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沐风于野/中国童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他在羊群中转了一圈,数过之后,松了口气——羊的数量没有少。他又穿过羊群,在羊呼出的热气腾腾的雾气中,他大略地打量了一下所有的羊。羊的身上没有被咬伤撕裂的伤口,看来,昨天晚上,牧羊犬整夜的咆哮与撕咬还是起到了作用,饥饿的狼群没有侵入羊群里。

羊群边的雪地上,被践踏得一片狼藉,有些地方像被犁过一样,露出雪层下稀薄的草地。周围的雪地上满是爪印,有些是牧羊犬的,更多的应该是狼的。那日苏注意到今年冬天狼的爪印特别大,显然,这些狼似乎不是狼谷里的本地品种,应该是从蒙古国那边翻越边境过来的。

随后,那日苏从羊群的另一侧绕过,从巴努盖的身边走过,顺便扫了它一眼。突然,他感觉巴努盖的脸上少了点什么。

他再仔细看,发现巴努盖的左眼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幽深的空洞,从这个伤口里倒是没有多少血流出来。

他伏下身,捧住巴努盖的头,仔细地查看了一下伤口。

它的整颗眼球都被掏掉了,非常彻底,甚至连视神经也被扯断了,没有什么残留。

这样挺好,伤口更容易愈合。

巴努盖的腿上还有几处轻伤,对于它来说,那算不了什么了。

它见得太多了,它的身上都是与狼争斗时受伤又愈合后留下的伤疤,头脸和身上这些纵横交错的伤疤上面都生了灰色的毛,使它看起来更显凶悍。

他轻轻地按了按巴努盖眼眶周围已经冻成冰碴的血块,想估计伤口的程度,但巴努盖从宽厚的胸腔中发出浑厚的低吼。那是爆破般吠叫的前奏,随后,它会用自己的利齿在那目苏的身上留下恰到好处的齿痕,以示对侵犯自己的人类的惩罚。除了扎布,这世界上好像没有它不咬的人。

那日苏轻轻咒骂一声,放开它的头。但即使如此,他的动作也尽量小心,不想让它的头受到震动。

他向毡包走过去时,卧在毡包边的两头刚刚一岁的小狗,慢慢地站了起来,它们厚重的皮毛上挂满了白霜。

它们受的伤看起来似乎更重一些,那头被那日苏叫作白雪的纯白色牧羊犬身上的毛几乎都被血浸过,变成粉红色的;黑色牧羊犬丹克…的嘴肿胀得几乎比原来多一倍还大。它本来小时候长得就壮,所以那目苏给它取了丹克这名字,此时这肿大的嘴使它看起来更像一头熊。

两头狗少了往目见到他时的活泼,它们显得异常安静,似乎昨天那个狂乱的夜晚让它们身体里的某些东西永远地消逝了,它们不再是小狗了。

此时,它们的身体上笼罩着拆迁后的房屋般颓败而荒寒的表情。  走近了,那日苏注意到白雪身上只是被小伤口流出的血染红了,伤得并不重,倒是丹克伤得更重一些,腿上有一些贯穿的伤口,尽管先前流出的血已经结冰,但仍然有新的血流出来。

寒冷减缓了血流的速度。

它的鼻子也豁了。

从冬天到现在经历了数次狼群的侵袭,这一次营地里的牧羊犬遭到最沉重的打击。

P7-8

后记

我的童年在草原度过,在那里我曾经饲养过两头乳白色的蒙古牧羊犬。

它们母子两代陪我度过那段日子,也因为它们的陪伴,让我已经渐远的童年记忆愈显温暖,也更富于追缅的色彩。

在我刚刚到外祖母家的时候,家里已经饲养了一头黑色长毛牧羊犬。那狗拥有大得吓人的骨架,曾经在出牧时咬死过企图偷袭羊群的狼,并且毫不费力地把死狼叼回到家里——你可以想象它拥有怎样强悍的颈部肌肉。

它在这个家庭里拥有比我更老的资格。

面对它时,我幼小的自尊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自始至终它都只是把我当作一个需要它保护的可怜巴巴的家伙。它并不需要我,如果接到外祖母的命令看护我,那么它会尽忠职守与我寸步不离。不过,我想在它的概念里,我也就是那么一件家什,从它看我和外祖母目光的区别就可以发现,它只当外祖母是真正的主人,我在它的眼里,连一头羊都不如。每次我要出去,连喊带拽,它仍然一动不动,只当我那声嘶力竭的叫声是吹过它耳边的草原的风。只有当外祖母用蒙语叫上一声它的名字时,它才不情愿地起身,像一个巨大的阴影,跟在我的身后。

那阴影巨大到让我这个人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我需要一头属于自己的狗。这个想法如此地迫切。

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现在想不起来那头长毛牧羊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寿终正寝还是在与狼的厮杀中壮烈牺牲。童年的记忆在那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断档,总之它是消失了,需要有一头新的狗来填补它的位置。

即使现在,我还记得自己去人家讨要小狗的细节——当然这种细节也可能是我为了完美自己的童年回忆而进行了潜意识中杜撰性的修缮。当时,四五岁的我一本正经地向人家提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具有交涉性质的请求,被接受了。

有一个记忆绝对是真实的,那户人家在另一个小镇,我必须跟随舅舅一起穿越草原去那里。那户人家以熟制皮张为生。于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发酵皮张的刺鼻气味一直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当时那户人家在吃晚饭,小狗在厨房一个倾倒在地的大筐里。其他的小狗已经被人要走了,只剩下两只小狗。我独自一人走进厨房,钻进那只大筐里——母狗(一头体形相当大的乳白色蒙古牧羊犬)蹲在门口,冷冷地看着我,没有任何举动,显然它已经被长出牙的小狗纠缠撕扯得痛不欲生,只是希望快些让它们找到自己的主人,从而寻求解脱。

两只小狗在大筐的底部嬉戏,有一只小狗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目光略显惊讶,那双眼睛亮极了,是蓝色的。

我选择了它。  那个一瞬间的选择注定了我的童年将与众不同,两个生命就那样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那是个干爽温暖的草原黄昏,我抱着这只正试着将我的手指想象成乳头认真嘬弄的小生命独自回家。我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整个世界——我想每一个梦想拥有一只小狗的男孩在梦想成真的时刻都会理解那种感觉。

良好的照顾和充足的营养让它迅速地成长起来,那一段时间外祖母总会发现厨房里会莫名其妙地少一块奶干或是丢一块羊肉。我惊讶地发现,它的毛色呈现出一种隔夜牛奶上浮出的奶脂般纯净的乳白,体形比标准的德国牧羊犬要略显粗壮一些。即使那时我还很小,也清楚自己拥有一头品种非常不错的牧羊犬,最重要的是在以黑色和棕红色居多的牧羊犬中,它显得非常特殊。

它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那时我也确实没有想过它应该拥有一个名字,偶尔我会叫它查干(蒙语:白色)。但这个名字我很少叫起,我要找它的时候,只要一个口哨就足够了,它立刻就像风一样冲到我的面前。

它的领悟能力非常强,很快地就可以根据我的手势做出坐、卧和原地弹跳等动作,而且可以在我的大声号令之下轻松越过一米五高的土墙。黄昏,我经常在院门前让它表演这些其实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动作,总能吸引很多的孩子,有时也有大人。也有一些不服气的孩子会带着自己的牧羊犬试着做一些动作,但它们无法与它相比。毕竟,它们长久以来只是作为牧羊犬而存在,在它们尚可以接受条件反射的年龄时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那是我和它最风光的日子。

……

它们母子两代的乳白色牧羊犬的毛色和体形十分相像,唯一的不同的只是母代的左耳上有一处一直无法痊愈的溃疡,但并不有碍观瞻,只是耳背的毛色略显暗淡而已。在它们生活里狼只出现了一次,那是子代的牧羊犬与另两头牧羊犬合力杀死过一头狼,它们都没有独自咬狼的经历。我的童年是狼群像游牧文化一样正在草原上悲哀消失的时代,所以我无法把它们与那头黑色牧羊犬相比。

但它们对于我来说是最珍贵的,与它们一起相处的那段时间,是我草原生活中最闪亮的日子。

很遗憾,我没有留下它们的照片。

我的很多朋友发现我有一个习惯,与朋友并肩行走时,我总是喜欢走在右侧。这确实有我右耳听力不好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他们不会知道,那是我童年时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们与我出行时,总是走在我的左侧,我试着纠正它们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成功。这是童年时留给我的烙印般的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吧。

在我出版每一本书时,按出版社的要求在扉页上都会有一个人作者简介,在我的个人简介中,我总会写下“与两头乳白色草原牧羊犬桕伴,在草原与乡村的接合部度过童年时代。”它们在我的生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后来,我也多次重返草原,也在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牧羊犬,但再也没有看见过那种乳白色的牧羊犬。直到2006年左右,我才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一个非常偏远的牧场看到一家饲养的几头白色的蒙古牧羊犬,但这几头牧羊犬显然没有我饲养过的那两头牧羊犬高大,毛量也不足,头颅偏小。

我想,也许我曾经饲养过的两头乳白色的牧羊犬,是蒙古草牧羊犬中一个更为特殊的品种。

那样毛色的蒙古牧羊犬,在草原上再也没有了。

在阅读丹麦人享宁·哈土纶所著的《蒙古的人和神》这本记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草原蒙古部落土尔扈特部的探险著作中,提到著名的黑喇嘛丹宾。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土匪和侠盗,曾经多次在到中国西部进行探险和研究的探险家和学者的著作中出现,并总是享有被辟出专门章节记载的殊荣。享宁·哈士纶在谈到他的去向时,也是本书最打动我的一段。

那个段落的终结更像整个西部戈壁与草原的传奇,时间流逝,烟尘散去。

“只是在游牧民们的营火周围,才悄悄传说着那个好斗的喇嘛如箭羽般的黑马,在城堡总溃逃前已经从马厩里失踪了,还传说他漂亮的雕花银鞍并不在巴勒丹道尔吉带回库伦的战利品中。还传说在这个好斗喇嘛的住房前,常常用结实的银链拴住的凶猛的看门狗,依然潜藏在城堡附近,等待它主人的归来。”

我的牧羊犬当年就一直在等待着我的归来,但它们没有等到我。

后来,我成为一个写作者,我写了很多小说《黑焰》《鬼狗》《黑狗哈拉诺亥》《叼狼》,都是为了纪念它们。

目录

第一章 那日苏——狼谷

 冬——每一片雪花

 春——青草长高的时候

 夏——莫日格勒夏营地

 秋——风过金草地

 冬——静静的山谷

 春——羔羊

 夏——夜

 秋——云影

第二章 我和那日苏——阿木古郎

 火龙 年初秋

 火蛇 年暮春

 土马 年深秋

 土羊 年隆冬

 铁猴 年初春

 铁鸡 年仲夏

 水狗 年初秋

第三章 那日苏——重回狼谷

 巴努盖

 索尧

 泽日

 乔那

 那日苏

 老客

 阿木古郎

 索拉格

 还是索拉格

 古勒格

后记:乳白色的牧羊犬

附录

序言

世界尽头的狼谷

很多年前,我看过画家艾轩的一幅油画《从狼谷那边来的孩子》。那时我还小,但我想,将来要写一个关于狼谷的故事。

后来,我长大了,成为一个写作者,完成了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蒙古族游牧少年和我的故事。我写下它,纪念童年的草原,那些音信全无的伙伴,还有与故去的老人一起消逝的伟大的传统和古老的生活方式。

我在其中触及一些游牧民族的禁忌。

真正的草原游牧人从来不会直接称呼狼的蒙语称谓“乔那”,而是隐讳地将其称为“何日因诺亥(野狗)”或“腾格里诺亥(天狗)”。不谈及,这是游牧人千百年来对狼害的一种心理暗示式的回避吧。确实,在某种杀戮本性的驱使下,狼潜进羊群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放倒数量惊人的羊。游牧人是与牲畜共命运的,牲畜是游牧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狼害对一个游牧营地的危害有时是毁灭性的,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几乎关乎一个部落的生死。不过,这也仅仅是草原牧民日常坚忍而严酷生活一个现实的侧面吧。

还记得年幼时我无意中在饭桌上提到狼,奶奶在责怪我之后,总会将一只碗倒捆,然后用筷子在上面轻轻地敲打一下,似乎通过这个简洁的仪式就能消除狼害的诅咒。那是游牧人内心深处对狼的拒绝与恐惧。

从此,我牢记游牧人的禁忌,狼是隐讳的,不能随便说出口的。

我还记得那两头被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小狼。

它们的眼睛还是灰蓝色的,像极了黎明时天际的微光。尽管看起来与满月的狗崽无异,但它们的表现从来不像温顺的狗崽。直到它们最终离开,也没有学会从我的手中获得食物。每次将食物递给它们,我都不得不随时准备承受可能被咬伤的恐惧。它们永远惊恐、瑟缩,不愿与人对视,急于找到一个可以藏匿的洞穴。最后,我还是失去了它们,我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去向。现在,我更愿意相信它们在幼年时就因为无法适应人类的世界而夭折,否则,它们存活下来,一生也只能在兽栏里无尽地游走,它们的爪子再没有机会踏上青翠的草地。那时,我一直感觉它们的目光中除了惊恐之外还有一些我不懂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那应该就是荒野,即使现在对于我也是一个浩瀚而未知的世界。

狼谷,在我遥远的故乡。

那时我多小啊,骑着马和牧人穿越那片谷地寻找走失的牲畜。在草地上,我看到在夜里被狼捕杀的马驹,它的下半截身体只剩下白骨,而头胸前腿却完好无损地保留着。

我无法形容那时自己的惊悚。我发挥自己极致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那马驹在被一点点地吃掉时,是不是还活着。

那时,那片谷地,对于我,就是荒野。

我还记得那个来自草地深处的英俊少年:他身上如岩石般质地的皮袍,胯下桀骜不驯的豹子斑色的蒙古马,他的古老游牧人马鞍,还有跟随着他的剽悍壮硕的牧羊犬。

那一切恍若梦境,让我呼吸困难。

那段生活只属于童年。后来,我离开草原,回城市上学。

在城市的日子里,一直在怀念草原。我在这种怀念中慢慢地成长。我怀念草原的味道。那里面包含太多的成分,羊的膻味,马身上的汗昧,熟制皮子的味道,煮羊肉的香味,当然还有炊烟的气息。所有这些气味中的任何一种,都能够让我蓦然间仿佛重回童年的草原。

长久以来,我不断地返回草原,并通过完善回忆使回忆本身愈臻完美。不过,那个时代遗留给我的东西几乎所剩无几,现在,只剩下我胸前佩戴多年的、用银子镶嵌的、已经发黄如琥珀般的狼牙。

现在,我在呼伦贝尔草原建起自己的营地,在营地里饲养巨大的猛犬,繁殖蒙古牧羊犬的幼犬,将这些幼犬无偿赠送给草原上的牧民。我饲养高大的蒙古马,使用传统的蒙古巴尔虎式马鞍。

我终于回到童年的草原。

我曾经有过那样的童年,看到巨大的乌云在天际线集结,看到黄羊过草场,看到深秋季节天空落下的第一片雪花。

现在,我只要看看天色,嗅一下空气,就可以预测会不会有雪,这是童年记忆的延伸。

这一切,其实,都是对童年草原的纪念。

狼谷,在草原深处,世界尽头。

2016年3月6目,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吉祥草原我的蒙古牧羊犬营地。连续三日暴风雪,雪阻断道路,我已经无法出营地。食物和燃料充足,现在锅里煮着肉,三头蒙古细犬的幼犬(黑色的乌,黄色的西拉,灰色的丹利正在炉火前啃骨头),还有我的猫麻团正在我的怀里安睡。

内容推荐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的《沐风于野》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黑鹤以第一视角,述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与蒙古族游牧少年那日苏的故事。孩童时期的那日苏跟随爷爷扎布在营地放牧的日子;“我”与那日苏在草原与乡村的结合部相遇、相交的时光;少年那日苏重返营地、回归古老的游牧生活中……深沉而蕴含力量的文笔彰显对生命的尊重,对草原的敬畏。作者借此纪念童年的草原,那些音信全无的伙伴,还有与故去的老人一起消逝的伟大的传统和古老的生活方式

编辑推荐

狼谷,在草原的深处,在世界尽头。

游牧,正在消逝的文明。

纪念童年的草原,

纪念那些音信全无的伙伴,

还有与故去的老人一起消逝的伟大的传统和古老的生活方式。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的《沐风于野》是基于真实童年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及散文作品。是一本对中国几代人童年的全景式描绘、隽永优美、充满中国情味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精神故乡的回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