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美丽乡村魅力畲寨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方清云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村志,是以村为行政单位,全面记录乡村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组织、风俗信仰、文化教育等方面情况的地方史志,是地方志的一种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县三级志书的延伸和补充。方清云等著的《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在对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大张坑村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史志撰写体例展开,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大张坑村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总体情况。但重点将置于于经济发展和风俗文化两部分,以此突出问题的本源性及民族学史志撰写的特点。

民族学专家方清云博士的《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基于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实践,从传统服饰、产业发展、劳作工具、民风民俗、山歌传唱、人口状况、婚姻家庭、族谱族规、民间信仰、生育习俗、红色文化、基层民主等细节入手,生动鲜活、全面翔实地展示了一个畲族村落的变迁史、发展史和现状。

内容推荐

方清云等著的《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主要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大张坑村的自然概况、畲族源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教育、婚姻、家庭与宗祠、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口头文学、服饰文化、民居、红色文化、基层民主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观察、入室访谈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调研。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大张坑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初步探讨其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本书将为当地政府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翔实的资料参考和初步的问题指向;将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保存大张坑村的畲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为该村正在开展的民族文化旅游规划提供借鉴;也会为后续的畲族研究和乡村发展研究保存下珍贵的一手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交通

 第二节 大张坑村的村落分布及生态

 第三节 大张坑村畲族溯源

 第四节 大张坑村历史

第二章 大张坑村经济

 第一节 大张坑村经济资源概况

 第二节 集体经济形式

 第三节 大张坑村家庭主要经济方式及收入来源

 第四节 旅游经济发展

第三章 人口与流动

 第一节 人口与男女比例

 第二节 人口与老龄化

 第三节 人口与流动

第四章 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及历史变迁

 第二节 社会教育

第五章 婚姻、家庭与宗祠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三节 亲属称谓制度

 第四节 畲族祠堂与祭祀

 第五节 族谱与族规

第六章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民间信仰

 第二节 生育习俗

 第三节 节日习俗

 第四节 丧葬习俗

第七章 口头文学、服饰文化与民居

 第一节 口头文学——山哈歌

 第二节 传统服饰

 第三节 民居——山哈土楼

第八章 红色文化与基层民主政治

 第一节 红色文化

 第二节 基层民主与政治

附录1 大张坑村拆除补助

附录2 景宁县大张坑村美丽庭院评选登记花名册

附录3 土地征收补偿登记清册

附录4 景宁县张山岙至张村联网公路工程土地征收地上青苗、附着物补偿发放花名册

附录5 关于印发《东坑镇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资源捆绑制度》的通知

附录6 东坑镇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资源捆绑制度

附录7 关于印发《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

附录8 大张坑新建卫生厕所农户补助清单

附录9 张山岙至张村联网公路工程(零星补征)土地征收补偿费发放清册

附录10 2017年大张坑村党建实施方案

附录11 大张坑村党员名单

附录12 村民委员会“自荐直选”工作流程

附录13 东坑镇大张坑村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草案)

附录14 大张坑村村委换届工序要求

附录15 村委干部竞选人竞职演说

附录16 东坑镇大张坑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选票

附录17 东坑镇大张坑村村民委员会委员选票

附录18 东坑镇大张坑村村民委员会(监事会)

附录19 东坑镇××村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办法(草案)

附录20 村务监督委员会换届选举操作流程图

附录21 大张坑村生产小组推选票

附录22 东坑镇××村村民小组长推选票

附录23 村监委选举成员承诺书(三项承诺书)

附录24 东坑镇大张坑村村民自治章程(仅供参考)

附录25 2017年大张坑村党建实施方案

附录26 大张坑村村民文化程度统计表

附录27 大张坑村在读学生统计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传统农业生产

大张坑村的传统农业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特色林种植和家庭养殖业。

1.农作物种植业

大张坑村的传统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生产产品主要用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需。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张坑村村民集体种植水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1961年后,中共中央提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供各地试行同年秋,又决定将基本核算单位基本下放到生产队。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正式颁布,明确规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而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除公社和生产大队不同程度地拥有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举办一些集体企业外,土地、耕畜和农具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和收益的分配。按劳动工分计酬,恢复社员自留地。那一时期,大张坑村作为一个生产大队,村民大面积种植水稻、番薯、黄豆、红豆和其他蔬菜等农作物,村民通过劳动赚取工分,根据所获得的工分换取粮票来实现分配。

1982年1月1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主张在农村实行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此后,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大张坑村自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结合本村独特自然禀赋和地理条件,对传统农作物种植种类进行了革新。一方面,村民继续种植番薯、土豆、黄豆、玉米、茄子、豇豆、生姜、丝瓜等蔬菜供自己食用外,另一方面,大幅减少水稻等粮食种植面积,同时大幅增加茶叶种植面积。

村民大幅减少水稻等粮食种植面积的原因为:大张坑村分布于敕木山南麓的中部地区,海拔750米至l100米,高寒的山地地形使得梯田的粮食种植产量大大低于平地农田。村民LLC说,她家每年五月份开始插秧,到十月份才能收割,只能种一季稻。村民觉得相较于自己耕种梯田来获取口粮,打工挣钱买粮食吃更经济。因此,除了少数村民还自己种植水稻食用外,大多数村民宁可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购买粮食以满足生活必需。村民指着入村口梯田里的稻谷秧苗说,这些秧苗根本不可能在十月份收获,只是种出来“欣赏”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本村旅游活动的开展,用以吸引游客。如今,大张坑村村民一般只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生鲜蔬菜,以供日常食用。因为大张坑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村民出一次村子很不容易,不可能天天到集市上买新鲜蔬菜。虽然每天早晨有商贩从县城贩运一些新鲜蔬菜、肉类、水果等到村头出售,但价格贵且不新鲜,本村村民一般较少购买。

村民种茶面积大大增加的原因为:传统社会中,村民种茶主要供自己饮用,所以一般种在房前屋后或菜园地头的空地,采茶后在自家大锅中进行手工炒制,然后放入竹制的火盆烘干即成。而如今,随着景宁惠明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茶叶种植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大面积种茶用以出售。随着茶产业的逐步发展,传统手工炒制茶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大张坑村开始用专业的制茶机器炒制茶叶。但相较于邻近的惠明寺村和敕木山村,大张坑村的茶叶种植加工规模还较小,销售范围主要是县城,价格一般每斤只卖60元左右。

此外,大张坑村几乎每家都有几棵杨梅树,种在土地、小路旁,多供自己食用,我们调研的时节正赶上杨梅成熟,因此家家户户均以杨梅款待我们。

2.特色林种植业

大张坑村林地面积广,共有8000多亩林地,主要包括树林种植和竹林种植,种植和出售竹木曾是大张坑村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如今除保留3000多亩林地为村里共同所有外,剩下的林地都分给了村民。竹林按人口分,每人分两亩左右。

2000年之前,村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卖木材。20世纪90年代,每方树木出售价格为800元,每方板材出售价格为1000元,毛竹每100斤出售价格为31元左右。那时,村里的毛竹主要出售给村子附近的毛竹加工厂,村里的毛竹大多卖给这个工厂了,后由于污染严重被关闭,导致大张坑村的毛竹滞销,毛竹价格下跌,每100斤只卖20元左右,村民毛竹收入项锐减了三分之一。如今实施森林保护政策,禁止随便砍伐树木,即使是分产到户的林木也只能用作修缮房屋之用。

3.家庭养殖业

大张坑村有养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的传统。大张坑村一般每户畲族至少会养两头及两头以上的猪,一头猪用以过年自己食用,其余的出售换钱。按照市场行情,2016年毛猪每斤11元,一般两百多斤的一头猪可以卖2000元左右。村民介绍,几年前,有村民在洞口(进出大张坑村的必经之地)建了个猪场,当时政府为了支持其建猪场补贴了27万元,不料该猪场年底亏了60多万便停产了。大张坑村村民有养牛的传统,颁布“禁养令”之前,一般每户养殖一头至十多头牛不等。牛主要用来耕田或宰杀食用,或出售,牛肉每斤卖50元,一头牛可卖一万多元。据村民介绍,2001年,大张坑村散养了80多头牛,仅LWH一家就养了15头牛。养牛户们采取集体轮流放养的方式,两户为一个小组,每天派出一组步行五六里至林场,负责看管和放牧。牛漫山遍野地奔走和排泄粪便,导致牛粪遍地、滋生蚊蝇,严重污染了环境。大张坑村也有养羊的传统,养羊超过50头形成养殖专业户的,政府还给予一定补助。羊一般每只30来斤,每斤羊肉卖30多元,一只羊可卖900元左右。可见,传统畜牧业是大张坑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村民LWH说,他家2017年共养了三头牛、六只羊,仅养殖业就进账约34800元。

自2013年开始,为了整治环境,全国各地陆续开始禁养生猪。2016年5月18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征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这一函件成为后期全国各地划定禁养区的依据。2016年8月2日浙江省农业厅发布“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整治生猪,拓展兔、羊稳定家禽,扩大蜜蜂,强化种业”的思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进一步调优畜牧产业结构”。浙江省环保厅于2017年5月31日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其中,“重点工程项目表”中对景宁县的工作安排是“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排泄物污染深度治理”。在此政策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一方面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养殖和环保化管理;另一方面,对散养住户大力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张坑村传统的畜禽饲养模式以散养为主,牛羊漫山遍野地游走和排放粪便,不但容易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引发村民之间的纠纷,而且导致对山林环境的污染。随着日渐严格的环保政策出台,大张坑村村民势必要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实现对畜禽的“圈养”,并按环保要求处置畜禽的排泄物。由于这一要求较高,致使村民家庭不再饲养猪与牛,导致村民收入锐减。2017年我们到达大张坑村时,大张坑村村民已经不再养猪,村民要吃猪肉,就到市场上去购买。

如今,大张坑村村民开始养鱼,村民说养鱼成本低(鱼苗几毛钱一条),此举既能响应政府号召,服务于乡村旅游,也能供自己食用。此外,还有部分村民养兔和鸡鸭,但按照政府的要求严格实行圈养。

综上可知,大张坑村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P12-14

后记

《敕木山中的畲族红寨——大张坑村社会调查》是一本村志,是笔者带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集中调研后撰写而成。自2017年6月18日至7月2日,陈思超、陈前、李权华、赵阳、方韦波、叶露、萨茹拉、田从芝、高江平、张鑫、阿热依、蔡梦瑶、索朗曲珍、达片、江安拉姆等在大张坑村进行了为期15 天的田野调查,此后笔者又于2017年7月和8月两次返回大张坑村做补充田野调查。调研共拍摄图片近1000张,录制音频文件700多分钟,视频文件220分钟。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并出版,得益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敏院长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许宪隆教授的推动、鼓励和支持!本专著的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景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雷魏芬局长和雷依林科长的全面支持与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大张坑村全体村民对调研组的接纳和友善,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次调研的各界人士!

由于水平、时间、精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和缺漏之处,敬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方清云

2017年11月1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