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不知有多少跌宕起伏、甜酸苦辣。我们这代人的人生与共和国的成长是分不开的。人似一滴水,随着江河的奔涌,挣扎四溅。
十二岁那年,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不满十六岁的我就去白洋淀插队。除参加生产劳动,还成了基层的文艺骨干。不知县宣传队如何知道我的,一天,我在场院掐谷穗,接到书面通知,让我火速去县里报到。从此,我再也没干过农活,开始马不停蹄地演出。什么都演,唱歌、跳舞、小评剧、小豫剧、报幕、说陕板……那时船划到哪儿我们演到哪儿。一群年轻人无比快乐,不知辛苦。我们的歌声随着无边的芦苇和清澈的淀水传得很远很远,天上队队大雁和水中嬉戏的鱼儿也常常顺着歌声在我们船边盘旋、打转。后来,因为我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离开了快乐的县宣传队,任保定地区各种代表队赴省调演的报幕员。一年后,经北京人艺的李光复大哥介绍,进了保定地区文工团。这期间,我就是不把户口迁入保定,因为我是北京人,只要户口在农村,我就是知青,我就有希望回京。果不其然,趁进京到中国歌舞团学习剧目之机,我偷偷办理了病退,总算回到阔别了近八年的北京。
可是,我千辛万苦回到北京并没感到多么高兴。家是回来了,专业却丢了。那时,我父亲还没有完全解放,想进文艺团体,政审就通不过。我只有先找工作,自己有饭吃才是第一位的。于是,我每日四处奔波,要在知青返城高峰中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呐,这是我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期。
就在我一筹莫展之时,经朋友介绍,我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姜春阳老师,同时还有空政歌舞团转业到二轻局皮革公司的罗棠因老师、吴家璎老师等一批专业水平极高的艺术家。在他们的教导与呵护下,我又一次振作起来,满怀信心地迎接人生中下一个转折。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我如约来到位于北京珠市口大街的皮革公司。经人带路,七拐八拐地走进低矮的地下室。那里黑黑的,我们小心地迈过一道道门坎,迎面传来一片和声。这声音是那么好听,大有专业合唱的水准。我们没有马上进去,等到他们在指挥下唱完最后一个音符,带路人才轻声对着指挥的背影说:“姜老师,有人找您。”指挥转过头来,做收音状的拳头还停在半空,对我们客气地笑一笑,说:“等一等。”又回过身对合唱队的同志讲评一番,结束语是:“好,今天就到这,大家下去想一想,自己要多练,有什么问题来找我。解散。”为什么我对这段话记得如此清楚呢?因为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无数次地在姜老师的排练中听到这样的讲评结束语。此时他说完这番话,叫上负责舞蹈队的罗棠因老师,既热情又不失风度、七拐八拐地把我们带出地下室,到公司食堂的一个角落坐下。食堂比地下室宽敞明亮了许多,午后的斜阳柔和地洒落在姜老师身上,我总算看清了眼前这位长者,他也在细细打量我,而罗老师微笑着,基本不说话。
姜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特有威慑力。他有一张五官生动的脸,~双眼睛永远炯炯有神,直视对方,好像要看到你的心里。说话声儿大,笑起来声儿也大,讲起音乐那些事声儿更大。虽然他那时没有了领章帽徽,可军人的素质一点没变,一眼看去就是个军人。那天具体怎么考的我,我忘了,只记得两位老师对我很满意,让我下星期来报到,早上不用去地下室,吃完早饭直接在食堂练功。
不管是不是专业团体,条件如何,我总算没离开这一行。工作有了,回家的路上很兴奋。
姜春阳老师就是歌剧《江姐》的作曲之一。他戎马一生,写过许许多多的歌曲。姜老师1948年参军,有着一副好嗓子,酷爱音乐。从解放东北、平津战役到南下广西剿匪,再到带领宣传队三赴抗美援朝前线,出生入死,锻炼成长为军旅作曲家。他的一生就跟这七个音符打交道,而这些音符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姜老师的军人气质来自他骨子里,有没有领章帽徽,他都是个老兵。我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
P20-22
历经两年,书终于完成了。在这期间,我只接了五部戏份不多的电视剧,其他时间不是在写,就是在想,不停地构思,反复地修改。比起上本书《谁在舞台中央》,这本书的写作过程长了许多,也累了许多。然而,还有很多想写的、应该写的人与事都没有提及,很多该写的行当也没来得及描述,比如服装、道具,比如跟组的司机朋友、场工兄弟们,他们可能没有台前的人那么光彩夺目,但却以自己的坚守温暖着人心。
特别想说说剧组里的化妆间,那里冬天最暖,夏天最凉,是个让每一位演员感到温馨的地方。走进化妆间,坐在镜前,就表明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一番上妆之后,演员已完成塑造人物的一半了,再穿上服装,此时的演员已离开本我,全身心地进人情境之中。待一天的拍摄工作完毕,脱去服装,走进化妆间卸妆,褪去人物形象,又还原到本我。我有许多化妆师朋友,郝霞、丛嫂嫂、李芸等等。他们不光有很好的化妆技巧,还能暖人心。常年在外工作,这份友情更加显得不可缺少。虽然在书中来不及写他们每个人,但这份温暖与感动永远在我心里。
我从艺四十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伴我走过许多日日夜夜。提起每个有缘人,都能说出好多精彩的故事。比如我佩服的林永健、何赛飞、洪剑涛,我喜欢的黄娟、雷佳音、霍思燕,还有在我人生路上帮助过我的叶槐青叔叔,罗唐音、李跃先夫妇和吴家璎老师,以及那许许多多给我无私帮助、喜爱我也让我喜爱的人。如果信笔由缰,可写的人和事就是再写几本书也写不完的。我这人随性,这次写书也一样,想起谁写谁,遇到谁写谁,绝没有亲疏之别。书中写到的都是先后与我合作过的人,没交往过的、不了解的或不信任我能写好文章的人,我还真不敢随便动笔。其实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写写我喜欢的人,还一个本真。
在我这本书中没有八卦,没有虚假,甚至没有过多文字的修饰。我只想通过点点滴滴,让人们知道,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一群人是这样走过,是这样生活。罗锦麟老师在我写不下去时曾这样鼓励我:“子春,你在干一件伟大的事情,再过七八年对新入行的孩子来说,你这两本书就是必读物。”其实,伟大我不敢当,但能放下戏不去拍,看着钱不去挣,一心为他人做衣裳,写写圈里的众生相,目前似乎只有我一人。我为什么?只为传、帮、带。我想告诉人们,什么是认真演戏,什么是清白做人。我怕不写不说越来越没人知道了。所以这本书和我的上一本《谁在舞台中央》更多的是写给圈内人看的。常说,人无完人。也许人们看后会问,为什么都写得这么好,就没有什么不好吗?不好当然有,矛盾、缺点也存在,可我就是想告诉人们世间还有真善美。在人称“泥潭”的演艺圈还有真情在,善良依然有,美德永被称颂。
感谢三联书店给了我这次机会。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张荷、王振峰两位女士。感谢她们容忍我的固执;感谢我的忘年交邵华泽先生为我题写书名;还要感谢沈家驹先生放下身段积极热情地从大洋彼岸飞来为此书的设计出谋划策。
最后我要对罗锦麟先生深深鞠一躬:“老师,谢谢您!”谢谢您一路给我的鼓励,谢谢您百忙中为我写序,谢谢您的指点与鞭策。
希望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从《谁在舞台中央》和《说角儿》这两本书中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感受到其中蕴藏的人生百味。
又及:本人因“文革”所致,只读到小学六年级,文化水平只是建国之初扫盲水平。如果没有发小张桐先生的启发和鼓励,以我这种文化水平断然难以成章。所以,不管我写到的人还是我没写到的人,对我的文字有何不满,请多多原谅。在此,我先说一句:对不住,我错了,咱下次改,行不?
方子春
三四年前,我在微博上读到子春撰写的关于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的访谈,兴奋不已。当即打印给老伴拜读,转发给我的弟子们学习。不久,子春突然停止了发博文。正当我遗憾之际,得知她所撰写的博文将汇集为册,书名叫《谁在舞台中央——人艺那些角儿那些事儿》。后来大作传到我手,逐篇阅读,深受感染。这是从业青年最宝贵的学习资料,也让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戏剧盛世……子春做了件好事,传承了戏剧人的座右铭:清清白白地演戏,认认真真地做人!
访谈录的形式,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图文并茂,看到戏剧人的真面目,引发我们许多思考。戏剧人代代相传,实为珍贵。子春没有停步,新作《说角儿》即将问世,值得庆贺!
《说角儿》一书中,收编的不仅有表演艺术家,还有在影视剧中的幕后英雄。影视剧是综合和集体性的艺术,一部成功的作品,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和贡献,绝对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和劳动成果。每一位创作者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之上,才得以让观众接受和欣赏。演员是幕前英雄,离不开幕后同行们的支持。
书中的艺术家都是与子春有过接触和共过事的朋友,她本人又是影视和舞台的两栖演员,有很好的表演才能,有朴实自然的笔锋,为人热情亲切。子春思维活跃,更可贵的是有着执著的事业之心和责任之感,促使她继《谁在舞台中央》之后又作《说角儿》一书。两本著作一个主题,一种追求,一个目的……感谢子春的劳作!在撰写中,她有过动摇,有过苦闷,有过难关……在她的大目标的指引下,一切都克服了,终于让《说角儿》和大家见面了。书中记载了二十多位艺术家的事迹和故事。以前,观众只是从演出中了解表演艺术家们的光彩形象,《说角儿》让我们走近艺术家的身边。子春的撰写,尊重事实,不虚构,不夸张,真实地访问,真实地记录,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把影视剧艺术的优良作风传承和发扬光大!
清白做人,认真演戏,让我们共勉!
我曾对她说:“你写此书,功德无量!”
在《说角儿》一书面世时,让我对方子春表示祝贺和感谢!并以此小文为此书作“序”。
方子春编著宋苗摄影的《说角儿》说的不仅是成名成角儿的人物,更有默默付出的幕后人员,让我们看到这个圈子浮华背后的深情:老一辈艺术家的操守与艺德令人钦佩,如姜春阳、罗天婵、李丁、李雪健、潘虹、王刚;新生代的追求与努力值得肯定:如赵薇、秦海璐、陶虹、何晟铭;幕后人员的专业与敬业让人感动,例如默默、刘国华、姚钥。作者与这些人,或有师传之情,或有合作之谊,或是发小之交,或是萍水相逢,只因真心相待,因而饱含深情,让人看到这一行的温暖和光彩。
在宋苗摄影的《说角儿》作者方子春眼中人人都是角儿,是自己人生路上的“角儿”。这本书有很多难能可贵之处:一则是圈里人写圈里人,有很多别人所不知道的故事和亲历的细节;二则写到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他们的操守和艺德值得记述;三则是提携后进,看到了年轻一辈的努力与付出;四则记录了一批专业和敬业的幕后人员,包括副导演、制片人、化妆师以及场工,让我们更深入地看到这一行的温暖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