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地//张志明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97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作者朱地、张志明叙述了“非常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1997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在这一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一扫百年耻辱;在这一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良好态势,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尤其是在这一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一篇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在世纪之交,中国开始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容推荐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是其中的《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分册,由朱地、张志明著,叙述了1997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百年回归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及离岛

 二、新中国诞生前后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

◎香港总督承认:共产党人愿意夺取香港的话,英国将无力保卫它

◎中共中央决定,利用港澳原有的地位

◎毛泽东说: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

 三、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强调,台湾只要同美国断绝关系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都好办

◎邓小平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

 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四、邓小平的“天才杰作”

◎麦理浩提出香港土地契约问题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一国两制,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

◎“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五、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担

◎江泽民说:不仅我要遵守基本法,我希望香港同胞和全国人民也要遵守

◎彭定康抛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

◎中国政府决定“以我为主”“另起炉灶”

 六、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一位香港记者写下:“大英王气黯然收”

◎江泽民: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董建华:“一国两制”的事业,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第二章 实现“软着陆”

 一、共和国经济建设历史的一个重要总结

◎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

◎头一轮加速发展

◎价格闯关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思路

 二、宏观调控措施出台

◎第二轮加速发展

◎再次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

◎中央发布6号文件

◎朱镕基“约法三章”

 三、实现“软着陆”

◎在宏观调控上历史性的进步

◎具有关键作用的“时间差”

第三章 中共十五大: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一、世纪盛会的前前后后

◎从十四届六中全会到中央党校“5·29”讲话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世纪盛会

 二、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面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超越

◎以理性推动中国

 三、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时代定位

◎深谋远虑的决策:再论初级阶段

◎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背景

◎回到现实的大地

 四、走出迷谷的所有制理论

◎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的必然性

◎私营经济终登中国“大雅之堂”

 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兴国方略

◎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脉搏

◎实施科教兴国方略的现实思考

◎“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

 六、依法治国: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安全通衢

◎从宪政民主到依法治国的百年梦想

◎法治路上仍需风雨兼程

 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就是中华民族的前途

◎必须把党建设

◎要强化党的权威

后记

试读章节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沿海262个大小岛屿(离岛),陆地总面积约1104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65064平方公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半个多世纪里,英国政府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三个有关香港的不平等条约,迫使清王朝将香港地区或割让,或租借给英国。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成为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王朝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历史的见证。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后来所说的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40年6月28日,英国军舰封锁珠江海口,英国军队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于1841年1月26日,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把炮口对准南京城(当时称江宁),索要赎城费300万元。在英军船坚炮利的威慑下,清廷被迫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在谈判过程中,所有中英文文本条款,均为英方独自起草,且不许清廷代表做任何修改和增删。8月29日,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该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一)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二)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三)割香港岛给英国。其中写道:“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五)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六)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参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30~33页。

《南京条约》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清政府被迫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英国代表议约的静海寺,也就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

第二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列强相继侵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签下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10月24日);中英《上海租地章程》(1845年11月29日);与瑞典、挪威之《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847年3月20日),等等。但是,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妄图进一步剥夺中国的主权,攫取更大的利益。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12年。英国借口中美《望厦条约》中之一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的规定,以满十二年可以修订为由,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英国提出了以下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借此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没有同意列强的无理要求。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也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以达到扩大对中国经济掠夺的目的。由此可见,虽然这次新的侵略战争是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发动的,甚至英国人把它称为“亚罗号战争”,但实质上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扩大10多年前的那次战争的成果,所以把它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很准确的。

P20-23

序言

1997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大悲大喜的一年。这年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离开了他所深深热爱的中国人民,全国陷入悲痛之中;年中,邓小平提出的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构想终于有了成功的例子,经过中英双方的努力,香港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中华民族一扫百年耻辱,中国人民为之扬眉吐气,欢欣鼓舞;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通过了跨世纪的行动纲领,新世纪的美好蓝图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在这大悲大喜之中,中国人民深切地体会到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奋发有为。

一、邓小平未雨绸缪

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邓小平很早就开始考虑自己百年之后,党和国家如何保持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稳定的问题。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及教训,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时指出:

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中国的未来要靠新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的成功也是集体搞成的。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国就丢了灵魂,这种看法不好。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做一些事情,但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谈话,更为深刻地指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现在看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多年来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邓小平还强调: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会产生以后再宣布我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9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时,从坚持党的十三大路线的政治高度,谈到了自己的退休问题。他说:

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要搞退休制。……最近香港传说我被刺了,病危了,引起股票市场波动。这说明早退些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  ……

1997年1月,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前,中央电视台在晚上黄金时段,连续十余日播放了12集大型电视系列片《邓小平》,讴歌了邓小平的光辉一生和丰功伟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在世时,即拍摄、播放他的专题电视片,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显然,这一不平常的举动,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态度: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地把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997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江泽民在悼词中再次表明了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决心和信念。江泽民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他指出,中国人民爱戴邓小平同志,感谢邓小平同志,哀悼邓小平同志,怀念邓小平同志,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他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因此,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这个决心和信念,就成为1997年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因此,1997年也就以继往开来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记

1997年是一个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1998年1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年茶话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刚刚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

1997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国政府顺利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胜利召开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两件大事,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非常重要而又极不平凡”,这个评价深刻揭示了1997年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意义。

首先,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在1997年,香港终于回归祖国,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正如江泽民所言:“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人一个崭新的时代。”不仅仅是香港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其次,1997年我国经济建设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在我国经济建设史上,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1993年到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成功地扭转了“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到1997年,我国通胀率由1993年的14.7%和1994年的24.1%回落到1997年的2.8%,而1997年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8.8%,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这种成功的软着陆,不仅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当年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到中国来访,盛赞这一成功案例,认为仅凭这次精彩的软着陆,就可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后,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无疑将作为一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而载人史册。十五大报告,是一篇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个报告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新建树,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诸如:

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以往,我们一直认为,所谓公有制经济,就是指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但是,这个概念明显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例如,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应该属于公有制经济,但在认识上却没有统一起来。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以往的认识也不统一。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人把股份制归为私有化,就是由于受传统的所有制观念的束缚。这一次,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于这个问题有了较大的突破。他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段论述,为股份制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做了结论: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根据深化改革的实践,十五大报告在若干理论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这种理论突破,不仅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具有不可忽略的认识论意义。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改革的深化和认识的突破,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它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可能一次穷尽。也就是说,正确的理论,只是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开辟了道路,而不是人们认识的终结。对于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只有这样去认识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地去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做出新结论,开辟新局面。、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97年的一个认识论方面的结论。

显然,1997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很值得我们大书一笔的。

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分工是:引言、第一章、第二章及后记由朱地撰写,第三章由张志明撰写。最后由朱地统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