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是歌德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本事,用四周时间写出的书信体小说。维特的烦恼,不是某个特殊时代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 正如歌德自己所说“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也正因如此,作品甫一面世,即风行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成为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据说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也带着这本小书。两百多年来,感动了一代代“青春着”和“青春过”的读者。
|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德国)歌德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是歌德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本事,用四周时间写出的书信体小说。维特的烦恼,不是某个特殊时代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 正如歌德自己所说“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也正因如此,作品甫一面世,即风行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成为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据说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也带着这本小书。两百多年来,感动了一代代“青春着”和“青春过”的读者。 内容推荐 歌德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译林名著精选》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维特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青年,具有年轻人的多愁善感、坦诚可爱、思想偏激。他与夏绿蒂在一次舞会上相逢,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夏绿蒂却早已订婚,并深爱着未婚夫阿尔勃特。维特无法自拔地坠入深深的爱河之中。这一段从开始就看不到结果却义始终奋不顾身的爱情令维特苦苦挣扎,这份悲苦使他几乎无力承受,最后维特抱着“无法为爱而生,也必将为爱而死”的信念,饮弹自杀。 目录 上篇 下篇 有关信息 编者致读者 作者大事略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终于走了,心里好高兴!我的挚友,人的心好生奇怪!离开了你,离开了我如此深爱、简直难以分离的你,我居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偏偏安排我卷入一些感情纠葛之中,不正是为了使我这颗心惶惶不可终日吗?可怜的莱奥诺蕾!可是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呀。她妹妹独特的魅力令我赏心惬意,而她那可怜的心儿却对我萌生了恋情,这能怨我吗?不过,我就完全没有责任吗?难道我没有培育她的感情?她吐自肺腑的纯真的言谈原本没有什么可笑,而我们却往往为之开怀大笑,我自己不是也曾以此来逗乐吗?难道我不曾……啊,人呀,自己抱怨一阵又有何用!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要,我要改正,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说得对,我的挚友,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上帝知道人为什么这样!——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 请告诉我母亲,我将很好地办妥她交代的事情,并尽早把消息告诉她。我已经同婶婶谈过了,发现她远非是我们在家里所描画的那种恶女人。她精神焕发,快人快语,心地善良。我告诉她,母亲对她压着那份遗产不分颇有意见;婶婶向我说明了她的理由、原因以及她准备全部交出遗产的条件,这还超出了我们所要求的呢——简言之,我现在不谈这件事,请告诉我母亲,一切都会很好地解决的。我亲爱的朋友,在这件小事情上我又发现,世界上误解和懈怠也许比奸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奸诈和恶意肯定并不多见。 此外,我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我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战的心。林木和树篱鲜花盛开,我真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芬芳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 城市本身并不宜人,但周围自然风光之绮丽却难以言表。座座小山多姿多彩,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秀丽的山谷。已故的封·M伯爵为之心动,便在一座小山上建起一座花园。花园简朴无华,一进去马上就会感觉到,它不是专业园艺学家设计的,它的图纸显示系出自一位感情丰富的人之手,他欲在此排遣自己的情思和寂寞。那座浓荫遮掩的凉亭曾是已故园主人的心爱之所,也是我流连忘返之地,在那里我为那位业已作古的园主人洒了不少眼泪。几天以后我将成为花园的主人;没有几天,园丁就已对我颇有好感,而他也将会得到好处。 五月十日 我整个灵魂都充满了奇妙的欢快,犹如我以整个身心欣赏的甜美的春晨。我独自一人,在这专为像我那样的人所创造的地方领受着生活的欢欣。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这可爱的山谷里的雾气在我周围蒸腾,太阳高悬在我那片幽暗的树林上空,只有几束阳光悄悄射进树林中的圣地时,我便卧躺在山涧那飞跌而下的溪水边的葳蕤的野草中,挨着地面观察千姿百态的小草;每当我感觉到我的心贴近草丛中麇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我就感到那个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我的朋友,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我的朋友——不过,我要真是这样去做,就必将陨灭,在这些宏伟壮丽的景象的威力下,我定将魂销魄散。(P1-4) 序言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被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整个德国都为这位才智横溢、愤世嫉俗的小说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命运流着同情的泪水。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筒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喜爱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在许多花园里,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小纪念碑,攀缘植物盘绕在维特式的骨灰瓮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更多的人则满怀希望地看到,阴霾即将被驱散,太阳就要升起。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因而怒不可遏,对“维特”大加挞伐,可是他们未能遏制“维特”的影响。“维特热”席卷了整个德国,并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乃至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维特”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名字也家喻户晓,奠定了他一生的殊荣,甚至在他写出一生的巨著《浮士德》,成了文学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后,人们还称他为“维特”的作者。 一、诗与真 书信体小说“维特”既是青年歌德所处的时代、社会的产儿,也是他青年时代生活的结晶。歌德善于把那些使他“喜欢或懊恼”或使他“心动的事情转化为形象,转化为诗”,从而纠正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观念,清算自己的过去,使内心得到宁静。维特的命运同歌德的生活有许多相似之处,歌德把他的许多经历化成了诗,但小说并不是作者的自传,歌德曾声称,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巨篇自白中的片断”。我们了解了这个“片断”,了解了“维特”中融进的歌德自己的那些经历,对于理解这部小说的构思、产生,认识作品的基本倾向和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1770年4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他的学业。这座城市哥特式大教堂完美的建筑艺术给他的心灵以震撼,城郊美丽的风景令他陶醉。与赫尔德的结识对歌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赫尔德激发了歌德对民歌、荷马、品达、莪相以及哥德史密斯等英国作家的兴趣,尤其是点燃了他对莎士比亚的热情,赫尔德体现狂飙精神的美学见解也对歌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歌德与塞森海姆乡村牧师布里昂的女儿弗丽德莉克的爱情,激发他写出了《欢迎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斯特拉斯堡法国舞蹈教师的两位女儿卢琴黛(“维特”中易名为莱奥诺蕾)及其妹妹埃米莉娅的感情纠葛,又在诗人心中留下一片涟漪。姐姐倾心于歌德,而诗人却更钟情于已经订了婚的妹妹,因而引起姐姐对妹妹的醋意。歌德在“维特”开篇第一封信里,就把这段恋情化作了“诗”,半是辩解、半是自责地记述道: 命运偏偏安排我卷入一些感情纠葛之中,不正是为了使我这颗心惶惶不可终日吗?可怜的莱奥诺蕾!可是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呀。她妹妹独特的魅力令我赏心惬意,而她那可怜的心儿却对我萌生了恋情,这能怨我吗?不过,我就完全没有责任吗?难道我没有培育她的感情? 1771年歌德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故乡,被聘为法兰克福陪审法庭的律师。翌年他参加了达姆施塔特的一个感伤主义的文学社团,其成员常常一起聚会。“维特”中所流露的感伤情绪,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真实写照。1772年5月,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到韦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 这样不但使小说在形式上有了变化,使书信体小说的结构翻出新意,更主要的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维特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作者视角。小说总的风格是情调忧郁而充满诗情画意,文字极为优美,富有韵律感。这里有缠绵悱恻的恋情和甜蜜温馨的生活场景,又有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的革命性描绘。特别令我陶醉的是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出色描绘。在歌德笔下,大自然仿佛是有知的,它随维特心情的变化而变幻自己的色彩和风格,它时而和煦温暖、妩媚动人,时而粗犷狂暴、寒气逼人;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忧伤昏暗,它是主人公心灵的一面镜子。我还记得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初夏时分躺在未名湖畔的草坪上诵读“维特”的情景,当我读到“我整个灵魂都充满了奇妙的欢快……”这封信时(1771年5月10日),自己心里也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生出无比的亲切感;当我读到阴郁、悲壮的莪相诗歌以及描写山洪暴发的场景时,心中也起了寒栗。那时候我就萌生了翻译“维特”的愿望。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心中的夙愿一直未得实现。这次应译林之约,重译“维特”,终于圆了青年时代的梦。翻译的时候,我竭力捕捉原作的风格,想尽可能地再现原文忧伤、典雅、流畅优美、激情澎湃、诗意浓郁的特点,在译文的遣字造句方面颇费了一些斟酌,有不少书信我是把它作为散文诗来译的。 郭老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卷首刊有《绿蒂与维特》一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有人问,近年出的其他几种“维特”的译本怎么都没有这首诗?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维特”的初版并没有卷首诗,1775年出第二版时歌德才分别于上、下篇之首各加了一首主题诗,郭老所译卷首诗的前四句置于上篇卷首,后四句放在下篇之前。但后来的版本中这两首诗没有再用,据现在的版本,拙译“维特”上、下篇卷首也都未加题诗。 关于小说书名的原文,现在一般都写作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但也有个别版本Werther·之后还加有一个s,即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后者是歌德青年时代的写法,歌德晚年对于人名第二格的书写喜采用现代德语弱变化的形式,即人名后面不加s。小说1824年的版本,歌德就把Werther后面的s去掉了,拙译所据版本原名就是采用歌德晚年的用法,Werther后面未加s。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