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家编译委员会编译的《复活/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之间的爱恨情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伪善面纱,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 书名 | 复活/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家编译委员会编译的《复活/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之间的爱恨情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伪善面纱,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家编译委员会编译的《复活/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虽然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展开情节的,但它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小说。它如实地展现了沙皇俄国时期底层人民悲惨的生存境况,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司法制度的腐败,把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小说情节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闪耀着人性的光彩,是托尔斯泰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无愧于“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试读章节 “实在无法理解,他怎么从来不知道羞耻呢?”法官气呼呼地坐下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的人,今早因为妻子提前用光了本月的生活费,他们吵了一架。妻子要求预支一点生活费,他则说不能破坏之前定好的规则。他们吵得很凶,妻子最后表示如果不让她预支生活费,那么她就不做家务了,他今后休想再吃到家里的一顿饭。听到这样的威胁,他赶紧转身出门。他深怕妻子真的会这样做,因为她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的。 “哎,这就是我规规矩矩过日子的下场。”这位法官看着容光焕发、健康愉快、态度温和的庭长,郁闷地想着。庭长这时正舒展开两个胳膊肘,用他那双白白嫩嫩的手悠然自得地理着绣花衣领两边又密又长的花白胡子。法官继续想着,“他经常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我却一直在煎熬着过日子。” 这时,书记官拿着卷宗走了进来。“有劳了,”庭长点上一支烟,问道,“我们先审哪个案子?” “我建议先审理毒死人命案。”书记官若无其事地说。 “好吧,先审毒死人命案。”庭长说,心里盘算着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前结束,不耽误他的美事,“马特维·尼基季奇还没有到吗?” “还没有。”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来了。”书记官回答。 “好。你通知他一下,先审理毒死人命案。”布雷威就是在这个案件中负责提起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正好遇到布雷威行色匆匆,一路小跑着快步走来。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您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问道。 “当然,我总是做好了准备的。”副检察官道,“先审哪个案子?” “毒死人命案。”书记官冷静地回答。 “很好。”副检察官爽快地应承着,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因为他昨晚通宵玩乐,根本没翻阅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他正想草草去翻看一下。书记官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个案子的案卷,却偏偏建议庭长先审这个案件,明显是在故意刁难他。书记官是自由做派,思想甚至偏向于激进派。布雷威却是保守派,并且笃信东正教。书记官讨厌他,并且一直嫉妒他的职位。 “哦,那么关于阉割派教徒一案进展如何?”书记宫又问。 副检察官严肃地道: “我不会参与此案的审理,因为没有证人,我也会向法庭申明这一点。” “其实,有没有证人都一样……” “不,我不能,我办不到……”副检察官摆摆手,快步向他的办公室所在的方向跑去。 的确,证人是否出庭对阉割派教徒一案来说根本无关紧要,副检察官之所以拒绝审理这个案子,真正的原因在于这里的陪审员大多受过教育,在这里审讯此案,被告很可能会被无罪释放。但是,只要他巧言劝说一下庭长,案子便可以转到县法庭审理,那里的陪审员大多是农民,这样被告被判有罪的机会就非常大了。副检察官重视功名,认为由他提起公诉的案子,被告必须要被判刑。 走廊里越来越热闹了,很多人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法庭上刚刚宣判的案件,正是刚才那个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能叫得出法官和律师的教名和父名的陪审员向大家讲述过的案子。这时,民事法庭的门打开了,一位老太太走了出来。就在刚才,那名天才的律师已经让老太太彻底输掉了官司,老太太不得不交出财产,赔付给生意人,而这笔财产是那个生意人丝毫也没有权利得到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心知肚明,而生意人和他的律师就更加清楚了,然而他们就是有这种通天的手段! P18-19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文学的泰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 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他早年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对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了憎恶。他在自己的庄园中尝试给农民减租减役,幻想着能找到一条地主和农民和谐相处的道路, 终以失败告终。这让他对俄国农奴制的弊端认识得更加深刻。1851年,托尔斯泰加入军队,切身体会到沙皇军队的腐败、虚伪,也看到不少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由此更加深了他对贵族阶级的批判和对下层民众的同情。在此期间,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其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反感和批判。1855年退役后,托尔斯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1863年至1877年,他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小说为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而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则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 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杰作。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农民的财产不断遭到地主和贵族阶级的掠夺,濒于破产,又加上连年歉收和战争,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奋起抗争。托尔斯泰积 地参与当时的救灾活动,他深入贫民区、监狱等进行调查,对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罪恶认识得更加深刻,这促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彻底弃绝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做回了平民。《复活》就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后写出的一部长篇巨著,被公认为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顶峰,体现了他 “ 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 《复活》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出身贵族的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姑妈家的女仆玛斯洛娃,使其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斯洛娃堕落成妓女,偶然卷入一起谋财害命案接受审判。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认出了被他糟蹋过的玛斯洛娃,他开始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自责,良心开始复活。他为她四处奔走伸冤,并请求与她结婚,以赎罪过。上诉失败后,他放弃了贵族生活,陪玛斯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亚。在为玛斯洛娃的官司四处奔波和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察觉并认识到了俄国司法制度和监狱的黑暗、贵族的虚伪、底层农民悲惨的生活、阶级的不平等……他终于觉醒,把土地分给农民,同贵族阶级决裂,获得了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而玛斯洛娃也 终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打动,变回了 初那个纯洁善良的她, 后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声誉和地位,她选择和一位革命者结婚,在自我牺牲和精神觉醒中完成了人性的复活。 《复活》虽然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展开情节的,但它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小说。它如实地展现了沙皇俄国时期底层人民悲惨的生存境况,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官办教会的伪善和冷酷、司法制度的腐败,把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小说情节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闪耀着人性的光彩,是托尔斯泰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无愧于“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书评(媒体评论) 《复活》是一首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美好的诗篇,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