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心理学视角,附赠5个科学心理量表,保罗G、孙向东编著的《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全方位解剖、测量、提高人的安全感。世界上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需要安全感,不是你就是你在乎的人,非常需要它。《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是一本给生活带来质感和温度的有用之书。
| 书名 | 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 |
| 分类 | |
| 作者 | 保罗G//孙向东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7个心理学视角,附赠5个科学心理量表,保罗G、孙向东编著的《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全方位解剖、测量、提高人的安全感。世界上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需要安全感,不是你就是你在乎的人,非常需要它。《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是一本给生活带来质感和温度的有用之书。 内容推荐 通过对当代年轻人(八零后、九零后)的心理采样得知,现代人普遍缺少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根本上讲是儿时缺乏关爱所致,但这是个时代问题,因为这两代人的父母正好赶上改革开放,所以一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这就造成了这代人的普遍心理症结——缺乏安全感。要摆脱安全感的缺失,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等。保罗G、孙向东编著的《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仅从自我调节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对安全感进行论述,并提供相应的方法。本书从各个心理学角度进行论述。一般著作都着重强调一个流派,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或精神分析理论,而本书则把七八个流派对安全感的论述都略有提及,因此对安全感的论述比较全面。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安全感 第1节 安全感的测量 第2节 安全感≠安全 第3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2章 安全感从哪里来 第1节 闪回:记忆的自动提取 人还是感性层面要更多一些 负感觉 第2节 “我”的建构&人格的核心 第3节 重要他人:安全感的载体 睡不着、醒不了 第4节 情绪连接:有一种伪装的坚强叫不敢哭 第5节 关键期&固着:安全感的滞留阶段 第6节 依恋关系:基础安全感的根据地 第7节 家庭亲密度:人际安全感的基础 被关注 被需要 被认同 被接受、被包容 有反馈 姓名是父亲和母亲的载体 第3章 不安全感的结果 第1节 替代满足&延迟补偿 第2节 由佛入魔的快感 操纵 摧毁(攻击) 自残:失败成瘾症及其他 分裂:我到底该相信哪个直觉? 第3节 被爱无能:我害怕与他人建立并保持亲近关系 第4节 被吞没焦虑:被逼回子宫=走进坟墓 第5节 虎妈:每天不去恶心别人一下就会特别不舒服 第6节 情感勒索:以爱的名义进行攻击 第7节 身不由己的攻击 家族诅咒 代代相传 一种不小心的自我诅咒 躁动的一代:还没长大就老了 第4章 修通:人格的再构成 第1节 自我觉知: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 观自在:看到自己是这样一个存在 停留于此:高峰体验、心流体验 第2节 清醒催眠: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缺乏反馈很难有实质性的结果 第3节 断裂的修复≈第二次出生 孤独的反义词是连接 动情就是人格的熔化 对人际关系的考验存在于亲密关系之中 第4节 集体中的安全感 第5节 生理能量池vs心理能量场 精神能量的生理基础 玩耍是一种生理需要 第6节 认知模式:搅动湖面是否可以扰动湖底? 使用工具 认知疗法的误区 内在的圆融 试读章节 对于安全感,我们得说它有个深层的内在结构,而一个有机结构必然同时有内容和表象。安全感(feeling of security) 是一种感觉(feeling),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表面看起来都成立。 当我向人们解释说“你只是缺乏安全感”时,会遇到的第一个反讽式的回答是:安全感不就是钱包的厚度嘛。那么设想你中了彩票的头奖,是否会安全感满满的呢?美国科学家找了20个中了乐透大奖的人做了一次研究,让他们填写主观体验,其中包括:“你觉得你的幸福能持续多久?”大部分人填的都是一生,最短的也有两年。的确,这些人的幸福指数在中奖之后瞬间爆棚。但六个月之后再进行的追踪调查显示,有一半人的幸福指数已经回归到了之前的水平,到一年时,几乎全部回到了之前的水平。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术语叫作“锚点”,生活确实变了,幸福指数确实曾经波动,但有个锚点一直没变。 还有种回答是:如果我升职/有权力/有地位了就有安全感了。那么设想你真的升职了吧。美国人同样对升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6个月之后,幸福值也会回归到锚点。而在中国,如果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权力,还可能会应验那句老话: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必有灾。 而且,追求权力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将来挥霍呗,封妻荫子将来儿子强抢民女也有筹码和资本啊。那为什么你的儿子会强抢民女呢? 这就引出了第三类回答:安全感就是有一个有钱有势的老爹罩着你呗。这貌似很有道理,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仿佛更加躁动,这种不安让他们总是急于发泄和破坏,所以吸毒、暴力、滥交和犯罪率都高于常人。无可否认,他们都很安全,像野兽一样强壮;但他们往往冲动、富有攻击性,就像受伤的野兽一样不安,急于露出自己的尖爪和牙齿。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到底想破坏什么呢?人在青春期都要经历一个象征性地取代权威(父亲或强势的母亲)的仪式性问题才能长大。一代太有本事,二代就会绝望。他暴风骤雨式地渴望成长,结果遇到了一个绝对无法逾越的玻璃板,这种绝望感只有被困的野兽才能体会的到。他要成长,要撑破权威的束缚,但是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摆脱不了困境,于是恒久地停滞在了青春期,无法成人。成长受阻,积聚起来的生命原力无处可散,就会寻找另外的泄能口。于是成长的能量憋成了破坏力,试图毁坏世界,破坏自己。他们一生都在和这份不安做斗争,试图向自己和宇宙证明自己没问题,很强大,很健全,“你看,我其实是完整的,我是有价值的!”他们的内在世界就像无穷无尽的沙漠一样荒凉和躁动,总试图从破坏行为中寻找虚假的平衡,并一而再地一败涂地。 第四种回答是:如果我有一个男人/女朋友爱我,我就有安全感了。这样回答并不离谱,但也不太靠谱。我们要先有安全感才能拥有亲密关系,而不能指望亲密关系来给我们提供安全感。搞错了因果关系,就像水中捞月,最后一场空。(详见第3章第3节) 第五种回答是:如果我能力很强,那肯定就有安全感了。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很聪明,精神上往往会有一个病理代价。能力的基础是智力,智力的基础是学习记忆(learning memory),而亢进的学习记忆有一个太严重的优势和后果,那就是容易泛化。“泛化”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泛化的不是知识,不是人情世故,而是情绪,结果则是灾难性的。 和线性的理性思维不同,情绪总是枝枝杈杈、七零八落的。当情绪反应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刺激物,而是延伸到所有类似和临近的事物,就会导致神经症性问题,比如女孩失恋后开始对男人产生恐惧,甚至听到“男朋友”“恋爱”等词语都会汗毛竖起。学习记忆过度亢奋的人,也就是能力太强的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因为非理性的恐惧情感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何不太聪明的人都能应付的挫折,对于太聪明的人来说则会变成天塌地陷般的灾难。所以,天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原始恐惧太容易泛化了。 斯滕伯格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第十名现象(或第十七名现象):班上中上游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班上中下游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幸福稳定的人;在学校里老考第一名的,在职场上的表现低于80%的同学。天才和弱智共享三个特点: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偏执,第三,社会适应不良。上帝不会既开窗又开门的,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很完美,既聪明又漂亮,情商和智商一样高,那好吧,逆天者非神即妖。所以,如果你智商中等,那最应该对自己说:谢天谢地,咱不是天才,所以是正常人。 第六种回答是:如果我不会死,那就安全了。但死亡本来就不可避免,恐惧它本就是庸人自扰,而更重要的是,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中科院的研究员做过一个濒死体验的项目,发现诸多“死”而复生的人,虽然体验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看到一个洞,第二,都感觉很愉悦。有信仰的人不会惧怕死亡,只有中国人最怕死。埃及人和中国人几乎完全对调。一次去埃及,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纪念物都是为死人准备的。我就问导游:到底有没有给活人准备的纪念物?回答是:没有。解释是:埃及人认为活着的日子,只不过是一小段时间,凑合凑合就过去了;之后的岁月才是真正的过日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攒下一些钱财,为那永恒的生命做好准备。 P12-18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