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心理专家向日葵爸爸的36堂私房育儿课3-7岁儿童期)
分类
作者 胡慎之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好的教养从来都不是拼爹拼妈的。不在于父母给了孩子多么丰富的物质享受,而在于给了孩子多少富足的爱,是否做到积极的关注和回应。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孩子将会如何对待他人和世界。因为,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内化为孩子个人成长的源泉,成为孩子爱自己、爱他人的动力。

胡慎之著的《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心理专家向日葵爸爸的36堂私房育儿课3-7岁儿童期)》,作者作为一个八岁孩子的爸爸,从心理学角度,勾勒出了孩子3岁之后的心理发展轨迹,将自己在培育儿子过程中的经历、心得、总结及深刻思考,汇成了这本育儿手记,帮助父母们掌握打开孩子心灵的密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对父母们关注的3~7岁的36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惑,具实用性和专业性。

内容推荐

胡慎之著的《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心理专家向日葵爸爸的36堂私房育儿课3-7岁儿童期)》以一位心理专家爸爸的育儿经历为蓝本,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孩子从3~7岁心理发育的过程,并从心理专业角度,结合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就父母应如何满足孩子心理发育的需要、陪伴孩子成长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帮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重新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本书适合新手父母,以及对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Part 1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第1课 真正和睦的家庭,爱是自由流动

 第2课 爸爸,没事的——妈妈给孩子一个世界,爸爸给孩子一个价值观

 第3课 合格的妈妈,原来是这样的——控制并觉察自己

 第4课 父亲节快乐——送给有力量的父亲

Part 2 尝试是成长的第一个标志(2岁半~4岁)

 第5课 豆子学吃饭——尝试,是独立的开始

 第6课 口头禅:“凭什么”“为什么”——强烈的自我意识

 第7课 豆子有点怕——如何降低争吵的伤害性

 第8课 爸爸接小豆子放学——兑现承诺远比承诺重要

 第9课 睡前小故事——不要“任务式的陪伴”

Part 3 成长的每一步,都是放大的美好(4岁~5岁)

 第10课 我喜欢亲妈妈——适当的分离有利于性别认同

 第11课 幼儿园里的“死党”——交朋友的乐趣

 第12课 拉着爸爸去演讲——认同的力量

 第13课 洗澡引发的家庭战争——过度的掌控不是爱

 第14课 打碎了汤碗——规则的重要性

 第15课 我爱玩水,不爱洗澡——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16课 学围棋——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第17课 不想成为钢琴家——保护孩子的“自恋”

 第18课 帮外婆收拾碗筷——独立自主,快乐成长

 第19课 去学轮滑啦——有一种爱叫相信

 第20课 我很喜欢狗狗——生活新体验

Part 4 有件小事,叫敏感期(5岁~6岁)

 第21课 我想去游乐场——重视成长的关键期

 第22课 小朋友受伤了,我很害怕——安抚情绪是第一步

 第23课 我把房间的墙刷成绿色了——价值感来自哪里

 第24课 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怎样与世界接触

 第25课 骑车摔倒了,很痛——肯定,让成长更有力量

 第26课 有个女孩,是“青梅”——如何更好地讲解性教育

 第27课 第一次独自飞行——自我照顾的能力

 第28课 我比爸爸还厉害——建立有序的竞争

Part 5 别剪断孩子飞翔的翅膀(6岁~7岁)

 第29课 语文考了87分——权威,不是绝对的存在

 第30课 坏爸爸,我恨你——关于体罚的那些事

 第31课 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反击,是自我保护

 第32课 生病了,我想吃冰激凌——换个角度看生病

 第33课 老爸比我想象得还厉害——陪伴是双向的

 第34课 重做手抄报——允许犯错

 第35课 拥有自己的房间——尊重孩子的边界

 第36课 豆子打架,老爸也很郁闷——如何做一位好父亲

结尾——豆子长大了

试读章节

第1课 真正和睦的家庭,爱是自由流动

最好的关系

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若要好,老敬小。”意思是,作为长辈,如果能很好地成全自己的孩子,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觉得我父母是爱我的。他们现在70多岁了,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帮你太多,但我们努力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这样,你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更安心些,也更省心些。”每当我回想起父母说的这句话,内心就充满了感动,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满满的爱意。

我一直认为,真正和睦的家庭是这样的:彼此相亲相爱,爸爸做爸爸的事,妈妈做妈妈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每个人的功能都非常完善。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父亲没有行使父亲的功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

最好的家庭结构是三元的,即爸爸、妈妈和孩子。而最好的关系就是,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

一旦家庭结构只有二元,如孩子和妈妈黏得很紧,爸爸被边缘化;或孩子夹在父母中间,根据要求,一会儿和爸爸亲近,一会儿和妈妈亲近,这种二元结构模式基本上呈对立的状态。在失衡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很难找到相对平衡的精神状态,总充满着深深的焦虑感。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问到这个问题:“你和爸爸亲,还是和妈妈亲?”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都是他最亲近的人,如果硬要求他选择其中一个,孩子的心中肯定会对另一个充满愧疚。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会有自卑感。

原因很简单,夫妻关系失和后,孩子可能成为父母的“父母”,替代父母的功能。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事实上,孩子不可能做父母的“父母”。现实中的挫败也在告诉他“你做不到”。慢慢地,他把无法拯救父母泛化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形成自卑感。尤其是现实中比较怯懦的父母,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无意识中把自己的渴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父母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

有位朋友这样夸奖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很厉害,学习、性格等各方面都很优秀,你一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吧?以后你年纪大了,不怕没人给你养老了。”我很认真地回答他:“我过得还不错,不需要靠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他做什么样的选择,我都尊重他、成全他。”

我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想做什么,尽量去做,只要是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利的事,老爸一定无条件地支持你,尽我能力给你力量。”我的孩子不需要承担我的愿望,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就像我前面说的,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孩子是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了孩子,才有“父”“母”这两个称谓。孩子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是爱自己父母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作为父母,同样需要学习和成长。

P2-4

序言

我一直认为做父母是再一次成长的机会,当然也有可能是又一个悲剧的开始。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遇到一些产后抑郁的个案。

产后抑郁其实很普遍,有人做过调查,产妇产后抑郁的概率超过20%,也就是在100个产妇中,做了新妈妈发生产后抑郁的有二十多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

所以说,做妈妈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开始,当然也隐匿着悲剧被激发的风险。养育孩子的过程包含了很多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压力因素,有来自亲子关系的困惑,也有来自家庭关系的困惑,自己幼年的创伤体验也有可能全部被激发出来。有些经验可能会转化成好的经验,但有些可能会带给我们无比糟糕的感受。所以太多的妈妈在育儿之路上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已经越过正常的临界点。

因此,如何从一个焦虑妈妈转型为好妈妈,成了我研究的主题。

长大是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保护下,慢慢地成长起来。我们要尊重他成长的愿望,然而有些妈妈更多的是想按照自己心里孩子的模样刻画真实的孩子。例如,有些妈妈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因为听话可以满足妈妈的掌控感。

掌控感给妈妈带来了什么呢?这种可控制的感觉可以帮妈妈抵消掉那些焦虑感、不安感,所以妈妈需要孩子帮她应对这个世界带给她的不可控的担心和害怕。因此,我常说,妈妈有时候是需要孩子来照顾的。这样的妈妈显然不是一个好妈妈,用一句话概括:这是用生命来影响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别人的生命,这个过程有时是被动的。例如,大家看某位作者的书,通过汲取书中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

但妈妈却不能这样,她是主动的,因为在孩子的整个成长历程中,每一阶段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妈妈给予孩子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孩子在哪个阶段需要什么,妈妈需要做什么,妈妈的功能是什么,是动态变化着的。

做一个好妈妈、一个有爱心的妈妈不是人的天性,她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到。社会在变化,妈妈们也在转型。想做一个好妈妈一定要学习,你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全新地审视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需要承认内心中对孩子的期望,也要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内心中被隐藏或被否认的一些情绪情感。

爱的前提是真诚,所以在你说出爱的时候,对方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内心、身体和态度,那是一种自然流动的东西。

作为一个妈妈、有爱的妈妈、好妈妈,必须要通过学习,不断地觉察和接纳自己。

感受到爱的孩子情绪稳定,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探索,懂得分享自己的感受,有成为自己的意愿,并能在人际关系中互动良好,合作共赢。  如果你的孩子在这几个方面都非常棒,那说明你和他的关系是良好的、健康的,恭喜你,你是一个好妈妈!

你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

书评(媒体评论)

慎之是我初期重要的采访对象之一,我们是见证彼此成长的伙伴。他擅长将感觉和理论相融合,把故事讲得非常到位。在这套书中,他把心理学的理论和个人感受相结合,运用到他和儿子的关系中,这种创新非常吸引人。

——心理学家、《为何家会伤人》作者 武志红

慎之的新书告诉我们:好的教养从来都不是拼爹拼妈的,父母zui重要的作用不是给孩子丰富的物质享受,而是给孩子富足的爱,做到积极关注和回应。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孩子将会如何对待他人和世界。从这个角度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成长的大贵人,几乎能够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爸爸去哪儿》制片人 谢涤葵

本书是慎之在关系学理论基础上推出的重要著作,也是一个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七年的亲子关系成长指南,它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家长知道身处其境时,应该怎么做。家长在好好读这本书、指导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体察和接纳自我,和孩子,一起重新成长一次。

——心理学家、《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作者 陈岚

父亲的缺席不能完全归责于男人,它是一个家庭亲密关系崩坏的结果,而非原因,因此本书的读者,不应该只有父亲,更应该是夫妻双方共同阅读。慎之兄没有给出“做爹速成攻略”,他只是温暖地告诉我们,一个好爸爸与银行账户无关、与名望地位无关。

——广东卫视总监、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1994年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冠军、超级奶爸 王世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