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三十六计》是一部奇书,也是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将晦涩难懂的古代军事理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十六计,并以生动通俗、家喻户晓的成语来为每条计策命名,所以极易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三十六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虽然它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思想精髓却渗透到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尤其适用于现代商战。有道是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刀兵相见,商场上也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一不小心就有灭顶之灾。因此,能否熟练运用三十六计,抓住一个个商机、击败一个个对手,决定了你能否在商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翻云覆雨、进退自如。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一经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靠的谋略计策,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十六计》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三十六个计策,向人们系统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以及在各种处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智慧,早已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因此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体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明添灶巧退敌
三国时,诸葛亮(字孔明)为了兴复汉室,统一中原,先后六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三国时魏蜀的必争之地),挥师北上,讨伐曹魏。
四出祁山时,孔明本来已经大获全胜,司马懿用了一个反问计,使后主刘禅轻信谗言,下诏命令孔明班师。孔明接到诏书后,仰天长叹道:“主上年幼,身边必有奸臣。我正要建立大功,为什么让我班师回朝?我若不回去,便是轻视幼主;我若奉命退兵,恐怕日后再难得到这样的好机会了。”姜维问:“如果大军撤退,司马懿乘势追杀上来,该怎么办才好呢?”孔明说:“我们这次撤军,可分为五路。如果营内只有1000士兵,就掘2000人的灶;若是今天掘了3000人的灶,明日就掘4000人的。每天退军,都要添灶之后再出发。”杨仪问:“当年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的办法,现在丞相退兵,为什么要增灶?”孔明说:“司马懿善于用兵,如果他知道我们撤退,必然会追赶,而且他一定会在旧营地根据我们留下的灶的数量估计我们的兵力。看到咱们每天增灶,他就不能确定咱们的兵到底是退还是没退,便会因怀疑我们在设计埋伏而不敢追赶,这样一来,我们便不会因退兵而遭受损失了。”计划制订好后,孔明便传令退兵。
司马懿料到他的反问计已经奏效,只等蜀兵一开始撤退便全力追杀。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忽然得到报告,说蜀军大营已经空虚,人马都已撤去。司马懿知道孔明足智多谋,不敢轻易追赶,便亲自率领百余名骑兵前往蜀军弃营察看,并让士兵记下当天蜀军大营的灶数。第二天,司马懿又向前追了一截,再次让士兵查点灶数,士兵回来报告说:“这营内灶的数目,比原来多了一分。”司马懿对众位将领说:“我猜到孔明足智多谋,现在果然添兵增灶,我若追赶他们,必然中了他的计;不如暂且退军,再作打算。”于是,司马懿下令回师,不再追赶。
在“添灶即增兵”的迷惑下,司马懿疑心重重,思量再三,最终退军回师。孔明只添灶、不增兵,这样示多隐少的疑兵之计让蜀军未损一兵一卒便安全撤回成都。难怪司马懿后来了解实情后仰天长叹道:“孔明仿效虞诩的做法瞒过我了,我的谋略还是不如他啊!”
刘兰成奇袭北海郡
618年,隋炀帝猝死,隋朝灭亡。隋北海郡明经(官位名)刘兰成投降了起义军首领綦公顺。投降后的第二天,刘兰成向綦公顺请战:“请让我挑选150名壮士,去袭击北海郡城。”綦公顺心中暗笑:“带这么少的兵去攻打北海郡城,岂不是以卵击石?今天我倒要见识一下刘兰成的手段。”于是他面带微笑道:“好,满足你的要求!”
刘兰成带着150名壮士出发了。距离郡城还有40里地时,刘兰成留下10人去割草,并让他们把割来的草分成一百多堆,然后原地待命,一接到命令就马上点燃草堆。距离郡城还有20里地时,刘兰成命20人各执一面大旗待命,一接到命令就火速竖起大旗。距离郡城只剩五六里地时,刘兰成又留下30人就地埋伏在险要之地,准备袭击敌人。随后,刘兰成亲自率领10名壮士,借着夜色掩护,潜伏在距郡城仅1里左右的小树林里。余下80人分别隐蔽在郡城城门附近,刘兰成命令他们只要听到鼓声便立刻抓敌人、抢牲畜,然后火速撤离。
第二天早晨,郡城里的士兵在城楼上远望,没发现有大军压城所卷起的烟尘,便打开城门,像往常一样出城打柴放牧。接近中午,太阳光越来越毒,刘兰成率领10名壮士直扑城下。城上卫兵大惊失色,立即击鼓传报。事先隐蔽在城外的那80名士兵听到鼓声,迅速行动起来抢劫牲畜,活捉了几个正在打柴、放牧的敌兵后立即离开。
城下的刘兰成估计自己的人已经得手,便放慢了脚步,从容不迫地领着那10名士兵原路返回。郡城里冲出来大批将士,可他们看到刘兰成只带着10个人却并不急于逃走,生怕其中有诈,便不敢轻举妄动,只在后面远远地跟着观察动静。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前面战旗飘扬,更远的地方冒起大团的浓烟。这些守城将士个个胆战心惊:烟尘飞扬,这附近肯定有大批伏兵!于是他们马上掉头返回城中。
刘兰成根据城内守军的心理特点,巧施疑兵计,用战旗和浓烟制造了埋有大批伏兵的假象。加之他指挥得当、将士配合默契,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获了敌兵、抢夺了牲畜,并达到了以小股部队骚扰大批敌人的目的。
吕蒙白衣夺荆州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抗曹时,孙权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同意暂时把荆州借给刘备。当时刘备对孙权承诺:“若得到西川便归还荆州。”可是后来刘备不但不还荆州,还派关羽重兵镇守。因此,讨回荆州成为东吴的一块心病。
219年,关羽发动樊城战役。这时,东吴的水军都督吕蒙认为夺回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请求孙权允许自己以治病为名回到吴都建业,使关羽放松对后方的防守,然后再乘机袭取南郡。孙权依计而行。于是吕蒙推荐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陆逊上任后马上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德,进一步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上当,对东吴放松了警惕,并撤一部分防守兵力去围攻樊城。
P10-11
《三十六计》是一部奇书,也是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将晦涩难懂的古代军事理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十六计,并以生动通俗、家喻户晓的成语来为每条计策命名,所以极易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三十六计”的说法可追溯至《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的是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他曾在与北魏军作战时,因粮草不继陷人困境,为迷惑敌军,他施计“唱筹量沙”,在军营中称量覆盖着少许白米的沙土,使全军全身而退,从此威名远播。《南史·王敬则传》与《南齐书·王敬则传》有相同记载,不过《南史》多加了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从这段记载可知,“三十六策”并不是书名,而是用来形容檀道济计谋百出,“走是上计”也不是其中一计,而是在讽刺檀道济擅长逃跑。宋代时,学者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将这句话改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直流传至今。
古往今来,提及“三十六计”的文学作品不少,甚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提到。不过,《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成书至今还是个谜。考查《辞源》可知,三十六计中有13个计名首次出现在元明戏曲中,有7个计名则首次出现在明清小说中。有学者根据多个线索综合推断,《三十六计》大概成书于明末清初,而且是众手成书,没有固定或单一的作者。因为《三十六计》的多个版本都包括计名、解语、按语等部分,其中计名、解语内容基本相同,但按语却有多达二十多处的不同。显然,计名、解语形成较早,而按语则是经过后来学者增删修改的。按语通俗易懂、风格浅白,是对解语的解释和补充,由于本书对解语(古经玄览)有详尽的翻译(古文今译),所以并未节录按语。
虽然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究竟是何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作者深通《易经》。《三十六计》中有二十九计的解语都引用了《易经》原文,如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的解语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其中“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一句引自《易经》师卦。再如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解语是:“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其中“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一句是《易经》师卦的象辞。其余七计虽未直接引用原文,却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易》理。全书在借鉴古代军事理论和前人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易经》中的辩证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各种对立关系,如刚柔、正邪、攻防、主客等的相互转化,最终根据阴阳变化推演出作战方略和对敌之法,成为一部韬略大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易经》成就了《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虽然它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思想精髓却渗透到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尤其适用于现代商战。有道是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刀兵相见,商场上也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一不小心就有灭顶之灾。因此,能否熟练运用三十六计,抓住一个个商机、击败一个个对手,决定了你能否在商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翻云覆雨、进退自如。
在每一计的“计名探源”版块中介绍了计策的来源以及对计策的注释评点等,同时在“事典辑录”版块中大量列举了与之相关的古代、近代战例和近现代的商战战例,并配以百余幅精美图片,力图使读者在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无障碍地了解《三十六计》,并将其中的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拥有更精彩的人生。倘若真能对您有所裨益,那么对于编者来说,亦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