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这本《江西古窑》采用志书编纂和年鉴编辑相结合手法,以条目体形式不遗余力记载过去已知的、现代发现的古窑、古瓷、古陶和古砖,共收集184座古窑,重点记述古窑的年代、地址、主产及相关人员、当时的影响和历史意义。本书突出了江西七大名窑作为记述重点,尤其特别介绍“江南重镇”——瓷都景德镇,彰显了中国瓷都景德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 书名 | 江西古窑/江西方志文化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这本《江西古窑》采用志书编纂和年鉴编辑相结合手法,以条目体形式不遗余力记载过去已知的、现代发现的古窑、古瓷、古陶和古砖,共收集184座古窑,重点记述古窑的年代、地址、主产及相关人员、当时的影响和历史意义。本书突出了江西七大名窑作为记述重点,尤其特别介绍“江南重镇”——瓷都景德镇,彰显了中国瓷都景德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内容推荐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这本《江西古窑》是“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分册之一,力求对江西历史上的古窑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记述,尽可能搜集现存及有文献可考的古窑,集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古窑不论规模大小,一并收录,共收集180多座古窑,20多万字,200多幅图片。以江西七大名窑作为记述重点,着重记述古窑的年代、地址、主产及相关人员、当时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目录 概述 景德镇市 珠山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湖田古瓷窑址 三宝古瓷窑址 杨梅亭古瓷窑址 观音阁古瓷窑址 落马桥古瓷窑址 黄泥头古瓷窑址 刘家弄民窑遗址 银坑坞古瓷窑址 赛宝坦古瓷窑址 董家坞古瓷窑址 天后宫瓷窑 外小里古瓷窑遗址 观音岭古瓷窑址 昌江区 丽阳古瓷窑址 官庄古瓷窑址 西河口古瓷窑址 浮梁县 兰田古瓷窑址 白虎湾古瓷窑址 进坑古瓷窑址 湘湖街古瓷窑址 塘下古瓷窑址 盈田古瓷窑址 南泊古瓷窑址 内瑶古瓷窑址 绕南古瓷窑址 瑶里古瓷窑址 长明古瓷窑址 天宝龙窑 王港洞窑遗址 柳家湾古瓷窑址 南市街古瓷窑址 灵珠古瓷窑址 寺前村古瓷窑址 大屋下古瓷窑址 朱溪古瓷窑址 宁村古瓷窑址 富坑古瓷窑址 凉伞树下古瓷窑址 月山下古瓷窑址 西溪古瓷窑址 丰旺古瓷窑址 乐平市 南窑古瓷窑址 华家青花瓷窑址 张家桥古瓷窑址 丰源古瓷窑址 闵口古瓷窑址 涌山窑群 窑上青花窑址 古窑简介 畅府滩古瓷窑址 吊脚楼古瓷窑址 焦坑坞水库古瓷窑址 坎上匣厂古瓷窑址 黄老大古瓷窑址 洪家坳古瓷窑址 洪家古瓷窑址 灵安古瓷窑址 汪家村古瓷窑址 南门坞古瓷窑址 白庙下古瓷窑址 南昌市 南昌县 蚕石窑遗址 胡陶城砖窑遗址 九江市 修水县 山背古窑址 瑞昌市 铜岭青铜冶炼古窑遗址 九江县 城子镇窑遗址 古窑简介 古市陶窑 石门瓷窑 黄港沙窝里窑 泉源窑 雅雀坡窑址 周官嘴窑址 共青古窑 蔡家垅瓷窑遗址 萍乡市 芦溪县 南坑古窑址 上栗县 赤山院背大宝山陶窑址 赤山幕冲陶窑址 新余市 分宜县 芦塘砖窑遗址 渝水区 赵家山窑炉 鹰潭市 贵溪市 天禄镇艾门古窑址 月湖区 角山商代窑址 礼村古窑址 古窑简介 滨江仰潭毛家古窑址 库里塘窑址 蔡坊元代窑址 窑铺岗窑址 东岸孔家窑址 东川窑址 赣州市 章贡区 七里镇窑 大余县 三口窑(壶头窑) 于都县 梅江河窑——上窑古窑址 安远县 里田瓷窑遗址 半天塘瓷窑遗址 寻乌县 上甲古窑址 古窑简介 湖江窑 上碗棚窑 碗窑街窑 象莲窑遗址 黄泥坳窑址 渡田坑窑址 上洞明窑址 上洞银矿遗址 东山坝窑址 山堂古窑址 梅江河窑——东坑古窑址 梅江河窑——窑塘古窑址 银坑炼银古窑址 青龙窑址 径桥窑址 林岗坝古窑址 民范古窑 小营窑址 丰山窑 宜春市 袁州区 袁州明城墙砖官窑 樟树市 吴城商代遗址陶窑遗迹 营盘里遗址古窑遗迹 丰城市 洪州窑 古窑简介 上窑陶遗址 渥江古窑 栖梧山隋唐窑址 踱口城遗址古窑遗迹 丫髻山古窑址 九仙古窑 渣村古窑 杨园窑址 程子源窑址 商周陶窑 上饶市 玉山县 玉山渎口窑址 横峰县 北宋横峰龙泉窑址 明代横峰窑遗址 铅山县 破岭基元代瓷窑址 盏窑里宋代瓷窑遗址 余干县 黄金埠窑址 古窑简介 高阳古瓷窑遗址 荒山古窑遗址 高庄古瓷窑遗址 九都山窑 塘泥垄窑 莲塘窑 塘顶柳都桥古窑遗址 下坊古窑遗址 港口窑 湖西窑 马坑窑 钱家窑 瓦口瓷窑遗址 南墩陶窑旧址 程家古窑址 锣鼓亭古窑址 清华窑址 黄土源窑址 鱼场窑址 窑山五代瓷窑址 苋鸡蓬南朝瓷窑址 华家村明清瓷窑址 厂门前古窑址 鹧鸪岭窑址 曹家庄砖窑址 长山岛唐窑址 瓦屑坝遗址 吉安市 青原区 临江古窑遗址 彭家窑遗址 吉安县 吉州窑 古窑简介 塔下窑 吴家窑 山口窑 刘家窑 芳洲窑 窑头陶窑址 抚州市 临川区 白浒窑 南城县 云市窑 荷塘窑 南丰县 白舍窑 金溪县 小陂窑 里窑 广昌县 中寺窑 古窑简介 张家窑 汤周窑、下磨盘山窑 毛家窑 妙法碗窑 中塘窑 拳头山窑 鹿岗窑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窑弄里位于景德镇珠山区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因巷内曾有座大型瓷窑而得名。窑弄里弄子很短,一眼便能看到尽头,是条断头弄,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死胡同,中间既没有弯折,也不带间隔,通透、直接。弄里14号原来是一座老的窑口,叫作天后窑,才有了窑弄里的名称。巷口南侧有福建会馆,建筑形式与其他会馆不同,为庙宇风格,这蕴含了福建商帮海上贸易,祈求妈祖护佑平安的用意,故也称天后宫。只不过天后宫已不复存在(前段改建周路口派出所,现已搬离),天后窑也只剩残墙遗址,但窑弄里的名字却一直延续着。 天后宫初创于清康熙问,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原建筑中轴线纵深达66米,包括牌楼、戏台、场院、议事中堂、天后神殿、左右配殿、三尊神殿、两厢酒楼及客房等。天后宫其实就是福建会馆的别名,地处内陆的景德镇建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说明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候,得益于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商贸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景德镇陶瓷远销外洋、风行九域的重要途径。而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福建人对于景德镇陶瓷而言确有莫大功劳,在景德镇开建一座气势恢宏的福建会馆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以设想,以外贸外销瓷为主的天后宫窑烧制的景德镇陶瓷,风格画面必定有独树一帜的地方,可惜,现在也难以找寻了。 天后宫窑其瓷器烧造史可上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筑主体构架属明代民窑建筑。现存天后宫窑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为景德镇清代广泛使用的镇窑结构。1980年,景德镇老城区窑弄里迁建于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按照天后宫窑原型重新组合,是世界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的大型蛋形柴窑。2000年7月,该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天后宫窑已经被文化部列入推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天后宫窑为景德镇典型的镇窑结构。窑房是穿过式木构架建筑,窑炉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约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柴楼主要用来储备松柴。窑炉炉顶呈拱形,采用窑砖作无模砌筑的蛋壳结构,与中国全砖结构的无梁殿收顶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它的烧成室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窑炉长18米,最大宽度约5米,体积近300立方米。窑炉门高2.4米,拱形,外沿呈八字状。高达21米的烟囱用单砖砌成。这种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且不含有害物体,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等的釉面成色效果良好。按照窑位各部位火焰流动及其温度分布情况,其可以分别装烧高、中、低温度的瓷坯。在窑炉烟道部位,利用余热的低温,可烧造窑砖。 窑房为木质构架,主柱及架梁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磨的松、槠等普通杂木,极为经济。梁柱构件的制作,对躯干的自然弯曲不做任何修整,只是砍去枝丫,刮去树皮,再凿制榫卯装配。窑房二层放窑柴,按一窑次七百担松质板柴燃料计算,常年能贮存三至四窑次的燃料,平均每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中部屋顶局部升高约1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在窑炉附近或楼层,设置了洗浴间、账房、休息问,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 在窑的附近,保存着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延续使用数百年的瓷器成型作坊建筑。这些明式作坊遗存,直观地展现了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的全貌。瓷器成型作坊为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屋向内院敞开。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问为主,配以廒间和坯屋。正间一般面南,为制坯、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十至十二开间,每一开问,面阔2-3米不等,进深5-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问或住房(楼层)以外,各开问不做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描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景德镇制瓷生产工序从坯坊正问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部分证实。坯屋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腐泥料。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是淘洗瓷土的场所。晒架塘上部置活动木架,俗称“晒架”,可搁置坯板晒坯。 明式作坊的构架,为穿过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问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较场院下凹0.5米,檐下走廊较场院则高出03米,既可挡住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还可以在高台式走廊上将瓷坯轻而易举地放在梁架上干燥。其厂房设计简易、周密、巧妙、实用,是明代成型作坊的代表建筑。 镇窑的砌窑和烧造技艺向来被视为绝活。“挛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俗语,指砌窑和补窑,这是一门传统窑炉营造的技艺。数百年来,这门技艺为都昌余姓人专营,历来传男不传女。随着时代的变迁,窑炉结构和燃料的改变,传统柴窑数量急剧减少,掌握挛窑技艺的传人多已相继故去。如今,挛窑技艺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后宫窑修复采用特制的挛窑泥和窑砖,挛窑泥必须取自田泥,即水田表层下面的泥土。制窑砖的原料为黏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黏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制成砖。 P39-40 序言 江西古称“豫章”“江右”,因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因境内最大河流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文化底蕴深厚,四五万年前就有先民筚路蓝缕,在混沌草莽中开创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商周时期创造了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青铜文明。两汉以后,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四方”,哺育出南州高士,高洁独标世表;陈重雷义,义薄云天;“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成一代伟大诗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彰显盛唐气象。两宋之后,江西古代文化更如日月之行,世所瞩目,在文学、哲学、史学、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名家辈出,或开宗立派,或存亡续绝,或继往开来。诗文在此革新立派,理学在此肇始兴盛,佛教以禅宗的流行和《禅门规式》的颁布在此形成中国特色;史学名著迭出,大家涌现;千年窑火,煅烧出晶莹剔透的千古瓷都;书声琅琅、书院芳华熏染了文章节义之邦。豫章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浔阳文化、袁州文化等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近代以来,南昌起义的枪声,井冈山上的炮响,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英姿,锻造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形成了红土地上崭新的红色文化。这些,共同构成群星璀璨、耀眼夺目的江西文化。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物质形态文化难免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湮灭,而代代编修,被誉为“一方之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便成为传承地方文化、载史问道、以启未来的最好载体。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资源。江西是方志大省,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书达1190种,位居全国第二位,保存至今的仍有520余种,居全国第四位。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至今编纂出版两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共302部,综合年鉴201部,取得了巨大成就。卷帙浩繁的志书刻录着江西文化基因和历史密码,它本身既是方志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江西地方文化的根脉和基础。利用地方志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实现资政育人,古有韩愈索志、朱熹下轿问志的佳话,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同样有重视和利用地方志的优良传统。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一到成都,立即调阅《四川通志》《华阳国志》《灌县志》等志书,并选辑其中一部分内容印发给其他领导,提倡利用地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并倡议各地编修地方志。习近平总书记身边也总是不离地方志。1985年6月,即将任职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借阅了道光版《厦门志》和《厦门地方史讲稿》。1989年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曾指出:“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看地方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古代希腊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同样,要了解江西文化,也必须了解江西的地方志。通过地方志,迅速了解一地之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鉴古知今,获得未来发展的灵感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官员、伟人的一项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存史、资政、育人,发挥地方志在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省中的基础性作用,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利用地方志资源,动员全省地方志系统力量,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江两方志文化丛书”。全书共10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用通俗、准确的语言介绍了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方面的地域特色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方志文献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面展示了江西的文化成就和人文精神。山有名。水有灵;桥有史,渡有址;村有姓,镇有景;楼塔有风骨,寺观有清幽;书院有典籍,名人有故事;古窑生火,传承至今;进士及第,江西文盛。丰富的地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彰显了江西千年风华,体现了文化江两的磅礴气度。本套书是一部挖掘、保存、利用江西地方志资源的精品丛书,是了解江西历史、省情、国情的重要窗口,也是地方志工作者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的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刘延东广泛开展“读志用志传志”的要求,贯穿到一点,就是要发挥地方志的作用。与地方志书体量巨大、携带不便、难以寻找相比,“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发出来的,集中江西省方方面面特色文化,方便携带、方便阅读的一种崭新载体,是江西地方志工作者在志书编纂和年鉴编纂之外的成功创新之举。它让古老的官修志书搭载新鲜的传播形式,走近大众生活,成为干部、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用得上的口袋书,是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江西历史和地域文化所做的一件大好事。它是江西地域特色文化的扛鼎之作,是见证当代江西地方志工作的精品。 我们相信,“江西方志文化丛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认识江西、喜爱江西,积极参与江西事业发展。希望这套文化丛书为增进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江西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发挥应有的作用。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2月 后记 “江西方志文化丛书”是由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的一套精品文化丛书,从2014年开始由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志机构合力打造。 《江西古窑》是“江西方志文化丛书”的分册之一。《江西古窑》自2014年启动编纂工作以来,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志工作者倾注了全力,历经稿件撰写、编辑、初审、复审、终审各个环节,最终完成此书。 在编纂《江西古窑》的过程中,执行主编闵波一、执行副主编邓玉兰、编辑孟秀三人根据古窑的侧重点,进行了大致分工,其中:闵波负责景德镇市的来稿编辑;邓玉兰负责几江、新余、赣州、吉安、抚州5个设区市的来稿编辑;孟秀负责南昌、萍乡、鹰潭、宜春、上饶5个设区市的来稿编辑。 《江西古窑》在编纂过程中,得到来自全省地方志系统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如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俞定珍,多次召开陶瓷专家座谈会,研讨《江西古窑》景德镇古窑的编辑资料;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副主任李景春,几乎跑遍了全市县区山山水水,仅一个人就编写了6万多字、40多个古窑的重点介绍条目,并进行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抚州市地方志办领导班子对每一座古窑进行认真核实,体现地方志工作者对历史的极端负责。还有赣州市地方志办副主任徐井生、上饶市地方志办主任李玉娜等,以高度的责任感,亲力亲为,审定每篇、每段,甚至仔细到每一字和每一个标点符号。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纂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