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儿都抱着玩具小熊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总是抱着固定的玩具或物品,是恋物吗?
这种行为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有的是睡觉时,有的则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个固定的物品随身陪伴。这个物品不限于玩具,有时还有毛巾、妈妈的睡衣等。其实,很多孩子都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喜欢某个玩具,走哪儿都带着。那么,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定义为异常行为,需要家长注意呢?
孩子抱着玩具时,是开心地游戏,还是为了缓解不开心、紧张、恐惧而抓住的依恋物?如果是前者,孩子会放松地对待这个玩具,注意力在外界;如果是后者,孩子一般是紧抓着或抱着玩具,很少当着人摆弄玩具或与玩具对话、游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都比较僵化、抑制、紧张。
如果暂时找不到玩具了,正常的孩子会好奇地寻找;异常的孩子则会非常焦虑,甚至哭闹,找回玩具后也不会释然,一般要抱住玩具沉默一阵子。
正常的孩子抱持着玩具时别人可以碰,他还会主动将玩具介绍给别人;异常的孩子对玩具有些讳莫如深,不愿别人提起(即便是妈妈),更不愿、不许别人碰。别人提起他的玩具时,孩子会羞怯或紧张,会下意识地抱紧或掩藏玩具。正常的孩子抱的是具体的玩具,有具体的功能;异常的孩子有时会拿较怪的、无意义的东西,如妈妈的睡衣或手绢、用过的枕巾、围嘴等一些柔软触感的、与以前的生活经历相关的东西。正常的孩子不专一,一个玩具抱几天,又换另一个;异常的孩子非常专一,即便玩具脏了、有损坏也不放弃,有的孩子甚至不让妈妈清洗、修补。有些异常的孩子还有多于一个的依恋物,“任务”分配会非常刻板,如睡觉时是小熊,去幼儿园带枕巾,但一般不会超过3个,功能非常固定。
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恋物,该怎么应对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1.不能斥责或笑话孩子,更不能强行抢走孩子的玩具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恋物的行为是娇气、胆小的表现,是毛病,有时会说“你怎么这么胆小”“男子汉,没出息”“这么大了还老抱着玩具,羞羞”,等等。更有的家长要把孩子的毛病给“扳”过来,强制孩子放弃玩具。
孩子抱持玩具,显示出孩子内心已经非常焦虑或紧张,只能依靠这个玩具来缓解。夺走玩具就像夺走有腿疾的人的拐杖。斥责和嘲笑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和愧疚,并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与喜欢,所以家长绝对不能硬来。
2.不要纵容恋物行为
有的孩子的恋物行为甚至一开始就是家长给养成的。常见的情形是分床或分房睡的时候,孩子不肯,家长就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孩子“它会保护你、陪伴你”。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恋物,反而松了一口气,“可算不缠着我了,他学会独立了”。学会自我安慰和利用外物来安抚自己是两回事。前者是自信和乐观,不困惑、不忧惧;后者则恰恰相反。
有的家长会说,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很多孩子都有一个玩具伙伴,常常是个泰迪熊,他们不是都挺好的嘛!首先,玩具伙伴和恋物是两回事。其次,这些孩子内心也许是孤绝与恐惧的,只是外人看不出来而已。再次,欧美的电影等艺术作品里,恋物的孩子也多被描述为孤独、怪癖的。最后,不是外国的就一切都好,要看其长期效果。例如,20年前在美国流行的“静坐惩罚”,今天被定为冷暴力;流行过的孩子哭不要抱,现在加上了很多前提条件和要求;流行过的1岁就让孩子分房单独睡觉,早已被摒弃。我国现在很多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育儿书中推崇的外国育儿方法,有些已经过时了。P3-5
Part 1 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
恋物行为:到哪儿都抱着玩具小熊
强迫行为:必须把牙刷放在牙杯里
拖延行为:干什么事都磨磨蹭蹭
注意力不集中:玩玩这个,弄弄那个
爱哭闹:动不动就哭
“偷拿”问题: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
不遵守纪律:上课说话,下课打闹
进食障碍:厌食和贪食
白日梦过度:精神恍恍惚惚
入睡困难:怎么哄都不睡
厌学:不想去上学
Part 2 了解儿童情绪背后的心理
情绪的来源与形成
恐惧:看见什么都害怕,胆子特别小
分离焦虑:不允许妈妈离开
情绪冲动:愿望必须达成,达不到就又哭又闹
易激惹:容易发火,脾气暴躁
冷漠: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
生闷气:总是不高兴,却从不说为什么
焦虑:为一些小概率的事情过分担心
抑郁:走进自己的情绪出不来
Part 3 了解儿童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
孤僻:朋友少,不合群
缠人:妈妈做什么都跟在后面
攻击性强:爱动手打人
同龄人相处问题:与小伙伴的关系很不好
手足相处问题:老大和老二总打架
亲子关系问题:好像不能好好沟通
社交性差:在公共场合表现不得体
早恋:心不在焉,迷恋异性
Part 4 了解儿童身体问题背后的心理
抽动症与抽动秽语症:无缘无故地耸肩眨眼
遗尿症与神经性尿频:五六岁了还总尿床
微小精神创伤:把指甲啃得秃秃的
自慰行为:摩擦双腿或玩弄小鸡鸡
逃避行为:一言不合就头疼
Part 5 有先天遗传问题的孩子
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来自星星的孩子
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匮乏的孩子
智商低: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
Part 6 好孩子也可能有问题
过度自我压抑:心里难受也不会表现出来
两面派:当着老师、家长和老师、家长不在时,表现不一样
丧失“自我”:大人说什么是什么
过度自信,抗挫力差:一丁点儿的负面评价就受不了
Part 7 孩子的问题哪儿来的——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人”
孩子的问题父母“造”
育儿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做父母
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怎么办
不教不治——儿童心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也有小心思
有些人会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心里想不开。这导致不少成人觉得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复杂,哪里有什么心理问题呀!我在一个家长微信群里还见过这样的言论:“3岁以前的孩子就跟小动物一样,哪里有什么心理问题。家长不要瞎焦虑。”这是对心理和心理问题不了解导致的。
人在遇到事情时会产生认知、情绪、意志上的一系列变化,这是正常的心理过程,而心理过程的结果会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
一个3岁女孩大冬天想吃冰棍,妈妈不给。被拒绝的时候我们都
会生气,所以这个女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在她的认知中,哭闹有时就能得到妈妈的同意。于是,她就把愤怒发泄出来,摔掉手中的玩具,边哭边吼“我就要吃,就要吃”。
另一个女孩,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产生的可能是伤心的情绪。而根据她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她讨好、乞求更有效,那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会与前一个孩子不同,她会边哭边跟妈妈说好话,求妈妈、讨好妈妈。
一个人的外显言行反映的是他内在的知、情、意过程,也就是他的心理。上面例子中两个女孩所表现的都是正常反应。然而,一旦第一个女孩动不动就哭闹,根本不讲理,或者第二个女孩常常不开心,超过了相应年龄段的平均反应水平,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这些异常的情绪表现和行为表现表明孩子在认识上和策略上有偏颇、不灵活,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扩展,至少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如果还不奏效,孩子的情况愈演愈烈,那么说明孩子有行为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内心的惶惑不安和不佳的情绪,如担忧害怕、紧张焦虑、生气挫败、伤心悲痛、郁郁寡欢等,会影响孩子的内感觉,也就是说孩子的器官,如肠胃、肺、喉咙、眼睛、皮肤等会有异样,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孩子的遗传特质不同,会引发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直接把不舒服表现出来,如哭闹、缠人、发脾气打人、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等;有的孩子为了缓解这些不舒服,会发展出一些行为来自己安抚自己,如总抱着玩具、啃手指甲、白日梦、自慰等;有的孩子在紧张不安、充满挫败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出现身体的功能性反应,造成躯体疾病,如头疼、肚子疼、神经性尿频、抽动症等。
上面说的是小小孩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知识的获取、道理的灌输,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理念和标准,在情绪表达、与人交往、实现目的等方面形成自己越来越固定的模式。这个过程是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试错的过程;是学习、习得等做加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剔除让自己难受、利益受损的言行等做减法的过程。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开始总结提炼理念和观念。这些理念和观念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有的孩子明显越活越明白,能够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教训;有的孩子却被自己的理念和观念限制甚至带偏,表现出更多的言行问题,导致异常。
所以,心理问题就是在心理需求和动机的影响下,在面对某事、某人,在某一个处境、某一个时间,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的外显言行。这些不恰当的外显言行,可能是其错误的认知、错误的情绪或错误的理念导致的。德国积极心理疗法认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这个恰当是不跟外界、不跟他人起冲突,也没有自己内心的冲突;这个恰当也表明,任何人对事情的处理应对,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都是个人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我们国家有诊断标准和分类,国际上也有标准。可对于一般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就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分类了。我在本书中进行的分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根据普通人能够观察到的问题表现做出的,包括社会心理原因造成的和先天原因造成的。
前面提到过,解决孩子的问题,正好是助力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问题背后孩子的动机和需求。例如,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不见得就是不礼貌,也许他正在评估这个人,正在考虑自己应该如何跟他打招呼。一个孩子在同学之间总是显得强势,不见得就是霸道、自我为中心,也许他希望在集体中有一个好的表现。一个孩子经不得批评,太好面子,也许是他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比较高,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接纳……因此,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透表面,看到本质,从本质上去帮助孩子用更好的办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去协调人我关系,而不是抓住问题行为不放,批评指责孩子。当然,要所有家长都能够专业地做到这一点是强人所难。如果家长自己的人格没有问题,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那么就按照上面说的那样去处理,随机地、自然地跟孩子互动,而不要总是幼想给孩子完美的养育,也不要强求自己做到完美。孩子有的是时间和空间从生命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那里去学习。但是,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了,那么请一定不要否认问题或者转移问题,可以试着向专业人士求助。如何评估和选择专业的咨询师,请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一般说来,当家长自己观察到或老师等人反映孩子言行上的偏差,家长一定不要急于下结论。一旦确认孩子真的有超出平均范围的过度偏差,那么要从以下3个方面下手解决:
生物学检查与治疗。如果是先天遗传问题或生理原因,该吃药吃药,该矫治矫治。注意,一定要到正规的机构做诊断和治疗。
养育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如转学、休学、更换班级。遇到这类情况。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辅导或治疗,包括游戏、音乐、催眠、谈话等各种形式,必须对症,必须是正规、专业的人员和机构进行。
特别提醒一些家长,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标准,了解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分析;另一方面一定不要认为读过这方面的书就能够自行诊断、自行处理了。一旦自助不见成效,就要尝试求助。千万不要想着当孩子的心理咨询师,那是不同的关系和互动。另外,不要随便给其他家长出主意。我发现总有一些家长,读了一些书,还不确定这些书的说法对不对,就给别的家长支着,或者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去告诉别人照着自己的方法办。如果真的能够用成长与发展的观点看孩子,能够理解前面所说的各个相关因素,人就不会自以为或者强求自己全知全能了。
希望本书作为一本儿童心理科普手册,能帮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理、行为的一般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不要以为孩子小、懂得少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异常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身体状况,可能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
家长觉察到孩子表面的异常后,不要仅解决这些表面问题,
更要反思自己在养育的过程中究竟哪里出了错,才导致孩子出现这些问题。
曲韵著的《读懂童年(曲韵儿童心理课)》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做出以下行为:
做事磨磨蹭蹭
上课说话,下课打闹
特别黏妈妈
容易发火,脾气不好
不合群
把指甲啃得秃秃的
不和人有眼神交流
某门功课怎么也学不好
老大和老二总打架
过分好动……
曲韵著的《读懂童年(曲韵儿童心理课)》一本书就能读懂孩子的心。中国积极心理治疗中心首席专家曲韵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童年的秘密,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身体和交际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无论孩子是普通的、正常的,还是有先天因素导致的身体问题,父母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导致自己孩子问题的根源,从而帮孩子走出阴霾,重回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