃,陪着娃娃们读书、辍学、打工、工作、成家。从青丝熬到银发,她无怨无悔。

现在的她,满头白发,是个乐观而快活的老太婆。

坎坷的命运,教会了她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她不愿给娃娃们添麻烦,年过半百,常年一个人在外务工。

她不仅勤劳,而且还是个好学的女人。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聪颖的她,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打字,上网。从一开始写一条短信错字百出,到现在能够写出大段的文字,而且基本没错别字。她常常在朋友圈里晒孩子们给她邮寄的吃的、穿的、用的,旁边配着文字,傲娇地强调:这是我女儿买的!

枝子不再做“儿子梦”了。她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每当跟人拉家常,说起生儿子好,还是生女儿好这个话题时,眼神黯然,满脸遗憾。她再谈及这个话题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自豪而幸福的光芒。

她的一生,就像一棵漂泊的浮萍。在漂流的过程中,遇到数不清的激流。但她并未因此而沉沦,随波逐流,她靠着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

她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母亲。

我想,世间的母亲皆如此。

她们都写过这样一首朴素的而动人的诗——母亲的史诗。

后记

感谢生命的美意

窗外,晨光熹微,一片祥宁。在这个微冷的清晨,我独自坐在书房,手边是一杯冒着浓香的咖啡,耳机里响着优美而感伤的曲子。

当我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似有万语千言,却不知该从哪里说起。片刻思忖,我想将这尾声分为三个部分——

感谢生命的美意之残缺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班那个有钱家的男生,在放学路上,嘲笑我走路的样子。我抹着泪告诉了姐姐,性格大咧咧的她,找了一个机会,把他按在路边狠狠地打了一顿,从此,他再不敢明目张胆地欺负我。

十六岁那年也让我刻骨铭心。中考期间,我右半边身子突然火燎般疼,考完后第一天,我就被送进了医院。下午,医生把母亲和我叫到了办公室,神情凝重,长叹一声说,这是他从业以来,遇到的第一例脊柱变形得如此严重的孩子。他建议我们到更大的医院去做进一步治疗。

小小的我,不太懂他的术语。只是眨巴着眼睛,偏着头望着医生面前那张X光片上,像一条蜷着尾巴的蛇似的脊柱。

其后三天,母亲以泪洗面,低三下四到处借钱。最后,我们怀揣着不足万元的钱,去了市里最大的三甲医院。在骨科医生办公室,坐了一屋子会诊的医生。他们有的讨论着,有的将我后背翻来覆去地看,有的眉头紧锁。我像一个等待判刑的犯人站在那,等着他们的判决。

“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现在再做矫正,风险较大。她还小,对以后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还是建议一试。若是治疗的话,我们请北京方面的专家过来,或者,你们到北京去。”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医生沉重地对母亲说。

母亲腿一软,稳了稳,哭丧着脸,向医生道谢。

临走,医生说,吃“芬必得”可暂时止痛。于是,服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止痛药,竟奇迹般的不疼了。

岁月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

随着成长,我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自卑和抑郁随之而来。我变得孤僻,变得胆怯。不敢弯腰,不敢下蹲,不敢照镜,炎炎盛夏,不敢脱下外套。我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裹在自己的那片窄窄的世界里,独欢欣,独悲泣。

总觉得无人懂我悲苦的人生。我写了一本又一本的日记,以文字为武器,宣泄着自己的愤怒。在无数个黑夜里,窝在被子里,捶打着凹凸不平的后背,歇斯底里地想要向上天要一个公平。

除了绵长的黑夜,投我以沉默,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当我结识了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完整身体的残友,甚至诸多比我还严重的朋友,乐观而积极地活着,他们用生命诠释着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我的世界慢慢地亮了起来。

我不再刻意掩饰自己的缺陷了。相反地,我觉得它变得可爱。因为它,我拥有了常人永远不可能有的体验。它就像一个忠实的老伙计,与我形影不离,陪我尝遍这人生百味。

至少,我不再孤单。

感谢生命的美意之文字

读书时代,我就有个“作家梦”。可能,喜欢文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个情结吧。我会把歌曲的名字、电视剧的名字改写成作文题目,语文老师眼前一亮,觉得新颖别致,常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宣读。也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了一些在写作上的自信。

后来家庭遭遇变故,动荡不安的生活,把这个梦淹没得不知所踪。物质上的匮乏都无暇顾及,哪里有时问管得了精神上的追求?

写做梦也就悄悄搁浅在心底。

真正让我重拾旧梦源于一本书:曾为《知音》编辑赵美萍的一本泣血自传——《谁的奋斗不带伤》,我含泪读了一遍又一遍。她的成长历程与我有太多相似之处,也因此让我产生了一些共鸣。

于是,我就在想,我为何不把自己的故事也写出来呢?

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拿起笔来,我却感到一头雾水。从哪写起,到哪结束?我像一只无头苍蝇,茫然而不知所措。

就在这个时候,一文友向我推荐了一个人——《知音》名记陈清贫。据说,他在网上办了个写作网校。他仁厚心慈,我顺利地进了他的网校。

至此,我才真正地开始了写作之路。

在网校里,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我们每半个月制订一次学习计划。阅读、写字、观影等,一年下来,每个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同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文字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两年后,我决定静下心来写自己的故事。

其实,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写了三是多万字。那时候,我不仅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做了一份兼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可能全部休息日加起来都不足一周。我深刻地知道,要想拥有一份无忧的生活,必须付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如今已是而立之年,我完成了一个人一生中应该完成的大事。还有一件仍在路上——那就是完成这本书。

我知道,在国内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包括目前我老家那边的农村地区。写书的初衷,是想告诉天下,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后人、传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我的力量也许微薄,四两拨千斤或许是“神马”,可我愿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写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时间就像一头脱了缰的野马,闷头飞驰,快得让人心慌。在书稿冲刺阶段,我差不多每天从凌晨四点准时坐到书桌前,纹丝不动,直到腰椎、颈椎发出“警告”,才舍得起身活动活动。湖北宜昌地区是不供暖的。其实,北方的冬天比南方好过。因为北方虽然室外温度极低,但室内温暖如春,只需穿一件薄薄的秋衣即刻;南方就不同了,室内室外一个温度,到处都是一片冰冷。

我常常敲上一会儿字,手指就冻僵了。腿边放着一个“小太阳”,也烤不到手。手指头没了感觉的时候,哈上一口热气,搓上两搓,继续码字。

有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想,春天不远,我分明已经感觉到了春的曙光,温柔地撒在我的身上。

感谢生命馈赠的美意,这一生,以文相伴,内心丰盈,且歌且行。

感谢生命的美意之清贫

“(子)如果你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你宽大的树荫把我守护,我每天眺望你的高度。(父)等到有一天你慢慢长大,也许我的枝干早已干枯,无论你的繁华蔓延何处,不要忘记脚下那片泥土……”

初次听《父子》这首歌,我泪盈于睫,默然记下了歌词儿。

因文结缘,让我往后的人生中,有了一个重要而热烈的称呼——父亲。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吗?与《知音》头条签约是假,想一睹赫赫有名的,素有网上第一大写作网校校长风采是真。我放弃了自己编写的剧本《网格情》的彩排机会,坐了一夜的火车赶到武汉。原本路盲的我,七拐八绕,赶到知音传媒集团时,已近中午。签约仪式也逐渐进入了尾声。

我是最后一个进入会场的。亲和如你,远远地投给我一个问候的目光。

散会后,你来到我跟前,关切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还叫来专车司机送我到就餐的地方。在酒楼,大家齐聚一堂,饭桌上相谈甚欢,好不热闹。各个文友、老师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你曾举杯在众人间笑谈:这是我的干女儿。

也许,那只是一句玩笑,却让我的心里温热了很久很久。

我的整个童年都是灰色的。从记事起,父亲一直是一个缺席的角色,我羡慕嫉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我不知道喊一声“爸爸’,是一种怎样幸福的感觉。

二零一五年五月,在那个樱花烂漫的季节,你过五十大寿。我因故耽误,遂迟了几天才去。那天,我们像久别重逢的父女,边吃边聊着各自的前世今生。在那次聊天中,我惊讶地得知,你竞没有孩子……我的心底满溢着心疼与遗憾。  下午,你带着我去了师姐陈景丽的工作室,甄选网校的第一本文集《寻梦陈家大院》的封面。晚上,师姐宴请我们和另外一些朋友。

吃过晚饭,已是华灯初上。从酒楼里出来,告别朋友,你说带我去看看晚间的长江大桥。

途经繁华而热闹的户部巷,那里人山人海,放眼望去,除了人还是人。穿行其间,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挤丢了。我像一个不倒翁,一会儿被挤到东,一会儿被撵到西,正举步维艰时,你拉起我的手,昂首前行。你那宽厚而有力的大手,让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父爱的力量……

晚上的长江大桥闪烁着霓虹,壮观极了。江滩边游人如织,我们并肩坐在梯台上,我听着你娓娓道出关于长江大桥的人和事。在徐风轻拂中,透过余光,我看着身边这个和蔼而慈祥的父亲,眼角湿润。

自那不久,我收到你从武汉快递来的十本《寻梦》,在留给我的那本扉页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风雨与共。

每一次相聚,你都会带我去吃一道菜:脆皮烤鸭。席间,你总先把最好的那块夹到我碗里;每一次上交作业,你总是第一时间给我批改,提出修改建议。我在特稿上取得的进步,离不开你的悉心指导;每一天清晨,睁开双眼,都会收到你的早安问候……

有一种亲情,与血缘无关,那便是,我们。

感谢生命馈赠的美意。感谢你为我人生这幅缺了一角的画卷,补上了一抹亮色。

一首改写于歌词的小诗,赠予我最亲爱的爸爸:

亦师亦父

如果你是一本厚厚的大书

我就是个方块字

你丰富的知识把我灌输

让我有了今天的高度

无论今后身在何方何处

不会忘记武汉那片热土

我知道你很繁忙,明白你很辛苦

只能远远地默默关注

我心里有满满的爱

可是说不出

只能给予简单的叮嘱

你是世间唯一的父亲

让我牵肠挂肚

如果将来你年老颤步

我一定会在你的身边搀扶

就像你当初

带我走出写作的第一步

书评(媒体评论)

星星是穷人的钻石,只有走最黑的路,才能看到最亮的星。孟晓霞一路行来,星星是她饱经风霜的外衣上,镶嵌着的最美的钻石胸针。

——旅美作家赵美萍

每个人都是一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只是上帝贪恋你的美好。感谢生命馈赠的一切,晓霞的这一生,在缺憾中握一缕阳光的暖意,在光阴中默然行走,感受那平凡琐碎的日子包蕴的淡淡的清喜。让人由衷地发现,生命是如此安然静好,淡雅如诗。

——《知音》资深编辑陈清贫

她很早就清楚,出生非但没有含着金汤匙,反而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零,风霜刀剑严相逼,几度悬崖,几度血泪,可又怎么样呢?她抹干眼泪,对厄运轻蔑地笑笑,一点一滴的努力,换得满谷满仓的收成。风吹树更摇,雨后花更娇!

她叫孟晓霞,一个光听名字就想结识的女子,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传奇!

——著名编剧王恒绩

在泥泞中行走,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在暗夜里仰望,才能看到最亮的星光。生命中的坎坷和磨难,能酿就穿透岁月的芬芳。这本书是时光的土壤里开出的坚强之花,一定会点染你的眼睛和心灵。

——作家包利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