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恨厥学坠 祇怜“吾道穷”
——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公元前479年春季,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的消息已在鲁国的大街小巷到处流传。正在外经商的端木赐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撇下手上的事情,驾上车就往老师家里奔去。在院子里,他看见那位将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老人正拄着一根拐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望望天又望望远方。正是初春,院里才有些许青色。这位名叫赐但被人们习惯叫作子贡的人凝视着老师那佝偻的身影,不禁悲从中来。他知道那个身影一消失,郁郁多文的周代文化将急剧黯淡,他和其他一些弟子的心灵也会陡然丧失依托。
孔子回过头来,低声呼道:“赐,你怎么现在才来呀!”紧接着孔子叹了口气,用沙哑的喉咙低吟道:
泰山真的要崩坍了吗?
梁柱真的要摧折了吗?
哲人真的要枯萎了吗?
孔子虽然不可一世地把自己比作泰山梁柱,但自己也意识到了大势已去,立刻老泪纵横地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谁能尊崇我的思想。我昨天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房柱中间。那是我们殷人停棺材的地方。而我正是殷人的子孙啊!7天之后,孔子去世。时年73岁。
一、出道
关于孔子的出生情况,颇富传奇色彩。当然这基本上是后人的附会,在此不必赘言。倒是有必要将其家世略加阐述,这对他一生经历,也许并非是无足轻重的。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宋国和鲁国是邻国。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而从宋国避祸奔鲁。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微子启,原为殷王室贵族。周武王灭殷,封微子启于宋,让他继续承祀殷国宗祠。微子启死后,由弟弟微仲继位。那就是孔子远祖。从微仲传了九代到孔父嘉。本来孔父嘉姓子,可能由于他比较有名的缘故,子孙开始以孔为姓氏了。木金父由于父亲被杀,在宋国站不住脚了,因此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陬邑。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孔父嘉的五代孙。叔梁纥在有孔子之前已生了九女一男。那个叫孟皮的儿子是个瘸子,叔梁纥怎么看也觉得孟皮不像样子,难以承继宗庙,他觉得应该再要一个儿子。但是叔梁纥那时已60多岁了。这么大年纪再娶妻,是不合乎礼法的。那时各国都希望增长人口,认为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对生育不利。叔梁纥却不甘心,仍然鼓足勇气向颜家求婚,颜家有3个女儿,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只有不满20岁的小女儿颜征在表示愿意嫁给叔梁纥。颜征在可能很钦慕叔梁纥,再说叔梁纥虽年事已高,还算比较强壮。叔梁纥也确实在诸侯间以勇力闻名。他立过两次大的战功,最有名的一次是在偪阳之战。当时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阳的小国。叔梁纥作为鲁国武士,也参加了作战。当他们攻入偪阳城时,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门上吊起的悬门放下,意欲把入城队伍拦腰截断,然后分别消灭。正在这危急时刻,叔梁纥赶到,用手托起悬门,使先入城的队伍能够赶紧退出,避免了损失。所以一时威名遍传。
由于叔梁纥年纪大了,也怕自己不能得子,所以和颜征在结婚之后,就去向尼丘山祷告。孔子生下来时头顶坍陷,四围却比较高,很像尼丘山的样子。所以干脆就取名叫丘,字仲尼。尼丘山在后世也随着孔子的名气变得越来越神圣。后人甚至去尼丘山凿石做成砚台,认为质地很好,用得特别舒心。但恐怕都想借此沾沾孔子这位圣人的光。唐朝的李贺对此不以为然,写诗嘲讽尼丘山砚不值一哂。
孔子3岁时,叔梁纥就死了。葬在离城东25里的防山。但是孔子却不明白父亲的坟地到底在哪儿。他母亲颜征在本来由于嫁给老翁,属于野合,脸上就不大光彩。加上年少守寡,很是羞愧,也没好意思参加送葬。所以在她自己死的时候,孔子想把父母合葬,由于找不到地方,只好把母亲的棺柩停在街上。孔子从小就是一个谨慎小心的孩子,乡里人都比较尊重喜欢他,最终有一个好心人告诉了他。他才算把父母合葬了。
颜征在死后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宴会。孔丘大概也以为自己有资格参加,本来他父亲也是个赫赫有名的武士,就穿着孝服跟着别人想进去。季氏的家臣阳虎看见孔子一副酸丁样,又是个乳臭未干的青年,就酸溜溜地挖苦他:“季孙家宴请宾客,可并没敢宴请像你这样的大学者呀。”孔子没有办法,只好告退。当然,历史也给这两人开了个玩笑。几十年后,人们看见在曲阜的大街上,这两人的车子又相遇了。那个叫阳虎的家伙一改昔日的傲慢神色,恭敬地邀请孔丘去当官。但圣人孔丘却有些不愿意。当然,孔丘也许早已忘了年轻时受到的那番侮辱了。
P1-3