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雁门关外,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说它古老,是因为据史书记载,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拓跋氏就在这里建都,役使数万劳动人民,开凿了艺术精湛、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的石窟群。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横亘在这个城市西北的逶迤起伏的山头上,至今还留存着一垛垛烽火台。夕阳残照中,耸立的烽火台就像一个个持戈执戟的武士,威武地挺立在群山之巅。说它年轻,是因为解放以后,这个城市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旧的面貌。石窟群的对面,一对对现代化的矿井建设起来了。在城郊,一座座大型工厂从平地矗起。昔日狐兔出没的地方,铁路、公路像蛛网般交织。钢铁的轰鸣声,代替了过去的马嘶狼嗥。在市区,高大建筑的红墙灰瓦和古老寺院的飞檐琉璃相辉映。林立的烟囱使坚实的城堞一下子变矮而失去了威仪。古色古香的鼓楼上,筑巢而息的各种鸟儿,因为受不了宽阔水泥马路上汽车喇叭声的刺激,离开了故居;惯于在那些古建筑的斗拱中栖身的蝙蝠,夜晚在一片白亮的灯光中也捕捉不到什么食物而流徙他方……在这个城市的任何一隅,都可以看到古老的陈迹和现代的建设和谐地并存着,鲜明地对衬着。这种并存和对衬,使人感到一种源远流长的蓬勃生机,显示出这个城市无限茁壮的生命力。
华新动力机厂,就坐落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的东北方向。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内燃机工厂,生产载重汽车发动机和小型船舶发动机。厂区约莫有三平方公里面积,被一条直通市区的柏油马路切开:南边是工厂,北边是生活区。生活区又被一条南北方向的小河分隔成两半。河西是一大片鳞次栉比的平房,河东是二十几栋三层楼房。在第三栋楼房的二层上,住着华新动力机厂总工程师叶赋章一家。
叶赋章早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工厂产品设计科的技术员叶琪。父女俩和一个远房堂姐——叶琪称她姑姑,设计科的青年人称她叶姑——住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有四个大小不等的房间,还有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和阳台。阳台在叶工程师书房外边,书房里间是他的卧室;对面两问住着叶琪和她的姑姑。
叶赋章早年留学英国,后来又转到德国,是专攻发动机的。但他在业余生活里却有着广泛的爱好:喜欢种花,喜欢照相,喜欢下围棋,还喜欢弄弄诗词。他已经五十五岁了,看上去还不算苍老。偏高的细长身材,清瘦的脸庞,由于下颏比较宽,所以两颊的颧骨并不显得突出。因为青壮年时期有过一些坎坷的遭遇,加之常年用脑,头发疏疏朗朗,所剩无几,而且已经半白了。他不戴眼镜(因为散光,写东西的时候倒是例外),所以从那虽然到了老年仍然显得很秀气的眼睛里,可以更直接地看到这个人的坦率和纯真。出门的时候,他喜欢穿一套半新的蓝斜纹布中山服,但在家里,却喜欢换一件西服上衣。这并不为了显示一种派头,而是因为这种衣服穿上去脱下来都比较随便,不过是两三粒纽扣嘛,扣上一两粒就可以了,不扣也没有关系。这已是他的一种老习惯了,并没有想到要去改变它。
自从四年前叶琪在上海大学毕业来到身边后,叶赋章的生活里就不觉得有缺憾了。近年来,叶赋章发现自己的生活渐渐变得有规律起来: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他总是在晚上十一点人睡,早晨五点半起身。洗漱完了,他就到阳台上去呼吸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舒展一下筋骨,然后给盆花浇水、整枝。他有一盆不知名的草木花,是一位朋友早年从南洋带回来的。这种花的衍生能力很强,摘下只有两三片叶子的一段头枝,往泥土里一插,浇些水就能活,而且很快会开出一种粉红色的、香气四溢的小花来。现在,这种花草已经在许多人家的窗台上抽枝、开花。叶工程师这盆花,放在他的书架上。花盆是地道的宜兴货,赭红色,侧面雕有一幅古画《独钓寒江雪》,既古雅,又朴素。三个书架上,放满了中外文书籍。他从阳台上回到屋子里,就动手收拾书架,掸掸灰尘,排排整齐。收拾完了,叶琪就会给他端来一杯牛奶。叶工程师总是一面喝牛奶,一面翻着最新出版的国内外技术杂志和报道资料。等到叶琪吃完早饭,工厂的广播室开始播送工前广播操的音乐了,父女俩便一同出门去上班。这时候,女儿总是给父亲提着放资料的皮包,并排地走在通向办公大楼的那条水泥马路上。
今天是星期天,叶工程师照旧在五点半就起身了。他从阳台回到屋子里,收拾好房间和书架后,端牛奶来的不是女儿而是他的堂姐。因为今天设计科的青年人到刘家洼公社水渠工地上过团日,叶琪带了点干粮,一早就走了。父女俩不在一起过星期天是不多的。女儿不在家,叶工程师喝完牛奶,就审阅一份技术文件。
这是一份落实全厂第四季度生产任务的技术措施计划。近年来,工厂党委带领全厂职工,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工厂的生产能力一年中就增长了百分之二十。现在,一九五九年的秋天,中央号召继续开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意气风发地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工厂党委认为,要继续开展“双革”运动,必须踏踏实实地解决前一段运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要解决技术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为此,有关技术科室制订了这份技术措施计划。作为全厂生产技术的总负责人,叶赋章需要认真审阅并签署这份技术文件,才能付诸实施。
P1-3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语言的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如果语言难以体现精确性要求……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焦祖尧著的《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是一部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生活的文学作品。
小说描写了塞上古城某动力机械厂总工程师叶赋章和他的女儿叶琪等技术人员,围绕科学实验、生活埋想、爱情与家庭所展开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绚丽多彩的工厂生活,展示了工程技术队伍的成长壮大,表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是以解放后靠前部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人公的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叶赋章、叶琪等技术人员和党委书记刘之毅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焦祖尧既继承了“山药蛋派”的写作风格,又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