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之争的症结所在
2013年1月6日
当下,国内媒体对交通信号的“黄灯”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现实当中,设置“黄灯”的作用应该有两个:确保安全和清空路口。努力确保安全,是道路交通立法的根本精神,也就是,通过法律的执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的道路交通安全。安全的原则远远高于包括交通畅通在内的其他所有原则。交通信号灯中之所以设置黄灯,就是为了防止由于遇到红灯车辆紧急制动导致的追尾、侧滑或者翻车等事故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关于“黄灯”的规定中,在“已经通过停车线者继续通行,没有通过停车线者停车”的规定之后,还有类似这样的规定:“在紧急制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通行。”至于清空路口,则是防止由于红灯禁止通行,车辆停在交叉路口内,在灯色变化后阻碍其他方向的行人和车辆通行,从而引发安全和通行的问题。而这一条规定,并未出现在我国的道路交通法中。
阅读、分析国外道路交通法中关于“黄灯”的法律规定及其内涵,让人领悟到:这条规定实际上赋予了驾驶人根据安全的原则及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自行判断是否可以在黄灯下通过路口的权利。
赋予驾驶人这个权利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比驾驶人更加准确、客观地掌握路口的通行条件(如车辆的速度、车辆所处的位置、前后车辆的距离、路面的湿滑程度、黄灯的剩余时间及车辆的载客货情况等),及根据这些条件作出紧急制动停车是否能确保通行安全的正确判断了。
从我国的交通现状来看,不仅国外法律规定情况外的“闯黄灯”现象普遍存在,就连闯红灯这一法律上绝对禁止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从而导致了大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交通安全,杜绝闯红灯,执法部门强化了对于“闯黄灯”现象的管理,在当前情况下也算是事出有因。
不过,一刀切地处罚“闯黄灯”,不仅剥夺了驾驶人根据确保安全的原则及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自行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路口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是义务),还会有引发车辆追尾、侧滑、侧翻等的风险,也会影响黄灯期间清空路口的功能,因为有些车辆很可能会因此不得不停在斑马线上,甚至交叉路口内,导致在灯色变化后妨碍其他方向的行人和车辆通行。
对国内执法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是剥夺人的判断权,把人们暴露在一个禁令严明,但不安全的环境中,还是试着让人们根据确保安全的原则及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自行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路口呢?
因此,处罚“闯黄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分秒计算”的技术问题,而是对道路交通法立法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执行的问题。在社会管理中,此类事情委实不少,在很大程度上,它反映出了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从根本的原则出发,客观地看待、处理相关事务,在一个现代化社会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P3-5)
迷失的自我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到陌生人寄来的没头没尾、没有自我介绍的邮件或短信,也经常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了半天,完全不知道对方是谁。社交场合里,许多人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没有自我介绍之后再讲话的习惯。凡此种种。
在陌生人面前首先做自我介绍既是起码的礼仪,更是一种自我尊重的表现。它体现出一个人的心中是否有自我,是否意识到自己应该以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平等地存在。
自我,是形成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没有自我,就没有个人尊严,一个没有个人尊严的社会,就不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也不可能朝向文明社会演化。
从那些浑浑噩噩、缺乏担当、声名狼藉的人身上,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些人因为缺乏自我,进而缺乏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自我的意识非常重要。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赢得尊重,这和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获得尊重”具有较高的层次不谋而合。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但是,不同的人赢得尊重的方法不同,有自我的人会理解,尊重是需要用自尊来换取的。而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既不懂得什么是自尊,更拿不出能赢得人们尊重的自尊。
“儿啊,你可不是为了你一个人活着。”这是一位母亲在和儿子探讨生命的意义时说的话。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幸福原本应该是独立和完整的,然而,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把这些东西撕碎后,绑缚在其他东西(比方说家庭、子女或者父母)之上,是当下普遍流行的一种逻辑。环顾我们的四周,从我们的文化中经常能嗅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及把子女当作“私人财产”之类糟粕的味道。这些思想糟粕,使人们忘却了他原本就应该有一个不断成长、最终彻底独立的自我,应该有从这个自我出发的责任和担当及从担当中获得的幸福。文化中的这些糟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也影响着个人的幸福。
深受这些思想糟粕影响的人,只认识身边“管”他的人(比方说家里的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单位里的领导),只听那些“管”他的人的话,而不认识管理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法律,不认识代表法律来管理社会的红绿灯和警察。
认识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真正所在,是造就一代又一代独立自强的人的前提,而独立自强的人,才真正可信,才真正勇敢,才会有担当,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读一读纪伯伦的《致孩子(On Children)》吧,或许它会给我们无限启发。
“领导,您就说怎么办吧!”
这是“领导”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相信“领导”遇到此类情况时,也为此欢喜、为此忧愁。欢喜的是,有如此众多的群众愿意接受自己的领导;忧愁的是,“领导”想说:“如果我知道该怎么做,还问你们干什么?”
人们经常会遇到“群众”看“小领导”,“小领导”看“大领导”的情形。那么,此时的“大领导”该看谁呢?一些“大领导”则把目光转向了“下面”或者是秘书。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真正的大脑长在谁的肩膀上?
“依附”“倚靠”和“依赖”成了当下的“众生相”,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没有了自我的人便会沦为羔羊,一旦失去了“依附”“倚靠”和“依赖”的对象,便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没有(失去或者放弃)了自我,人就只能“依附”“倚靠”和“依赖”,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可怜虫”。要说由这样一些人所构成的群体是“强大的”,那纯粹就是痴人说梦。
四
本书为拙作《路上的沉思》和《路上的萌动》的姊妹篇,她记录了我在2013年内的生活足迹和所思所想。在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时隔五年后,我将它们整理出版。五年的时间不太长,今天看起来,一些“彷徨”依旧,一些“彷徨”日甚。不过,回过头来能找到自己杂乱无章的彷徨足迹,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意外惊喜。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李晴女士多方面的助言,在此,我要对这些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同公司的刘永超先生和蒲晶境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关宏志
2018年1月4日
于北京
《路上的彷徨》是作者关宏志多年的从教、从业、生活、游历的随笔小书,记录了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一本面向全行业全读者的文学作品。与《路上的沉思》《路上的萌动》《路上的追寻》合为一套,以时间排序行文而成。本书共分四个篇章。本书可供社会大众,特别是关心高等教育、交通行业的大众阅读。
《路上的彷徨》为《路上的沉思》和《路上的萌动》的姊妹篇,记录了关宏志在2013年内的生活足迹和所思所想。在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时隔五年后,关宏志将它们整理出版。五年的时间不太长,今天看起来,一些“彷徨”依旧,一些“彷徨”日甚。不过,回过头来能找到自己杂乱无章的彷徨足迹,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