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地震中的小伤员们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从身心的巨大伤痛中走出,自强不息,破茧成蝶。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王洁玉、胡宪生著的《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跟踪采访20多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孩子们,10年来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届的关怀、关爱和无私地援助下,从巨大的身心伤痛中走出,自强不息,破茧成蝶。
| 书名 | 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洁玉//胡宪生 |
| 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地震中的小伤员们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从身心的巨大伤痛中走出,自强不息,破茧成蝶。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王洁玉、胡宪生著的《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跟踪采访20多位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孩子们,10年来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届的关怀、关爱和无私地援助下,从巨大的身心伤痛中走出,自强不息,破茧成蝶。 内容推荐 王洁玉、胡宪生著的《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讲述了20个“5.12”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故事。地震中的小伤员们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战胜伤痛,自强不息,破茧成蝶的励志经历,并为人们如何战胜灾难、看待人生、面向未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和范例。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目录 1.寻觅——重访备忘录 2.可乐人生——薛枭 3.种子开花的铿锵——任思雨 4.阳光里的宝贝——宋馨懿 5.轮椅上飞起的天使——黄思雨 6.低海拔俯视——唐仪君 7.爸爸托起的小太阳——唐雨洁 8.我的人生我做主——向孝廉 9.云朵下的羊角花——丁启莲 10.独立人生——景超 11.我的独一无二——贾佳 12.平凡人生的设计师——何周雨 13.让子弹随梦飞——田富刚 14.温柔的“将军”——李丹 15.我的舞蹈情结——龙娇 16.奔跑彩绘人生路——杨吕 17.指甲上的艺术人生——寇娟 18.山那边的风筝——陈永宁 19.向着太阳骄傲地活着——刘芳 20.大山里的文书——贾强 21.从炼狱到天堂——魏玲 后记 仰头的感动 低头的思考 试读章节 一、45条生命留下一粒种子 “胡老师紧紧地抱着我说:活下来,把世间美好的东西传递出去。” 回忆起那场大地震,任思雨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是啊,她有太多的情感和理由哭泣了。那次大地震,亲爱的爸爸离开了她,亲密的表姐离开了她,43位同班同学和语文老师胡蓉离开了她,还有几百名同校的师生都被埋在无情的灾难之中。 2008年5月12日下午,任思雨他们班正在上语文课,44名同学没有一个迟到,胡蓉老师正给他们放一段新闻视频,突然教室剧烈摇晃起来。胡老师马上意识到这是地震,立即带着孩子们奔出教室。思雨像平常一样,临离开教室前把凳子归位,所以最后一个跑出教室。 她跑到教室门口,什么都看不见,只觉得声音特别大,灰也特别大,眼睛进了沙子很疼。她们教室在一楼,但离操场水平地面还有七八步石梯,剧烈的摇晃将她从阶梯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胡老师刚把班上43名同学集中在操场上,回头见任思雨还趴在教室门外的地上,就冲过去把她拉起来想往操场中间跑。她俩刚跑了两步,整栋楼塌了下来,胡老师立即抱着她靠着一棵梧桐树。老师弓着脊背用身体护住了小思雨,可是房梁却砸中了老师的头和躯干。 她们被埋在废墟里,老师抱着思雨,在一个特别狭小的空间里,两张脸紧紧贴在一起。借着外面透进来微弱的光,思雨看见胡老师的头在流血。任思雨的腿和一只手被紧紧地卡住,她用勉强能动弹的另一只手为老师擦着头上的血,和老师说话。老师用微弱的声音说: “活下去,把世间美好的东西传递出去……” 老师的声音没了,血,流尽了。思雨应允着老师的嘱咐,感到老师的脸慢慢变凉。 天,渐渐黑了下来,在黑暗的废墟里,有老师给她做伴,还有两根电线,一条红色的,一条蓝色的。那个夜晚,她不孤独。 可是,思雨还不知道,就在她和胡老师被埋的不远处,已经跑出教室的43位同班同学被瞬间的山体滑坡全部掩埋。这个45条生命的集体,就只留下了她,一粒种子。 那天,从一楼最先跑出来的一年级的同学有200多位遇难,幸存者不到5位。 53小时以后,消防官兵营救出了小思雨。她被立即送到绵阳救治。 “众所周知的事情,就是消防官兵来救你的时候,你唱着‘两只老虎’。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小的时候说得不太清楚,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要唱歌?” “小时候,家里的人都说我唱歌特别好听,我爸爸还说我唱歌可以缓解疲劳。当时救援队从下午一直到傍晚才把我吊上去的,我感觉他们好累呀,就想我唱唱歌吧,能为叔叔们缓解疲劳。还有我看到叔叔们手上都有血,唱唱歌吧,叔叔们听听歌就不痛了。” 小思雨唱歌配合叔叔们营救的故事很快被媒体传出,她成了当时的“小明星”。在当年5月下旬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赈灾晚会上,我们看到刘德华蹲在她的轮椅旁唱歌。 “当时叔叔们救我的时候给我送下来蛋黄派,还有半瓶水,就这些蛋黄派和水让我撑过了几个小时,蛋黄派还没吃完,他们就把我从废墟里救出来了。” 救出思雨后,一位叔叔抱着她,到处找不到担架,最后他们在旁边的幼儿园取了一节滑梯做担架把她送到了救护车上,紧接着被送到绵阳救治。 “在绵阳医院好多人给我送书。我在绵阳医院大概待了几天吧,后来又转院到了华西医院。” P25-26 序言 珍视灾难的价值 地震是全世界好多地方都在发生的灾难。但是,像“5·12”汶川特大地震这样大的规模,给灾区乃至全中国带来如此大的伤害,是罕见的。10年过去了,灾区和灾区人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身体的变化,心灵的变化;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等等。关于这些变化,社会的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个人的体会和感悟,都是值得总结和提炼的。 王洁玉和她的先生胡宪生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历时三个多月,辗转数千公里,回访了当年在华西医院接受过他们心理辅导的那些孩子和家长,采访了当年为孩子们治疗的医生和护士,访问了孩子们的学校和老师,了解了帮助孩子们的社会爱心人士等等。 这本书记录和讲述了一系列10年中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从多维度的视角分析了每个人改变的原因,如个性特点、自身努力、家教模式、社会捐助、国家援助、心理辅导、信息沟通,等等。书中真正地梳理了每个个体在成长中的改变,呈现和总结了地震受伤孩子10年的成长,给人们提供了了解、回忆和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那段历史的通道,激发人们在10年以后对灾难本身和灾难带来的价值的思考。 这是一件很花精力的事情,需要有专业的跟踪,有记者的思维,还需要有持续的耐心。做这样一件事,不仅是对历史资料的保护,对灾难价值的提取,作者更感受到了这段经历中一种特殊的体验和自我成长,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对于怎样看待灾难的独特视角。 他们提炼出的这些内容很有借鉴意义,而且是有故事的。不单单从一个故事的角度阐释了这样一个内容,同时,从情境中提炼出了许多有趣的肯定。生活本身是自然的,当我们自自然然地去感受这一切体验和过程的时候,这个感觉才真实地呈现出来。所以,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感动故事中的主人翁,同时从他们自身的改变和感动,我们可以从一旁体会到不一样的生命成长过程。从心理的视角看,从生命健康的视角看,从社会服务体系来看,从家庭教育模式来看,都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也得到了所有的故事主人公的大力配合,以及各社会团体的支持。从这一点来看,又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与人之间因为一种事件,一种情感,一种德行,一种善良被连接起来。但事情过后,大部分人都成了路人。灾区的救援者,完成了救援任务也就离开了;医院的医生、护士治疗完也许就结束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援助达到了目的,也就进人了下一个目标。因为很多事情没办法持续地做。王洁玉他们所做的这件事情,就是把这些人连接起来,团结起来,用善,把大家串起来,穿成了一串珠子,讲述了一段故事,从这个角度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中,离不开一个东西一家文化。实际上,灾区的孩子家是破碎了的,无论这个家庭的父母在与不在,他们受到的创伤打击是很大的。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和这样一个链接,就多了一份家的支持系统的力量,从一个小家的格局开始,成为一个大家。从小孩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个大的格局打开。他们有感恩的心,他们有善良,他们有敬业,他们有奉献,他们也想有担当,这也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地震的故事和地震所总结出来的东西,应该可以在全世界看到很多。可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就这一次。它足够让我们真正从里面去提炼出很多值得今后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非常好的是,国家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应急救援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更加说明灾难的应急救援应该从整体角度、立体角度、团队角度去服务。这样的书籍在这样的时代里出来,也会有现实的意义,更有社会治理上的借鉴意义。然而,最有意义的是作者及其家庭从中获益,获得一种善的流动;获得一种爱的交融;获得一种心灵的成长和感动;获得一种家庭体系和社会体系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认同和确认,这应该是王洁玉和她的家人最大的一个收获。 作为我,从一旁经常看得到、悟得到、体会得到这样一份特别的成长,我为他们不一样的故事和体验,不一样的成长和改变,我为每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经历而去真正的凝练出内心的不变的爱而感动。希望这样的故事在以后的岁月中起到积极的、正能量的、长久的传颂。 灾难是痛苦的,但因灾难激发的人间大爱是幸福的;灾难是局部的,但灾难为人们提供的思考是广泛的;灾难是短暂的,但战胜灾难的信念是永恒的。 记住灾难,也珍视灾难的这些宝贵价值。 格桑泽仁 2018年3月12日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教授,得觉学派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四川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涉及心理学、医学、哲学、生物学、教育学、易学、宗教学、经济学、美学、逻辑学、物理学等。出版有《组织举学习指南》等十几部专著。 后记 仰头的感动低头的思考 仰头的感动 历经三个月的开门采访,三个月的闭门写作,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稿。 首先是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完成了一个心愿:把10年前在医院辅导的那拨孩子找到,串起来,并拾起他们10年的脚印,永远保留在这样一个宝盒里。就像黄思雨说的“等自己老了,再回头看,觉得自己好牛啊。”这的确是一份珍贵的记忆,值得永远珍藏。 早在20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灵与肉的守护》一书出版时,我就打算写一本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的书。当时雄心勃勃,但真的临近了,总感觉到是一件很难的事。孩子们分散在各方,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10年也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要写出来,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整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直在犹豫着,甚至有时候这种想法都干脆飘走,不知去向。 从2017年的8月份开始,我就有些心神不宁,会时常梦到那些孩子。我知道这是潜意识在提醒我。我开始在网上查找孩子们的消息。其实,除了少数一些孩子有新的信息传出,大部分报道都是过时的。我突然生出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他们如今怎样?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蹦了出来,一定要把他们找到,把他们写出来。 我害怕我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我第一件事就是向大家宣布我要写一本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书,不给自己退路。这也是我惯用的自我管理办法。 于是,我和胡宪生从2017年9月底开始了采访。他是当年的“绿丝带病房学校”的校长,也十分牵挂那些孩子。他后来也担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写作。 我们访问的孩子主要分布在什邡、绵竹、北川、江油、汶川、都江堰、茂县等地,而且基本都是农村家庭。去了他们的家乡,第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家乡好美丽!宽阔的马路,优美的风景,漂亮的楼房。这都是灾后国家重建的。有些地方还在重建中开发了一些传统的文化项目和农业项目。比如,什邡京什旅游文化特色街,绵竹的年画村、玫瑰谷,北川的羌文化广场和博物馆,茂县的中国古羌城等。这些地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从环境还是从人们的脸上,完全看不到丝毫灾难的影子。我惊叹,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强大恢复力。当地许多人由衷地说道:这10年的发展,把整个灾区的建设和文明推进了几10年。如果不是国家,他们可能现在都还没缓过劲来,也不可能缓过来。所以,在灾区,我们真的看到了他们感恩戴德的心。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对各地来客的友好,也表现在他们自己的勤劳努力。 虽然这10年我也去了一些灾后重建的地方,也看到外观上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一次逐个走进他们的家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深切的感受,也找到了孩子们发展那么好的根本原因。 我先生今年64岁,我也快满60岁了。说起来都是花甲之年,但是我们在灾区走访的那段日子却精神百倍,自觉年轻。我想这是从采访对象那里汲取的营养,更是国家给的力量。 在巨大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渺小如蚁,只有紧靠强大的国家才是筑起抵抗灾难的铁壁铜墙。 我抬头仰望,因这种伟大而感动,这完全超越了个人情感和家庭认知。 低头的思考 这一次我们面对面访问了几十个孩子和家庭,通过电话、微信访问了10来个孩子及其家长、学校,还走访了一些机构和学校,查阅了大量的媒体报道,间接了解到一些孩子的情况,他们又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我书里写的20个孩子是我深入访问的,也是当年在“绿丝带病房学校”接受过我们系统心理辅导的孩子。他们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伤残情况 残障孩子16个,其中截瘫2个,上肢截肢5个,下肢截肢8个,语言障碍1个。 二、受教育情况 大学本科毕业1人,在读1人,专科毕业8人,在读3人,中专毕业3人,高中肄业1人,在读高中1人,在读初中2人。 三、就业情况 5人在公司就业做设计,1人为国家残疾人射击运动员,1人在大型企业,2人为个体手艺人,1人在家做手工,1人个人开公司,1人在社区工作,1人为村干部。 四、婚姻恋爱情况 已婚并有孩子的4人,这4人都是残障,除1人配偶是单下肢截肢外,其他配偶都是健全优秀的人。他们的家庭都幸福和睦。有3人已经确定恋爱关系,他们的对象都是健全优秀的大学生,目前感情好,关系稳定。 五、心理健康状况 这20位孩子中,没有一人出现过严重的心理问题,大部分积极乐观,生活目标和方向感明确。个别目前还有些迷茫困惑。 从面对面访问及媒体获得的信息,发现他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与如下因素相关: 1.国家的救援与扶助 一方面国家在灾难发生时紧急调配军队、医院进行生命的抢救使他们能够活下来,另一方面国家在灾后重建中,调集各方力量对学校援建,使孩子们能受到良好教育,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感谢成都市谐福残疾人关爱中心金关然院长、陈秀情副院长、陈苏静志愿者、徐小明志愿者和残障朋友罗小琴、吴娇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五彩基金”张骏秘书长、李倩茹老师、熊文韵老师、李菲老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庄红副院长、文丽老师、罗丹老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四川陆上运动学校张山校长、王萍教练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成都文理学院宣传部、学生处、柴续续老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四川护理职业学院胡高俊老师、邓清红老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成都高新桃花源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张磊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遂宁一号家居网贺辉经理、李霞设计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江苏镇江满江春城市设计规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傅源、仲笑林设计师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吴绍沱先生的女儿吴若冰给予我采访工作的支持! 感谢我的先生胡宪生。几个月来他不仅和我一起走访孩子们,开车、摄影,经受辛苦,路遇车祸,审稿改稿,分担写作任务,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活。写作的这段日子,家里的伙食几乎全部被他承包,虽然他做的饭菜不是那么可口,但很可心。 还有我的女儿胡波儿,她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工作,虽然不在我们身边,但在我们整个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她热情关注、积极参与,为我们写作提出良好建议,业余时间帮忙整理资料,翻译录音,校对稿件,同我们一起进行采访工作。不仅如此,她还在生活方面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她从网上买回,虽然她远在重庆,却对家里的生活用品了如指掌,只要家里缺什么了,突然就来了快递通知。女儿知道我们俩爱熬夜写作,每到深度11点,微信就如闹钟般准时提醒:该睡觉啦! 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是我写作的强大力量,我充满激情,不知疲倦。同时我的家庭状态和精神面貌在我回访过程中对一些家庭和个人的心理辅导时,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特别要感谢的是书中写到的孩子和家庭,他们对我的写作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还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访问,或者接受了访问不愿意写在书里,我们除了理解和尊重,就是深深祝福。同样谢谢他们! 今年是狗年,我属狗,有那么多人支持我,受那么多的恩惠,祝大家狗年旺旺旺! 王洁玉 于2018年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