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1卷)/指文战争艺术文库
分类
作者 (英)查尔斯·威廉·欧曼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这就是阿德里亚堡会战,重骑兵所赢得的这次胜利,显示出他们已经有能力替代罗马重步兵,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早在哥特人仍逗留在南俄罗斯草原之时,这支条顿人(Teutonic)的先行者就已经把骑兵看作主力部队。后来当他们居住于乌克兰(Ukraine)时,更是受到了这片孕育出了从西徐亚(Scythian)到鞑靼(Tartar),再到哥萨克(Cossack)等骑兵的土地的影响。在哥特人看来,骑马作战要比步行作战更为光荣,每位酋长也都有一个发誓效忠的骑兵中队追随。他们原本想要向罗马寻求庇护,以抵抗不断到来的匈人(Huns),但当他们不情愿地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之后,哥特人才发现自己必须要与长久以来阻挡着野蛮人的罗马军队面对面交战。双方于377年在马西安诺波利斯(Macianopolis)和柳边镇(Ad Salices)爆发的会战虽然血腥,但却并不具决定性,直到瓦伦斯调集了东部帝国所有的军队想要进行一场决定性会战时,审判日才终于到来。很可能连哥特人自己都十分惊讶地发现,凭借坚实的骑枪和优秀的战马,自己居然可以突破罗马步兵的密集队列。哥特骑兵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所有中世纪骑士的间接祖先,骑兵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从此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阿德里亚堡会战彻底击垮了罗马帝国东部的军队,随瓦伦斯一同被消灭的大军之中,还包括他从波斯前线抽调而来以及所有原本驻扎在亚洲的部队。继位者狄奥多西必须担负起重组军队的任务,重建全国的军事体系。他似乎完全认清了阿德里亚堡会战的意义,全盘抛弃了旧有的罗马战争体系,认为骑兵在未来的军队中必须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为获得一支有效的骑兵,狄奥多西所被迫采取的政策使5世纪的军事体系与4世纪变得完全不同。在通过提出合理的条件与哥特人媾和之后,他便立刻开始整个部落地收编所有能够被收买的条顿酋长。哥特王公和他们的部队并没有被编入原有的罗马军队中,也没有以罗马式的纪律加以约束。他们通过向罗马皇帝,而不是哥特国王宣誓效忠,作为皇帝本人的家臣进入罗马军队服役。作为回报,皇帝会向酋长们支付黄金和粮食(Annonae Foederaticae),再由酋长们分发给自己的骑兵。由于哥特部队成了狄奥多西军队中最有效的组成部分,故国家的命运也被他们握在了手中。罗马逐渐将帝国的安危寄托在被称为“蛮盟”(Foederati)的哥特部队身上,而这一做法却招致了毁灭性的结果。从此时起,无论是皇帝人身安全的保障,还是罗马世界秩序的维持,完全取决于只要不断用金钱贿赂和加官晋爵就能从蛮盟指挥官那里所赢得的忠诚。罗马此后再也没有组建有效的本族部队来阻挡日耳曼人入侵,而原有的本族部队残余部分也在整个军事体系中沦为了二等部队。

阿德里亚堡会战仅仅六年后,便已经有4万名哥特和其他条顿族骑兵效力于东罗马帝国军中。依靠着这些部队,狄奥多西在几年内便从篡位者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Magnus Maximus)手中重新夺回了高卢和意大利。在西斯卡(Siscia)和埃蒙纳(Aemona)这两场决定了387年战役战局的会战中,狄奥多西对哥特骑兵的信任得到了回报。在这两场会战中,西罗马帝国那些一向被认为是世界最优秀步兵的哥特军团,最终都被名正言顺的东罗马帝国皇帝麾下那些条顿骑兵突破、碾碎。但西方人并不愿意臣服于东方皇帝,哥特军团心中始终孕育着一种类似于民族精神的愤怒和不满。392年,他们谋杀了被狄奥多西指定为西罗马帝国皇帝,此时尚且年轻的瓦伦蒂安二世(Valentinian II),再次叛乱,试图挑战东罗马帝国皇帝和他麾下的蛮盟大军。西罗马帝国名义上由愚笨的尤金(Eugenius)领导,但实际掌握着大权的是一位名叫阿博盖斯特(Arbogast)的坚韧佣兵。西罗马帝国军队在冷河会战(The Battle of Frigidus)中面对狄奥多西,在经过远比387年更激烈的挣扎后再次被击败。他们这一次失败的主因仍是作为狄奥多西军队核心的两万名哥特骑兵所致。

在此之后,和东方一样,骑兵也在西方成了优势兵种。虽然高卢和不列颠步兵在一段时间内仍维持着他们原有的重要地位,但那完全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敌人和兵源——法兰克人和撒克逊人(Saxon)这两支条顿种族都还没有学会骑马。由于日耳曼佣兵后来在西方也成了帝国军队的主力,因此与东方一样,罗马本土士兵被降格到了二等部队。只要浏览一下5世纪时的高级军官名册,即可发现外族军官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罗马人。虽然自从君士坦丁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有大量半罗马化的野蛮人担任部队指挥官,阿米阿努斯也在史书中记载了其中不少人的事迹,但直到狄奥多西时代,外族军官数量才开始逐渐膨胀,占据了大部分军官职位。在狄奥多西去世后经过大约三代人的时间,从斯提里科(Stilicho)到阿斯帕尔(Aspar)和里西默(Ricimer)时期,毫不夸张地说,军队中几乎所有的高级军官职位都已被日耳曼人所占据了。在这一时期,埃提乌斯(Aetius)和马切利努斯是仅有的两位罗马高级将领,而其余高级将领则全都是外族人。事实上,随着蛮盟成为军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情况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蛮族军队除了自己选择的酋长和王公以外,不会听令于任何其他领导。

韦格蒂乌斯在那部著名的论著《兵法简述》(De Re Militati)中,收录了一幅大约绘于瓦伦蒂安二世第二次统治西罗马帝国时期(388年至392年)的绘画,为我们揭示了西部各省中帝国军队的军容。如果韦格蒂乌斯并没有一味记录理想状况下的军队编制而改为记载当时军队的实际状况,这部著作对我们而言就会更有价值。他对于很久之前罗马军团全盛时期的组织、操练以及战术的关心,远超过对他自己所在时期那些同样背负着军团之名却已经大为退化的部队的研究。韦格蒂乌斯并没有记载390年的蛮盟大军或是仅有1000人的小型军团和战斗群,而是固执地在书中详述了帝国早期的军队组织。那时所有军团的编制中都还有5000名至6000名士兵,军团也仍是帝国军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然,韦格蒂乌斯希望用这部写给瓦伦蒂安的教材,教导这位年轻的皇帝重建帝国军队原有的纪律和组织结构。因此我们也只能在这部书中读到理想化的规定而非实际情况,韦格蒂乌斯也经常用“这种习惯早已消失”或“这些操练如今只有一部分仍在实行”等词句证实我们的看法。

P21-23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二十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军事史学家之一,查尔斯·欧曼爵士的这部名著改变了大众对中世纪战争的认识,修补了因史料零散而导致的对中世纪战争叙述中的种种谬误。本书的汉译出版,是国内爱好者们期待已久的佳音。

——闻春晖(历史博主“史海悠游”)

在普遍的认知中,中世纪是一个黑暗蒙昧的时代,严整的希腊方阵和罗马军团从战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骑士在宗教狂热和利益驱使下的蛮勇拼杀,战争艺术似乎也被埋葬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中。但是,真实的历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十分幸运,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的经典名著《中世纪战争艺术史》能够引入中国,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面了解中世纪战争艺术的窗户,而本书的译文出自资深军史研究者,军事史作者王子午之手,亦是难得。相信通过译者去伪存真、严谨写实的笔触,本书将拨开中世纪战场的迷雾,使中国读者获得对中世纪军事史的全新感知。

——丛丕(《战舰》杂志主编)

查尔斯·欧曼爵士毕业于英国温切斯特公学及牛津大学,少年成名,25岁便发表了论文《中世纪战争艺术》,后曾当选英国历史协会主席及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在其1898年的不朽名著《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中,他将昔日仅散见于前人编年史中支离破碎的军事艺术资料融为一个脉络清晰的整体,开创了古代战争艺术著作的先河。本书中文版本的出版,对国内古代战争史读者而言,不啻于一大福音。

——马千(欧洲古战学者)

目录

增补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从罗马时代进入中世纪的军事变革

 第一节 罗马军团的最后时光(235年至450年)

 第二节 贝利萨留和哥特人(450年至55年)——骑兵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中世纪早期(500年至768年)

 第一节 西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

第三章 从查理曼大帝到哈斯丁会战(768年至1066年)

 第一节 查理曼大帝与早期加洛林王朝(768年至850年)

 第二节 维京人

 第三节 维京人被击退(900年至1000年)

 第四节 马扎尔人(896年至973年)

 第五节 武器与盔甲(800年至1100年)

 第六节 攻城武器(800年至1100年)

 第七节 步兵的最后一搏——1066年哈斯丁会战和1081年迪拉基乌姆会战

第四章 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

 第一节 拜占庭军队的发展演化

 第二节 拜占庭军队的装备和组织

 第三节 拜占庭军队的战略和战术

 第四节 拜占庭军队的衰落(1071年至1204年)

第五章 十字军(1097年至1291年)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十字军的大战略

 第三节 十字军的战术

 第四节 十字军的战术(续)

 第五节 卡莱(哈伦克)、太巴列、阿克、曼索拉——十字军的几场大败

序言

早在1898年时,我便出版了《中世纪战争艺术》一书,当时这部书仅介绍了截止到1375年的战争艺术。正如我当时在前言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而且也显得太过随意。这本书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才终于售罄,并在世界大战结束时停止印刷。自1918年以来,不少朋友希望我能继续写作,将该书终点延续至中世纪结束,因此我利用1923年国会长时间的休会时间,在原书的八章基础上又增加了六章。这样一来,我们对西欧战争的记载不仅延伸到了1485年,而且还得以讨论一些我在第一版中曾刻意回避的问题,如火炮和火药的出现,及蒙古和奥斯曼对欧洲的入侵以及意大利和瑞士佣兵的历史等。严格来说,这些话题原本就应在老版中有所提及,因为他们早在1375年以前便已在战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由于增加了六章,增加了大约400页新内容,这部书也改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不过我也对原有的八章内容仔细修订,并彻底重写了一部分章节,尤其是有关于盎格鲁一诺曼军事体系、城堡建造、13世纪意大利战争以及爱德华一世的威尔士战役的部分。自1898年以来,这些课题已经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而我原先所写的内容也必须有所更正和修订。

我必须再次提醒各位读者,本书的内容聚焦于战争艺术的历史,而绝不会像流水账一样记载中世纪的所有战役。每一章的内容专门针对某一时代的战略、战术、军制特征,对代表性会战和战役的详细记载只是为了说明上述特征。在此过程中,我们并不打算记载该时期所有的普通军事事件,该书并非一部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战争艺术的解析。

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介绍武器、军事要塞时,也会将其篇幅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而不打算详细记录诸如城堡建造或火炮制造等技术发展过程。若不如此,本书就会增加至好几卷,而且在我看来,也会降低该书作为一部战争艺术史的价值。需要研究技术细节之人应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而非对战史感兴趣的普通学生,而后者才是本书的写作对象。从社会、经济、法律、艺术、文学或宗教角度介绍中世纪历史的专著已经汗牛充栋,但在我看来,除了我这一部拙作以外,英语世界仍然缺乏一部对罗马帝国衰落时期至16世纪军事体系的演化进行总体介绍的书籍。有很多专著曾对这段战争艺术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进行过记载,但我相信,那些不畏惧全盘介绍历史并有着真知灼见的学者,仍拥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创作。

在这里,我也必须向在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发表著作的两位作者致敬。他们分别是詹姆斯·拉姆塞爵士和柏林的德布吕克博士,由于这两位博学的历史学家的论点,我已经对中世纪编年史中记载的中世纪军队人数和伤亡的庞大数字丧失信任。虽然在我看来,二人的论点都有些过激,有时甚至会否决一些看起来并不是很离谱的数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对于为何否定这些离谱数字(例如将哈斯丁会战中威廉和哈罗德的军队规模夸张至数万人,将十字军和奥斯曼苏丹的军队夸大至数十万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我也已经按照他们的解释,将第一版里所有那些中世纪史料中无法被同时代其余文件印证的数字加以修订。我们英格兰人也许会因为自己拥有大量从爱德华一世时期流传下来的原始军事史料而认为自己格外幸运,并认为本书中那些关于后几个世纪的章节,也相对较少受到编年史夸张数字的影响。但这一点也在诸如莫里斯先生所著的《爱德华一世的威尔士战争》等书中所动摇,在这部书中,莫里斯先生认为《海明堡编年史》的数字,并不比“瞎子哈利”或巴伯在各自书中所做的疯狂想象更加可信。

在最后,我也要像往常一样,对编辑表达感谢之情,这已经是这位编辑第11次为本人著作而不懈工作了。

查尔斯·欧曼

1923年11月3日于牛津

内容推荐

查尔斯·威廉·欧曼著的《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1卷)》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的第五本,对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以及马扎尔人等民族的战争艺术发展过程做了详细记载,无论是兵制、战术还是装备的演变都事无巨细地加以记载。除此以外,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之前的拜占庭战争艺术也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可以说,本书涵盖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十字军东征结束,欧洲的战争艺术发展的所有历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从未有哪部书能够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专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1卷)》,开中世纪战争艺术研究的风气之先,专业历史学家通俗写史的代表作。它梳理了中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它是中世纪战争研究的转折点,欧美军校必修教材。

作者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是牛津大学历史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协会主席,“黑暗时代里的军事光辉”,西方中世纪军事研究权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