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发智慧心究竟圆满--林清玄散文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发智慧心究竟圆满--林清玄散文精选》精选林清玄经典散文,主要讲述作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而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又引发作者一系列的思考,进而得出人生的一些感悟。纷繁乱世,人心浮躁、迷茫、困惑,面对生活越来越多的压力,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心如明镜,人生才会淡然如水,坦然处之,才能摒弃浮躁、迷茫、困惑之心,人生之路千里皆明。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为读者点燃智慧心灯。

内容推荐

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发智慧心究竟圆满--林清玄散文精选》,林清玄“愿望三书”之“智慧心”之书,全新散文精选。特别收录《思想的天鹅》《佛鼓》《生平一瓣香》《季节之韵》等代表性精华篇目,图文四色精美装帧。

清朗与冰冷的日子里,正是磨炼心智好时节,必将迎来新的萌生,走向更高境界;即使热闹与喧嚣时间里,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目录

第一部分 低头看得破

 木炭与沉香

 无辩

 天马的故乡

 弹性的生命

 盆与水的智慧

 佛鼓

第二部分 有梦不觉人生寒

 可以预约的雪

 生平瓣香

 思想的天鹅

 记忆的版图

 转动

 孔雀菜

 油面摊子

 时到时担当

 意外的旅客

第三部分 万古长空,朝风月

 采更多雏菊

 季节之韵

 山水的入处

 千年柏子香

 两只松鼠

 镜里的阳光

 最真的梦

 墨与金

 风筝与白云

 新年新心新欢喜

第四部分 心里藏龙卧虎

 盖世神功

 柔软心是人间净土的希望

 观大人,则藐之

 达摩茶杯

 只手之声

 如果没有明天

 月五明

 自由之灯

 出门便是草

 信仰使人清净

 空出我们的杯子

第五部分 所有境遇都是成全

 雪三味

 步步起清风

 青草与醍醐

 铁拐李的左脚

 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断爱近涅槃

第六部分 平常心,观自在

 围炉束

 努力打开执着的瓶塞

 最重要的神通

 独乐与独醒

 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满目青山

 净土之风

试读章节

在无明的冰火中

所以修习禅法的人,固然要从自性开始,回到真实本来的面目,可是在外在的对应上,却必须知道连花草树木都是不可轻慢、不可任意摧折的,如果我们在面对外在事物的时候不能有敬重包容的心,不能把它放进自我心量的一部分,那我们就难以理解“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的真谛了。

山川草木还不是很难对应的,最难对应的是我们四散飘飞的心念。我们常说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是难以驾驭的,其实,从无明升起的妄念也是想象力的一部分,如同天马一样飘忽来去,不要说驾驭了,有时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它升起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控制它飞往的所在了。

想象力如果是天马,天马总要有个来处的,总要有一处天马的故乡;或者说,这天马在飞行动荡的途中,总有落下歇息的时候。对禅者来说,那天马的故乡,那天马偶尔息足,正是进入禅定的第一步,所以佛经里才说:“多知多识,不如息念。”息念也等于系住了那匹没有一定方向飞行的天马。

不过,有一些禅者,因此认为人的想象力、意识、妄念是无意义的,这反而使他们的禅失去了活泼有力的生机,而成为枯木寒岩一派了。想象力乃至妄念这样的东西,固然是禅者的干扰,何尝不是禅者最好的锻炼呢?

佛经里不是有一位“罔明菩萨”吗?罔明就是无明,无明是想象、意识、妄念的来处,也正是意念天马的故乡,连无明都成就了大菩萨,我们如何敢轻视无明呢?无明从何处来?《中阿含经》说:“人以爱为食,爱以无明为食,无明以五盖为食,乃至不信以闻恶法为食,譬如大海以大河为食,大河以小河为食,乃至溪涧平泽以雨为食。”也就是由于听到恶法而不能信正法,不能信正法就生出贪、嗔、痴、慢、疑五种盖障,因为五盖而生出无明,由于无明才生爱欲,有了爱欲才有了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无明就不会投生为人了,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无明。

《止观辅行》里说:“为迷冰者,指水为冰。为迷水者,指冰为水。如迷法性即指无明。如迷无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即法性之无明。”这是多么晶莹剔透的见解,法性与无明本来就是一体,就像冰与水一样,无明的冰就是法性的水呀!无明一转,就是般若;烦恼一转,即成智慧;迷执一回身,就是觉悟了。这正是六祖慧能说的:“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

修行人对待自我的无明,并不是斩断无明,而是在无明的冰火中,冶炼出般若慧水;同样地,修行人在对待山川草木时,是不轻贱一片地、一根草、一朵花、一棵树,那是因为大地无不是法界,法界中无不是我们自性的流露,而且即使是小草上的一滴露水,无不是饱孕着般若的,只看我们有没有明净的心地去观照罢了。曾经有人问牛头慧忠禅师说:“哪个是佛心?”他说:“墙壁瓦砾是。”又有人问他说:“你说无情也有佛性,那么有情又怎么说?”他说:“无情尚尔,况有情耶?”

在禅宗里,类似这样的说法很多,有一个有名的公案,可以使我们更清楚这种说法的题旨。

一阐提人,肯有佛性

晋朝的大禅师竺道生,他曾向当时最伟大的译师鸠摩罗什修学佛法,他常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当时《大涅槃经》尚未流传于中土,大家听到了这种说法都非常惊惧,认为非佛所说,是背离了佛道的。

因为,“一阐提人”依照《楞伽经》的说法是:“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意思是阐提分为两种,一种是断善阐提,就是起大邪见而断一切善根的人。二种是大悲阐提,是指有大悲心的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才成佛,由于众生没有度尽的时候,自己也就成佛无期。理论上,充满邪见的人、毫无善根的人,成佛当然无望;而那些要度尽众生才成佛的菩萨,由于他们自许的诺言,成佛也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可是竺道生竟敢说他们都能成佛,很自然引起了众人的疑虑,甚至都摈弃他的说法,但他仍坚持这个看法,还发下誓言:“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时据师子座。”(如果我说的话有违反经义,现在就让我得重病,如果我说的法不违背实相,但愿我死时是坐在师子座上说法,安然而逝。)说完,他拂袖而去。

竺道生后来进入平江虎丘山,搬了一堆石头竖起来做听众,他就为那些石头讲经,讲到“阐提悉有佛性”的时候,他问那些石头说:“如我所说,契佛心否?”听讲的石头全部点头。这个景象被路过的人看见了,传说“道生说法,顽石点头”,大家又认为他有道,十天之内来跟随他的学徒有数百人,后来他到庐山去,徒众更多。

不久之后,昙无谶在北凉译出了《大涅槃经》的后品,传到南京,里面果然说到“阐提悉有佛性”,和竺道生最早的说法相同,才证明这是佛陀曾说的话。

竺道生拿到《大涅槃经》时非常高兴,立即升座说法,当整部经快说完的时候,他手上拂尘的毛纷然坠下,端坐正容而圆寂了,死时颜貌不变,好像进入定境一般。

P10-13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