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国)史怀哲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史怀哲,是二十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非洲圣人”。他是了不起的通才:在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成就卓著。38岁起赴非洲志愿行医,创办丛林诊所,直至去世。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中,史怀哲细述了个人的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对有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流淌着他的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自传中结合了告白、叙事、探险与哲学思索,让这个身兼神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与传教士医师的传奇故事,即使在我们这个犬儒的年代,也依然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史怀哲是欧洲优秀文化蕴育出的杰出人物。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三十岁时投身医学,三十八岁获得医生执照,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创建诊所,为当地居民治病。

在《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里,史怀哲不仅细述了自己传奇的生活经历,也对道德伦理、生命本质等人生问题发表了独到的洞见。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闪光,对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道德沉沦的年代,具有领航人一样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及求学经历

第二章 巴黎和柏林:1898年至1899年

第三章 斯特拉斯堡的早年岁月

第四章 1900年至1902年:最后的晚餐及耶稣生平研究

第五章 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耶稣之探索》

第六章 历史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第七章 巴赫研究

第八章 关于管风琴及其制作工艺

第九章 立志当一名丛林医生

第十章 1905年至1912年间的医学研究

第十一章 准备远赴非洲

第十二章 学医阶段的文学研究

第十三章 在非洲的早期活动:1913年至1917年

第十四章 在加瑞松和圣雷米的战俘营里

第十五章 重返阿尔萨斯

第十六章 在斯特拉斯堡行医讲道

第十七章 非洲回忆录

第十八章 从甘斯巴克镇动身去国外

第十九章 在非洲的第二阶段:1924年至1927年

第二十章 返欧两年及《神秘使徒保罗之神秘主义》的续写

后记

试读章节

当我五岁时,凭借外祖父留下的一架旧卧式钢琴,父亲开始对我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虽然他的技法并不怎么高明,却总能即兴弹奏出悦耳动听的曲子。七岁那年,我在学校用小风琴给赞美诗曲调配上自创的和声,没想到竟然让老师颇感惊讶。一年后,尽管双脚几乎还够不着踏板,我却已经开始练习管风琴了。我对此种乐器的兴趣很可能遗传自外祖父,因为他不仅爱好弹奏,而且还乐于管风琴制作。据母亲所言,外祖父那出色的即兴演奏技艺在当年也算是颇有名气的。无论前往哪座城镇,他必定要了解一番当地的管风琴水平。闻听卢塞恩教堂新配置了一架知名的管风琴,他甚至专门赶去观看工人的安装过程。

及至九岁,我第一次获得允许,开始有机会在甘斯巴克镇的教会仪式上顶替管风琴师登台演奏。

截止到1884年秋季之前,我一直在甘斯巴克镇的村校里上学。随后,我又去孟斯特的实科中学(该中学根本没有开设古典语文课)念了一年,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补修拉丁语私教课,以便为将来进入高级中学第五级做准备。1885年秋,我如愿被阿尔萨斯区米约桑镇的高级中学录取。教父跟我的祖父同父异母,也叫路易斯·史怀哲,当时担任全镇小学的行政委员,便十分好心地让我寄居在他家。否则,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养活一大家子,几乎是不可能供我上高级中学的。

叔公夫妇二人膝下无儿女,平日在家里对我严加管教,这对我倒是非常受用。每每回想起他们施与的恩惠,我就禁不住感激万分。

在甘斯巴克镇和孟斯特求学期间,尽管阅读与写作曾叫我吃过不少苦头,但课业总算马马虎虎过得去。可是到了高级中学,刚开始我却学得很差劲。究其原因,一方面要怪我懒懒散散、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由于我的拉丁语基础太薄弱,之前补的私教课仍不足以达到入学第五级的知识要求。直到升入第四级并遇上韦迈博士,他教会我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又给了我不少信心,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当然,经过头几堂课我便意识到:韦迈博士之所以能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无非源于他对每堂课都提前做足了准备。因此,他也成为我心目中认真负责的楷模。往后的日子里,我更是多次登门拜访过他。大战接近尾声时,我碰巧前往斯特拉斯堡小镇,也就是他安度晚年之所,便立马前去探视。不想竟意外听闻噩耗:长期的饥饿使得他神经失常,且早已寻了短见!

在米约桑镇求学时,我的音乐老师名叫尤金·梅奇,是圣斯蒂芬改革教会里一名年轻的管风琴师。而这也是他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柏林期间,适逢人们对巴赫激情复燃,他则更是如痴如醉。我想,正因为梅奇老师的缘故,我才有可能年纪轻轻便接触到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指挥的作品,并且从十五岁就开始接受规范的管风琴演奏指导。但不幸的是,1898年秋,梅奇老师竟由于感染风寒而英年早逝。当时,我还专门用法语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来悼念他。后来它在米约桑被公开出版,并成为我生平刊出的第一篇文字。

自从进入高级中学,我把主要兴趣都放在了历史和自然科学上。至于语言和数学,我则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略有所成。不想没过多久,对于自己原本毫无特殊天赋的这些课程,我竟然也都钻研得入了迷。结果,升到高年级以后,尽管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上拔尖,却己进入到中上游。当然,说到作文,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倒常常都是高居第一。

及至最高年级,拉丁文和希腊文都由威廉·迪克校长亲自教授。他来自吕贝克城,为人德高望重。他在课堂上并不拘泥于常规的语言学说教,而是通过旁征博引古代哲学,让我们一窥近代思想的精妙所在。对于叔本华,他尤其推崇备至。

1893年6月18日,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只可惜笔试部分发挥得不太理想,甚至连一向擅长的作文也不例外。然而在口试部分,凭借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我却引起了主考官(来自斯特拉斯堡的阿布瑞特博士)的注意。结果,历史等级为“优秀”,外加几句赞美之词的衬托,顿时给我的毕业证书增色不少。否则,它恐怕只会显得平淡无奇。

同年10月,仰仗那位巴黎商人伯父的慷慨资助,我有幸拜在了巴黎管风琴大师夏尔一玛丽·维多尔的门下。本来,维多尔先生通常只招收音乐学校管风琴专业的学生,可由于之前米约桑镇的老师已给我打下良好基础,他在听过我一番弹奏之后,终究还是破格将我录取。维多尔先生的指点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他不仅从根本上完善了我的技法,而且还敦促我在弹奏中尽量追求创造性。与此同时,多亏有他的教导,我对音乐结构体系的真谛才能了然于心。

记得维多尔先生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安排在金秋十月。那天阳光温暖,适逢俄国水兵在他们海军上将阿维兰的率领下造访巴黎,以庆祝法俄两国正式建交。只见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四处挤满翘首期待的人群。由于人多拥挤难于通行,待我好不容易赶到大师家中,已晚了许久。

P2-5

后记

因观察到两种现象,我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是这个世界神秘莫测,且处处充满磨难;二是自己刚好降生于人类精神日渐颓废的艰难时期。

一旦参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它包含着对人生的伦理性肯定,我的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为此我渴望入世,以便帮助人们进行独立而深刻的思索。不过,对于当世之精神理念我却完全不敢苟同,因为它充斥着轻视思想的消极态度。人们已经开始怀疑:思维活动是否真的足以解答有关宇宙及人与宇宙之联系的疑问,同时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社会,思想除了遭到忽视,更面临着被质疑的命运。许多有组织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团体都在想方设法,纷纷对个人进行游说,为的是使之放弃通过独立思考来形成信念,以便吸收自己鼓吹的理念。在它们看来,任何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仅难以应付,甚至会惹祸招灾,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他能完全融入组织并服从领导。

这些团体组织并不看重内部成员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只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团结一致。它们相信,如此一来自己就会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做到攻守兼备。

眼看思想似乎无法胜任其职责,时代精神不仅不会为之哀叹,反而会感到幸灾乐祸;即使这种思想能克服自身缺陷,好不容易取得些许成就,它也绝不会给予任何肯定或溢美之词。所有历史证据皆已表明,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凭靠的正是孜孜以求的思索,可时代精神就是装作视而不见,拒不承认。它当然也不会意识到,往后思想还将取得更多的成就,因为它根本就懒得去考虑这些。该时代精神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尽可能打压个人思想罢了。

当代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时代精神的束缚,其独立思考的自信心也被消磨得荡然无存。他置身于有知识依赖的不良氛围中,周围听到或读到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无论是他每天碰见的熟人身上,还是各种政治党派及团体内部,时代精神之影响力无处不在。

这种精神从各个方面,以最五花八门的方式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和信念只能从自身所属的团体组织中获得。它绝不允许个人寻觅真正的自我。久而久之,正如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在大城市里四处安装大幅霓虹灯广告牌,时时刻刻强化他们的印象,最后迫使他们喜欢上某种鞋油或汤粉一样,这种强加的信念也终于被完全接受。

因此,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之下,社会个体逐渐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全盘接收来自所谓权威的任何信息。他根本无力抵御这种干扰,毕竟他早已备受益惑,意乱情迷,很难保持原有的专注度。另外,由于未能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他的心智也大不如前,以至于最后不相信自己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作出裁断。  个体自信心受损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的巨大发展。因无法及时理解并消化最新发现,他只好将其生吞活剥,盲目地当作真知灼见加以接受。而这种对待科学真理的态度也使得自我怀疑进一步蔓延,甚至在别的思想领域也开始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当代社会环境竭尽全力让我们接受时代精神。与此同时,怀疑主义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萌芽。事实上,现代人的自信早已荡然无存。在信心满满的光鲜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却是极度自卑的本质。尽管取得了伟大的科技成就,也拥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可他完全还是个发育不良的生命体,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们这代人早已凭借各种发现和发明证实了自己的不凡,然而在思想领域的水平却依旧如此低下,这恐怕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

……

假如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仅敢于反抗精神盲目的局面,而且真诚、深刻到足以传播伦理进步之理想,那么我们就能预见一种新的精神动力随之显现。它是如此强大,足以唤起潜藏于人类内心的某种情感。

因为对真理及精神之力充满信心,我始终坚信人类的未来必定会更加美好。伦理性地肯定世界,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永不消失的乐观意识和期冀。因此,它从不会害怕直面惨淡的现实。

在人生中,我也曾经历过忧虑、烦恼和悲痛难以排遣的时期,若非神经足够强大,自己恐怕早已在重压之下崩溃掉。多年来,疲惫和责任感一直积压在身上,令我不堪重荷。虽然我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为自己而活,但也算颇有福气了:我有幸从事与慈善相关的活动;我的工作开展得挺成功;我能从别人那里感受到非常多的关爱和善意;我拥有忠实的助手,他们都视我的工作为己任;我身强体健,足以承担哪怕最辛苦的活儿;我性情平和,很少喜怒无常,又能冷静而审慎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我还善于察觉内心的任何幸福感,并将之当作一种恩典。

除此以外,我也深感庆幸:眼看那么多人在备受压迫,身不由己,我却依然还能随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我直接从事实践性工作,但同时又有机会在精神和知识领域继续不断探索。

特殊的生活环境为我提供了有利的工作条件。我觉得此乃一种恩赐,也希望能以实际行动证明其价值。

说到计划中的工作,究竟又有多少是我可以完成的呢?

岁月不饶人,我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身体也开始显出疲态,颇有些力不从心了。

回顾从前,我禁不住感慨万千。想当年,我根本无需顾忌自己的体力,尽可随心所欲地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而不停歇。

展望未来,我则始终保持着平静、谦卑的心态,哪怕假如某天形消神灭,我也能坦然接受这一切。毕竟,无论作为行动者或是受难者,我们都应该鼓足勇气,正如那些通过努力而获得“出人意外的平安”(《腓立比书》4:7)之人一样。

1931年3月7日书于兰巴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