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至圣先师孔子(精)/史记人物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陈曦编著的《至圣先师孔子(精)》以《史记·孔子世家》文本解读为主线,集合诸家注疏,对内中的字词异同、史地名词、人物生平等多项问题予以考据论证。

内容推荐

张大可、陈曦编著的《至圣先师孔子(精)》以《史记·孔子世家》文本解读为主线,集合诸家注疏,对内中的字词异同、史地名词、人物生平等多项问题予以考据论证。在细致的解读中,展现了孔子作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历史学家、音乐家的伟大一生,深入揭示了孔子坚韧不拔,带领学生勇于实践考察,推行政治主张的情怀。

目录

史记疏证孔子世家

史记疏证仲尼弟子列传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世家》讲析

孔子神韵的独特演绎

——《史记·孔子世家》探微

《史记·孔子世家》再探微

试读章节

【题解】

张大可曰: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家和思想家。司马迁认为孔子对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品格和思想,传世久远,为后儒所宗,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所以特立世家以示推尊。由于《孔子世家》纂录了孔子大量的语录,所以本篇既是孑L子的传记,同时又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评说】

韩兆琦日:《孔子世家》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他的思想学说,对其坎坷周游、困顿不遇的一生,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这篇作品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司马迁对孔子顽强刻苦、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学问,以及他为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他所取得的丰富成果,表现了极大的敬仰和赞佩之情。孔子在齐国学乐,在卫国跟师襄子学琴,都废寝忘食,锲而不舍;他晚年学《易》竟学得“韦编三绝”。他走到哪里便学到哪里,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也正因此,他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知的程度,甚至其他国家遇到了稀奇古怪的问题都得前来向他求教。他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他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并相信通过这部书一定可以扬名于后世。正是由于孔子有这一系列的业绩,司马迁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足以称为“周公第二,,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并以他为楷模,立志做“孔子第二”。

其二,孔子广招门徒,循循善诱,是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的师表。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以“文、行、忠、信”四者教育学生;他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等超前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司马迁对此由衷地敬服。

其三,孔子有他宏伟的政治理想,并有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行的政治才干。他任中都宰一年,就能使得“四方皆则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他既有文备,又有武备,他有理有力,针锋相对地坚持立场,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其精神气概活像战国时代的蔺相如。他杀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治理鲁国三个月后,“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由于孔子的这种作为,竟使得偌大一个齐国也为之惶恐不安,说什么“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司马迁对于孔子的这种政治作用显然是大大地夸张了,我们只能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完全相信。  其四,司马迁对孔子的坎坷遭遇、悲惨结局,表现了无比的悲愤和同情。当孔子正在鲁国大有作为的时候,齐国施行反间计,挑动鲁国的君臣把孔子排挤走了;当孔子在卫国刚刚要被卫灵公任用时,有人“谮”孔子于卫灵公,“卫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人”,硬是把孔子吓跑了;齐景公想任用孔子,被宰相晏婴所阻拦;楚昭王想封孔子,被令尹子西所破坏。孔子一生被人逼得四处奔走不暇,其悲惨遭遇完全像是战国时代的悲剧英雄吴起。至于孔子在路上所蒙受的种种折磨与侮辱,就更加令人伤心了。他在匡邑,无辜地被匡人当作大坏蛋阳虎,围困了五天;他在宋国的一棵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魅竟拔了他的树,并要杀死他;他在郑国,奔走流离,从人失散,被当地人看作“丧家狗”;最惨的是被包围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师徒们饥火烧肠,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他七十三岁时,大病缠身,颜回、子路都已死去,他无限悲哀地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满含着最沉痛的心情所刻意描写的悲剧人物之一。司马迁在描写孔子的同时,毫无疑问地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写了进去。

其五,司马迁对孔子的那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和他那种不改变信念、不降低目标、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殉道精神,都是极其敬佩,并将其视为楷模的。孔子的名言是“君子固穷”,换成孟子的话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当孔子四处碰壁,后来竟然绝粮于陈蔡,几乎饿死的时候,他“讲诵弦歌不衰”。颜回准确地描述他这时的心理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痛?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司马迁一生中正是从孔子的这种殉道精神,这种处逆境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在写作《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的时候,都一直对此念念不忘。

其六,司马迁对孔子的学说是欣赏的,对孔子的人格是非常钦敬的,这在作品最后“太史公日”的那种悠游唱叹中表现得更为充分。他说他像“仰高山,慕景行”一样地向往孔子;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唯有孔子以一个“布衣”之身,竞“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甚至他破天荒地第一个称孔子为“至圣”,这是使后代的儒家弟子们欣喜若狂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第一,司马迁的崇敬孔子与汉武帝及其御用儒生们的“尊孔”,绝不是一回事。司马迁是把孔子作为先秦的一个杰出思想家,一个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来敬仰的,其中绝没有什么“宗教迷信”的色彩。第二,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中显然有许多东西是来自孔子,来自先秦儒家的,但这也必须和被汉武帝所尊的那种“儒学”区分开来。汉代被尊起来的乃是一种叛变了孔子思想,叛变了孔子人格的最无耻、最能为统治者服务的御用“儒学”,是用先秦儒学词语所装点起来的商鞅、李斯与韩非。司马迁与以董仲舒、公孙弘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格格不入,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一读《儒林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就可以明白。第三,司马迁的思想大部来自孔子,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东西,就以这篇《孔子世家》而论,诸如其中所写的孔子见老子一节,晏婴论孔子的学问特点一节,就绝对不是汉代儒家的说法,而是反映了司马迁的广泛采集、兼收并蓄。P3-5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孔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孑L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找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未计七十子),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将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日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至圣先师孔子》,解读了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和他的七十子高足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两篇内容。“世家”与“列传”是两个类型,在《史记》中,《孔子世家》卷四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卷六十七,相隔二十篇的距离,而内容却是姊妹篇,合成一本书,就是师生的合传。《孔子世家》不仅是孔子个人比较完整的传记,而且还是儒家学说思想汇编,是《史记》中的一篇大传。作者通过对孔子生平事迹的具体记载,生动传神地反映出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范,是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仲尼弟子列传》主旨是讲儒学承传,以及教育的巨大功能,孔子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全传记载孔子弟子七十七人。举其成数,称七十人,又称七十子。解读、评介这两篇传记,有利于了解先秦儒家学派的产生、发展,以及创始人孔子的活动、七十子的承传,对于提高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孔子对文化教育有着重大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传世久远,为后儒所宗,所以把孔子的传记列人世家,以示推崇。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出了孔子一生的活动经历,尤其记述了孔子在历史文献方面的贡献,以及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最后落脚到著《春秋》以当一王之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司马迁在“太史公日”中回顾自己曾到孔子故里考察,他为那里的士民按时演礼的纯厚风俗所感动,他记录下自己的感动和体会,引《诗》赞颂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瞻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行。司马迁表达了古代人民崇敬孔子一往情深的思想感情,所以能够融汇孔子一生的活动、人格、思想、言论构成一篇恢宏大传。我们读《孔子世家》也应当学习司马迁,要一往情深,带着崇敬仰望的心情,那样你就能登堂入室。希望本书引领你登堂入室,带给你感悟知识与智慧的愉悦。

本书由张大可、陈曦合作编著。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负责本书策划、定稿,以及《仲尼弟子列传》疏证撰写。陈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秘书长。负责本书《孔子世家》疏证长编,以及评述孔子的两篇论文撰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