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小木屋(无障碍阅读)》由名师精心制作了导读方案,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本书设置的人物档案册以及阅读要点卡,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劳拉·英格斯·怀德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生命成长的历程,西部拓荒者的缩影!
劳拉·英格斯·怀德著的《草原上的小木屋(无障碍阅读)》是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迁徙的路途上,带篷的马车,一条英勇的狗,还有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重重危机中,他们用智慧和行动,诠释了“生活需要乐观”这一命题。
第一章 一路西行
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可能还是小男孩、小女孩,当然也有可能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小婴儿,还有可能,你们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出生——爸爸妈妈就带着玛丽、劳拉和婴儿嘉丽离开了他们一家曾经深深热爱的大森林,离开了那幢装满温馨的小木屋。
他们一家人驾着马车远行,把孤孤单单的小木屋留在了冷冷清清的森林里。树木依旧那么茂密,森林里却没有了之前的热闹。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回到那儿,再也没有见到那幢小木屋。
劳拉一家去了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
爸爸说,森林再也不是以前的森林了。现在的森林太“热闹”了。劳拉也知道,她常常听到森林深处传来一阵阵“铛铛铛”的声音,还有枪声——但这并不是爸爸捕猎的枪声。曾经那条穿过森林的羊肠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一辆接着一辆的大卡车,满载着树木,轰轰轰地从马路上慢慢吞吞地驶过,玛丽和劳拉常常停下手中的游戏,吃惊地望着这一辆辆驶过的大卡车。
人多的地方,动物们总是待不下去的,它们纷纷搬家,远离了大森林。爸爸也决定离开这儿了。爸爸不喜欢现在的森林。他喜欢的地方,动物们能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生活,永远不用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他喜欢的地方,小鹿和母鹿敢从树叶的缝隙中大胆地“偷觑”他;他喜欢的地方,懒洋洋的笨熊可以在野果地里慢悠悠地吃野果。
冬天,夜晚如此漫长,爸爸和妈妈说起了西部的乡村。爸爸说,西部地方十分开阔、平坦,那儿和大森林不一样,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只有疯长的草,草很高很密。动物们在草丛中自由地寻找食物、悠闲地漫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没有边际的大牧场上。最重要的是,西部人不多,没有太多的外来人,是印第安人的地方。
这一天,就是冬日即将过去的一天,爸爸对妈妈说:“要是你不反对的话,我打算先去西部乡村看一看,打听打听那边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人肯出钱买我们这地方,在我看来,价格很合适,有了这些钱,我们就能在新的地方好好地安顿下来了。”
“啊?查尔斯,你能不能缓一缓再走,非得这个时间吗?”妈妈担忧地说,“这几天,天气太冷了,待在温暖的小木屋里,多舒适呀!”
“话虽如此,不过,我们要是打算今年就搬迂,那么现在就应该出发去看看了。”爸爸说,“天气要是暖和起来,密西西比河的冰面就会融化了,到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渡过去了。”
就这样,爸爸毅然决然地把森林里的小木屋卖掉了,母牛和小牛犊也一同卖掉了。爸爸把山核桃木做成的弓架直直地固定在马车的车厢上面,妈妈帮着爸爸把白色的帆布紧紧地蒙在弓架上面。 天刚蒙蒙亮,妈妈就把玛丽和劳拉轻轻地唤醒了,让她们起床。温柔的烛光轻轻地摇曳,妈妈轻柔地帮玛丽和劳拉梳洗后,再穿上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她们穿上了法兰绒内衣,外面套着羊毛衬裙、保暖的羊毛连衣裙、长长的羊毛袜子,还穿着厚厚的大衣,头上戴着兔皮帽子,手上是一双红色的棉手套。
小木屋渐渐地空了下来,东西大多被爸爸妈妈搬到马车上了,空荡荡的小木屋里只剩下床、桌子、椅子。这些东西爸爸不准备带走,因为他随时可以做一套新的家具。
地上均匀地撒着一层薄雪,寒星闪烁,万籁俱寂,清清冷冷。天色依旧灰暗,高耸的树木挺立着,光秃秃的。东方已经泛白,灰蒙蒙的森林里,马车的身影、灯光影影绰绰。原来是爷爷奶奶、姑姑、叔叔婶婶们坐着马车来了。
玛丽和劳拉站在一边,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洋娃娃,什么话都不说。堂兄妹们也站在一边,看着她们,什么也不说。奶奶和姑姑却一边抱着她们亲吻,一边嘴里不停地和她们说着告别的话语。
爸爸把猎枪拴在马车帐篷的弓架上面,这个位置能让他从座位上轻松地够到猎枪。然后,爸爸又把子弹袋和装满火药的牛角一起挂在猎枪上,再小心翼翼地把他的琴匣子放在几个枕头中间。这样,即使马车再颠簸,也不会把小提琴摔坏。
叔叔们帮着爸爸套上马车。忙碌的大人还不忘吩咐堂兄妹们亲吻玛丽和劳拉,堂兄妹们依言做了。爸爸抱着玛丽和劳拉上了马车,把她们放在马车车厢的床上,然后他又搀着妈妈上了马车,奶奶依依不舍地把怀里的婴儿嘉丽送到马车上妈妈的怀中。最后,爸爸也爬上了马车。斑纹牛头犬杰克匆匆忙忙地钻进了马车下面。
P1-3
读书乃人终身之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端,莫出其右。
本套书系在选择书目上挑选了部分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可以说是人之初之学。儿童文学脱胎于文学本身,和其他类文学作品在本质意义上并无壁垒分明的界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的群体性越来越明显,特征性越来越被强调。时至今日,儿童不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早已成为区别于成人的独立群体。与之相对应,儿童文学也不再是成人文学的“脱脂产品”,其理论体系、创作要旨、审美素养、人物谱系等构成因素早已成型并日趋完善。我们要为广大儿童量身定制专属他们的文学作品,就要在艺术质量和审美标准上将其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不可视同一律、等量齐观,如此,才能保证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
确实,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之间有着迥然有异的特定要求。“儿童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卢梭教育小说《爱弥儿》)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要旨,鲁迅先生曾经呼吁:“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儿童本位”可谓儿童文学创作及其相关活动的理论总纲。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因此,一切不深入探究儿童心理,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应该为我们所抵制和摒弃的。
一本好书,滋养一生。好的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终生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养成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过来人”的我们,有义务承担起为孩子甄别和遴选的责任——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选能给孩子带来心灵洗礼、精神感悟、情感快乐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们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至少应该具备两种属性:第二,文学属性;第二,教育属性。文学属性保证作品艺术水准高,教育属性确保其思想不偏颇。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这是我们衡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标准,也是这套书所有作品选择的标杆。
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策划编撰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高校知名文学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从文学属性和教育属性两个角度对本套书进行审定,致力于把本套书打造成中小学生新课标课外阅读读物的首选读本,让中小学生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的阅读方案的帮助下,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套为老师和学生精心打造的教学方案和阅读方案。在确定入选作品的时候,我们着重考虑了以下因素:
一、辞章精彩,内容品质上乘。“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一套优秀的中外文学原创作品的总汇。我们本着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三方面的衡量标准精心挑选入围作品。其中有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也有文质兼美的现当代作品。这些作品或是在思想意义上有着卓越建树,在艺术审美上有着突出作为,是影响中国孩子的文化标杆式的作品,如叶圣陶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中国第一本针对儿童编写的文学作品《稻草人》;声是善于把握时代动向,勇于承担美学责任,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的创新型作品,如冰波的非常具有美学意境的动物童话《蓝鲸的眼睛》。
二、多民族多地域,展示时代风貌。大陆及港澳台和国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在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均有选入,目的是让青少年儿童在阅读时不为狭窄的生活圈和阅读圈所囿,全景式体验不同时代的人情风貌。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是一部充斥了厚重的历史面貌和怀旧情绪的时代佳作。
三、文体类型齐备,文风别具一格。“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优秀文学作品的归总。沉淀经典,张扬个性。那些在语言锻造和文体创作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的作品,在本套书中尤为受推崇。如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在诗体小说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就值得珍视。
四、名家指导阅读,文学性教育性兼顾。一套阅读套系不应只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罗列,那种过度倡导泛式阅读、文学自由的做法大谬不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在选题策划上具有以下特色:(一)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设计了图谱,进行了精当评价;(二)以图代文,对关键情节进行了提示和分析,以帮助孩子把握阅读重点,明辨阅读方向;(三)文中、文后附有“人物档案册”“情节档案”和“阅读要点卡”等,可作为教师教案使用,另附有一些学生的读后感佳作,可资学生模仿借鉴。三个步骤因势利导、逐次推进,既能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原著精华,又不妨碍阅读的流畅性,且能做到及时回顾和总结,提升阅读效率。
儿童文学不啻是个大有可为并可发扬光大的领域,也是个方兴未艾、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愿通过编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这样的形式,为儿童文学贡献绵力,使之在褒贬与夺中获得持久、良好的发展,在可期的未来呈现出粲然可观、本深末茂的景象。
2016年5月
我的读后感
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我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的经典佳作。怀德是一个女作家,她六十多岁才开始写小说,但是她一系列的小说,都非常有意思。
《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主要讲劳拉、玛丽、小婴儿嘉丽和她们的爸爸查尔斯、妈妈卡洛琳这一家人的故事。他们为了追求梦想的生活,离开他们以前的家一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坐上马车,前往西部定居。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很是艰难。渡溪水时,爸爸和马差点儿被溪水冲走,劳拉最心爱的狗杰克差点儿被淹死。经历了重重困难,他们来到了美丽的堪萨斯州大草原。爸爸在草原上盖了一个小木屋,他们一家就在这里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其间,劳拉一家遇到了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遭受了狼群的包围、熊熊燃烧的草原大火和可怕的热病的侵袭等等。在一次次的努力下,他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过上了一段甜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最后,因为政府的政策,他们不得不离开热爱的大草原,离开他们建造在草原上的温馨的家。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很喜欢。他们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很多精神时刻在激励着我。
我很欣赏爸爸查尔斯的能干、勇敢和冷静。他有一双能工巧匠的手,草原上的小木屋被他装扮得漂漂亮亮,一次次完善之后小木屋更加结实了。他不仅给了孩子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家,还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温暖和足够的安全感。他拉的曲子、唱的歌总是那么好听。当邻居家有困难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去帮忙;当独自面对狼群的包围时他能保持冷静,等待时机逃走;当夜晚狼群围攻小木屋时,他和家里养的狗杰克坚守小木屋,保卫家人的安全……总之,查尔斯爸爸有着草原一样的胸怀。每次读他的故事,我都在心里佩服不已。
我很喜欢劳拉的乐观、快乐。劳拉和爸爸的性情一样,向往大自然。她相信夜晚的星星会唱歌,在每一处宿营地,在宿营的夜晚,劳拉都会如痴如醉地观察星星,她在听星星们唱歌。尽管他们遇到很多困难,并且受到惊吓,但劳拉还是全神贯注地倾听星星的歌声。我想,也许劳拉是用这种方式在向星星表述自己所感知的一切和所渴望的一切吧。我要学习劳拉乐观快乐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失去信心。
我很喜欢玛丽的大方。玛丽在印第安人的营地里捡到了好多漂亮的珠子,她很喜欢,但回到家她看到妹妹嘉丽,就立刻把这些珠子送给了她。玛丽多么无私呀,我自己就做不到。记得上次我买了些糖,妹妹想要,我却舍不得给她。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后悔,我应该向玛丽学习,做一个大方的孩子。
我更加喜欢爱德华兹先生的热情。为了给劳拉和玛丽送圣诞礼物,爱德华兹先生在寒冷的冬天里游过小溪,陪劳拉一家过圣诞节。这是何等难得的友谊呀!
我在读这本书时,有时会被书中有趣的话语逗得直笑,有时会被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情节感动得想哭。我很羡慕他们在草原上的幸福生活。虽然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草原,但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和草原上的生活一样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