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爷爷,用温暖的故事带您走进“家的文学文学的家”!
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经典作品!
畅销台湾社会数十年,启蒙了好几代人对家庭的向往!
林焕彰、桂文亚、沈石溪、方素珍、管家琪、王淑芬、林文宝、张子樟、方卫平、朱自强、林世仁、林芳萍、王林、子鱼等数十位两岸儿童文学名家联袂推荐!
幸福感最高杰作,和谐家庭的幸福圣经!
家的文学,文学的家,永远带给读者温暖与启发的文学经典!
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经典版本!
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这一本亲子共读文学经典!
为人父母者、初为人夫和人妻者、少男少女、聪慧儿童共同的喜爱,九到九十九岁共读之作品。
《林良爷爷的30封信》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写给中小学生的一部经典儿童散文作品。
《林良爷爷的30封信》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写给中小学生的一部经典儿童散文作品。林良先生分别从人际、学业、生活等方面,鼓励中小学生安顿身心、提升自我。本书是为中小学生解答疑惑、指引方向的最佳读本,不仅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独立阅读,还是家长、老师解决适龄青少年疑惑的最佳参考书。
跟老师亲近
你们期待老师的亲切,老师何尝不期待你们的亲切。你们也可以努力,让所期待的亲切早日出现。
彤彤:
你升上初中以后,有一天告诉我,你觉得初中的老师不像小学的老师那么亲切。我听了,知道这只是你一时的感觉。学校刚开学,老师跟你们是第一次见面,彼此都很陌生,所以缺少了你所期待的亲切感。
小学时代,你在同一个学校读了六年,老师对你们很熟悉,你们对老师也很熟悉,老师对你们了解很多,你们对老师也了解很多。上了初中,那种熟悉还没开始,那种了解也还没开始,亲切的感觉怎么产生?
从陌生到熟悉有一定的历程,需要时间,也需要努力。在学生方面,有几件事情是值得做的。首先,就是要记住老师的名字,不但要记住名字的发音,还要记住名字怎么写。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恩,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恩人的名字?有个数学家,在六十岁的时候,非常怀念小学时代的数学老师,因为那位老师启发他研究数学的兴趣。当时年纪小,没记住老师的姓名,这事一想起来,他就很懊恼。如果你能牢记老师的姓名,老师在你心中就会变得很亲切。
其次,就是要跟老师打招呼。见到老师,不要只弯弯腰行过礼就急着走开,更不要随随便便把头一低就算行了礼。这样的态度,怎么能怪老师不亲切呢?早上见到老师,最好能够大大方方地问候一声:“老师早!”上课的时候,老师走进教室,大家最好能够起立,齐声问候一句:“老师好!”下课的时候,老师要离开教室,大家最好能站起来行礼,说一句:“谢谢老师!”如果大家能够这样做,老师一定会觉得同学们都好亲切。
有一个朋友,他们家无论大人、小孩,都养成打招呼的好习惯。有人出门,一定会对留在家里的人说:“我上班啦!”或者是:“我上学去啦!”留在家里的人,一定会回应一句:“好好走。”或者是:“回头见!”有人回家了,家里的人一定会招呼一声说:“回来啦!”回家的人也会回应一声:“回来啦!”
有一次,有一个访客看到了,羡慕地说:“你们一家人好亲热呀!”打招呼是一件小事,却能打败冷漠,创造亲切快乐的气氛。
还有,就是要帮老师做事。上课时,听老师的交代,帮老师到办公室把教具搬到教室里来;下课时,帮老师把全班的作业簿搬到办公室去,都可以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亲切。
有一个初中生,是班长。他很细心,看到老师每次上课都端一杯荼到教室里来,下课的时候又端着茶杯回办公室。他就主动地去帮老师端。老师很感动,在一次上课的时候,亲切地称赞这班同学懂事乖巧。
老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是要慢慢培养的。刚起头,老师和学生彼此都很陌生,当然感受不到你所说的亲切。但是大家在一起的日子多了,由陌生变成熟悉,那种亲切就会出现。你们期待老师的亲切,老师何尝不期待你们的亲切。你们也可以努力,让你们所期待的亲切早日出现。那时候,你们一定会相信,学校真是一个温馨的好地方!
祝你健康快乐!
外公
P19-23
希望这本书对你们有一些帮助
即将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初中和小学会有什么不同,课本会不会很厚?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一颗心七上八下的,总是平静不下来……
亲爱的初中生:
我是林良,也就是你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的作者。
我年轻的时候,我的小朋友都喊我“林叔叔”。后来我当了爸爸,我的小朋友就喊我“林伯伯”。现在我当了祖父,小朋友们就喊我“林良爷爷”。这个“林良爷爷”就成为我现在的名字了。
早在1994年,《国语日报》就有一份为初中生编的杂志,就是《小作家》月刊。这是一份很好看的杂志,我也很爱看,成了这份少年儿童杂志的读者。《小作家》月刊的主编,有时候会来找我,邀我给《小作家》写一篇这样的稿子,写一篇那样的稿子。写着写着,我就成为《小作家》月刊的撰稿人了。
有一天,《小作家》主编来找我。她说,小学生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进入初中以前,他们对初中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初中和小学会有什么不同,课本会不会很厚?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一颗心七上八下的,总是平静不下来。进入初中以后,在新的环境里,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去适应。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人用亲切谈话的方式,谈谈他们面临的问题,给他们作冷静的分析,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那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吗?我非常赞同她的想法,对她所说的话不停地点头。
最后,主编忽然说:“既然你赞成,就由你来写!”
巧的是,那时候我的外孙女彤彤,也是小学刚毕业,正要进入初中。她面对的新情况,正跟主编所描述的一样.对初中怀着好奇,同时也有许多疑虑。她常常问她妈妈许多问题,跟她妈妈讨论。她的妈妈是我的女儿,也常常把那些问题拿来跟我讨论。这些讨论,对彤彤是有帮助的。更有趣的是,这些讨论也给了我一个灵感,让我知道我答应主编要写的稿子应该怎么去写。
我认为,我答应主编要为初中生写的稿子不能写得太严肃,太古板。它应该要有一个“文学的设计”。.我的“文学的设计”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子,名字叫“彤彤”。她小学刚毕业,就要进入初中。她有一个爱说故事的外公,所以就把想到的问题拿去问外公。外公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总是把彤彤提出来的问题想了又想,想周全了,再提笔给彤彤写信,回答彤彤提出来的问题。彤彤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她自己的,有的却是她代替同学提出来的,足够代表一般的初中生。有了这样的“文学的设计”,我答应要为初中生写的专栏,就叫《给彤彤的信》。我自己,就成为那个为彤彤写信的“外公”。
时间过得很快,书中的“外公”给书中的“彤彤”写的信,累积起来已经够出一本书了。一本书就应该有一个书名。说到书名,就应该回到它的原点,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林良爷爷的30封信》。这个书名,让初中生看了,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为他们写的书,而不是只限于一个“彤彤”和一个“外公”的书信往来。
一本书的出版,作者应该有一篇序,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和它是怎么诞生的。现在,我就以我写给你们的这封信,作为这本书的序了。我希望这本书对你们会有一些帮助。
祝你们健康快乐!
书中的外公林良
林良,浅语艺术的倡导者,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他使用日常浅显的生活语言,作为写作的表达工具,为成人写作,也为小孩写作。他写作的文类,大致包括散文、小说、童话、儿童诗歌、论述和翻译。他写给大人看的散文或随笔,大多用笔名——子敏发表;写给儿童看的所有儿童文学作品,用的名字——林良,就是本名。这个原则,他一直没有改变。应该说,林良先生不仅是“浅语艺术”的倡导者,还是“浅语艺术”的忠实奉行者。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画家 林焕彰
林良先生是一个很“轻松”的人。
林先生才华洋溢,说出口的话都充满了童话的趣味。
林先生也是个“老顽童”。
林先生总是“不忮”、“不求”也“不拒”。
点点滴滴所言,无非想说:有林良先生在的地方,一定有春风。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 方素珍
林良老师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家的文学”,充满了“轻声浅语”的语调和“慈爱关怀”的情感。大读者读来像在听“爸爸”聊天,小读者读来像在听“爷爷”说故事。在台湾儿童文学界,拥有这样“长者气质”又地位尊荣的,林良老师是唯一一位。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童话作家 林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