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泉对诗的痴迷表现在他终生都如痴如醉、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深入部队、工矿、农村,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创作。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时间在外地采访。有人戏称他是“结婚三十年,分居二十载”。在生活中,他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总是与群众和睦相处,虚心向群众请教。外出采访,许多作家都希望能有舒适的条件,可是他却经常要求坐大客车,住大通铺。我问他为什么自找苦吃?他说:“我不是不想住宾馆,坐小车。但我回家乡或是到基层采访,就经常不坐轿车,也不住大宾馆。一是怕麻烦朋友,二是怕麻烦有关部门,三是觉得挤大车、睡通铺能和老百姓和农民兄弟接触,听他们谈天南海北事,道生活酸甜苦辣麻,坐小车、睡高级宾馆就没这味道了。”而且,他每次外出都带着笔记本,及时记录下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为了写好《梁上泉传》,我借阅了他的几十本生活和创作笔记。我在里面看到了梁上泉详细记录的观察笔记、采访记录、读书笔记,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介绍,还有当地的风情习俗、方言俚语,以及他抄录的大量的藏族民歌、彝族民歌、云南民歌、四川民歌,等等。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懈怠,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时时刻刻积累感受,汲取诗情,激发灵感,写出优秀诗篇。1952年夏,他去滇西南边疆生活。他极度晕车,只好迎风靠在军车车窗边,一天一天站着,连续站了七八天,一直站到保山军分区。到保山后,没有公路了,只能步行到镇康。他背着背包,带着干粮、手枪,同战士们一起爬山过沟。亚热带的气候,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骄阳如火。大雨一来,全身如洗,太阳一出,汗水湿透军装。这样又走了9天方才到达边防哨所。他又给战士们上文化课,与他们一起巡逻、战斗,并做民族工作,荣立了三等功。1953年他参加了雪山草地战役,一路负重急行军,经常和战士们睡在冰天雪地里,但他却还甘之若饴;接着又随西南军区慰问团沿康藏公路慰问采访,还经常参加工地劳动。以后他又两次到滇西南和西双版纳,两次都同边地军民一起生活半年以上。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捕捉诗的灵感,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他的第一本诗集《喧腾的高原》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56年夏,他又第二次到云南边地的西双版纳。这里万紫千红的鲜花、磅礴绵延的森林使他思绪翻腾,激情澎湃,《妈妈的吻》《茶山新歌》《月亮里的声音》《两棵树》《雨后》等优秀诗篇喷薄而出。第二年7月和10月,他又连续出版了诗集《开花的国土》和《云南的云》。
确实,梁上泉对诗的痴迷真正是到了废寝忘食、不避一切艰辛的地步!他给我讲过几个故事:一次,他同几位作家应邀到边防采访,登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由于缺氧,几位作家浑身不适,头痛欲裂,他却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起诗来。司机非常惊讶,见他在本子上歪歪斜斜地划着,还以为他在用藏文写什/厶,哩。司机不知道,这是他忍着高原反应,正奋力写诗哩!因为他深知思想的闪光转瞬即逝,创作的灵感如天上的飞鸟,如不即时捕捉,就会逝之渺渺了!
还有一次外出采访,他住每晚5角钱的通铺,合衣在床上和农民兄弟摆了一夜的龙门阵。第二天起来,身上奇痒,脱衣一看,只见一路一路的虱子在爬。我问:“你怎么办?”梁上泉笑起来:“嘿嘿,这有啥关系嘛!把衣服用开水烫一下就解决了。”他说,如果没有和农民兄弟同睡共谈的这一夜,也许听不到他们那么多的知心话,那还是一个损失呢!这就是他的痴:虱子换来的是同农民兄弟的心灵相通,是对农民兄弟生活的切肤体验,是诗的素材的积累甚至诗的灵感!
梁上泉对诗的痴迷,还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初,他被造反派押送到他的家乡达县去“改造”,又被当地造反派怀疑是派来支援夺权的“黑后台”而抓了起来投入监狱,并被两手反背吊起来——“鸭儿凫水”,两个手腕都给吊烂了!可是,就在这样的时刻,他竟然吟出了悲愤的诗:
春雷春雨伴春风,催得桃花树树红。
徒有春光无限好,赏春人在铁牢中!
出狱不久,他一获自由马上又到西双版纳、大凉山、泸州气矿等地采访,到山东老区、西沙群岛采访,写出了不少诗篇。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以更加旺盛的创作激情,深人生活,进行创作。1977年,梁上泉同几位诗人重走长征路,其他几位诗人因故返家了,他却坚定地走完了整个长征路,并于1978年出版《春满长征路》。从那以后,他每年都到老少边穷地区采访创作,从未间断!
P43-45
我从小热爱文学,进入重庆一中以后,黎功迪老师把我引荐到学校《前进报》当记者,我由此又爱上了新闻。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之后,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我逐渐形成了英雄情结。我敬佩历史上那些为国家统一、社会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尊敬那些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呕心沥血、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也敬重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正是这种英雄情结,促使我爱上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在40多年的岁月中,我经过艰苦调查采访,精心立意构思,反复修改打磨,写出了《陈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罗世文传》《雁翼传》《柯岩传》《梁上泉评传》《张俊彪传》《袁隆平传》等长篇传记。在采写这些长篇传记的同时,我还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挤出时间撰写了我熟悉的、尊敬的、采访过或者有所了解的,在学术上、事业上有成就和贡献的作家、教授、学者、翻译家、出版家以及美术家,如蜚声日本诗坛的川外教授黄瀛、歌德金奖获得者杨武能、“西南写作一枝花”董味甘、爱国的“叛国者”关愚谦、文学理论专家林兴宅、在癌症手术前后还坚持在医院写作的王群生、屈原研究专家黄宗模,以及著名画家魏传义、江碧波、李际科、晏济元、李毅力,著名翻译家黄新渠、杜承南等。他们在文学艺术、教学科研、国际文化交往等方面以自己的渊博学识、高度才华和勤奋努力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都是我心目中敬重的“英雄”!
从1979年到1983年,为采写《罗世文传》,我经过艰苦调查,在采访了杨尚昆、郑伯克、王众音等领导人之后,终于了解了罗世文妻子王一苇的事迹,满怀义愤地写出了报告文学《不应被遗忘的绿叶》,被《报告文学选刊》杂志选刊,产生了较大反响。
1981年,在川外工作期间,我目睹了膳食科科长陈明义怎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我校的伙食从全重庆最差办成了全重庆甚至全国一流水平。我在学院院长陈孟汀引导下采访了陈明义和膳食科职工,写出了长篇通讯。恰逢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和全国总工会教育工会主席来校视察学校后勤工作,学校派我向他们汇报了陈明义的事迹,他们大受感动,极为重视,让我将稿件交给他们转送党中央书记处。稿件很快在新华社播出,全国各大报立即转载,造成了极大反响。全国各高校纷纷派人前来川外取经。这使我看到了纪实作品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巨·大影响!
1986年,在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副院长主持下,四川外语学院召开了“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为大会写了一篇报告,还采访了与会德籍华人专家关愚谦先生,写出了报告文学《爱国的“叛国者”》,受到热烈欢迎。
1989年,我在重庆前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冯克熙指导下,联络了几位记者,采访了几十位企业家,编写出版了《当代西南企业和企业家》一书,唱响了一曲改革的颂歌,赞颂了以重钢总经理郭代仪为代表的许多优秀的企业家。
2003年我退休后应邀到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学院任教,在自己亲身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写了《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康庄大道》,用我的视角和观点总结了育才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经验。
这本《耀眼的星座》,就是我四十多年来写的中短篇纪实文学作品的一个选集。
大学毕业五十多年来,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过数百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写出了近千万字的文章,出版了二三十部著作。我希望用我的笔,为祖国山河存照,为英雄人物立传,为伟大时代放歌!我非常关注身边的和社会各方面的有作为、有贡献、有建树、有成就、有影响的英雄人物。我希望能用笔记载他们的事迹,描绘他们的形象,宣扬他们的精神,以激励广大群众向他们学习,共同推动我们的社会前进,共同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虽然,我已经奋斗了五十多年,但是,我初衷不变、痴心难改,我身体尚健、精神犹佳!我还要呕心沥血、竭忠尽智,为神圣的文学事业奋斗终身!
郭久麟
2016年12月1日
不应被遗忘的绿叶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记重庆前副市长、四川大学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窦瑞华
怀念臧克家
太白岩上怀念何其芳
美的作品与美的人品
“中国的高尔基”
诗痴梁上泉
蜚声日本诗坛的中国教授——黄瀛
歌德金质奖章获得者——杨武能
爱国的“叛国者”
迎接明天的挑战——记文艺理论家林兴宅教授
“西南写作一枝花”——董味甘
命运交响曲——记著名诗人作家王群生
为了捍卫屈原和中国文化的尊严
怀念冉庄挚友
翻译家黄新渠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杜承南
香港畅销书作家一刘济昆
雨靴的怀念——怀念日本和歌诗人、汉学专家石川一诚先生
这样做人这样做事——记重庆出版社社长李书敏先生
怀念张自强
著名法学教授叶叔良
寄兴丹青乐无穷——记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魏传义教授
江碧波的艺术人生
国画大师李际科
百岁画家——晏济元
农民版画的辅导员——一李毅力
神州一鹤——画家武辉夏之艺术人生
贤妻良母 画家才女
怀念爱妻吴日华
他有着企业家的胆略与风采
“铝矾土王国”的世界冠军
李俊峰与巴山厂
他留下一个灿烂的金秋
怀念肖朝福
仗义执言的人民代言人
勤劳致富的薛大哥
送牛奶的小伙子
生命的交响曲
“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康庄大道
后记
愿将心血写星辰
孙善齐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存在,美丽的事物给人类极大的美感,也给人类极大的引领。
无疑,浩瀚的星空,是一个最为美妙、最为崇高的存在。
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的神思飞扬,心灵升华,引我们到无垠的时空之中。
今天,捧读在手的,是著名学者、传记文学作家、理论家郭久麟教授的短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选集《耀眼的星座》。
作者心中的星座,是一批重庆乃至全国卓有建树的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文学翻译家、企业家与寻常百姓。无疑,这是一批人间的英雄、人间的星座,他们的创造、智慧、人格、心灵,宛如星辰,熠熠生辉。
问题是,在这个日渐商业化与物化充斥的时代,真的还存在英雄吗?在我们的头顶,还有一片湛蓝的星空吗?
答案是肯定的!读了作者的这部新著,我非常感动,非常欣慰,坚信今天依然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否则,就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我们国家就取得了那么多令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拼命苦干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也正如作者所说:“我从小就有一种英雄情结,我敬佩历史上那些为国家统一、富强而英勇奋斗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尊敬现代社会中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而呕心沥血、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与文化工作者。”
正是这种英雄情结,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助力作者50余年孜孜不倦,创作出一批传记文学精品——《陈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罗世文传》《雁翼传》《柯岩传》《梁上泉评传》《袁隆平传》等长篇传记,成为中国当代一流的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他在创作这些大型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前后,写了不少中短篇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大会上教导我们:“文艺家胸中要有大义,心中要有人民,肩上要有责任,笔下要有乾坤”。
久麟先生正具有这种胸怀、这种节操、这种担当、这种追求,这一切成就了他,成就了他一番精彩纷呈的文学事业。他“文如命兮诗如魂”的座右铭,相当真切地坦露了他高尚的胸怀。
该书的第一篇作品《不应被遗忘的绿叶》,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确实是一篇心血之作,他为一个被冤屈者辨诬,这需要何等不计得失的正气,不辞辛劳的奔忙!与其说这是一次宛若传奇般的采访,不如说这是一次追求真相,坚守良知与正义的战斗!
传主是著名的革命先烈罗世文的亲密战友、妻子王一苇。她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但却在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成功之际,遭到怀疑,受到冷遇,终至在自己战友和同事的批判和斗争中凄惨离世。
正是在作者的多方奔走之下,随着社会终人正道,她的不白之冤才终于昭雪了。
作者的感叹正是他内心的独白:“我多么希望,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漫长的征途中,一切的冤假借案都得到纠正,一切的冤假借案也不再发生,一切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做过贡献的人,都得到应得的评价,都受到应得的尊敬与怀念!”
这正是作者报告文学成功的一大特点,对他笔下的传主,他投入了巨大的热诚,投入了充沛的激情,对他们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与心灵世界,作尽可能全面深刻的展露与描绘,从而让传主带着温度、带着呼吸,鲜活而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给读者以深深的感动与启迪。
作者写女作家柯岩,令我们感动的正是她洁白而又深邃的心灵世界。柯岩说:“生活里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自己含辛茹苦,却永远用生命的火去照耀和温暖他人。这样的人为什么有时不易被人看见?因为他们从不自吹自擂,从不浮在生活的表面,要找到他们,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
她说,她的愿望就是希望她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为人民贡献一分氧气,给生活投下一片绿荫。
作者挖掘到柯岩的心灵深处,又以隽语诗意表现出来,瞬间就会击中读者的心灵。
以情感冲击情感,以心灵冲击心灵,这正是作家报告文学成功的精妙之处。
作者写诗人雁翼,说他准备为其写一部传记,雁翼回信说:“人,都是感情的载体,有美亦有丑,我亦然。”要求作者既写他的美,也可以写他的丑;可以写他的成功和优点,也可以写他的失败与缺点。
作者抓住了这个精要的细节,雁翼坦荡与纯真的内心世界便跃然纸上了。
作者写梁上泉,写到他采访或远行,不喜坐轿车,不喜住大宾馆。这是为什么呢?
梁上泉说:“一是怕麻烦朋友,二是怕麻烦有关部门,三是觉得挤大车、睡通铺能和平头百姓接触,听他们谈天南海北事,道生活酸甜苦辣,坐小车、睡宾馆就没有这种味道了。”
正因为对传主知之甚深,所以郭久麟才采撷到了这种以一当十的细节、这样透露灵魂的语言。
作者的《爱国的“叛国者”》一篇,是写德国学者关愚谦的,这真是一篇让我们掩卷深思的作品。传主在荒唐的年代逃出国门,被视作“叛徒”。但又有谁知道他心中的苦楚,知道他人生的磨难?更有谁看见了他金子般坚定的爱国之心?
关愚谦在德国扛过钢条,作过苦工,端过盘子,打过杂工,但这一切他都挺过来了,最终,通过他的拼命苦学,还成为一位著名的教授和著名学者。这是因为:“我心里有一个支柱、一个信念,这就是祖国。在国外,既可以成人,也容易变鬼。但是,我把一切诱惑都当作身外之物。有一个钢铁的信念在鼓舞着我: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必须为祖国服务,为中外文化交流做贡献!”
这样的泣血之句出现在文章中,怎不令人动容呢?
作者的这部作品,感情真挚浓烈,写人形神兼备,细节经典传神,论理意气风华,读来引人人胜,宛入进入一座座辉煌壮丽的人类精神殿堂,观览群星闪烁的星空,感觉自己也与星辰同辉,也分享到他们的成功与大美。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既写了一大批功业卓著、精神高贵的人士,也落笔于普通百姓,颂扬他们身上那一点点虽然微弱但依然瑰丽的星光。
作者饱含深情,叙写了他逝去的爱妻吴日华、年已九旬的女诗人傅本娴、勤劳致富的薛大哥,乃至一个送牛奶的小伙子。
当然,这部作品还是有值得改进之处的。有少许篇什,或是因为作者对传主知之不深,所以文章显得较平淡;写企业家的几篇,着眼于他们工作的实绩,心灵的展示有所欠缺。这些都有值得增益之处。
但是,这部作品无疑是当代社会急需的精神灵光、人格楷模。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部作品,也真诚地向读者推荐这部作品!
2016年12月15日
作为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郭久麟在集中精力写出十余部长篇传记文学著作的同时,还写了不少中短篇报告文学、通讯等纪实文学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郭久麟从中挑选了几十篇作品,编成《耀眼的星座》,奉献给广大读者。本书分为五辑:第一辑革命家;第二辑作家、学者、画家;第三辑著名企业家;第四辑普通群众,写了川大重庆校友会秘书长刘绍章等;第五集两篇写大学的报告文学。
《耀眼的星座》是著名学者、传记文学作家、理论家郭久麟教授的短篇传记文学、报告文学选集。这部作品,感情真挚浓烈,写人形神兼备,细节经典传神,论理意气风华,读来引人人胜,宛入进入一座座辉煌壮丽的人类精神殿堂,观览群星闪烁的星空,感觉自己也与星辰同辉,也分享到他们的成功与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