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脉,山高谷深、万峰成林,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毛主席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长征》,其中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是对这里形象的写照。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曾在这里建立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其经典的战斗“将军山阻击战”“乌蒙山回旋战”在军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在创作长篇小说《雄关漫道》和同名电视剧本时,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上看到:三军会师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毛主席在陕北保安会见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时,高度地赞扬了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为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他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其实,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红二方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也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的,共减员一万余人。为什么到达陕北还有一万余人,据党史、军史材料显示,二、六军团曾在贵州黔东地区扩红三千,在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黔、大、毕”扩红五千余人,可以说,乌蒙山区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〇〇九年三月五日,根据我长篇小说《绝地逢生》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当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广泛关注。《绝地逢生》取材于贵州省的乌蒙山区,这里山多地少,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这里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次次的救济和扶贫,使当地居民探寻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开始摆脱穷困的命运。
然而,乌蒙山区群众并未完全摆脱穷困的命运。二〇一七年十月中旬,我再次来到乌蒙山区腹地深入生活,得知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毕节市还有七十二点四五万深度贫困人口。看到一份份为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的材料时,我非常惊讶,它们精准到户、人,精准到因为什么而贫,精准到如何因人因户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脱贫举措……我不得不信服。我立刻动身,前往地处乌蒙山屋脊的海雀村进行采访。采访时,简直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说实话,我写作已经很少用“震撼”这个词了,我已年过半百,很不容易被什么所震撼,今天我又用到“震撼”这个词,显而易见我的激动程度。
那天,我走进了村庄,路旁就有一户人家,我抬腿向这户人家走去,陪同我的朱大庚一边走一边大喊:“安大娘,安大娘!”我开玩笑说,别喊了,别动静大了吵扰到人家,到了我们敲门。
到了门口,不用敲门,门是开着的。总不能未取得主人同意就进屋吧,我停在门口。朱大庚又喊“安大娘,安大娘”!半晌,旁边一问屋的门吱嘎一声,露出一张满是皱纹的脸,我们赶紧进去。朱大庚一边扶着安美珍大娘回到火炉旁坐下一边大声说:安大娘,欧阳主席来看你了。安大娘没什么反应。朱大庚怕我难堪,对我说“大娘九十六了,耳背听不清”。见安大娘耳背,我也有些遗憾,毕竟我是来采访的,需要与人交流。但既然进来了,我还是要坐下来的,有些感受,也不是只有交流才能收获的。我们就围火炉而坐,炉中煤燃烧不充分,屋内充斥着煤气味。
不能与安大娘交流,我只好与朱大庚说话。我担心煤气会影响老大娘的健康,朱大庆手指挂满屋顶的苞谷棒子说:“这是在烤苞谷,屋顶周围都漏着风。这里海拔有两干三百多米,雾大,湿气重,苞谷不烤的话,怕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