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四十一(精)/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拉夫列尼约夫著曹靖华译的《第四十一(精)/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是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女革命战士马柳特卡奉命押送一名白军将领俘虏,中途遇到风暴,船只沉没,二人被卷到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上。这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之间,发生了一场让人心碎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感受到在特殊年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情节紧凑,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特殊年代有特殊意义。

内容推荐

拉夫列尼约夫著曹靖华译的《第四十一(精)/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文学经典之错失的爱!阶级意识、宗教信仰、家族仇恨、战争身份、心理疾病——让相爱的人悲剧地错过彼此!《第四十一》的主人公是一名女神枪手,她叫玛柳特迦,已打死过四十个敌人了,她向第四十一个敌人举枪射击,但打空了,这个敌人打着白旗投降了。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 录

《第四十一》一九二九年版后序 曹靖华

最后的声音,可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曹靖华

修订本后记 曹靖华

安得一饮黄河水,九泉长眠愿已足 曹靖华

《第四十一》梦 铁凝

试读章节

拴着腿的骆驼颈上的小铃,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凄凉地响着。

叶甫秀可夫用颤抖的手指卷着烟草。

他喷了一口烟,带着烟气勉强说:

“同志们,应该商量一下现在到哪里去。”

“到哪里去,”一个半死不活的声音从篝火对面说,“反正死路一条。不能回古里耶夫了,哥萨克攻到那儿了,真见鬼。可是除了古里耶夫没有地方可去。”

“难道不能去希瓦吗?”

“嘿!嘿!说得可好!经卡拉一库玛少说也有六百俄里,冬天怎么走?你吃什么?把你裤裆里的虱子养多了烧肉吃吗?”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但那个半死不活的声音又绝望地说:

“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在红色的皮衣下的叶甫秀可夫那颗心都缩紧了,可是外面不表露出来,他怒气冲冲地打断了那人的话:

“你这个胆小鬼!不要扰乱军心,每个傻瓜都会死,可是应当动脑筋想想,怎么能拖延着不死。”

“到亚历山大罗夫斯克要塞去吧。那儿是自家兄弟,是渔民。”

“不行,”叶甫秀可夫说,“据报告邓尼金的陆战队登陆了。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和亚历山大罗夫斯克都在白党手里。”

有人在打瞌睡,抽抽噎噎地哼哼着。

叶甫秀可夫用手把被篝火烤热了的膝盖一拍,直截了当地说:

“得了!只有一条路,同志们,到阿拉尔去!那边沿岸有涅马坎人游牧,一到阿拉尔,就绕道到卡查林斯克去。卡查林斯克有前线司令部。到那里就到家了。”

说罢就不作声了。他自己也不相信能走到。

旁边一个躺着的人,抬起头来问:

“可是到阿拉尔之前吃什么呢?”

叶甫秀可夫又直截了当地说:

“勒裤带吧。不是王孙公子!你还要吃山珍海味吗?就这样慢慢走吧!现在还有米,也多少还有一点面粉。”

“能够三天路程的吗?”

“怎么三天!从这里到切尔内什海湾有十天路程呢。我们有六匹骆驼,粮食吃完就杀骆驼吃。反正就这样吧。把这匹骆驼杀了,把肉驮到另一匹骆驼上,就这样走。”

都不作声了。马柳特卡用双手支着头,躺在篝火跟前,用空虚的、目不转睛的猫一般的眼睛,望着篝火出神,叶甫秀可夫心里很乱。

他站起身来,抖掉皮短衣上的雪。

“完了,我的命令就是拂晓出发。或许不能都到达,”政委用受惊的鸟似的声音喊道,“可是要走……同志们,因为……要知道革命……是为了全世界的劳动者!”

政委依次望了望那二十三个人的眼睛,一年来看惯了的他们眼里的光芒都消失了。眼睛都暗淡无光,都垂头丧气、满怀疑虑地把眼光转到一边去了。

“先杀骆驼吃,然后互相杀着吃。”

大家都又默不作声了。

于是叶甫秀可夫突然用尖细的女人的声音,狂怒地喊道:

“没什么可讨论的!革命的天职你们晓得吗?住嘴!下命令——就完事!不然,马上枪决。”

他咳嗽了几声就坐下了。

那个用通条搅着稀饭的人,突然高兴地说:

“干吗垂头丧气?吃稀饭吧,不吃不白煮了吗?丘八们,虱子都饿瘪了!”

大家都用勺子舀烂熟的油乎乎的稠稀饭,一填到嘴里,不管烫嘴就吞了下去,生怕会冷掉。可是吞的时候,粘到嘴唇上的难闻的脂油,即刻凝结起来。

篝火燃尽了,黑夜里飞散着淡黄的火星。大家都挤得紧紧地睡着,打着鼾,在睡梦中呻吟着,吵骂着。

快天亮时,有人急匆匆地推叶甫秀可夫的肩膀把他叫醒。他勉强把冻得粘在一起的睫毛睁开,突然想起来,就用冻硬了的手,习惯地抓住枪。

“别忙,别着急!”

马柳特卡弯腰站着。她的眼睛在灰黄的大风雪里,闪着猫眼一般的光辉。

“你干吗?”

“起来吧,政委同志!不过要轻一点!您睡觉的时候,我骑着骆驼兜了一圈。吉尔吉斯的商队从章戈里德过来了。”

P16-19

序言

数万里地域之距离,数千年文化之差异和语言之不同,这些使中俄的文学,中俄的作家和中俄的读者间,发生了长久的隔绝。

这些使中俄人民都受到了很大的亏损,夺去了他们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可能。在不久之过去,中国人所知道俄国的不过是些和他们接触的压迫他们的横暴的沙皇的武力主义。

还有“庚子之变”的创伤和日俄之战时两帝国主义者在那里角斗,中国人无故在旁所受的灾害和俄国军官因为战争之失利疑中国人为日本奸细,时时成堆地残杀,这也是使中国人难忘的。

幸而这些混账的时光现在都成了历史的产物和不快的回忆的陈迹了。

中国和苏联人民之间一切仇恨从此再没有它的容身之地了。隔绝两国的墙壁崩坏了,新生活的曙光同时普照到你们和我们的国度里。用少壮的力量和新的思想再兴的两国的文学要跟着这曙光开始复活而开花了。

我们俄国的作家已经知道中国读者有读俄国古典文学作品之可能,并且可以了解和感受到旧文学中那些好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是到东方去残害中国的武力,而是时时宣传人民间的兄弟情谊和对于自由的爱慕。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了认识中国文学之花的可能,我们少许地看到了一点中国旧时的文学作品。最近我们的一家书店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小说集》,更使我们欢喜的是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等。

这些文化价值交换的第一点是证明前进的两国向进步之路上接近的开始。

文学就是友谊树上的第一个花蕾。

我们的作品,生养在战争情况中,向着新生活建设的我们的青年的俄国文学,能得到中国读者的注意,这在我们自己是深以为光荣的。

我们,苏联的作家们,隔着数万里地域的间隔,向你们,向我们遥远的朋友们和读者们,伸出友谊的兄弟的手,希望这友谊将来巩固而且久远。

——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于列宁格勒(选自《第四十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版)

后记

鲍·安·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是苏联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一一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一九一九年负伤复员,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写过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剧本,着重表现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残酷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作品充满浪漫色彩。他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剧本《决裂》(1928),写“阿芙乐尔”巡洋舰在十月革命前夜起义的情景。此剧不仅在苏联舞台上数十年盛演不衰,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时,还曾在我国上海、西安、长春等地上演。他的另两个剧本《为海上的人们祝福!》(1945)与《美国之音》(1950)曾获斯大林奖金。

《第四十一》是作者于一九二四年出版的一个中篇。我翻译这部小说,则是在北伐战争失败,我到了莫斯科以后。译本在我国出版后,据我所知,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敌后革命根据地,用蜡版油印的形式,印在红绿包装纸上的除政治理论的小册子外,革命的文学作品中就包括《第四十一》。当时从包围圈中出来的同志,曾把这类油印本送了我几种,并对我说:“敌后的战士们,把枪、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成三位一体,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唯独枪和书,在生死关头,或则冲出重围,或则与自己的生命同归于尽。”

在解放前的国统区,进步文学备受摧残,五花八门宣扬醉生梦死、颓废堕落的文学泛滥成灾,毒害青年。在那样的年月里,《第四十一》指出,即使恋爱,也要服从革命利益,服从革命需要,服从伟大的革命斗争。我想,也许正因为此,这部作品才在敌后革命根据地,以上述那种特殊的方式流传吧。而仅就这一点,这部作品在三四十年代的我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也该是历史事实。当然,长期以来,在我国,这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至于该如何看待,还是由亲爱的读者评断吧。

一九八三年三月于北京医院病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