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获奖信息
获奖信息是与获奖相关的基本状况,包括获奖者的姓名、国籍及族裔分布、获奖年份、获奖时年龄、标志性成果取得年份、成果检验期、标志性成果取得时年龄、获奖原因、成果所属领域、研究类型、研究开展形式、获奖时所属研究机构、机构的学科专业排名、机构现有/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标志性成果获得其他重要奖项情况等测量指标。对其中部分指标说明如下。
(1)成果检验期。由“获奖年份一标志性成果取得年份”计算得到,考察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成果的检验周期差异。诺贝尔奖的评选遵守同行评议制度,其获奖者的产生,在提名、人选、审议、评定等流程,都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因此奠定了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通常,科学研究成果都要经过一番实践检验和同行评议之后才能得以扩散,为大众所接受。因此,诺贝尔奖的同行评议本质上是一种对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需要经历一个社会过程,即获奖者从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经历一个间隔期,称之为成果检验期。通常,诺贝尔奖的成果检验期都较长,少则六七年,多则50余年,这说明真正原创的科学研究绝非急功近利,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科学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并得到社会确认。
(2)标志性成果取得时年龄。考察不同学科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时的最佳年龄峰值,可以为国家制定科研资助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周期中,其科研状态一般有高低起伏,中青年时期往往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巅峰时期。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标志性成果时的一般年龄,即可估算标志性成果取得之前的若干年为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黄金期。对于处在科研黄金期的科研人员,国家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
(3)研究类型。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类,看它是属于经典领域研究还是创新领域研究,是属于理论研究还是实验(或技术)研究,以便考察不同类型的研究在成果检验周期方面所呈现的差异。
(4)研究开展形式。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进行独立研究还是开展合作研究。科学无边界、科学无国界,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展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研究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成为大势所趋。
(5)获奖时所属研究机构。了解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时隶属于哪个研究机构,进行总体量化统计研究,即可获知世界上哪些高校科研机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集高地。据统计,截至2017年,美国的哈佛大学(157人)、英国的剑桥大学(116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04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三大研究机构。各高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该校的学术实力和其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这些高校在培育一流的科研文化氛围、科研生态和科研项目资助模式等方面有何特色和可取之处都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二、个人因素
从经验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与其个人的特质性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个人因素属于微观的、相对客观的、内在的因素,从以下两部分来考察。
1.成长路径
成长路径即个人学习、成长、社会化和投身科研事业当中的关键性历程,包括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
(1)家庭背景。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庭状况和其幼年成长状况,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这往往对子女的个性和品质形塑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2)兴趣爱好。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这往往与科学研究形成相得益彰的交融关系,可能有益于激发科研的灵感与激情。科学与人文艺术并非泾渭分明,看似无交集的平行线也具有共通共融的特质,如神秘而有趣的东西、易激发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激情。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艺术给予了自己从事科研的灵感与激情,使自己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了共振与共鸣。这对树立科学与人文艺术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很好的启发。
(3)受教育经历。主要梳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阶段的学习研究经历。
(4)工作经历。主要梳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供职过的机构,探究其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的关键节点和助力平台。
受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是奠定获奖者个人学术修养、科研能力、科研方向选择判断力及获得可能的关键性科研成果的基石和关键历程,对获奖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科研关系网络
科研关系网络涉及获奖者的人脉资源和组织性保障资源关系网络,将直接影响获奖者的科研工作和协作能否顺利开展。科研关系网络主要从学术职务、行政职务、师承关系和团队合作状况四个指标来考察,下面仅对师承关系和团队合作状况加以说明。
(1)师承关系。一项对1948~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间师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存在师承关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占诺贝尔奖获得者总人数的22%左右,这充分显示了一位优秀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指标在于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是否有师承关系的因素,进而探究“名师如何出高徒”的内在规律,以及独到的科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
(2)团队合作状况。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摆脱地域、组织和技术特长的限制,开展各式各样的团队协作科研攻关。本指标考察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关键性科研工作中是否开展过团队合作,相互间如何借力和补足,探究在人、财、物等多方面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模式。(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