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慈悲
这是一个忙碌的世界,纷繁的事务占满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即使有一点点被称之为“碎片化”的时间,也会被便捷的资讯、音频产品所占据,甚至稍微空闲下来都会让一些人感觉有些“浪费”。我在想:这样“过度充实”的生活,真的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我们想逃避而不愿意面对自己?
最近几年,很多人开始热衷禅修、辟谷,也许人们开始想与自己对话,想给自己一段安静的时间,想理解“空”,从而让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浮躁的世事,乐见各种现象的出现。但是我更知道,如果真正想与自己对话,是随时随处可达成的,是对自己与外在世界的一个最根本的“理解”:理解外界,理解变化,理解自己。
因为工作的缘故,有很多机会与企业界的朋友在一起,有更多的机会与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学生在一起。开心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朋友对于变化与机会的理解极为敏锐,而且有着极强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每每看到他们取得的成就以及创造的价值,我内心都充满喜悦,知道他们可以与环境相处得很好,可以因变化而获得新的发展。正是这份“理解”的能力,巨变的环境成为获得新机会的浩大源泉。
观察与见证这一切的发生,可以感知到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介入,这正是“理解”的本意,理解意味着“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互即互入的本性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所以,因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多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甚至,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价值,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他们似乎天生就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同样的观察,也让我有了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全新世界下的浮躁、不确定与惶恐。颠覆、迭代无法形成沉淀与内化,人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技术,相反却无法理解“自己”。
在一个打破边界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打破“心界”?在一个重新定义一切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在一个与变化共处的时代,如何与“自己”共处?——这三个问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期待找到答案,而获得答案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自己”。
但是,问题是我们真的“理解”自己吗?就如我们理解宇宙万事万物那样,与宇宙相互依存、互即互入,我们也要能够与“自己”相互依存、互即互入。做不到这一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无从寻找。
有一句话说:社会上的种种痛苦与烦恼,根源在于人类缺乏真正的理解(understanding)和慈悲(mercy)。我想,也许一个人的痛苦和烦恼,其根源在于缺乏对自己真正的理解和慈悲。我们几乎用尽时间去理解外在的一切,去感知外在的变化,去获取外在的评价,去与外在相处并获得世人认可的“成功”。但是,我们独独忘记了,没有内在的身心合一性,就无法拥有从心灵深处升起的真正喜悦,缺少这份喜悦,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更无法获得恒久的快乐与幸福。
记得去不丹,看到仁波切自然而然地把落在杯子上的苍蝇小心呵护着,用双手送它飞走,然后拿起杯子喝水。那一刻觉得很美、很温暖,内心的柔美升腾了起来,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什么是“慈悲”,明白一切都在于自己如何理解与判断,本就该无分别心。
其实,这也是我喜欢参加戈壁挑战赛的原因。走在戈壁上,可以展开一段“理解与慈悲”的历程,因为这路是玄奘之路,是玄奘的“理解与慈悲”之路。你只要走上赛道,与自我的对话也会随之开启,你会与大漠、酷暑、风暴相遇,与疲惫、痛苦、孤独相处,与妥协、放弃、极限挑战。这一路,正可以观照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就可以让自己理解自己内在的一切,从而把这一切转化为清净的、慈悲的力量,你也因此发现,“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这路,就是你自己与生命相约,你的每一步都是典礼,你本身就是传奇。(P2-4)
推荐序一 追逐心中的远方(姚洋)
推荐序二 用心行走(曲向东)
推荐序三 戈壁挑战赛给了我们什么(杨壮)
上篇
安好本心
理解与慈悲
奇迹就是当下
朗读声声
瞬间干年
敦煌点将
阿育王寺
每一步都是传奇
唤醒本能
澄明自在
启动日
人成长的三要素
你的能量超乎想象
书·马拉松
遇见
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与经过
出征日
自我认知的三个障碍
如何改变
外三篇
在戈壁遇见更好的你
我喜欢你战胜了自己
大漠听歌
下篇
这条路你我一起走过
陈雪亚:在冲过120公里终点的时候
阙东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戈壁
赵国权:跑步,能让我淡定地应对任何挑战
程凯:全力以赴
易剑东:丈量与度量
孙永红:戈11挑战赛,意料之内,意料之外
郑浩:三上戈壁之再谈“见人、见己、见众生”
李海龙:我是A07
佘广:历次劫、修次行、观自在、乐于心
李立:践行——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丁浩川:戈妖妖
胡光书:戈壁渐行远,阳关曲未终
李汇丰:追随大师的脚步
李箭星:挑战自我
徐雪:团队力量大无边,齐心协力去挑战
李丽:一场安于内心的朝圣之旅
李鹏:戈壁之行,一次问心之旅
冉昌贤:戈壁行
范飞雄:陪伴
范丽荣:重走玄奘之路,BlMBA学员体验中国精神之旅
余毅:升华生命的历练
张彤:桔子的“戈10”路:为青春画上句号
陆纪:戈壁诗作——北大国发院BiMBA PT10
李敬崴:运动康复的取经之路
牟震:任时光流逝,感恩戈12成长之美好
张金勇:戈壁再出发
孙静若:行走在戈壁与有无之间
刘云龙:走“玄奘之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谭莉莉:天地人和
侯铁军:走上赛道,重新出发
孙贺影:戈壁情怀
附篇
陈春花:朗润园采访
孟琼:详解戈12装备里的黑科技
戈12全员名单
戈12组委会名单
戈12赞助商名单
推荐序一 追逐心中的远方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7年8月20日于墨尔本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远方。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怀揣“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梦想,踏上了求学之路。生活在尘世之中,我们难免会被日常事务所困。物质上再富足的人,也时常无法避免被斤斤计较所困;精神上再超脱的人,也不可能绕开人世间的琐碎;绝大多数普罗大众,则不得不为讨生活而忍受苟且和平庸。因为这样,我们才心藏远方,因为我们心有不甘,渴望与当下不同的生活,渴望理想。在远方,我们获得自由,路有多远,我们的心就可以走多远。在远方,我们放开自我,无须顾忌他人的目光,也无须纠缠于日常琐事,做自己,随心而动。
每个人又都渴望超越自我;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过去造就的。学生时代的苦读,工作当中的发奋、敢为人先,最终都会有所回报。但是,我们总是不满足,不只是因为前面还有马云、马化腾值得我们追赶,而且更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比现在的自己更好。去远方,走异路,追逐新的人生理想,就是超越自己的起点。
每个人还希望被社会所接受——人是社会动物。数万年前,智人之所以能够在丛林之中战胜其他人类近亲,成为地球的主宰,是因为智人发明了语言,因而可以更好地组织起来,完成其他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社会性可能已经成为人的生物编码的一部分,合作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石。我们向往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它们以人的社会性为边界——一旦跨出社会的门槛,我们就什么也不是。
商学院的学生,大概最能体会远方的意义。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他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竞争,压力无处不在。规划、布置、协调、执行,样样不能出错;加班加点是常态,享受周末变成奢侈品。每个人都变成了竞争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戈壁挑战赛给商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找远方的机会。这个远方,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在地理意义上,戈壁挑战赛的地点选在西北的大漠之中,对于多数参赛队员来说,那是真正的远方;在精神意义上,重走玄奘之路,体会他对理想的追求,重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戈壁挑战赛因而也是参赛队员心中的远方。
得益于陈春花老师的组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发院”)参加戈12的EMBA同学们记录下来了他们参赛前后的全过程,如今整理成书,呈现给读者。本书见证了国发院EMBA同学们追寻更高、更远理想的勇气和实践。为了参加戈壁挑战赛,同学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训练,夏练酷暑,冬练寒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练就了行走于戈壁的坚强体魄和意志。在参赛过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队员能够坚持下来,既靠自己的意志,又靠队友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这时候,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属于团队,都在为团队荣誉而战。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升华了理想,超越了自我,在团队中实现了价值。
本书承载了国发院戈12参赛的同学们艰辛而美好的回忆,也为未来参赛的同学们提供了追赶的样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追寻远方的理想,需要我们超越自我,在团队中实现价值。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至理名言。
在一个打破边界的时代,“心界”如何打破?在一个重新定义一切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一个与变化共处的时代,如何与“自己”共处?
陈春花等著的《让心纯净(在戈壁每一步都是传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戈壁挑战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远方的机会。这个远方,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在地理意义上,戈壁挑战赛的地点选在西北的大漠之中,对于多数参赛队员来说,那是真正的远方;在精神意义上,重走玄奘之路,体会他对理想的追求,重历他在旅途上的艰辛,戈壁挑战赛因而也是参赛队员心中的远方。
当走在大漠之中,可以真正与大漠相处,你就会把自己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视为一个无尽的奇迹。
陈春花等著的《让心纯净(在戈壁每一步都是传奇)》承载了国发院戈12参赛的同学们艰辛而美好的回忆,也为未来参赛的同学们提供了追赶的样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追寻远方的理想,需要我们超越自我,在团队中实现价值。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