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精)/匠人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良遇主编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反转世界里,舍与不舍

柴窑烧陶是景德镇陶瓷的传统技艺,最开始我去朋友的柴窑看,觉得很有意思,看着好看,但是形式太传统了,我不太喜欢。直到接触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现代柴烧技法,让我感觉到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固化,反而比较有表现力,烧出来效果很好。这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别样的门,原来柴烧陶瓷还可以这样做,甚至全身“瑕疵”。于是我打算做一些与传统陶瓷不一样的事情,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适应现代又能够表现个性的东西,对我很有吸引力。

不同于柴烧,其他瓷器烧制总是在追求极致完美,烧制时需要匣钵保护,以保证烧制出来的器物完美无瑕,而瑕疵意味着这件器物不能参与“使用”的命运。我对这种传统的审美是拒绝的,相反或许更直接的表达似乎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审美。 你看到那个罐子,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烧废了,其实不是,它的侧面的支钉和火痕让这个罐子看起来比较独特,罐子上还能看到很多种落灰釉的变化。我也尝试做过上釉柴烧的效果,很多人觉得柴烧不要烧釉,我认为柴烧烧制手法有很多种,不用拘泥某一种烧法,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并诚实面对自己的烧制手法。

开始烧窑时,我用垫片防止熔融粘连,垫片留下的痕迹,不方便打磨,又改用高温氧化铝制成的三点支钉,支于作品底足,来缩小坯体底足与窑板的接触面积,尽量避免沾板。这样做便于开窑后的打磨,而我用的支钉痕迹比垫片明显很多。每次出窑后,百多把壶或者几百个杯子,我都会亲手逐一打磨,不经意间就被支钉留下的三个点所形成的效果惊艳到了,支丁的摆放直接影响火焰的轨迹,而支丁清理后的位置和火痕又形成趣味的构图,有的痕迹甚至比釉面的效果还要漂亮。

后来,在欣赏现代柴烧作品时,人们大多更关注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肌理和色泽,釉面和器物表面的火痕,真正全方位呈现的却很少。国外一些艺术家做东西时,会把这些保留并利用起来,在处理支钉痕迹时,把周围的火痕当作器物本身的一种装饰,有的支钉痕迹甚至会出现在器物的任何地方。

所以,我想既然它们存在,为何不保留下来呢?不去用看传统商品的眼光看这些东西时,我收获了这些独特的支钉印记。

转换视角看到火痕为器物印上独一无二的印记之外,还带来柴火的气息和意外的惊喜。舍与不舍其实就在翻转那一瞬,舍便是得,得亦是舍。

在传统烧制过程中为了让器物呈现更完美的状态,我们都是在尽力去掉这些可能的缺憾,毕竟出现支钉痕迹在传统烧制审美中是属于次品。但换个角度看看它们的存在,其实是在保留器物本身的美,如果掩藏起来反而少了它本身的脾气。

我也尽量地想让自己的器皿能够融入生活,在做东西的同时,需要考虑器皿与环境的整体性,与整个空间搭配的协调性,开始可能会把这个东西做得很漂亮,可是把它放入环境中,可能会与环境相冲突,会有矛盾。其实,很多人成为艺术家不仅仅是靠技术,而是靠真正内在的东西去主动表达,然后去融入空间,达到一种很和谐的气氛,这也是我想逐渐让自己的器皿与环境形成更好地互动、更好地融入实际场景的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状态。

从建窑到烧窑

我是雕塑专业毕业,也做过一些大型的雕塑,那时一般是接触玻璃钢翻模、铸铜,我不大喜欢这些材料。做毕业设计时,我以环保为主题用复合材料设计了一款瓷雕,主题中的无光白陶瓷北极熊,烧了四、五个坯,几乎都坏掉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离我生活如此近的陶瓷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毕业后,我回到景德镇决定要做陶瓷,那时我连泥巴怎么来的都不知道,更别说拉坯做陶瓷了。于是从了解泥巴开始,接着学习拉坯,先从最简单的杯子开始学,接着做碗、公道杯、壶,一步一步边学边练习,后来还做花器等。在不断研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做茶器和做雕塑差不多,都是有关造型,然后还需要一直练习,就这样一直做,做到了现在。

学完拉坯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开始建窑,刚建完柴窑时,我很高兴,很激动地把柴火买回来,就开始烧窑。

P10-14

目录

前言

 美在日常,触手可及

 程瀚哲×火痕器

 乡味俨长,是不熄的千年窑火

 柴皓杰×竹丝扣瓷

 不做陶瓷,我也许会开一家花店

 黄志阳×柴砂壶

 好好做东西就行了,不要想太多

 蒋伟伟×霁蓝釉

 在这座城市,留下我的足迹

 锴子×柴烧壶

 一把壶要有光,才承得了茶气

 廖桦×荥经砂器

 这种陶泥像巧克力,总想尝尝它的味道

 廖少朗×食器

 食器要能衬托出食物本身的美

 柳遥遥×青花

 我的半亩花园

 马文茜×生活器物

 我期待一件能长久相伴的器皿

 麦子斌×报食之器

 安住于当下

拾壹

 朱志远×茶器

 心纳山海,刻画有心

拾贰

 私物志×餐桌器

 它们成熟的过程,我懂得取舍

序言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父母担心小孩吃饭时,手拿不稳碗,容易摔破,因此专门给小孩配一只耐摔的碗。儿时我曾有一只专属的搪瓷碗,虽然轻巧合适,但却很想和爸爸妈妈一样用陶瓷饭碗吃饭。后来,第一次独自使用陶瓷饭碗吃饭,竟成了生命中重要的成长仪式,那好像意味着,嗯,你长大了,可以使用和大人一样的东西。那样的秘不可宣,然而又郑重其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厦门的时光记忆展上,遇到了中古厨房老屋角落安置着的旧橱柜和桌凳,橱柜里整齐摆放的碗盘上,岁月使用的痕迹清晰可见,老屋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厨房门口,两位老人带着孙子走进来,只见老人轻轻摩挲着橱窗说:“孩子你来看,这些我们家很久以前也用过。”

我们不断地想保护、挽留的东西,却都敌不过时间重组、更新的力量。

我们时常期待生活美好,日常精致。可是庸碌寻常的生活中,最珍贵的却是过往的点滴,拥有初心,才见未来。

美好背后是日常。是一餐用心烹饪的饭菜,是一次精心挑选的食器。

原来,有些东西一直被我们用心珍藏,倚靠日常来传递。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我们也不吝希望美好的人和事物与我们不期而遇。

当下,人们都开始怀念“车马慢”的旧时光,手作成了一个普通而真诚的仪式。浮躁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更期待通过双手的触碰,感受实在、踏实的生活日常。

如今,人们都在说民艺手作,说工匠精神,说旧时光的初心,企图将自己的脚步拉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一个摸索数十年的手艺人对我说:“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适应当下的过去式而已。这些活在当下又诞生于过往的器物,无外乎我们的日常所及。”

日常生活,无非饭后茶余。这几年,我不断地走访各地陶瓷手艺人,开启这场与手艺人和生活器物的对话。这群试图寻找真诚生活的手艺人,用平常生活的初心,诚恳设计制作属于这个年代内心表达的生活器物。

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8。后陶瓷手艺人,不是非遗传承人。也不是工艺美术大师,但是,他们落地生活,也妙手生花。

我国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自古遵从“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授业方式。在《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手工技艺的传承就以“父子相传”为主要途经,而且古代百工不能“贰事、移官”。  因为有了传统师徒制的授业方式,我国许多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部分传统技艺却因传统师徒制的制约而面临着失传的境遇。

于是,脱离传统师徒制的手工艺人应运而生,他们从各种渠道习得手作技艺,汲取百家之长,集各家之精髓。从而,让这些手工工艺以新的方式展现。

通过与这群脱离传统师徒制的手艺人对话,我读到了年轻手艺人身上自由的创造态度和行动力,和他们对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当下浮躁生活状态里的踏实,还有年轻手艺人对自己所喜欢事物的坚持。他们的精湛手艺和专注执着.倾注着对生命的思考。

传统的传承,或许正以另一种包容的方式,通过他们的双手款款而至。

记得那个夏天,我在老茂家的茶室,透过窗户刚好可以看到整个新厂,有幸尝到他新寻到的古树野茶,味道芬芳醇厚。听他讲这个城市里关于陶瓷的鬼手、鬼工的极致传说,还有这座城市的新旧交替。

昌河,三宝,鬼市,湘湖,进坑,老陶院,陶研所,乐天,陶溪川,老厂,新厂,民窑,古窑厂,御窑厂……一路走街串巷下来,感受到古老而神奇的力量。个性张扬的年轻手艺人和勤恳自在的传统工匠,在这里相辅相成地存在。

廖少朗的天青色,麦子斌的执着于线条,朱志远容纳的万象,柳遥遥坚守的朴实青花,程瀚哲翻转杯底的火痕,柴皓杰精致的东方美学,私物志的取舍与接纳,马文茜长久相伴的器物,还有蒋伟伟不乱章法的坚持……

他们,因为热爱而执着。

锴子说,他是茶痴,喜欢有光且不老套的壶;

大桦说,重庆不应只有火锅,还有重庆的陶;

黄志阳说,他做好自己的壶就可以了。

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懈地找寻更适合与当下的生活产生连接的创作方式,并用心设计适应当下生活的温暖器物。

如果有幸能够遇到你的阅读,唯愿这里的故事抑或只言片语能温暖你的日常生活。

当然,它还有诸多不足和粗浅之处,也期待您的真诚指正。

有幸与这些诚恳生活的手艺人对话,常怀感恩,美好背后的日常才会更加真实。

能够成文成书,离不开良遇团队每一位伙伴的默默支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都因渴望美而相遇。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对话各类手工艺人,百工皆良遇。在这场关于生活美学的邂逅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传统与当代的工艺传承精神,更是一场美好的期待。

在此,我要谢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谢黄茂军老师及其家人的照顾,感谢书中每一位手艺人的真诚对话以及对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坚持,感谢陈小雨、蓝印子徐磊、大志、江戈工作室、李修安、李振明工作室、张振环工作室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当然,还有客栈义工小姑娘、有无工作室小徒弟们的分享。

愿美好的你们,在此和美好的事物相遇。

内容推荐

火痕器×竹丝扣瓷×柴砂壶×霁蓝釉×柴烧壶×荥经砂器×食器×青花×生活器物×报食之器×茶器

12个制瓷人 12种陶瓷器 12种别样的故事和人生

良遇团队致力于发现和寻找手工艺匠人,历时四年,深入实地走访和对话中国当代制瓷人,记录陶瓷器手艺人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力图呈现他们对技艺、器物和生活美学的解读和体悟。用平常生活的初心,发现点滴的美好心意。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我们也不吝希望美好的人和事物与我们不期而遇。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精)/匠人志》由良遇主编。

编辑推荐

良工美物——寻找中国美的手艺人,寻一场治愈。择一事,终一生。

历时四年,倾力打造,以纪录片的方式全景呈现12个陶瓷器手艺人的匠心世界。美在日常,触手可及。

让生活回归生活原本的样子,就像让碗是碗的样子,杯子是杯子的样子,盘子是盘子的样子。

全彩四色装帧,100克进口东方书纸印刷,知名摄影师亲摄近百幅照片,至臻至美,叹为观止。

廖少朗的天青色,麦子斌的执着于线条,朱志远容纳的万象,柳遥遥坚守的朴实青花,程瀚哲翻转杯底的火痕,柴皓杰精致的东方美学,私物志的取舍与接纳,马文茜长久相伴的器物,还有蒋伟伟不乱章法的坚持……

他们,因为热爱而执着。

锴子说,他是茶痴,喜欢有光且不老套的壶;

大桦说,重庆不应只有火锅,还有重庆的陶;

黄志阳说,他做好自己的壶就可以了。

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懈地找寻更适合与当下的生活产生连接的创作方式,并用心设计适应当下生活的温暖器物。如果有幸能够遇到你的阅读,唯愿这里的故事抑或只言片语能温暖你的日常生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精)/匠人志》由良遇主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