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天编的《橙色的爱(细节)》包含两组书信。一组书信是两个上海青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爱情信,另一组书信是当时即将从安徽劳改农场返回上海的两位70岁左右的老人的通信。两组书信把我们带回8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恍如隔世,让当下的年轻人匪夷所思。黄永竟然叫女朋友在寄杂志时夹带卫生纸,为的只是每月可以省下购买卫生纸的0。2-0。3元钱!为了在上海安家,丽群让丈夫把安徽“墙上钉的大小钉子”都拨下来带回上海,因为很多钉子都是“我花钱在洪林铁匠店打的”!当然,这两组书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于细节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第一组书信里那个在沈阳服役的上海男青年,他那般细心、细腻,比恋人自己还要关心其身体的变化!
关注细节是爱的表达吗?是爱所应当具有的内涵吗?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恋人、夫妻“为了一点点小事”眇得昏天黑地,但是我们这两组书信的主人公却显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什么?张乐天编的《橙色的爱(细节)》中的两组书信蕴含着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于对方身体状态的关怀、关心、关注与无微不至的呵护,看到带着尊重、敬重的心态与对方商量、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看到恰如其分地提出行为方式的意见与建议,如此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两组书信里感受到爱情的温暖,温暖来自何方?来自那一一橙色的爱:细节。
1984年4月1日
亲爱的徐爱国:
您好!
星期五收到您一封挂号信,信中的内家均悉,邮票也收到,望放心。
近来我们这里天气有时很热,有时很冷,又下雨,这样很容易使人生病,不知近来你们那里天气转暖了代,望能当心自己身体!不要一热就脱衣,我这里自己会照硕好自己的,在这点上,我看女同志要比男同志懂得多,你讲呢?所以您也不要为我多考虑。上星期四我去您家了,电子琴已买好,价格是7元多,音色还可以,或许就像上次我与您到那店去看到的无线电琴差不多,所以望您能放心。桂英探亲还未回来,可能还要过两天,美丽已回来了[她是和父参首几天到下去上坟(4月5日清明节)一同回来的],讲了一口多下话,她也比以前懂事多了,今天是星期天早上,我替她穿衣时,她问我:“依阿舅今朝来伐?”依看她有多懂,还分得清依、我、他。我一想,依这个阿舅几时才能回来啊,回来了,又可以住几天呢?所以我想,目前您是不可能回来,只有等到明年您部队执行军衔后,才有可能回来,但这也要碰天福,您讲是哦!这次我们厂里卖国库券,是按照每人工资的40%卖,分小组完成,你不买别人就要多买。完不成,加工资的补发工资不发,所以这次我厂超额完成。我这次买了5元,不买不太好,只好意思意思买一点儿,因此这次工资我没有加,这是我的一大损失。如书不读,这次就应当加了。买国库券5元,我现定在7月份扣,所以我想这几个月如果您钱紧的话,钱就不要寄来了。前几天我这里发了10元5角奖金,是1月、2月份的。还有胶卷现准备寄出去印,钱还没有算,想印好以后再算吧。
还有这套书《巴黎的秘密》共有三本,先寄去一本,还有两本过几天再寄来。上次寄去的信和《电子世界》不知您收到了吗?望来信告诉。好,今写到这里,下次再谈。
祝安康如意。
附:本来是星期天就可以寄出的,后来由于要寄书的袋袋太小,只好等到星期一到厂再换个大一点儿的。但由于星期一晚上下班后,要赶回去吃饭,然后读书,所以星期一没有来得及寄出,那只好今天下班后寄了,望您能多多原谅。
您的友:慧数
1984年4月1日下午4:30
1984年4月15日
附:关于做圆笔或椭圆凳之事我再和小哥哥他们说说,问问会不会做,若会做就按照您的意思办。另外,有空打个电话给我家说让人带来的炒麦粉和酱已收到。真好,在写这封信之前这人给送到我这里来了。这个人是我们一个新村里的。
亲爱的慧敏: 您好!
不知近来的工作忙吗?一切情况如往常吧?表这次出差一共是六天。上星期一(七号)到昨天中午回来的。这次去,事办得还较顺利,一切交接手续办的还是很快的。由于上面领导不让把车开回来,故只能让火车帮忙送回部队。
P6-10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在亿万可能与不可能的奇妙交织中,地球上神秘地孕育了最美丽、智慧的生灵人类。人类是宇宙中最幸运的存在。相辅相成,人类却一开始就似乎与苦难同在。战争、杀戮、灾害几乎成为创世记故事的主调,疾病、饥饿、痛苦、烦恼、焦虑一直是生活的常态,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看清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写下人生最后一部著作一《苦难的世界》。
也许,人类真的犯有原罪,以至于不得不一代代历经磨难去赎那永远赎不清的罪!但亚当夏娃的故事更隐含着人类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真谛,那就是内生于两性之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爱。
爱是无奈的,永远不可能摆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纠缠;爱的表达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在中国,爱曾经被政治所侵蚀,更被阶级斗争搞得面目全非;后来,汹涌澎湃的消费主义大潮更在人们不经意间吞噬着人们心中最宝贵的情感。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些工作,唤醒人们更多心中的爱;这就是本套小书的使命。
我们提供六套20世纪50至8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爱情信。这些信受到时代的影响,但凌厉的政治运动、触及灵魂的思想改造都不可能遏制爱的流淌。这些信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爱的内容。六套书信展现不同视角的爱,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这些信会把年长者带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充满恐惧的或者无可奈何的场景。或许,这些信会令年长者回想起月光下的相思、油灯下的书写、左右为难的纠结、等信的焦虑、读信的泪花;逝者如斯,青春期的爱将重新滋润年长者的心田,令他们流连、陶醉。
这些信会把年轻人带进那个深奥复杂、神秘莫测的祖辈、父辈们的心灵世界,让年轻人有机会在书信空间中与先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许,年轻人会被先辈们的革命热情与奉献精神所感动,被先辈们各具特色的爱的表达所吸引。岁月茫茫,一旦汲取书信中爱的养料,年轻人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朋友,打开那些书信吧。慢慢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有所思,有所悟,必有所得。让书信中隐藏着的爱意流进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众人的心,世世代代,永不消逝!
本册包含两组书信。一组介绍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位上海年轻人之间的爱情书信,另一组介绍的是两位70岁左右的老人,即将从安徽劳改农场返回上海的通信。
这两组书信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8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恍如隔世。他们的一些想法做法让当下的年轻人百思不解,徐爱国竟然叫女朋友在寄杂志时夹带卫生纸,为的只是每月可以省下购买卫生纸的0.2—0.3元钱。为了在上海安家,素音让丈夫把安徽“墙上钉的大小钉子”都拔下来带回上海,因为很多钉子都是“我花钱在洪林铁匠店打的”。当然这两组书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于细节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第一组书信里那个上海男青年,他如此的细心、细腻,比恋人自己还要关心女人身体的变化!他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上海暖男”。
关注细节是爱的表达吗?是爱所应当具有的内涵吗?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恋人、夫妻“为了一点点小事”吵得昏天黑地,但是我们这两组书信的主人公却显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什么?两组书信中蕴含着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于对方身体状态的关怀、关心、关注与无微不至的呵护;看到带着尊重、敬重的心态与对方商量、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看到恰如其分地提出行为方式的意见与建议;如此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两组书信里感受到爱情的温暖,温暖来自何方?来自那——
橙色的爱:细节。
张乐天
2016年10月10日
这是一套“编”的书,但“编”却不易,所以要写个后记,为我能“编”此类书而表达谢意。
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校领导,2011年10月8日,正是校领导的直接支持,我才有机会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启动搜集中国民间资料。感谢复旦发展研究院的领导与工作人员,他们一直全力支持中心的资料搜集工作。感谢复旦文科科研处在我缺少经费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提供及时的帮助,确保书信的搜集一直没有中断。
我要感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他们为我的资料搜集工作立了2012年的国家重大项目(项目名“当代苏浙赣黔农村基层档案的搜集、整理与出版”,批准号12&ZD147)。本丛书的出版是该项目的中期成果。
我要感谢上海斯加自动控制有限公司石言强先生与北京退休老干部蔡援朝先生,他们为资料中心打开了书信搜集的渠道。
我要感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感谢他负责组建的国际学术委员会,国际一流学者的参与将有利于书信的研究与解读。
我要感谢资料中心研究员李甜老师,他一手负责了书信搜集的具体工作。感谢我的博士生陆洋、郑莉敏,她们为书信搜集做了很多工作。感谢来自现哈佛大学博士生朱筠,她是最早的书信整理志愿者,这里出版的部分书信就是她输入的。感谢所有来自美国、中国的书信研究的志愿者们,你们的热情总是给我以动力。感谢上海著名的知识产权律师为资料中心提供的律师文件,为家书出版提供了法律支持。
我要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黄沛先生、副总编辑王康女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郑玥、特约编辑王倩,你们辛苦了!
最后我想说,这套书出版了,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以及所有人这几年的努力都值了,因为这套书表达了我们一个心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那“永不消逝的爱”!
张乐天
2016年12月10日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