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金葵花奖”获奖作品,谢冕、聂震宁、王泉根、林文宝、毕飞宇、徐坤、李洱联袂推荐
※一位身患绝症,又被上司解聘的中年男子,一个中考失利、自暴自弃的叛逆男孩,父子俩踏上了一段出门远行之旅。在这三十天的漫游中,父子二人化解隔阂、敞开心扉,并一起发现,一起成长。小说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历练,更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其索”的哲思力量。人生永远在路上。
——《你的脚下,我的脚下》获奖词
※主题“接地气”,关注当下青少年的生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叛逆少年”和“父子代沟”是一个非常具有张力的文学母题,但是优秀的、广为流传的作品却比较罕见。作者直接切入这一主题进行写作,使作品具有一种生动、真切、毫不做作的生活气息和质感,特别容易打动人。
※作品具有一种鲜活的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作品中描写了父子二人徒步旅行的经历,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徒步等细节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呈现出的文字也经得起推敲,整体呈现出一种“时髦”“不落伍”的感觉,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个“90后”年轻作家,作者勇敢尝试“公路题材”“旅行题材”这一创作难度较大的故事,充满勇气,同时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也使作品充满一种“少年精神”。作者虽然年轻,但并不浅薄,在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理想、自由等的思考,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厚度。
《你的脚下,我的脚下》是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金葵花奖”获奖作品,受到了谢冕、王泉根、林文宝、聂震宁、毕飞宇、徐坤、李洱等七位终评专家的一致好评。作品讲述了一个叛逆的十四岁的少年,因为中考失利,萌生了退学的念头。父亲陪同他一起上路,父子二人一同度过了三十天的旅行。在旅行途中,父子二人经历了各种事情,化解隔阂、渐渐打开心扉,并一起发现,一起成长。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在他们的旅行接近终点时,父亲突然倒下了。原来,他一个月之前就知道自己得了绝症,生命只剩下三十天……
小说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历练,更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其索”的哲思力量。人生永远在路上。
西雨客,本名刘航宇,1993年生于北方,目前在南方生活。
儿童文学写作者,自由画师。
主要创作各类小说和童话,作品见于《儿童文学》《读友》《少年文艺》《十月少年文学》等杂志。已出版《我的同桌有点怪》等图书。
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读友杯”全国短篇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优秀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大白鲸”图画书奖等奖项。
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儿童文学年度佳作和中国儿童文学年选。除写作,绘画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平时主要进行水彩创作。
长篇小说《你的脚下,我的脚下》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金葵花奖”。
★一位身患绝症又被上司解聘的中年男子,一个中考失利、自暴自弃的叛逆男孩,父子俩踏上了一段出门远行之旅。在这三十天的漫游中,父子二人化解隔阂、敞开心扉,并一起发现、一起成长。小说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历练,更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哲思力量。人生永远在路上。
——《你的脚下,我的脚下》获奖词
第一章 黑色的六月
第二章 突如其来的决定
第三章 烈日
第四章 攻击
第五章 露营
第六章 路与路
第七章 烧
第八章 一匹白马
第九章 一个叫鱼头的孩子
第十章 秘密
第十一章 雷雨
第十二章 终点
《你的脚下,我的脚下/青铜葵花获奖作品》:
结了钱,林方得拉着男孩走出游戏厅那两扇不挡风的破门,拉着男孩来到了自己的摩托车前,松开了他。
男孩不敢看林方得,低着头。
林方得跨上了摩托车,打着了火。
摩托车“噗噗噗”地发出一声声低沉的、老头大口喘息一样的声音。
这辆摩托车确实是老了,它已经整整工作十四年了。
林方得记得很清楚,这辆车是在林后朴出生那年买的。
当时,摩托车还是稀罕物,他考虑很久,终于下了决心。揣了钱去店里,一眼就相中了这辆车。
大气,漂亮!车身随便一抹,锃亮。
现在,无论怎么抹,车子都没有了光泽。
很多时候,林方得觉得自己就像一辆车,每天每天工作着,每天每天忙碌着,每天每天在公司和家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走着,久到对很多事没有了激情,久到忘记了年轻时候的很多东西。
他不知道今天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他看林后朴还在一旁低着头发愣,就拍了拍摩托车车座,喊道:“戴上头盔,上车!”
林后朴急忙往前走一步,有些不情愿地戴上了头盔,抬起右腿跨了上去。
林方得也戴上了头盔。
摩托车“吭哧吭哧”地动起来,然后携着不那么悦耳的音调驶入城市车队的洪流。
头盔之下,林后朴的脸在发烧。
他觉得往来的行人都在看他们,他觉得往来的车子里的人都在打量他们,他甚至听到这些人在说:“天哪,这是哪儿来的老古董车?真土!”
真土。
这两个字快让林后朴窒息了。
他想摘掉头盔透气,但又止住了,一方面因为林方得,一方面因为他发现了戴头盔的好处。
头盔让那些人看不到自己的相貌,就算做了更丢人的事,那又怎么了?反正别人不知道他是谁。
林后朴心里好受了很多,微微抬起头看天。
天色已经变暗,一轮浅月挂在半空,像一座漂在蓝色汪洋中的白色孤岛。
色继续暗下去,周围的路灯齐刷刷地亮了起来,色彩斑斓的灯光一下子冲淡了这一切。
月亮骤然失色,沉到了汪洋里,再也寻不到了。
林后朴心里有点失落。
他转而看向前方,看到的是林方得的后背。
林方得穿着一件条纹短袖衬衫。风从他袖口里灌进来,将衬衫撑得鼓起来,这使得林方得的后背变成一种十分可笑的弧度,看起来肿胀和弯曲。
林后朴轻轻伸出手,在那肿胀的“身体”上按了一下,风立即把这副“身体”恢复了原样。林后朴觉得无趣,就开始认路上遇到的车标。
清一色的大众、奥迪或宝马。
林后朴便又把目光移向了别处。
从城西到城北。到家,已经八点钟了。
林后朴在城西的六中上学,他的家是这座城市北部边缘的一栋两层小楼。
林后朴的妈妈未迟已经等得着急了,她在院子里站着,远远听到那辆摩托车“吭哧吭哧”熟悉的声音,立刻开门去迎。
林方得进了院子,将车停在了院门旁的桂花树下。他摘去头盔,拍了拍老伙计,然后领着林后朴进屋吃饭。
这该是多么沉默的一顿饭啊!
林方得坐在方桌前,倒了一杯酒,看着,并不喝。
林后朴坐在方桌前,拿着筷子,也一动不动。
未迟猜到了缘由,担心地看向林后朴。
……
“青铜葵花”是一项文学奖,像所有有着新型文学主张的文学奖一样,此奖也是一项对文学的解读和阐释。
何为文学,文学何为?文学的根本使命大概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有此使命无疑是崇高的。实际上,我们的文学先人一直是这样看待文学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是因为人们发现文学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这样的文学史和文学家。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见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的世界,就没有今日的人类。人类应当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混盲与昏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和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着人类走向文明和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所含的意义,在当初必然是单纯和幼稚的。然而,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它也慢慢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人性之恶,也会因历史的颠覆、阶级地位的更替、物质的匮乏或奢侈的原因和作用,时有增长和反复。但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与其他精神形式,比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地使人性得到改善。
当年,徐志摩先生是这样理解文学的。他说:“托尔斯泰的话,罗曼·罗兰的话,泰戈尔的话,罗素的话,无论他们各家的出发点怎样的悬殊,他们的结论是相调和呼应的,即使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柔和的声音,永远叫唤着人们天性里柔和的成分,要它们醒来,凭着爱的无边的力量,来扫除种种障碍我们相爱的势力,来医治种种激荡我们恶性的狂疯,来消灭种种束缚我们的自由与污辱人道尊严的主义与宣传。这些宏大的声音,正比是阳光一样散布在地面上,它们给我们光,给我们热,给我们新鲜的生机,给我们健康的颜色……”没有道义的人类社会,是无法维持的。只因有了道义,人类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转,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景观。一件艺术品,如果它不能向我们闪烁道义之光,就算不上一件好的艺术品。
今日的人类与昔日的人类相比较,其区别在于今天的人类有了一种叫“情调”的东西。而在情调的养成中间,文学有头等功劳。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人类不再是仅仅有用一种吃喝以及其他种种官能就能满足的快乐,而有了精神上的享受。一有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世界从此变了,变得有说不尽的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天长日久,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些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悠扬、忧郁、肃穆、朴素、高贵、典雅……文学形式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把情调的因素,输给人类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让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青铜葵花”是一项儿童文学奖,它可能更在意我们以上所说的文学原则和景象。因为它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决定了未来民族和人类的品质和质量。道义、审美、悲悯情怀等大概是这一奖项永恒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